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9886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1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docx

《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docx

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

第七单元教学辅导及参考答案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与文学的重要关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理解词汇、语音、语法与文学的几个具体关系,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会从几个具体的角度,分析古诗和现代诗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2.语言的抑扬美。

3.语言的整齐美。

教学难点

1.文中引用的古诗文与所证观点的关系。

2.古代声韵如何构成诗句抑扬的美。

3.不完全句、使动用法与文学的关系。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学与串讲相结合。

2.通过解析一首古诗来分析语言的抑扬美、回环美和整齐美。

3.精细研究课文的几个片断。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针对一般学生的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南朝时期,刘勰写了本书叫《文心雕龙》,20世纪有个叫王力的人太喜欢这本书了,他为自己的书斋起名为“龙虫并雕斋”,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

1987年香港出版的《王力先生纪念文集》的“前言”中,尊王力为“用世纪来计算时间”的文化名人。

这个称号形象地显示了王力先生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成就和他科学的治学精神所凝聚起来的生命之光。

他从事了逾半个世纪的汉语研究,研究几十个世纪的汉语,而由他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开创的汉语现代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培养的后人的研究成果,将持续和保留到以后无尽的世纪。

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语言和文学》。

二、解题

怎样运用语言来描写事物,是文学的重大课题。

高尔基说:

“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人类社会一天也离不开语言,文学作品也是一刻也少不了语言。

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社会;同样,没有语言,也决不会有文学作品。

王力先生就是抓住语言进行了一生的研究。

他于1962年发表的《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略论语言形式美》两篇论文,就是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成果。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王力先生为大学生作的一次演讲,可以说是这两篇文章的概要。

三、研习课文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从文中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2.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3.老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整体构架。

⑴在第一部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语言呢?

明确: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第一”就突出强调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

作者说要从三方面学习语言:

现代汉语、人民的语言、古代汉语。

下文着重从古代汉语方面分析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⑵词汇和文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

文学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要靠具体形象来构思,而构思、表现都需要语言,具体说来,就是多用名词。

不管是《诗经》的比兴,还是诗歌的意境,都需要名词来丰富其形象。

⑶语音和文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

语言先有口头语言,后有书面语言。

语言主要是为了让人交流,特别是诗,是为了让人朗诵的。

因而就有了声音的美,在中国诗中表现为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

抑扬的美靠平仄,回环的美靠诗韵。

⑷语法和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在中国文学中,语言形式的美主要表现为整齐的美和用语的简洁。

整齐的美靠汉语独有的对仗,用语简洁靠不完全句和使动用法的灵活运用。

四、拓展运用

从抑扬美、回环美和整齐美的角度,分析杜甫的律诗《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确:

从抑扬美的角度说,这首诗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按照一定的规律相间,构成抑扬,每句三个音步,形成节奏。

从回环美的角度说,这首诗首句不入韵,隔句押韵,都押幽韵,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的音乐美。

从整齐美的角度说,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各自构成对仗,而且“星、月”是天文,“平野、大江”是地理,颔联应属工对。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是两个不完全句,每句包括三个名词,把作者漂泊无依的境遇,孤独寂寞的情怀,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五、课堂小结

知识和能力不是截然分开的。

能力以知识为基础,要将知识向能力转化,还要进行训练。

同学们课后可以用今天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多分析几首古代诗歌,通过了解诗歌的语言形式美,达到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梳理课文内容,学会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内容。

2.将文中的古文古诗进行摘录。

(记忆优美的古诗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课文

1.什么是形象思维?

明确:

形象思维既是文学的思维活动,又是思维方式,文学艺术工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都要用到形象思维。

它要经过联想、想像,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象。

这个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形象,不能抛弃事物的现象情态。

形象思维的过程,总有语言的参与。

(《辞海》)

2.作者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

刘勰(465-520),字彦和。

他的主要著作是《文心雕龙》,共50篇,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

《神思》是第26篇,属创作论部分,“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其意思是:

构思的妙处,是作家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融会贯通。

这里初步总结了形象思维的特点,作家的联想和想像离不开事物的形象。

《比兴》是第36篇,也属创作论部分。

“诗人比兴,触物圆览。

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其意思是:

作者运用比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了全面观察;作者的思想和比拟的事物,虽然像胡、越两地那样距离极远,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像肝胆那样密切。

《物色》是第46篇,属批评论部分。

“山沓水,树杂云合。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其意思是:

高山重叠,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郁起,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事物,内心就有所抒发。

春光舒畅柔和,秋风萧瑟愁人;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创作的灵感。

以上三段文字,都说明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形象。

3.什么是平上去入?

它大体上是怎么演变的?

