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化基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9990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信息化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章 信息化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章 信息化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章 信息化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一章 信息化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信息化基础.docx

《第一章 信息化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信息化基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信息化基础.docx

第一章信息化基础

第一章信息化基础

主要内容:

介绍信息、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层次和特性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化基本概念

1.1.1信息是什么

信息是指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

信息具有可感知、可存储、可加工、可传递和可再生等自然属性,信息也是社会上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具有社会属性的资源。

它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生产第一线的形式。

信息的多种定义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论的奠基者得农认为,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美国学者阿希贝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

我国著名的信息学专家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这种方式或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E.W.Horton)给信息下的定义是:

“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需要加工处理的数据。

比较流行的另一种说法认为,信息是事先不知道的报导。

哲学界认为:

信息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方式。

1.1.2信息的层次

信息的概念存在两个基本层次,即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

1)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2)认识论层次的信息:

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1.1.3信息的特性

1)可量度。

2)可识别。

3)可转换。

4)可存储。

5)可处理。

6)可传递。

7)可再生。

8)可压缩。

9)可利用。

10)可共享。

1.1.4 信息的分类

按照性质,信息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按照地位,信息可分为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

按作用,信息可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干扰信息。

按应用部门,信息可分为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等

按携带信息的信号的性质,信息还可以分为连续信息、离散信息和半连续信息等。

按事物的运动方式,还可以把信息分为概率信息、偶发信息、确定信息和模糊信息。

按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消息、资料和知识。

按社会性,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

按空间状态,宏观信息、中观信息和微观信息。

……

1.1.5信息的传递

信息传递是指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或者动作相互沟通消息的意思。

古人传递信息上要使用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1.2.1信息化的定义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从4个方面理解其涵义:

首先,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

其次,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中的概念。

再次,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

最后,信息化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最具有活力和高渗透性的科学技术。

1.2.3信息化的内容

从内容层次看,信息化内容包括:

核心层、支撑层、应用层与边缘层等几个方面。

从产生的角度看,信息化层次包括:

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产品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

(1)信息设备装备化

(2)信息技术利用化

(3)信息内容数字化

(4)信息服务完善化

(5)信息人才递增化

(6)信息投资倾斜化

(7)信息政策封闭化

1.2.4信息化的层次

(1)产品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

(3)产业信息化

(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

1.2.5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产业的支柱作用

(1)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

二、信息产业的基础作用

(1)通信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和重要内容,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

(2)信息技术和装备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科技、经济、军事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

三、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

(1)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

(2)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龙头产业。

(3)信息产业的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将创造出新的产业门类。

(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极大提高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

四、信息产业的核心作用

(1)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装备是国家信息化的物资基础和主要动力。

(2)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

(3)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量降低物资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2.6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产业在总量上具有相当规模,但总体规模小,质量并不高。

2)总体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差。

3)信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4)出口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营销能力较弱。

5)信息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开发能力明显不足。

第二节信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1信息技术

2.2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英语:

informationTechnology,缩写:

IT),在台湾称作资讯科技,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CT)。

2.1.1信息技术的定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

2.1.2信息技术的研究范围

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

信息技术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

它的作用功能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

2)信息传递技术。

它的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

3)信息处理与再生产技术。

4)信息施用技术。

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

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2.1.3信息技术的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

具体表现为:

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速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

具体表现为:

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

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1.4信息技术的分类

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分

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

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分

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3)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分

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

4)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分

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

2.2.1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五个阶段:

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2.2.2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

计算机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

微电子技术;

传感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语音技术。

第三节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

3.1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逐步扩大。

3.2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二,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

第五,数字鸿沟有所扩大。

第六,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

3.3信息化发展战略

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是:

1、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3、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战略重点:

1)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2)推行电子政务

3)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4)推进社会信息化

5)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6)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7)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8)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9)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战略行动:

为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保证在“十一五”时期国家信息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按照承前启后、以点带面的原则,优先制定和实施以下战略行动计划。

1)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

2)电子商务行动计划

3)电子政务行动计划

4)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

5)缩小数字鸿沟计划

6)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划

保障措施:

为了保持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顺利部署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行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完善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体系

2)深化和完善信息化发展领域的体制改革

3)完善相关投融资政策

4)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

5)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

6)加强互联网治理

7)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

8)加强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9)完善信息化推进体制

3.4战略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