最新教科版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099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科版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教科版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教科版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教科版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教科版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科版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docx

《最新教科版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科版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科版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docx

最新教科版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教科版(2021年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包含部分探究题)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1课.放大镜

1.放大镜的功能:

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中央厚、边缘薄、透明。

3.放大倍数越高的放大镜,越能看见更细微之处。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倍数越高的放大镜,镜片的凸度越大。

4.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

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6.比较放大镜的镜片与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的不同:

放大镜的镜片

玻璃片

近视眼镜的镜片

能否放大物体

不能

不能

特点

中央厚、边缘薄

中央边缘一样厚

中央薄、边缘厚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

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4.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

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6.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后的放大倍数要大于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而改变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放大的倍数和清晰度也会发生改变。

7.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载物台和反光镜等。

8.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镜片平行;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

9.实验室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显微镜顶部的凸透镜是人眼直接观察的透镜,故称其为“目镜”;而位于镜筒下方的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则称其为“物镜”。

“调节旋钮”是调节镜筒上下位置的旋钮,“载物台”是承载被观察物体的操作台,“反光镜”是反射光线到镜筒中的镜子。

10.我们的组合凸透镜中,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物镜。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2.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操作五个步骤: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具体方法如下:

(1)安放:

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离桌子边缘大约7厘米。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推通光孔。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3)上片:

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4)调焦:

眼睛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简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5)观察:

慢慢移动玻片标本,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3.实验室常用的光学显微镜一般可分为台式光学显微镜和手持式简易显微镜两种。

4.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的不同:

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就越大,视野却越小。

5.列举人类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实例。

人类从苍蝇的复眼、苍蝇的触角和蝴蝶的翅膀这两种昆虫的身体结构特征中得到启发,分别发明了“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蝇眼照相机”“蝇眼雷达”“蝇眼探测系统”“百叶窗样式的人造卫星控温系统”。

6.当我们看不清身边微小物体时,可以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来一探究竟。

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2.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3.以洋葱为例制作装片的方法。

(1)取标本步骤是:

①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②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一个指甲大小的“井”字;③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2)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具体方法如下。

①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③用镊子夹取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侧,再慢慢放下另一侧,注意不要有气泡。

④在盖玻片一侧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让碘酒尽量渗透进洋葱表皮细胞。

⑤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4.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

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5.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常形容它像长方形的格子,或者说像砖墙。

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除病毒外,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5.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的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它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3.制作“水中微小的生物的装片”的步骤:

①用滴管在水样中取少量水,滴管竖直将水滴滴在载玻片的中央。

为避免水中活着的微小的生物游来游去不便于观察,可取少量纤维(如脱脂药棉、干净毛笔上的毛等),交织成网状放在载玻片上;②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从水滴一侧轻轻盖到水滴上,③用吸水纸从盖玻片边缘吸去多余的水分,起到限制微小生物活动的作用。

4.常见水中微小的生物:

水中的一些单细胞原生动物和藻类植物,分别是鼓藻、钟形虫、草履虫、变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等。

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是,都由细胞构成,构造简单,身体微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

5.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非常细小的,例如蘑菇、木耳等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6.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

1.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导致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汇报交流我们收集到的事例。

在医药、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动植物品种改良等方面的事例,

(1)医药方面:

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发现了微生物。

(2)食品工业:

①生活中,我们直接和间接地使用了微生物生产很多食品。

例如簪菇、木耳是真菌,我们可直接食用;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酸奶、面包、馒头、腊肉等也都要依靠微生物。

②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我们的食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污染,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它们就会迅速生长繁殖,造成食品的腐败与变质,不仅降低了食品的营养和卫生质量,而且还可能危害人体的健康。

(3)污水和垃圾处理: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还扮演着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者。

4.用文字和箭头说明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2.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方案: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3.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

“日心说”与事实更相符。

2.“地心说"以托勒密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及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在转。

3.“日心说”是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

4.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5.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6.比较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1)观点的相同处:

①地球是球形的;②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

(2)不同处:

①前者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转,后者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转。

②前者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后者认为太阳是不动的。

7.“地心说”主要观点:

①地球是球形的。

②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地球相对于宇宙而言,只是一个点,而且静止不动。

③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此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都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8.“日心说”主要观点:

(1)宇宙是球形的,地球是球形的。

(2)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

(3)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4)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转,所以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3.自已平时在行驶的车上看窗外的树木、电杆等物体的运动方向是与车的行驶方向相反的。

车向东,树木向西;车向西,树木向东。

坐在转动的椅子上,观察周围的物体,物体的运动方向是与椅子转动的方向相反的。

4.地球自转一周时,一个地区只有一次黎明,所以可以推理出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24小时。

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

1.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夏短冬长。

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3.阳光下物体影长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4.圭表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

所谓圭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5.同一地方,正午影子在夏天最短,冬天最长,春秋在两者之间。