怎么划分平仄?

明确:

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只能大体上说说。

平上去入,是中古的汉语声调,这一学说起源于南朝,沈约著的《四声谱》认为:

声调问题“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

这说明古代汉语的声调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根据古代韵书的记载,中古汉语语音的声调一直是四声。

每个声调中又有不同的韵部。

到了元代,北方话的声调起了重大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平声分成了阴阳两声,入声字被分解到了其他三声中。

古人把平声类作为一类,把上去入三声作为一类,归为仄声。

用普通话读古诗有的已经不押韵了,就是因为入声韵消失了。

4.什么叫“辙"?

明确:

中古音韵最常用的是106韵部,宋代以后,称之为平水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古代各个时期的各类韵文,取韵读相同或相近的字,依照一定的韵例而重复出现,造成语音上的和谐美,就是押韵。

上古韵文按上古音韵部来押,中古以下韵文则按诗韵、词韵、曲韵来押。

戏曲专用的韵分十三大类,叫十三辙。

每一韵被称为一辙。

如文中提到的“灰堆辙”、“怀来辙”,“乜邪辙”又叫“迭雪辙”,“发花辙”又叫“麻沙辙”。

词语“合辙押韵”指的就是诗词曲的押韵情况。

5.整齐的美是汉语独有的吗?

为什么?

明确:

对偶和排比是语言形式整齐美的两种形式。

排比作为修辞手段是人类共有的,但对偶是汉语独有的,就因为中国的文字是方块字。

6.“散文化的韵文”和“韵文化的散文”有什么区别?

明确:

用韵的文体就称为韵文,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用韵的颂赞铭诔等都是韵文。

六朝以来,把凡是不重排偶不押韵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称作散文。

骈体文是韵文中的重要形式。

它的特点是,在语句上,讲究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至篇末,而且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这叫骈偶和“四六";在语音上讲究平仄相对;在用词上讲究用典和藻饰。

在高一学的《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就是骈体文。

《赤壁赋》是加入了散文句子的骈体文,被作者称为散文化的韵文。

而《岳阳楼记》是在文中加入了“韵文句子的散文”,被作者称为“韵文化的散文”。

7.课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又与平仄相配,怎么学?

明确:

先熟读成诵,再试着理解意思,有条件的查查原书。

三、朗读文中引用的古诗文

(解说:

视时间而定,若无时间,则不读或少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解决了一些知识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一堂课,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

同学们可以根据手中的学习资源,逐步将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中国语言学家,诗人。

字了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

曾留学法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等校教授。

1954年调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去世。

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并有许多社会兼职。

王力先生一生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音韵学、汉语语法、汉语语汇、汉语史等方面都有精湛的研究,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论著。

主要著作有:

《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汉语语音史》《同源字典》《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等。

现有《王力文集》20卷行世。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二、关于“语言和文学”相关论述的资料

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文字──给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字。

文学是借语言文字来作雕塑描写的艺术。

古典作家们在语言文字的意识上及形象的内容上愈明了愈单纯,──则关于风景及风景所给与那人的影响的描写和关于人的性格及此人与别人的关系等的描写,也就愈正确,愈确实。

(高尔基《论散文》)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自然景象和思维。

文学是用什么要素构成的呢?

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与各种事实、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

民间有一个最聪明的谜语确定了语言的意义,谜语说:

“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

”因此可以肯定说:

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没有名称的。

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

事实后面蕴藏着社会的意义,每种思想都包含着一种根源:

这就是为什么某种思想正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文艺作品的目的是富于表情地、充分地和明确地描写事实后面所蕴藏的社会生活的意义。

文艺作品必须运用明确的语言和精选的字眼。

“古典作家们”正是用这样的语言来写作的,他们在数百年来逐渐的把这种精确的语言创造出来。

(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

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文学家无不在语言的学习和锤炼上下苦功夫。

例如托尔斯泰的许多笔记本上,都是些语言的练习,他的每部作品都有许多反复修改的未定稿,仅《复活》中玛斯洛娃的肖像,前后就改写了多次。

据说有一篇作品修改竟达九十多次。

我国古典作家对语言的锤炼更为重视,所谓“日日为诗苦,谁论春与秋”(僧归仁),“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杜荀鹤),“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李频)。

曹雪芹自述《红楼梦》也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真是呕心沥血,辛勤终生。

(摘自《文学理论百题》,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所有的书籍,都是通过文字把语言记录下来的。

但是我们如果细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在这里面,最需要讲究语言功夫,使描绘的事物惟妙惟肖,活龙活现,形象生动,栩栩传神,不但启发人们的思想,并且激动读者感情的,就是文学。

