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0158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docx

《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docx

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

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

[摘要]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目前主流经济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

本文以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存在三大错误:

一是以为边际收益递减的起点不可知;二是以为边际收益从开始递减到负收益的区间比较长;三是以为厂商生产的常态是处于边际收益递减的时期。

探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关于从头凝视相关经济学理论具有重要

  [关键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三大错误;起点;区间;常态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第一个错误:

边际收益递减的起点不可知

  

  “边际”是指额外的或增加的。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被称为边际产出递减规律或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大体内容是:

当其他要素投入数量不变时,若是等额增加一种要素,产量的增加额开始上升,但超过某一点后,增加每一单位要素带来的边际产量会下降(刘秀光,2005)。

边际产量的计算公式是:

边际产量=总产量的转变/可变投入的转变。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需要具有三个条件:

(1)只有一种投入品的数量转变,其他投入品的数量固定不变;

(2)所增加投入的要素是同质的;(3)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给定(韩太祥、陈宪,2004)。

  主流经济学派以为边际收益递减的起点是不可知的。

美国经济学家阿琳·霍格在《经济学导论》中以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一法那么可不能规定从哪一袋化肥开始比上一袋生产更少的番茄,也可不能确信收益递减从何时开始发生,仅仅是说最终将会有如此的趋势。

那个法那么就像是一个算命先生的预言,对细节是模糊的。

收益递减法那么仅仅预言了:

随着肥料的增加,额外增加肥料所增加的番茄数量将会下降”(阿琳·霍格,中译本2004,P110)。

  笔者以为,主流经济学派以为边际收益递减的起点是不可知的观点是错误的,边际收益递减的起点是可知的和有规律可循的。

要紧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讨论的产品,应该是与现实经济(专门是现代化生产)相吻合的产品。

现实经济中对产品的生产,都是有必然的技术要求的。

第二,各类产品的生产技术,都是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多次反复实验而得出来的。

例如,一台机械的转速是多少,是依据制造这台机械的金属的性能等条件反复实验来决定的。

转速超过极限后,这台机械必然会损坏。

又如,一条自动化的生产线需要多少工人操作,也是依据这条生产线的性能和产品加工的要求、工人劳动的强度、生产本钱等因素反复研究后决定的。

因此,这些生产技术具有客观性和稳固性。

第三,产品生产技术的客观性和稳固性,决定着产品生产进程中各类生产要素的最正确组合(或要求)。

同时,生产技术也决定了产品产量的转变具有必然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不像人们买彩票中奖那样具有专门大的偶然性。

第四,很显然,由各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所客观决定的生产要素的最正确组合点,就必然是边际收益的最高点。

紧接那个边际收益最高点以后,就必然是边际收益递减的起点(那个生产要素的最正确组合点也确实是边际收益转变的“拐点”)。

例如,假定某产品的生产按其技术要求需要通过5道工序,每道工序需要1个工人操作。

那么,在5个工人进行生产的时期,其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就必然是最高的。

当把工人数量增加到6个或更多的时候,其边际产出就必然会下降。

因为那个(些)增加的工人已处于“闲置”的状态。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第二个错误:

边际收益从开始递减到负收益的区间比较长

  

  由于主流经济学派以为边际收益递减的起点是不可知的,因此便把边际收益递减的起点定在投入要素量增加的比较靠前的地址,即投入要素开始增加后不久,马上就由边际收益递增转为边际收益递减。

然后再把边际收益递减由正数转为负收益的区间定得很长。

在目前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大体上都是如此。

  笔者以为,主流经济学派以为边际收益从开始递减到负收益的区间比较长的观点是错误的。

下面咱们以目前国内高校比较流行的教科书黄亚钧、郁义鸿主编的《微观经济学》中的例子为代表进行讨论。

该书的例子是:

“假定某厂商生产某种商品,从原料到加工为成品,需要通过4道工序,每道工序由1台机械完成。

若是该厂商只有1名工人,这名工人的产量必然有限,因为这名工人不但要完成所有的这4道工序,而且还要承担领料、搬运、包装等辅助工作。

假设他一个人1天能生产50件产品。

此刻厂商增加1名工人,使得总产量增加到150件。

增加的这第2名工人的边际产出不止50件,而是100件。

这是因为有了两个工人,就能够够实行必然程度的分工协作。

若是把工人的人数增加到3名,生产的分工就能够够更为细致,从而使总产量增加到300件。

增加的这第3名工人的边际产量上升到150件。

增加到4名工人时,总产量上升到400件,边际产量为100件。

这时这4名工人能够各自操作一台机械,各自完成一道工序。

若是工人数量再增加到5名,总产量将增加到480件,这第5名工人能够从事领料、搬运或包装的工作。

现将工人数增加到6名,这时总产量为540件,增加到7名工人时,总产量为580件。

增加的这第五、第六、第7名工人能使总产量增加,可是他们别离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却愈来愈少,依次为80件、60件和40件。