6.同一地方正午影子长度呈有规律的变化,夏至到秋分到冬至逐渐变长,冬至到春分再回到夏至影长又逐渐变短。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几个错误观点:

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太阳与地球距离远近不同是形成四季变化的原因。

②夏季温度高说明地球离太阳近;地球离太阳远就温度低,那时就是冬天。

2.四季变化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是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角度与方向保持不变。

3.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4.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5.地球公转的特点:

①地球公转一周历经了春夏秋冬,正好是一年时间并且产生四季变化;②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③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④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的,有近日点和远日点;⑤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转动,公转过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6.教科书提供了地球公转轨道与时间数据表格。

表明:

对于北半球来说,距离太阳近时是我们的冬天,距离太阳远时是我们的夏天。

7.四季变化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因为距离近时,不是我们北半球最热的夏天,而是每年最冷的一月初,距离远时,不是我们北半球最冷的冬天,反而是最热的夏天;另外,处于同样距离时,地球的南北半球恰好是相反的季节。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2.地球运动和地球上的一些现象有因果关系。

3.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

4.昼夜交替会对生物产生很多非常神奇的影响,如昼夜交替让部分动物分成了夜行动物和日行动物;大多数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不进行光合作用,以呼吸作用为主;有些花儿白天开放晚上收拢,有些花儿晚上开放白开收拢;黎明来临前公鸡打鸣;等等。

5.四季变化也会对生物产生很多奇妙的影响,如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样貌;有的动物在春天繁殖,在夏天成长,在冬天休眠;有些动物会更换毛发;候鸟飞行万里迁徙过冬,非洲角马奔行千里寻找雨季的草场;等等。

6.地球的运动包括两种方式。

一种叫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和天体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对生物造成影响。

另一种叫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公转轨道是椭圆,公转时地轴倾斜角不变,产生了太阳高度、日影长度、日出日落时间四季规律变化,产生地球的四季变化。

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

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当今世界,工具和技术紧密相连,工具往往是技术的物化成果,技术则是工具发明革新的基础。

工具和技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杠杆、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3.列举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和技术,并谈谈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

列举:

羊角锤、扳手、老虎钳、美工刀、卷尺、螺丝刀、铅笔、钉子、螺丝等。

看法:

4.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5.取核桃仁实验中,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

(1)不用工具,借助身体的力量取出核桃仁费劲、费时。

(2)借助工具(如核桃夹)取核桃仁,不仅轻松、方便、省力,而且取出的核桃仁也相对完整。

6.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也不相同,效果也不同。

第2课.斜面

1.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搬运,利用斜面比直接搬运都要省力。

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

2.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3.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4.任务1和任务2,实验的现象表明:

物体借助自身的重力,能够沿着斜面滑到指定的地点。

5.任务3和任务4:

表明利用斜面搬运物体比直接提升物体要省力。

6.列举生活中斜面运用的例子。

(1)在一些工具上见到斜面的应用,比如刀、斧等;

(2)在许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斜面,比如盘山公路、桥梁、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等;

7.说说斜面的运用对人类的影响。

斜面的运用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单就农业生产而言,人们利用斜面和其他技术修建了运河、水坝、水渠、水沟等设施,组成水利系统,不但治理了水灾,还实现了对水的充分利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保障了人类获得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

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

1.发现用固定的小石块可以省力地撬动大石块,也会发现只要改变支点的位置也可能费力但无法撬动。

同时,改变支点,还会改变撬动大石块的移动距离。

2.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

3.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4.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5.杠杆工具,如剪刀、筷子、夹子、指甲剪、老虎钳、跷跷板、天平等。

6.像撬棍这样的工具就是一种杠杆。

7.通过移动支点的位置可以使小石块撬起大石块。

使用杠杆能把大石块搬离一段距离。

改变支点的高度,就可以改变大石块移动的距离。

8.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9.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它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发明了不同的杠杆。

杠杆好比是人类功能强大的机械手臂,有的像撬棍那样增大了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像打捞网那样扩展了力的作用范围,有的像锄头那样改变了力的作用方向....在许多现代复杂机器上,你依然能够发现杠杆的运用。

(打捞网、塔吊、挖掘机)

第3课.改变运输的车轮

1.轮子的作用有多个方面,如省力、省时、灵活、平稳、安全等。

2.车轮属于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3.用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

4.轮子的发明和改进,改变了人类的运输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5.车轮的基本结构:

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

你在生活中常见的水龙头、扳手、滑轮都可以看成是轮轴的变形。

6.车轮运输具有省力、灵活、用时短的特点。

第5课.灵活巧妙的剪刀

1.剪刀的发明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其他多种多样的剪刀也是人们在尝试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累积、认知的深人,不断改进的结果。

2.通过对比分析普通剪刀、解剖剪、理发剪的结构特点,能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们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些任务,不断地对工具进行改进,工具和技术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3.形式多样的剪刀也是多项技术组合的产物,用以解决不同任务的需要。