这只要看外国有人统计的结果就可以明白了:

文学名著中使用的不同单词,比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著作中使用的,要丰富得多(拼音文字的单词常常有好几十万)。

研究各个领域事物规律性的著作,它们可能在局部的地方,也作形象的描绘,但是就其根本性质来说,特点在于作理论的分析,并不像文学那样,要运用语言塑造艺术的形象,因此,也就不像文学那样,格外讲究语言的功夫。

有人把修辞的手法,归纳为两大类。

这就是“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消极修辞”,只要把话说得明确、通顺、平匀、稳密就行了;“积极修辞”,除了也要求具备这些条件以外,还要求积极地随情应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的事物呈现出具体形象,产生新鲜活泼的动人力量。

文学不像科学、法令、布告那样,运用“消极修辞”的手法就可以达到目的,它得运用“积极修辞”的手法。

因此,当然得格外讲究语言的功夫。

不仅文学、艺术许多部门都讲究形象,使人产生可触可摸的立体印象,并从而接受蕴藏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影响。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都讲究形象。

不过,绘画、雕塑,是用色彩、线条构成艺术形象,音乐、舞蹈是用音响、节奏或人体动作构成艺术形象,文学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戏剧、电影则是用造型、表演、语言等等手段综合起来塑造艺术形象。

因此,艺术虽然都讲究形象,但是各个部门使用的手段是各不相同或者不尽相同的。

这样看来,讲究怎样运用语言来描绘事物,不用说是文学的重大课题。

高尔基说:

“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这话是说得很到家的。

(摘自秦牧著《语林采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三、课文分析

全文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说明学好语言是文学家的起码条件;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从词汇、语音、语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告诉我们在哪些方面,语言和文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要想学好文学首先必须学好语言。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复杂,因此,本文讲二者的关系,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用浅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

文章分类论述,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一)词汇与文学,主要讲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问题。

作者认为,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但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也是语言问题。

文章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和朱熹的《观书有感》,并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说明形象思维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部分最后,从反面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形象思维都是好的,并举明世宗的《送毛伯温》诗为例,认为是“庸俗的比喻”,“诗格卑下”。

对这首诗本身可以见仁见智,但作者的辩证观点是可取的。

(二)语音与文学,主要讲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

文章抓住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文学作品中平仄相间的抑扬美,同时也简要说明了押韵带来的回环美。

文章接着举例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供学习者了解。

(三)语法与文学,主要讲整齐的美和用语的简洁。

这一部分先简略介绍了对仗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仗会造成语言的整齐美;接着又举实例讲解语法中的不完全句(有人称为名词句)和使动词(古汉语中一般称为动词的使动用法)的用法,说明它们是产生言简意赅效果的主要语言手段。

(选自

 

二、《语言的演变》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

2.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概况和一般规律,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

3.学习本文运用典型实例展示概况,分类、比较揭示发展变化规律的说明方法。

4.了解科技语体在语言组合方式上的要求,提高写作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朱熹听不懂孔子和弟子们讲课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作者为什么选中朱熹来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

分析:

这是假设说明和举例说明并用。

在一些说明文,特别是科普性说明文中,常常把假设说明与举例说明结合起来运用。

比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为了说明有些恒星密度之大,先用“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作比方,再假设“用白金造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这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

用白金铸星球,人登上恒星都是不可能的。

但人们一看就明白,作家把抽象的数字化为具体的、易于领略的了。

本文也是这样,古今言殊,但谁也没有听到过古人的讲话,吕叔湘举了这个例子,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选中了朱熹去听孔子讲话,朱熹是南宋的儒家大师,为《论语》作注,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语音、语法、词汇问题了,这样很有典型性。

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结构特点——语断意连,环环扣紧。

学生发言后,明确:

本文虽然用数字把各部分隔开,但彼此仍然血脉贯穿,联系紧密。

构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

一是初学本文时就提到的总分式顺序;二是环扣词语的使用。

指名朗读:

第一部分开头的一、二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二句,读时教师要学生们随手标出反复出现的词语。

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学生注意加点词语。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里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里,木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

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

重复出现的词语,前后相应,像环一样把这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扣起来。

再看第三部分,第1自然段开头是“语法方面”,第2自然段开头两字是“语音”和第二部分开头相扣,并且揭示了本部分的内容。

(2)写作方法——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

教师讲析:

本文三个部分20个自然段,除1个自然段没有举例外,其余19个自然段,或多或少都举了例,运用了举例的方法。

但是同中有异,同为举例说明,有假设举例,如朱熹听孔子谈话;有典型举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有列举举例,如《诗经·鲁颂》的《胴》提及的十六种马的名称。

