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9320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9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必修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必修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必修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必修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教案.docx

《必修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教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教案.docx

必修一教案

沁园春·长沙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通过重点词语的品味,体会词中描绘的鲜明意象。

2.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从而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4.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一切,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2.点拨法;3.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让学生初步感知毛泽东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二、研习课文

(一)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本首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主要问题设计:

⑴诗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写景和抒情]

              前三句分别点明了哪些内容?

[(联系写作背景),处境、季节、地点]

⑵上片具体写了怎样的景?

  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分别从那些视角来写的?

["看"统领的内容]

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

[总特征:

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⑶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怅,问]  其含义是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实质为思考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

⑷诗人提出的问题回答了没有?

(过渡到下篇的分析)

⑸下片所写的内容在时间与上片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抓住"忆"字),回忆]

①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

["恰"统领的内容]

②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面貌、斗争生活和志趣?

"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意气风发、热情澎湃、才华横溢、以天下为己任、奋笔疾书、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

⑹"到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同学少年"怎样的感情?

[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⑺词写到这里,有没有回答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呢?

[联系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总结答案―――艺术的回答了问题]

⑻该词的主旨是什么?

(小结,见板书设计二)

(二)体会炼字炼意的艺术特征  (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归纳,体会下列词句中划线字的好处)

主要抓住:

1、"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三)听朗诵录音,学生再次齐读,深刻领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征.

三、延伸拓展  (通过选词填空,进一步体会毛泽东诗词十分讲究练字练意的艺术特征)

《清平月·六盘山》

毛泽东(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__西风。

(飘,卷)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__南北,天堑变通途。

(连结,飞架)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一、诗词结构:

上片:

写景―――描壮景(提出问题)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       (俯察)

下片:

抒情――抒豪情(回答问题)

 战斗岁月:

 携来百侣曾游

 精神面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活动和志趣: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二、主 旨: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使学生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寻找意象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

难点:

意象的理解,意境的营造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空灵动人;

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有这样一首诗,风致动人、意境独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座桥、认识这个人、品读这首诗吧!

首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齐声朗读一遍。

“再别康桥,徐志摩,预备,读——”

二、朗读指导

1.正音

青荇xing长篙gao漫溯su笙箫sheng

2.引导情感

大家看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这是一首——离别诗,并且离别的对象是?

康桥

所以诗歌的情感应该是?

(惆怅、惜别)

把握了诗歌的情感,那么我们看看应该以怎样的语速和语调去朗读这首诗呢?

(语速:

舒缓和谐;语调:

轻柔低沉)

“轻轻的”“悄悄”“沉默”轻柔低沉;“放歌”干脆激情。

3.教师范读4.学生再读

三、知人论世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等。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康桥,并不是一座桥,而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四、课文分析

1.每小节分层。

现实

(1)——洒脱告别——离愁

寻梦(2__6)金柳

再别康桥青荇

清潭康桥景——秀美呼应

星辉借景抒情

夏虫

现实(7)——飘然离去——离愁依恋

2.闻一多先生提出新诗讲究“三美”:

(1)绘画美——选有色彩的词语、充满动态感的语言。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带有色彩的词语。

(明确: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青荇、彩虹、青草、艳影、星辉等剑桥大学的自然景物,这些在被诗人赋予特别的情感之后,这些景物便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被称之为“意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将这些意象组合画出美丽的图景。

金柳——“留”,惜别,金色,宝贵美好。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

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

新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少女最美好的时刻,可见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眷恋。

青荇——绿油油的水草如人一般地在柔波里招摇,像是在向诗人招手致意,诗人甘愿化为一条水草,承受康河的爱抚。

再读,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2)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什么是建筑美?

提示:

参考学校建筑物——整齐划一

(3)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每小节押不同的韵。

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再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小结:

再别康桥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

人们总是对逝去的美好往事充满了怀念之情。

本诗不仅是徐志摩诗歌中的代表作,也是抒离愁诗歌中的名篇。

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将这首诗歌背诵并默写下来。

(若时间剩余,当堂自由诵读,背诵诗歌,抽查。

雨巷

学习目标:

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

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三、现代诗歌朗读要领:

①确定情感基调

②确立语速

③确定诗句的停顿

④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四、字词积累

巷道(Hang)街巷(xiàng)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

颓圮(tuípǐ)惆怅(chóuchàng)篱墙(lí)

五、这首诗歌写了一个怎样的哀怨故事?

