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935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一、心理学的定义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动机、能力与人格等。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个体行为:

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德国的冯特(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心理学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奠基人:

冯特该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构造;研究方法:

观察法。

2、机能主义——创始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安吉尔等该学派主张研究意识并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3、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它的诞生观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4、心理动力学——即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理论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试验。

5、认知主义——即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

考夫卡

6、人本主义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实事求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去研究心理的本性、规律、事实与机制。

●贯彻客观性原则要做到:

研究方法的客观,研究态度的客观。

●违背客观性原则的做法:

以主观体验和感受代替客观事实,主观偏见,主观臆断。

研究原则

2.系统性原则

●心理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机能的整体,使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统一的系统,所谓统整体。

●贯彻系统性原则要做到:

整体性。

等级结构性。

动态性。

环境适应性。

研究原则

3.伦理性原则

●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可能给被试带来的伤害,研究与实验不能有辱对象的尊严,不能给对象的身心造成创伤。

●自愿认同,退出权,保密性,任务反馈与善后。

●对动物实验,需权衡研究益处是否大于其受到的伤害。

二、研究类型

1.因果研究与相关研究

2.群组研究与个案研究

3.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4.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

综合运用,扬长避短。

三、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一定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言行进行系统观察、记录,从而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优点:

简便易行,真实自然,可借助录音、录像设备。

●缺点:

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难以重复验证,被动,只能了解事实现象不能解释其原因。

2.实验法

●严格控制和操纵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优点:

主动,可重复验证,探究因果关系。

●缺点:

实验情境的人为性、无关变量控制不严、实验者偏好、被试对实验结果的期待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研究要经历一系列步骤:

提出假设、使变量操作化、指定标准的程序、选择被试、检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得出结论。

3.调查法

●以被调查者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访谈法

优点,不足。

*问卷法

优点,不足。

4.测量、测验法

5.其它

●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1)实验研究:

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2)描述研究:

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学研究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理论框架(理论和假设)

(2)标准化过程(混淆变量、控制组、单盲和双盲研究)

(3)普遍性(取样代表性)

(4)客观可观察(信度和效度)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在学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么认识的?

2.简述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和主要方法。

3.心理学概念及性质。

4.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5.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

6.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

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7.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机制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单位,其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1.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2、神经元是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的。

3、神经元的功能

(1)接受刺激(信息)——将作为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生物电能(神经冲动)

(2)传递信息——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感觉器官(感觉中枢或运动中枢(效应器)

(3)整合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二、神经系统的构成

周围神经系统:

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经,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

一般不受意识支配,但经特殊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具有拮抗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节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

1.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中枢,它向大脑传递神经冲动,或把大脑发出的指导令传递到效应器;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

2.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在结构上分为脑干、小脑和前脑三部分

●脑干:

中脑、延脑、脑桥

延脑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此外,从身体两则末的神经纤维,经延脑的椎体交叉向对侧传导,使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则成为对侧传导和对侧支配的状况。

脑桥位居中脑与延脑之间,脑桥的白质神经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从而发挥协调肌体两侧活动平衡的作用。

脑桥起到了沟通大脑与小脑及小脑两侧的桥梁作用。

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故名。

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瞳孔、眼球、面部肌肉的活动,均受中脑控制,脑桥还和身体姿势与随意运动有关。

脑干网状结构由许多分散的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纤维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的结构,它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

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第二节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一、大脑的结构

1、大脑两半球——左半球与右半球

2、大脑皮层(灰质)与胼胝体(白质),胼胝体连接大脑两半球

3、大脑皮层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4、三裂——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

1、皮层感觉区

视觉区(枕叶后端)

听觉区(颞叶的颞上回)

躯体感觉区(顶叶的中央后回)

2、皮层运动区(中枢)

额叶的中央前回

3、皮层联合区

皮层联合区不直接与感觉过程和运动过程相联系,而是起着联络、综合作用的结构和机能系统,它在皮层中执行高级的心理功能。

活动特点:

1)交叉传导与支配

由于延脑的椎体交叉,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是对侧传导和交叉支配的。

2)皮层区域大小与灵敏度

身体敏感或灵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大;迟钝、活动少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比较小。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单侧化与优势半球

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上的不对称性称为单侧化,某方面功能占优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

2、两半球的功能

一般而言,大脑左半球是言语及与之相关功能(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的优势半球。

大脑右半球是非语言参与的空间知觉、形象思维(如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与识别的优势半球。

第三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一、定位说

二、整体说

三、机能系统说——1、调节激活于维持觉醒状态;2、接受、加工和存储信息的系统;3、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四、模块说

五、条件反射说

1、条件反射说: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指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状

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

转化。

2、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刺激的应答。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和神经结构。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馈:

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固定的。

人和动物都有,通过遗传获得。

食物性反射、防御性反射、性反射。

吸吮反射。

抓握反射。

●条件反射:

有机体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习得的行为,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

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4、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词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所特有。