此外,表示举例的一些带标志性的词语用得富于变化,有“比如”、“如”、“例如”、“又如”、“像”“……的例子”、“……的事例”等等,使得文情多变。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如第二部分第四节,先后举了三个例子,说“几”、“床”、“坐”三个词的内涵是怎样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时,讲“床”结合运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讲“坐’,结合运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

(3)语言特点——通俗、准确、风趣。

①通俗比较好理解,全文平易朴实,尽量少用专门术语,多用浅显的实例来说理。

注意适当的重复,引导读者由初知到较深入的理解。

②准确。

共同看“思考和练习”三加深对这点的体会。

教师点拨:

如小题“l”中“大约”是约算,是根据出土文物去零数后的折算,“大概”是推测,是从汉尺推想到战国时的齐尺与公尺的比例。

③风趣。

朱熹听孔子讲话,大有侯宝林相声(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让人们从荒唐中窥见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解题,简介课文与作者。

语言,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规律,却知道得很少。

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难讲明白。

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以汉语为例,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

《语言的演变》选自《语文常谈》,原题是《古今言殊》,包括“语言也在变”、“语言也在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等四个部分,选人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并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改为序数词。

原题也改成现在的题目。

(划线部分板书)

吕叔湘(1904-1999),江苏丹阳人。

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二、指导预习。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组说明文,其中有事理型的,如本文和下一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有事物型的,如《我国古代的车马》。

作为说明文,它们都有些共同点,现在我们把学过的说明文知识理一理。

提问:

(1)什么是说明文?

(2)写说明文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说明文,指介绍事物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等给人们以知识的文章。

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现方法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

(2)写说明文,第一,要注意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第二,要安排好说明的顺序;第三,要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

指导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把握说明文,和阅读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从理清思路、编写好提纲人手。

编写提纲,首先要理清文章脉络,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划分段落层次,其次要整理和分析各个段落层次的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语言的演变》这篇说明文,如前所说,是事理型说明文,所说明的对象是熟悉而又陌生的。

作者选择了先总说后分说、纵横交叉的结构方式。

请大家体会上面所谈到的,结合领略“预习提示”,略读全文,编写提纲。

三、编写和讨论全文结构提纲。

在学生独立编写的基础上,教师选择1-2个样本,让学生抄上黑板,组织大家讨论、评议、修改、订正、补充,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提纲。

(下附一份结构提纲,供参考)

总1.语言“运动、发展、变化”的概况

(1)字义变化

(2)语法变化

分2.语汇的变化

(1)消失

(2)出现

(3)外来词的引进(4)意义的变化

3.语法、语音的变化

1.语言“运动、发展,变化”的概况

(1)字义变化

(2)语法变化

2.语汇的变化

(1)消失

(2)出现

(3)外来词的引进(4)意义的变化3.语法、语音的变化

(1)语法变化

(2)语音变化

(这是初读课文,只求掌握梗概,不必过细,提纲也只求编到较大的层次上。

四、讲析第一部分:

1.讲析第一层(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体现本自然段中心观点的是哪句话?

这个观点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回答,明确:

“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作者从一切事物都在变动的大前提中推出语言既然是一种事物就也得运动、变化、发展的结论。

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演变”。

第二至四句和第一句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明确:

第二句是从语言的纵向演变(历史的发展)对中心观点的说明。

第三句是从语言的横向演变(地区的变化)对中心观点的说明。

这两句是为了证明中心观点,是一些有说服力的材料。

板书:

板书:

续前表

……(古今言殊)假设说明:

举例说明

……(方言的形成)举例说明

文章中说“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现出来,方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这些揭示了语言演变的怎样的规律?

学生回答,明确:

说明语言演变是种渐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稳定性。

2.讲析第二层(第2-7自然段)

默读第2-7自然段。

提示:

结合思考课文后练习一。

讨论练习一。

学生回答,明确。

①这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又能说明汉语历古至今的演变情况,有代表性。

②这段文字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跟现代汉语差别很大。

③在后面分类说明前,作者先举出这个实例的好处,是能具体地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以及汉语的演变的概貌,为后面的细说伏下一笔。

共同研读第2-7自然段。

教师点拨:

本层次用的是举例说明和比较说明相结合的方法。

举例说明前面已经谈了,这里着重谈一谈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一是要注意角度的选择,现在看看作者是就怎样的角度分别进行比较的?

(启发学生看笔记,明确:

1字义,2语法。

)二是要注意比什么,即求同还是求异。

三是具体分析,综合归类。

现在我们不妨重复一下作者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看看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出示小黑板: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电

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其妻:

“君美基,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