若是再增加工人的话,总产量会增加,但总产量的增加量还会继续递减,第8和第9名工人的边际产量别离仅为30件和0件。

而第10名工人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是负的,由于他的加入,总产量开始下降”(黄正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2000,P61-62)。

在上述教科书的例子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没有说明该商品的生产技术指标。

该例子说明了制造该商品“需要通过4道工序,每道工序由1台机械完成”。

可是,1台机械需要多少工人操作,领料、搬运、包装等辅助工作又需要多少工人材能完成,也确实是说,这种商品生产进程中,人力要素和机械等要素的最正确组合是什么,在该例子中没有说明那个重要问题(该例子说到“这4名工人能够各自操作1台机械,各自完成1道工序”,可是没说明这是不是是工人要素和机械要素的最正确组合)。

由于没有说明各类投入要素的最正确组合的点在哪里,因此在上述例子中,就显现边际收益从开始递减到负收益的较长区间,即从第5个工人开始显现收益递减,到第10个工人材显现边际收益为负数的情形。

  绝大多数商品的生产,在其各类投入要素达到了生产技术规定的最正确组合时,其产量必然已达到了专门好的水平。

若是再增加要素投入(例如增加工人),其产量往往也可能增加一点,但其增加产量的数量必然是很有限的。

依照笔者对经济现实生活的观看和判定,笔者以为,其一,凡是用全自动化机械设备生产的产品,在各类投入要素达到最正确组合之时,其产量必然能达到最正确。

尔后,若是再增加工人的投入,那么几乎是不能扩大产量。

因为这些增加的工人已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其二,凡是用一样的机械(半自动化机械)或简单的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进行生产的产品,在各类投入要素达到最正确组合时,其产量也会达到较好水平。

尔后,若是再增加工人的投入,这些工人可能在某些相对薄弱的生产环节中,加速一点生产的进度,因此能够稍为扩大总产量。

那个地址所扩大的总产量,应在10%之内。

其三,农产品的生产也是有技术要求的,在各类投入要素达到最正确组合时,其产量也会达到较好水平。

尔后,若是再增加人力(或肥料)的投入,结果可能也会使总产量增加一些。

可是,那个地址增加的产量也必然是有限的,也应该在10%之内,最多可不能超过15%。

那么,绝大多数商品的生产,在其各类投入要素达到了生产技术规定的最正确结合以后,再增加某种要素(一样为人力)的投入,其总产量增加的数量什么缘故不多呢?

笔者以为,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各类产品的生产技术都是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多次实验而得出来的,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不依照技术要求而随意加大某种要素的投入,那个行为本身就违抗了客观规律,而违抗客观规律是要受处处惩的。

  咱们再转头讨论上述教科书所举的例子。

笔者假定,依照该产品的生产技术规定,4道工序中的4台机械各需1个工人操作,第1道工序前的领料和第4道工序后的产品搬运等,需要1个工人。

那么,该产品的生产用5个工人与其他要素投入就达到了最正确组合,其产量就达到了较好水平。

若是增加1个工人,其总产量能够再提高一些(假定为8%);若是再继续增加工人,其总产量那么不能再增加,而且会下降。

该例子中,从投人第1个工人到第10个工人的产量转变将如下表。

  

  从上表和上图能够看到,第一,边际收益的最大值,在生产技术规定的要素投入的最正确组合点上。

超过要素投入的最正确点以后,边际收益开始递减。

第二,从边际收益递减到边际收益为负值的区间很小(总产量增加仅有8%,人数只有2人)。

  

  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第三个错误:

厂商生产的常态是处在边际收益递减的时期

  

  主流经济学派通常把边际效益递减的整个进程划分为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收益为负值三个时期。

可是,主流经济学派并无明确地说明厂商生产的常态是处在边际收益递减整个进程的哪个时期。

但是,主流经济学派以为,其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处处可见,而且是不可幸免的一个大体事实”(阿琳·霍格,2004);其二,绝大多数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缘故涉及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反映了如此一个事实,即随着某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产品的单位生产本钱上升,因此为了生产更大的产量,就需要有更高的价钱”(阿诺德,2004)。

依据这两个说法,笔者能够确信:

主流经济学派以为厂商生产的常态是处在边际收益递减的时期。

因为,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是主流经济学派认定的普遍现象。

厂商只有处在边际收益递减的时期,其产品的单位生产本钱才会上升,其产品的销售价钱才必需上升。

若是厂商的常态是处于边际收益递增的时期,那么其产品的单位生产本钱将会下降,其产品的销售价钱就不必提高。

如此,供给曲线就可不能向上倾斜。

显然,厂商生产的常态也可不能处于边际收益为负值的时期。

因为,若是厂商生产的常态处于边际收益为负值的时期,厂商的总产量也就无法增加。

由于主流经济学派以为边际收益递减的起点不可知,而且把边际收益从递减到负值的区间定得很长,因此,主流经济学派把厂商生产的常态设定在边际收益递减时期也是“顺理成章”。