借助语词,摆脱了具体刺激物的局限性,可以更多的了解自己未曾经历和未认识的事物,形成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二者密切联系、协同活动。

5、条件反射的抑制

反应不出现或强度减弱。

●无条件抑制:

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条件抑制:

后天获得的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第四节——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重的增加,不是神经细胞数量的增加,而

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增粗、增

长、分支增多,是大脑皮层的增厚和沟回的加深。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思考题

1、简述神经系统的构成。

2、何谓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3、简述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

4、简述大脑皮层功能分区活动的特点。

5、简述条件反射及其形成过程。

6、解释两种信号系统。

7、简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8、比较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9、简述心理的实质。

第三章感觉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

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意义

●[感觉剥夺实验]

由赫布、贝克斯顿[加]1954年首次报告。

[美]普林斯顿大学做过55名被试的实验。

●实验说明: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信息。

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心理平衡。

3)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开端,是一切较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三个环节:

对感受器的刺激,传入神经的活动,神经中枢的活动。

近刺激:

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

远刺激:

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感觉的编码

●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转换为神经系统可以接受与传导的神经冲动的过程。

特异化理论:

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

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它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四、感觉的分类

●据刺激的来源分

内部感觉:

肌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据感受器位置分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

●据刺激能量性质分

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的、热能的

●临床的分类

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内脏感觉

第二节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适宜刺激:

能使某种感受器特别敏感并产生兴奋的刺激,叫做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视觉——电磁波

●听觉——声波

●嗅觉

●味觉

●肤觉

一、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1.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50%)能引起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刺激量

2.绝对感受性

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3.二者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量上成反比。

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1.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50%)能引起差别感觉(刚刚能觉察到刺激变化)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2.差别感受性: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量上成反比。

3.韦伯定律

●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K=△I/I(中等强度适用)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

P=KlgI(中等强度适用)

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K为常数

●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2、斯蒂文斯幂定律(指数定律)P=KIn

P指感觉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

●反应的凝缩(compression)

四、感觉阈限的测定——1.极限法:

递增或递减;2.常定刺激法:

阈限上下七个刺激,50%被觉察到的;3.调整法;4.信号检测论

五、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同一感觉内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

明适应(光适应):

由暗处到光亮处,人眼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

明适应的时间很短,最初约30秒内,感受性急剧下降,被称为α适应部分,之后感受性下降逐渐缓慢,称之为β适应部分。

眼睛在明适应时,一方面瞳孔相应缩小以减少落在视网膜上的光量,另一方面,由棒体细胞的作用转到锥体细胞发生作用。

视觉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

暗适应:

从亮处到暗处,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暗适应所需时间较长,感受性的变化也较大。

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但在暗视觉中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起作用的大小和阶段不同。

在暗视觉中,中央视觉转变成了边缘视觉。

●暗适应曲线(参见教材)。

在暗适应的最初几分钟里,感受性骤升,之后,感受性仍上升,出现棒锥裂。

可见,暗适应的头一阶段是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共同参与的,7分钟时,曲线分开,之后,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

●暗适应时,一方面瞳孔相应放大以增加落在视网膜上的光量,另一方面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发生变化。

(2)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不同刺激同时作用

继时对比:

不同刺激先后作用

第三节视觉

一、视觉刺激

●适宜刺激——电磁波(波长10-14米—108米)

●可见光:

380纳米—780纳米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1.视觉器官:

眼睛

●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者在数目、功能、形态和分布上都有不同。

棒体细胞较锥体细胞多。

锥体细胞为粗短锥形,棒体细胞为细长棒形。

锥体细胞多分布于视网膜中央窝,在视网膜边缘很少。

视网膜中央窝处无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的地方,棒体细胞数目急剧增加。

在功能上棒体细胞为暗视觉感受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在暗视环境中起作用。

锥体细胞是明视觉和颜色感受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在明视环境中起作用。

当光线作用于视感受器时,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的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即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分解和合成,分解和合成时所释放的能量,激起感受细胞发放视神经冲动,从而引起相应的视觉。

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明感的盲点

2.视觉通路

●由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某些化学物质分子结构的变化而释放的能量,激起感光细胞发放了神经冲动,光能便转换为神经信息,这种信息经由三级神经元传递至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

三、视觉现象

1、明度(brightness):

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1)明度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明度不仅决定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但是,光强与明度并不完全对应。

(2)明度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暗视觉范围(10-6烛光/m2-10-1烛光/m2)

绝对阈限中间视觉范围(100烛光/m2)

明视觉范围(101烛光/m2——107烛光/m2)

差别阈限

三、视觉现象

(3)蒲肯野(Purkinje)现象

在黄昏视觉条件下,人眼对波长较长的红色的感受性下降,对波长较短的蓝色的感受性上升。

三、视觉现象

(4)影响明度的因素

●刺激物本身亮度

●波长

●刺激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眼睛感受性的状态

2、色觉

(1)颜色(color)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广义与狭义)

