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养心阅读答案.docx
《读书养心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养心阅读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养心阅读答案
读书养心阅读答案
【篇一: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书法艺术是一种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古人对书法的人文精神多有论述。
柳公权曰:
“心正则笔正。
”苏轼说:
“古文论书者,兼论其平生。
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明末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
“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
”古往今来,强调书家的人格地位,书品即人品的人格主义的评价方法长期影响着书坛。
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各自有属于自己的美学内函与价值,它不需要嫁接或附属于非原生态的环境来生存。
但是,书法是一种标榜的艺术,书法伤口在彰显艺术魅力的同时,书法家的人格、学识等因素也会凸现出来。
所以说书法是一种人文的艺术、人格的艺术也未免不可。
世上没有纯粹的艺术,尤其是书法这门必须承载汉字,并通过汉字以表达事项和情感的艺术。
那么,书家的作品,即使是书写他人原创的作品,首先也是经过书家的人格认可,且注入了自己饱满的情感后才书写出来的,每幅作品都无疑会携刻上自己的人格烙印。
艺术家提供的产品必须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就是艺术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
艺术家为了能生产合格的产品,必须从精神的、道义的、物质的、社会的、生活的多个方面进行投入、筛选、填充、调试,甚至是反复地加工提炼,艺术的修炼必须是人格的修炼和人文领域诸多学科的学识与涵养。
作为书家,恪守做人的原则,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性,这是必须要做到的。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品格,一种情怀,是这个阶层的精神特征。
中国有传统文化所坚持的以社会为本位,以仁爱为中心,以修身、养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人文精神;西方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个性解放为目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人文精神。
由此看来,人文当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价值取向或者思维方式。
书法是一门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高雅艺术,如果不强调作品丰富的内涵,不提升其精神品质,一味的浮躁铺张,只能消耗书法的艺术生命。
眼下有人提出了书家“学者化”的口号,提倡加强书家人文素质和传统国学的综合修养。
有人说: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优秀的组成部分,古代文化人的一切活动,须臾不离笔墨。
文化人以儒、以道、以释、以诗词文章,以其人生的全部经历模练了书法,书法也全息地映射了文化人的生存状态。
有人这样说书法:
“少年比才气,中年比传统,晚年比学养。
”一个“学养”,道出了文化底蕴的积淀,不唯需要熟读经史,留心艺事,更需要长时间含涵体察。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部人文精神史。
作为当代,多一些思想家的气质、学问家的渊博与专注、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用关注文化国粹的热情来关
注书法的发展,这是我们今天必须做到或者极力追求的。
1、关于“书法”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有着自身美学内涵与价值,不依附于非原生态的环境而独立生存的人文艺术。
b、书法是承载着汉字,注入书法家的饱满情感,彰显出艺术魅力的一种纯粹艺术。
c、书法是通过汉字表达事项和情感,凸现着书法家人格和学识的淡泊名利的标榜艺术。
d、书法是渗透着所有艺术家社会良知与责任感的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一门高雅艺术。
2、关于“书法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公权、苏轼等人关于“书品即人品”的人格主义评价,蕴含着浓厚的书法人文精神。
b、书法家从精神、道义等方面提炼作品并镌刻上自己的人格烙印,方能创作出有人文精神的
作品。
c、书法家加强文化底蕴的积淀,注得人生的含涵体察,其书法的人文精神就会得到滋养。
d、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史就是以追求个性解放为目的一部分文精神史。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家尤其是书法家,必须恪守做人的原则,进行艺术的修炼,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学
识涵养。
b、中国的人文精神以社会为本位,以仁爱为中心,是比西方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文精神层次更
的精神追求。
c、书法家以其人生的全部经历模铸书法,因此其作品也部分地映射了书法家的生存状态,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
d、多一些思想家的气质、学问家的渊博与专注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去关注书法的发展,
是当代书法家今天唯一的价值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舟人传
(清)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作何业。
偶遇之.舟,遂以舟为名。
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
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肆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
①而刺船。
泰岩心异之。
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
泰岩又窃窃然疑之。
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
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
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牢。
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岩上。
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
语舟人曰:
“日且西,盍止诸?
”舟人曰:
“毋恐。
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
”泰岩不能强,姑听之。
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
泰岩恐甚,询泊故。
舟人曰:
“风雨至矣。
”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臣柳而荫。
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
“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
”舟人曰:
“诺。
”提壶去。
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
“子何为?
