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968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词语教学现状分析

1、缺乏目标及过程展现《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但审视小学阶段的词语教学,普遍存在着目标不明确,过程没展开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只是作为指导阅读的突破口,只是为理解句意、段意服务。

有的老师孤立地进行词语解释,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解。

有的老师为了节省时间,索性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或者让词语教学显得无足轻重,让学生读一读音,说一说义,就这样“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宛若清风拂面,风过不留痕。

有的老师不注重词语的教学方法,使词语学习枯燥无味,造成学生对词语学习的厌恶;有的老师甚至把字词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课中没有反馈,从而造成了词语教学的缺失。

词语教学成了“鸡肋”,常被浮光掠影一笔带过。

因此,造成大部分学生在说话、写作时出现了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词不达意的现象。

2、忽略方法及序列训练理解词语的教学,低年级一般侧重带生字的词语和一些过去比较生疏的词语,通过读懂词语来加深对生字字义的把握,通过读懂词语来读懂句子的意思;中年级,侧重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事物外部特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能力的基本要求。

到了高年级,要侧重对词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对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深刻含义的理解,侧重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联系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各个年段理解词语的方法、要求各有侧重,螺旋上升的。

但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教学的序列性,随意性较强。

重视感悟,没有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方法机械、单一,词语的教学流程“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积累运用”。

于是,一年级到六年级,很多时候词语教学走着同样的路,唱着同样的歌,没有高低,没有深浅。

3、缺少情趣及文化意蕴张祖庆老师曾经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

词语的字面解释后面有着丰富的意蕴、感情色彩。

一个词语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是一首诗,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种精神,亦可以是一份情感。

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

这种情况下学生词语理解是僵化、抽象、单薄的,很难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缺少灵动,缺少生命力。

二、对策

(一)在目标的指引下展现学习过程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词语教学视非常重要基础只是,而在小学的不同阶段,侧重又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词语的要求如下:

低: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高: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共同点都是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理解词语,不同点是要求不断提升。

而在实际教学中,词语的年段特点没有显现。

低年段词语教学的目标中包含教学方法和途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包含教学标准和尺度了解(清楚地知道)词句的意思;包含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无论是方法和途径,还是标准和尺度,最终目的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因此,教学中除了理解之外,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如何把这些词语融入到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对于这一点,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①重视兴趣,丰富词语教学的形式;②方法多样,正确识记和巩固;③创造机会,培养主动运用的愿望和习惯。

对于第三个建议,我想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加以说明: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这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是有一种生活的能力。

”中年段词语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扩展了词语学习的渠道“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习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理解和积累是词语教学的基础要求,是低年段词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这与低年段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的深入及能力的发展,词语教学的要求在中年段要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表达层面。

什么是关键词语?

可以理解为:

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的词语,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体会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品味和鉴赏词语的能力,尽管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初级的。

这一目标是阅读教学双向心理过程“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的完整体现。

阅读的这一“双向”心理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基础,没有前一个过程也就没有后一个过程;后一个过程是前一个过程的延续和提高,没有后一个过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会深刻,更不可能运用文章的写法。

因此,中年段的词语教学必须高度关注这一目标的落实。

高年段的词语教学与中年段相比,要求是相似的,只是在“表达”上有了更宽泛和更高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果大家注意分析教材,就会发现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体会词语表达效果的课后练习题,如五(上)第9课《推敲》的课后第4题:

“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

为什么?

”第15课《艾滋病小斗士》的课后第2题:

“可以将带点的词换成括号里的词吗?

谈谈你的看法。

”(他竟然一直挺(坚持)到了上学的年龄。

)如五(下)15课《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课后第3题:

“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吗?

”再如六(上)18课《给家乡孩子的信》的课后第2题:

“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带点的词能不能省掉,为什么”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可见,到高年级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训练已经成为了一个基本和常态的训练。

(二)在有序的训练时习得学习方法

(三)在自主的探究中获得学习乐趣

二、对策:

教什么与怎么教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研究员、知名教育学者肖川教授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一文中指出:

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的,也应该是有灵魂的。

效率更多的取决于“怎么教”,灵魂更多的取决于“教什么”。

(一)教什么?