4.各种各样的剪刀是人类在解决特定问题时,不断思考、创新发明出来的,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如何评价剪刀,有哪些评价指标可以评价这种工具的优劣。

(省力、灵活、安全、方便)

6.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

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以看作杠杆。

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特点)

7.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

人们通过把手控制刀刃移动的方向和开合的角度,刀刃的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可以灵活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

人们根据需要,还巧妙地设计了剪刀的各个部分,使得剪刀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的多个领域,比如服装加工、医疗手术等。

(作用)

8.裁衣剪刀、理发剪刀、解剖剪三种剪刀的异同:

①比较三种剪刀刀柄的长度,我们发现解剖剪刀柄最长,刀刃最短,因为这样设计可以做到省力,同时通过手柄的控制,我们可以使刀刃的控制更加灵敏、精准。

②理发剪刀(牙剪),它的作用是打薄头发。

它的特点是其中的一片刀刃是梳齿形状,这样方便理发师在有间隔地剪断一些头发的同时,又能保证一些头发不被剪断,从而获得不改变头发的整体长度,只减少头发数量的那种薄、软的效果。

第6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1.印刷术是闻名于世的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2.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依赖手工抄写的方式来制作书籍传播文化,这种方式既费时、费事又容易出错。

印刷术的发明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3.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4.活字印刷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检字;第二步刷墨;第三步拓印;第四步晾制。

5.评测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两种方式。

印刷比手工抄录要快,也节省了大量人力。

6.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也促进了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工具和新技术的涌现,也推动着印刷术不断创新发展。

第7课.信息的交流传播

1.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各有优劣:

人们阅读文字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可以及时选取和标注重点信息,但不够直观,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视频信息生动直观,连续性强,但相对耗时,在及时选择和标注信息时不够方便。

2.工具的发明、使用需要技术,技术的进步可以发明出更先进的工具;工具和技术都是可以不断改进的。

3.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4.不同的信息传播工具会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

(视频、文字)比较传播的效果。

视频传播信息的时间比文字传播要慢许多,但直观;文字传播虽然比较抽象,人们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要快很多。

5.说一说独轮车模型运用了哪些工具,独轮车模型应用了哪些技术。

独轮车的模型中,车轮是轮轴的应用,绕轴转动的车架是杠杆的应用。

在制作的过程中,技术的运用也很多,比如,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用吸管来减小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力,竹棍连接的捆扎技术,等等。

学生在使用工具过程中还积累了一些经验。

6.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就像是一个齿轮,驱动着它们共同发展。

第四单元能量

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

1.自然界中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并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声、光、热、电、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3.太阳能是生活中可利用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

3.说一说汽车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要使普通的汽车动起来必须加汽油,能量来自化学能;要使电动车动起来必须充电,能量来自电能;要使太阳能车动起来必须有太阳光的照射,能量来自太阳能(光能);要使磁悬浮列车动起来必须有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量来自磁能。

4.寻找身边的能量形式。

观察到的现象

能量的表现形式

物体发生的变化

转到的电风扇

叶片的转动

吸铁钉的磁铁

吸住铁钉

超声波清洗眼镜

附着在镜片上的细小污物脱落

电灯泡发亮

光、热

发光、发热

发现:

因为能量的作用,物体在发生着变化,而且同时伴随着能量的转换,从一种能量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形式。

5.在我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中,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一机械能。

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6.寻找公园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1)公园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有光能、热能、生物能、风能、电能、声能、水能、机械能等;

(2)能量存在的证据:

有太阳会发光发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风筝在天上迎风起飞,电池给音响供电发出声音,摩天轮在转动,船在水中由人划动向前行驶等。

(3)原因:

太阳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能量,风为风筝的飞翔提供了能量,电给音响播放音乐提供了能量,电给摩天轮的转动提供了能量,人握船桨在水中划动给船的运动提供了能量等,

7.物体发生变化的时候,也往往伴随着新的能量形式的出现,也就是从一种能量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形式,例如电使灯泡发光,电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

8.当物体运动起来的时候,会具有一种能量——机械能。

如电风扇的转动,就是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是机械能让电风扇的叶片转动起来。

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1.家庭里经常使用的能量形式有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太阳能等。

2.每一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3.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家里都使用了哪些能源?

想一想,能量之间发生了哪些形式的转换?

(1)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太阳能等常用的能量形式。

(2)电风扇将电能转化为风能(动能),电饭锅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电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电视机将发电厂提供的电能转换成了声、光、热能,煤、石油、天然气这样的化学能通过车辆转换成了动能、热能等。

4.提出几条节能建议?

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选用低功率的照明灯;夏天不要经常去开冰箱门(冰箱门经常开关会很耗电);客厅没人了就要及时关闭电视;养成出门随手关灯的习惯;等等。

5.在能量中,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属于可再生能源,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用掉一点,便少一点,所以节约能源势在必行。

第3课.电和磁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接通电流,磁针偏转,断开电流,磁针复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