子何自从彼肆者行乎?
吾恐彼肆非良人,且彼肆复何为?
子心
②知之,试语余。
”女郎掩涕曰:
“不然,妾亦宦之息.也。
向从父母行三泖间,夜遇强盗,杀父母
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
忽见此肆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
彼肆者曰:
‘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
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
③当觅倩嫁子。
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也。
’妾故忍死留此。
”言讫,泪如雨下。
泰岩又曰:
“舟甚窄,奈起居何?
且彼肆终何为?
”女郎曰:
“自妾来,彼肆恒臣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舣舟亦无
定踪,所往来不一人。
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钦辄去。
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
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舟人乃曰:
“萍踪相遇,愿赠以.言。
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
”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
“四海紊紊,安用此乎?
”竟勿言。
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①刺船:
用篙称船。
②三泖:
湖名。
③倩:
古代男子的美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下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其所操何业操:
从事
b、妾亦宦之息也息:
子女
c、吾当徐访子亲属访:
拜访
d、天下大乱,各自爱爱:
爱惜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3分)
①见舟人肆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②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③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④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⑤彼肆恒臣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⑥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不岸,更
加重了他的疑忌。
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黑暗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
盗,替她报了仇。
c、陈泰岩知道了舟的人义举后,对舟人疑虑全消,敬佩不己。
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
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
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语舟人曰:
“日且西,盍止诸?
”(6分)
(2)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
“四海紊紊,安用此乎?
”竟勿言。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辛弃疾
①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②人历历,马啸啸,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①香篝:
熏笼。
水沉:
一种香料,即沉香。
香篝渐觉水沉销:
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
②碧玉梢:
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3)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很现代的叶圣陶
[香港]彦火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
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
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
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
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
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
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
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
在中国内地,他
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
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
“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
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
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
他强调:
“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
”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
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
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
相反地,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
他自己便以身作则。
他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
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
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
1980年夏,叶圣陶老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
好一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田园风景画!
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作为编辑,叶圣陶要求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
标注“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
b、第一次见面,叶圣陶就想坐着提到当前出版物错字很多的现象,体现了一名资深编辑的工
作作风和对出版事业的关注。
c、叶圣陶是最早把速读、易读法这种现代阅读方法介绍到中国的人,他强调,略读以训练读
书为目的,比精度更重要。
d、文章以“很现代的叶圣陶”为题,一方面说明叶圣陶的许多言论和主张是很现代的,另一
【篇二:
江南十校2015届高三语文试题】
ss=txt>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休闲阅读是人在闲暇时间里,于内心之爱驱动下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休闲方式。
休闲阅读是阅读与休闲的结合,阅读赋予休闲以文化内涵,提升了休闲的文化品位;休闲赋予阅读以审美乐生的内涵。
宋代陆九渊提出优游阅读,主张以悠然闲适的心态去读书。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
②休闲阅读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读书内容、方式、地点等,不受强制性目标与任务限制和约束。
休闲读书是随兴而为,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获得内心的丰盈与适意。
它还具有趣味性高,进入门槛低的特点。
趣味性高意味着吸引力大,进入门槛低意味着休闲机会的易得性与可达性高,这些均十分有利于让阅读进入休闲,让闲暇接纳阅读,从而在普通大众中得到推广和普及。
与其他休闲活动相比,休闲阅读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
③休闲阅读不但能起到消遣放松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学识水平,陶冶气质情操,具有重要的养心益智功能。
尤其是,休闲阅读的派生价值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均较有益。
宋代朱熹强调,读书带给人的是智慧之乐、心灵之乐与和美之乐。
明朝李贽说,“龙湖卓吾,其乐何如?