确立词语教学的灵魂

1、教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要基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

词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对象,教学行为归结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在词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解他们的现有发展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盲区”。

在掌握学情后,教师就能胸有成竹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2、教关键词课文中的词语,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有的极其准确、生动……每这些词语,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或者凸显了人物性格。

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在备课时找准一篇课文的关键词,这样就可以紧扣这个关键词来教活整篇课文。

3、教理解词语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辟学生“感触”词语的通道,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在带着学生理解词语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自我提析,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运用的方法提炼出来,成为学生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

可以依据教学目标确定理解词语的方法。

亦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将每一项方法训练显性化,有明确的方法名称,有具体的方法训练过程,使教者目的明确,指导过程规范,使学者有法可依,有步骤可循。

(二)怎样教?

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

1、词语教学推崇“趣”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积极性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状态。

作为学习积极性的一系列心理现象,都与学习需要直接相联,受制于学习动机。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亦可教得趣味盎然,让小学生乐于接受,在动作演示中,在玩玩乐乐中品味词语的意义。

以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上的《落叶》为例,在教学五个动词“爬、游、飞、做、躲”时,让孩子变成五种可爱的小动物,离开座位演演那些动作。

让孩子们在演示动作的过程中理解词语,体验情感。

特别是在教学“躲”中更是扎实,功力可见一斑:

让孩子们动作演示“藏”、“躲藏”、“躲”这几个动词,除了让学生在动作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还渗透了近义词和一词多义的特点。

孩子们在快乐的模仿中、游戏中感觉语文的乐趣,从而使他们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这不正是我们最期盼的吗?

再例有位老师在教学“滋润”一词的教学设计如下:

(1)这个词谁会念?

(2)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

(3)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4)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润了,感觉就舒服了!

那该怎么读?

(5)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读?

这样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不但从字的偏旁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它在语境中的运用范围。

此时,“滋润”不再是一个单调的词,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

这样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拉近了学生与“滋润”的距离,使学生对它有了感情,有利于上升到情感上深刻理解词语。

二、词语教学训练“思”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引导他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智能的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是教学过程必须同时完成的任务,发展学生的智能,必须重视学习过程。

所谓重视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学习活动,把间接经验通过自身的实践去重新发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正是通过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想象、观察、概括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忽视这一过程,就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空间。

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的。

在词语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需求,提供一些“思考”的调料。

在此基础上引导思考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案例1]“祖国”一词的教学(《我们爱老师》)

师:

什么叫“祖国”?

生:

祖国就是南京。

(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

不要笑。

祖国就是南京吗?

不对!

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

大家再想一想,什么叫祖国?

生:

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师:

噢!

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对吗?

生:

不对!

(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

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

不能!

师:

那么什么叫祖国呢?

谁能再说一说?

生:

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师:

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呢?

生:

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

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顿,让学生接下去。

生:

(齐声)祖国。

评析:

这是斯霞老师在上《我们爱老师》一课中“祖国”一词的教学,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祖国”这词分抽象,不容易为六、七岁儿童所理解。

对于这么抽象的概念,斯老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步步引导,通过比较、分析,扬弃非本质的特征,既科学又通俗,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学懂、学会了。

而且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词语的教学了。

就如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的那样,看似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斯老师的词语教学就是这样的“推敲”,有如点点春雨入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润物细无声。

三、词语教学讲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用语文,同样,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亦是教会学生用词语。

要运用所学的词语,理解是前提,内化是关键。

只有将所学的词语能运用自如了,才能说是真正掌握该词语了。

在词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现象,将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展开,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创设运用情境,提供运用的机会,构筑运用层次,唯有如此“锤锤敲实”,并经常“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词语教学才有效扎实。

【案例2】

词语的复习与运用《卖木雕的少年》(人教版三下)

1、看拼音写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分壮观清晰可辨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伦次

2、运用词语:

师:

上面三行词语的排列不是按课文出现的先后为序的,而是重新整理过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

上面一行词语是用来写大瀑布的,中间一行是用来写木雕的,下面一行是写人物的。

师:

现在,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想象一个情景,用几句话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先思考一下,尽量说得句子通顺意思连贯。

生1:

我来夸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在去非洲南部之前就有人告诉我,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到了那里,果真名不虚传,那里游人如织,大瀑布分壮观。

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在宾馆外的小树林里散步,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

生2:

我来夸一夸那里的木雕:

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

商店里陈列的木雕可以说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目光被几个坐凳吸引住了,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

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评析:

这是第二课时上课伊始,这环节是复习前一节课已学的词语,并要求运用。

当前阅读教学中,注意了阅读而忽视运用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的。

词语的运用需要创设一定的语境。

有了语境就有表达的欲望,运用词语才成为表情达意的需要。

上述实录中看拼音写词语复习巩固了词语,学生发现这些词语不是散乱的,而是有类别的,为后面词语的运用做好了准备。

词语的运用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情景、语境可以自由想象。

这样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学生在夸夸大瀑布或木雕以前有要求,要求“说得句子通顺意思连贯”。

这段话不是为说而说,不是机械的语言练习,而是真正为了表达的需要,使学生感到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这样复习的好处就在于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浑然一体,既内化了课文中的新语言,又创造性地运用了语言。

四、词语教学追求“蕴”中国的文字承载着悠久历史、厚重文化、深邃智慧及和谐美感。

汉字最初都是以象形来表意的,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到如今的简化字,使之抽象化、复杂化了。

我们可以在词语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渊源,领略文化。

例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卧薪尝胆》一课时,对“奴仆”这个词的教学方法可作为我们一个很经典的借鉴,为我们的词语教学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当学生对“奴仆”与现今社会的“家政服务工作者”的概念混淆时,薛教师并不急于解释,而是借助汉字的“形象性”强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汉字知识,将“奴”和“仆”形象地画了出来,将汉字的意象形象化,而且边画边解释古时候的“奴”和“仆”分别是怎样的样子。

这时候的讲解让学生充满好奇,好像跟着老师在进行考古挖掘一样。

教师这样的设计和讲解,使学生对“奴仆”一词的理解不但非常准确,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从实录中我们可以听到台下学生一声声豁然开朗的感叹声。

在这里,薛老师利用六书中的象形文字的特点,从汉字的原来图象和表义的形成过程中了解奴仆到底是什么,了解汉字的文化,激发学生对汉字探究的兴趣,同时对奴仆两个字有更加深刻的,全面的理解。

把这个词作为艺术来处理,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意蕴美,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还领略到了汉字的产生竟是如此生动有趣。

、有的词本身承载文化特性,等待着我们挖掘,如有老师教“犹豫”一词时就引申出词语本身蕴涵的一段构词趣闻:

“‘犹’属猿猴类;‘豫’属古象类。

据说,‘豫’虽身大力不亏,但是摇摇晃晃常遇事无主意;‘犹’虽灵巧,却生性多疑。

古书对猴科兽类‘犹’的记载颇生动,此‘犹’一旦发现人或其他‘敌情’,便慌张地迅速爬到树上,躲藏在树枝或茂密的树叶之后,探头察看。

待一切平复,它再跳下树来,东张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怀疑,又爬回树上。

如此反复多次,毫不果断,一点儿主意也没有。

人们根据动物“犹”和“豫”的多疑无主见生性,把它们合在一起,组成‘犹豫不决’成语,以两种动物名字,比喻左思右想没有主见,前怕狼后怕虎进退维谷,更点明了无果断决定的特质。

”一个词就是一个故事,而鉴于故事的趣味性,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词语教学需要“序”词语教学的“序”指词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

翻阅《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词语教学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课标小学阶段三个学段是这样描述的:

“第一学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细读课标中每一学段词语教学目标,发现各有侧重,低年级重点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求“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词义”“词的表达作用”“词性和内涵”其序列性非常明确,而其中的阶段性并非相同的教学流程所能达到。

词语教学的“序”还指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的系列性及滚动递进性。

系列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年级层次的需要分类,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词语理解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滚动递进性指每一项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根据教学目标不同、教材内容不同、学生年龄不同由浅入深地推进,而在推进的过程中每一项方法又都是承接学生原有基础和已经学过的方法,使得学生的理解方法逐步增多,逐步拓宽,似滚雪球般的越学越深入、越学越灵活。

例如:

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生字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等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他们就不适用,因此根据教材和年龄特点,主要通过简单的认读来理解词语,随着词汇量的增多,可以借助近反义词来理解词语,还可以借助动作演示、观看实物或图片等理解词语。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词汇量的增多和理解能力的提高,理解词语的方法就逐步增多,理解的程度也逐步加深,不断滚动递进。

在滚动递进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同样的方法随着年级增高,方法使用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步加深,从低到高显现不同的层次。

如同样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二年级学生刚接触,更多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三年级则要联系上下文自主找出能说明这个词语意思的句子,然后在理解这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到了四年级不但要了解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还要学会根据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词语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小小宝库,只有这个“宝库”厚实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扎实、丰满。