(2)颜色的三个属性(基本特征)

●明度——取决于照明光的强度或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色调——决定于光的波长。

●饱和度——纯度,取决于占优势的波长在全部光波中的比例或加入灰的比例。

彩色树——参见教材

(3)颜色的混合

●色光混合加色法

●颜色混合减色法

加色法与减色法

●色光混合时用加法混色,因为在多种色光的刺激下,视网膜上感受到的是不同光波的重叠,因而我们的视觉产生了色光相加的效果。

三原色为红、绿、蓝。

●颜料混合用减法混色,因为视觉中颜料的颜色是颜料在日光或白色光照射下吸收了部分波长的光线后,其它的反射光线刺激视网膜产生的,反射光线的波长才是决定颜料色感的要素。

三原色为黄、青、紫,是色光混合中三原色的补色。

三、视觉现象

(4)色觉理论

●三色说:

赫尔姆霍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感受器,对应于三原色,三原色红绿蓝可以组成其它任何一种颜色。

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颉抗说:

黑林,存在三个相互颉抗的子系统:

蓝-黄系统、红-绿系统、黑-白系统。

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综合解释:

感光细胞水平——三色说

神经节细胞水平——颉抗说

3、视敏度

●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

视角大,成像大,视敏度低;视角小,成像小,视敏度高。

●影响因素

1)网膜受刺激的部位(见图)

2)背景的照明

3)波长

4)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

5)眼睛的适应状态

●由于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距离中央小窝(fovea)越远,分辨率(acuity)会减低许多。

在这张经过设计的图中,凝视图中央的黑点时,图上的每个字母都能清楚的辨认出来。

由此可见,中央小窝与其周围区域的辨识能力的不同。

三、视觉现象

4、马赫带现象

●光照在明暗不同的区域两侧,感觉上产生的亮带或暗带。

●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参见教材104页图3-22马赫带)

●原因:

侧抑制——相邻神经间发生的彼此抑制现象。

5、后像(后象)、闪光融合、视觉掩蔽

(1)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中等光强度下,后像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

正后象

负后象

●影响因素:

刺激物的强度和作用时间

(2)闪光融合现象:

断续的闪光刺激达到一定频率引起连续感觉的现象。

●临界闪光频率:

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

中等光强度下,约为10次/秒。

●影响因素:

光的强度、波长、光落入视网膜的位置、机体身心状态等

●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第四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1、适宜刺激——声波

2、声波的三个物理特性

●频率——音高

●振幅——响度

●波形——音色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1、听觉器官(参见教材)

●外耳:

耳廓、外耳道

●中耳:

鼓膜、三块听小鼓、卵圆窗和正圆窗。

●内耳:

前庭器官和耳蜗。

2、刺激与传导过程

三、听觉现象

1、听觉感受性

●对声音频率的绝对阈限:

下阈16Hz,上阈20000Hz。

●对声音强度的绝对阈限:

下阈0分贝,上阈130分贝,容忍阈110分贝。

●对声音的辨别(差别)阈限:

40分贝、1000赫兹时,2-3赫兹。

2、音调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主要由声波频率决定

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Hz--5000Hz之间,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Hz--5000Hz之间,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成年男子说话声的频率为95-142赫兹,成年女子说话声音的频率为272-653赫兹。

●音调还和声音的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的音调等有关。

3、音响

●取决于声音的强度(声压),和声音的频率也有关。

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

普通谈话的声音为60分贝,响雷的响度为120分贝。

●等响曲线:

不同的声压水平可以产生相同的音响。

4、音质

取决于声波的组成

 

四、听觉理论

●位置说:

共鸣理论、行波理论

1.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认为基底膜上的横纤维是感觉声音的共鸣要素。

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基底膜底部的横纤维短,对高频发生反应;顶部的横纤维长,对低频发生反应。

一条纤维只对一种声音频率发生反应。

2.行波理论

●贝克西提出,认为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分析取决于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

声波频率越低,最大振幅部位越靠近蜗顶,声波频率越高,最大振幅部位越靠近蜗底。

耳蜗底部的基底膜对高、低音都能发生振动,耳蜗顶部的基底膜只对低音发生振动。

●位置说难以解释低频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频率说

3.频率理论

●费尔得提出。

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不足: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

4.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提出。

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时,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听觉信息在基底膜上依行波理论编码,在神经传导路上依频率理论编码。

 

第五节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

●皮肤感觉可以分为触觉、温度觉(冷觉、温觉)、痛觉等。

●肤觉的重要意义:

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认识。

对视觉和听觉的补偿作用。

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痛觉

痛觉的意义:

保护机体免受伤害。

痛觉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文化环境●经验●暗示●注意

二、嗅觉和味觉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舌尖,甜味;舌根,苦味;两侧,酸味;两侧前部,咸味。

三、内部感觉

●动觉:

也叫运动感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平衡觉:

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

●内脏感觉:

也叫内脏感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

侧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