四时读书,不知其余”。
休闲阅读有助于克服内在贫乏对休闲的制约。
内在贫乏主要指精神世界的贫乏。
休闲阅读对充实精神空间,建构休闲生存智慧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④闲暇管理的要义,是用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填充闲暇时间,实现闲暇时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西方休闲理论认为,闲暇是以时间形态的社会资源。
它的特点一是无法以真空的状态存在,如果不积极占用,便可能导致消极占用;二是这种资源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休闲选择。
亚是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闲暇管理对于个体幸福和城邦和平的重要性,认为闲暇越多,越需要智慧、节制和正义。
罗素强调,明智用闲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后考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闲暇时间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闲暇时间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空间。
如何管理和利用闲暇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⑤休闲选择和闲暇时间的利用与人成为人有着直接的与内在的关联。
人成为人的过程也是全面发展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格的健全,意味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多方面的生命体验的获得,意味着包括审美在内的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全面性和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性与完整性。
休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契机。
自从分工出现以来,专业化的繁忙劳作易使人版面发展,而闲暇时间的增加将使人有机会弥补和打破分工对于自己发展空间的限制。
分工越细,闲暇时间和休闲活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越重要。
在工作专业化与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休闲阅读对于弥补实用阅读和应试教育对人的发展空间的限制,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学科专业分化越细,休闲阅读对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对人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发展越重要。
(节选自王景全《论休闲阅读》)
1.下列关于“休闲阅读”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休闲阅读是人们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休闲方式,它把阅读与休闲结合起来,并赋予阅读与休闲以新的统一内涵。
b.休闲阅读在阅读内容、方式、地点等方面具有自主选择性,读者在阅读中随兴而为,没有阅读目标,也没有阅读任务。
c.趣味性高、进入门槛低的特点,不仅有利于阅读与休闲的结合,而且还有利于休闲阅读在普通大众中得到推广和普及。
d.内在贫乏就是指精神世界的贫乏,它对休闲具有制约作用,而休闲阅读能够充实精神空间,有助于克服这一制约作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先介绍什么是休闲阅读,接着指出休闲阅读是阅读与休闲的结合,再引用陆九渊的观点和鲁迅的主张,意在让读者了解休闲阅读的心态和阅读范围。
b.②段阐述休闲阅读具有自主性强、趣味性高、进入门槛低、资源消耗低等特点,③段分析休闲阅读所起到的多方面作用,②③两段之间构成了因果关系。
c.④段拓展笔墨,引入“闲暇管理”这个概念,丰富的引用让文章在更宽的视野下讨论管理和利用闲暇资源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为下文深入探讨作铺热。
d.⑤段承④段,探讨休闲阅读的现代意义,认为休闲选择与“人成为人”有密切联系,休闲阅读有利于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促进人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发展。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闲阅读能消遣放松,养心益智,它的派生价值既有益于个体成长,也有益于社会发展,朱熹所说的读书之乐主要是就社会发展的意义而言的。
b.“闲暇”以时间形态存在,它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休闲选择,闲暇管理不仅关系到生命个体的幸福与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c.实现闲暇时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生命个体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照里士多德、罗索的观点,对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具有启发意义。
d.专业化繁忙劳作使人片面发展,不断增加的闲暇时间打破了分工对于个体发展空间的限制,休闲阅读及其它各种休闲活动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①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②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何者?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法其可仇乎?
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
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
“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是惑于礼也甚矣。
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
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
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
“调人,掌司万人之仇。
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
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
”又安得亲亲相仇也?
《春秋公羊传》曰:
“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仇不除害。
”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
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
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谨议。
【注】①天后:
武则天。
②刺谳:
刺,探寻;谳,议罪。
③推刃:
往来项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窃独过之过:
认为?
?
不对
b.旌其可诛,兹谓僭僭:
僭越
c.不愆于法愆:
罪过
d.不宜以前议从事从事:
处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而又何诛焉王问:
“何以知之?
”
c.我乃杀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元庆杀了父亲的仇人后投案认罪。
陈于昂建议,先处死徐元庆,再在他的家乡表彰他,并把这个案例编入法律文书中。
作者认为,陈子昂的建议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礼”与“刑”根本作用一致,但在实际运用中有区别,不能对同一个人既施死刑又行褒奖。
自相矛盾的做法,公之于众,只会让天下人无所适从。
c.作者认为;徐元庆与杀父仇人不共戴天,想方设法,不惜生命报杀父之仇,既符合“礼”的要求,也表现出“孝”与“义”,并称赞他是通达事理、明白道义的人。
d.针对陈子昂“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说法,作者明确界定了“仇”的范围,把因违法犯罪而被处死的情况排除在外,这对于澄清认识具有开创性的积极意义。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2)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3)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秋夜投止山家
[清]严遂成
山当面立路疑穷,转过弯来四望通。
凉月满楼人在水,远烟着地树浮空。
熊罴之状乃奇石,鹳鹘有声如老翁。
清福此间殊不乏,可容招隐①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