当然,面广、量大、分散、复杂的词语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伴随着阅读教学的展开而进行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词语教学的研究很有必要。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词语变成学生最丰富、最有趣味、最喜欢的活动,将语文的魅力生动地展示出来。

我们要努力地通过词语教学为孩子们展现一个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一个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

如何使词语教学更具效益,笔者以为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字形结构上感知意思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汉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纵观世界文字历史便可知道,意音文字是记录、传承文化的有效工具。

至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意音文字成了历史陈迹,唯独我国的汉字巍然独存。

汉字已经有近五千年历史,为何它能生生不息、永放光彩?

这除了它本身具有的特点外,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数千年来,人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变革,去粗取精,优化组合,汉字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以《康熙辞典》为例,书中形声字居“六书”之首,占总数的85%以上。

形声字易于认读思忖、触类旁通。

教学时,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观察思考表音表义的不同作用,易于理解词义,便于拓展和积累。

黑山口集中识字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

诚然,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益,源头还在识字上。

良好的识字基础,是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一二年级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识字方法,这样才能为以后各学段逐步提高识字能力创设条件;三四年级提出“有初步独立识字能力”;五六年级“有较强的识字能力”。

实现这一目标,各年级段语文教师都得环环相扣,一步一个脚印,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把握好识字教学,才能为学习词语、明确句意、理解课文创设条件。

《黄河的主人》一课,通过作者的经历,由衷赞叹黄河上驾驭羊皮筏子的艄公。

艄公之所以使人震惊,倍受称赞,是因为他在波涛滚滚的黄河上驾驭筏子,不仅操纵自如,如履平地,且镇定自若。

因此让学生获得深切感受,感悟黄河的水势极为重要。

那滚滚的黄河水烘托出艄公的熟练技术与不凡的胆识。

教学时教师可出示一组描写黄河水势的词语,通过学习理解词语意思来感知黄河水的汹涌,为深层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作铺垫。

词语中有一个是“惊涛骇浪”,当读到“惊涛骇浪”一词时,便提问:

“词语中讲了哪些事物?

”学生回答是“涛”和“浪”后,接着问:

“这两个字都跟什么事物有关?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词语中还告诉我们,人们面对着黄河水心情怎样?

通过切磋琢磨,大家认识到黄河的“浪涛”使人“惊骇”。

再指导学生查“骇”的词义,从而使大家达到共识:

“惊涛骇浪”就是令人害怕的巨浪。

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加深了对黄河水的了解。

这样自主合作学习词语,既能较透彻地理解意思,又能激发起大家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这与学生机械地查阅注释相比,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再如,有一个练习中出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句话,学生虽议论纷纷,但认识偏颇。

这句话是司马迁用来称赞汉将军李广可贵的精神品质的,学生理解确有难度。

教师可把句子出示在黑板上,让大家从词语入手,默读思考。

组织讨论时,先将其中的“言”和“蹊”加着重号。

其中“言”义较浅显,“蹊”则引导学生通过与形近字比较,感到它跟“足”相关,自然是路。

扫清障碍后,结合上下句,认识到“桃李”是实指,因而“下自成蹊”中的“下”字便是“下面”了。

从而使大家认识到:

枝头的桃子、李子等果实,默默无闻,从不夸耀自己的作用,可当人们路过的时候,看到那累累的果实,闻到扑鼻的香气,自然便不由自主地来到树下观赏、称赞。

于是,人多了,树下便成了一条小路。

最后,通过教师的小结、说明,学生对李广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二、在阅读中感悟意思整体感悟的课堂,词语教学是桥梁。

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情感的体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是的,多读可以使人获得感受,同时又能较好地理解内容。

但对小学生而言,困难还是有的。

尤其是古诗文一类,如果没有抓住词语,从关键词语着手,是难以理解内容,获得深切感受的。

《长歌行》一课的教学,便是其中一得。

《长歌行》是汉乐府民歌,距今近两千年了。

诗的文句凝练,思想、哲理令人叹服,从中能窥见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

为使学生理解内容,感悟道理,首先得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方可感知整诗内容,领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师从词语入手,在借助文本中的注释认识新词的同时,指导学生遇到疑难查字典。

课文后面将文中的二个词语安排了注释,根据这些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将这些词语找一找,画一化。

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注释,揣摩推敲,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