如上述所列举的教科书中的例子,投入4个工人时产量为400件,投入5个工人时产量为480件,投入6个工人时产量为540件,投入7个工人时产量为580件,投入8个工人时产量为610件。

那个地址的区间很长,厂商能够不断地增加工人,不断地扩大生产,尽管单位商品本钱上升(因为边际收益下降),而且产品的销售价钱需要上升。

  笔者以为,主流经济学派以为厂商生产的常态是处在边际收益递减的时期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以上分析说明,主流经济学派因此为的边际收益递减到边际收益为负值的长区间是错误的。

或说,主流经济学派以为的边际收益递减到边际收益为负值的长区间是全然不存在的。

因此,厂商生产的常态就不可能处在那个长区间中的边际收益递减时期。

  第二,从笔者以为的边际收益递减到边际收益为负值的短区间(或小区间)来讲,在一样情形下,厂商生产的常态也不是处于边际收益递减的区间,只有在超级特殊的情形下(如战争等),少数厂商的生产才会处在边际收益递减的区间。

  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显现多余经济。

厂商的生产无需进入到边际收益递减时期(指笔者以为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小区间),已可获取专门好的利润。

若是厂商强行进入边际收益递减的小区间,那么必然有害无益。

笔者以为,资金(资本)具有增值的本质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投资是无孔不入的。

而投资后的企业获利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猛烈竞争的外在压力,就必然会使得各类产品的生产具有迅速扩张的趋势。

而从需求的角度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总需求却仅具有缓慢增加的趋势。

理由是:

其一,一国的居民的生活消费品需求仅具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因为各国居民对中、低档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受到生理需求增加的限制,对高级消费品的需求的增加那么受到购买力增加不快的限制)。

其二,由于消费品需求增加缓慢,最终必然致使生产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也较为缓慢。

从连年来世界各国的情形来看,几乎所有的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不可幸免地显现了经济多余的现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所有的厂商在投资的时候,都必然会依照生产技术的要求去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而可不能按超过生产技术的要求去配置生产要素。

例如,某产品的生产线按生产技术要求需要10个工人即可,那么,投资者必然是雇佣10个工人,而可不能雇佣11个或更多的工人。

厂商在按生产技术要求去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时,其各类要素(例如工人)的边际收益确信是处在最正确点上。

同时,由于多余经济的存在,厂商的产品销售会不断地碰到困难。

因此,厂商在每一年中,常常有必然数量的日子是停产的。

但是,尽管如此,厂商在实践中也已经能够获取较好的利润。

因此,在厂商动工生产的日子里,厂商能够获利。

可是,边际收益递减现象没有机遇显现(因为厂商天天在边际收益递增时期或边际收益最高点所生产的产品已经卖不完)。

而在厂商停工的日子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就“休息”了。

很显然,若是厂商在动工的日子里,冲破生产技术的要求,超量地配置生产要素(如工人),其结果必然是其产品的生产本钱相对太高,其产品会加倍多余。

因此,必然是有害无益的。

既然是明显的有害无益,因此厂商就必然会趋利避害。

  第二,在超级特殊的情形下,少数厂商的生产会处在边际收益递减的小区间。

笔者以为,在战争或特大自然灾害等超级特殊的情形下,少数厂商的生产受到政府的行政治理,政府要求其必需按时完成较大量的生产任务。

在这种特殊情形下,厂商或是为了完成较大的生产量,从而超量地招下班人等,进行超负荷的生产,使得厂商的生产进入了边际收益递减的小区间;或是为了保证能完成必然的生产任务,从而超量地招下班人,以保证在某些工人突然病倒等突发事件情形下,也能继续完成任务,这也使得厂商的生产进入到边际收益递减的小区间。

很显然,在这种特殊情形下,厂商的生产并非是面向市场,而是为了完成政府的指令性任务。

因此,厂商能够不顾生产本钱而进入到边际效益递减的小区间。

在那个地址,生产本钱服从于国家利益。

  

  四、相关的主流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也需要从头凝视

  

  综上所述,主流经济学派以为边际收益递减的起点不可知的观点是错误的;主流经济学派把边际收益递减的区间设定得比较长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专门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从理论上讲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厂商的生产却常常是不能“遭遇”边际收益递减时期,或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普遍的经济实践中并非能起作用,即在一样情形下,厂商生产的常态不处在边际收益递减的(小)区间(战争时期等超级特殊的时期,那么能够不把它纳入普遍经济现象的范围)。

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目前主流经济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

因此,关于主流经济学派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推导出来的其他理论(如“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理论等),也就有必要进行从头凝视。

笔者将另外行文讨论这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