时间:

暮春

地点:

雨巷

人物:

丁香姑娘我

环境:

细雨迷蒙

道具:

油纸伞

故事:

我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六、思考: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意象:

明确:

有6个

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篱墙、我

1.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围。

2.雨巷:

悠长寂寥狭窄

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3.篱笆墙:

颓圯

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4.丁香:

首诗整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

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丁香纤小文弱、清香优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丁香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丁香花虽美,但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很容易消失离去的。

5.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哀怨、凄婉

佛曰:

前世五百次回眸,

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

6.象征:

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理想的幻灭

7.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8.丁香姑娘美在何处?

外表美:

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气质美: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古典美:

在古老的雨巷,在悠长的石板路上,丁香姑娘撑一把油纸伞,与周围古朴环境完美融合,显示出古典的情味。

9.我:

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我”是个怎样的形象?

是个怀着“希望”的,有美好理想追求的青年形象,但又是孤独、迷茫的。

我:

一个孤独的游子形象,一个理想的追求者。

我,一个孤独忧愁的青年男子,在绵绵雨巷,渴望邂逅一位美丽的丁香姑

娘,从这一层面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爱情远大理想人生信念美好事物(丁香姑娘象征)

七、本诗主旨: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八、作者用雨巷、丁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1.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仍然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虽然理想渺茫难以实现,但诗人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因梦想幻灭而产生的悲剧美

九、艺术特色

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

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2.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

“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3.叠词的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4.押ang韵,排比。

共七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韵2-3次,一韵到底。

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使得音节舒缓悠扬,有一种音乐美。

十、集体朗诵,品味诗歌凄清惆怅的意境美与哀婉和谐的音乐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

学习目标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 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 法。

 

重点难点 

1.借助本诗的朗读录音,加强朗读训练,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 旋律; 

2.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学习的重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 

  艾青:

(1910-1996)原名蒋海澄。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yi)田蒋村。

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

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

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

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

诗情汹涌,不能自己。

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三、听磁带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四、注音 

  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瓦菲fēi    灶火zào    荆棘jīng 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火钵bō     碾niǎn     忸怩 niǔ nì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 zhòu 

五、结构层次 

  学生诵读课文,然后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 的特殊关系。

 

  第二部分:

(第3—10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 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

(第11、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

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与深情礼赞。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句段全解 

第一部分 

  第一节内容:

交代了“我”与大堰河的关系以及大堰河悲惨的身世。

这三句诗的容量很大,所交代的所给我们展示的内容都经过了作者精心选择和加工。

诗人舍弃了大堰河的家世及其许许多多的生活遭遇,只写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问:

分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大堰河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

大堰河,和诗中说的一样,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河,大堰河是谐音,她从小就嫁到艾青的村庄里做童养媳,度过了悲苦的一生。

作者仅仅抓住了人物的名字这个细节来描写,这个贫困保姆的名字问题,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压迫下贫苦妇女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童养媳:

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再结婚,这样的小女孩叫童养媳。

 

  最后一句反复:

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贫苦保姆的真挚同情。

 

  第二节,首先交代“我”的阶级出身。

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实际上遭到了父母的变相遗弃。

出身贫贱的大堰河,却给予了这位弃儿以深厚的母爱。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3节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既是写实,借写景来烘托压抑而悲愤的氛围。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诗人以深情的的笔调描写这位贫苦的农民保姆,没有正面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而是在环境、气氛上多用笔墨,写了一大串与大堰河相关的事物:

压着雪、满是荒草的坟墓;因无人出入而关闭了的破旧农舍;仅仅一丈平方而又早已变成别人的园地;无人光顾而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令人伤感的悲凉画面。

而开篇就写大堰河的墓地,则为全诗罩上了悲剧的气氛。

 

第二层,第4—5节 

  描写“我”在大堰河家里的情景。

 

  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大堰河厚大的手掌。

这是一双勤劳、温暖的母亲的手。

诗人没有用抽象的词句,而是用鲜明的画面,把她的繁重劳动表现出来。

 

  问:

通过“搭”“拍”“放”“补”“拿”等动作表现什么?

 

  表现出保姆的辛苦和劳累。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堰河仍然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通过对比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意。

 

  第5节 

  问:

为什么艾青走了,本来,可以卸下一付负担,应该高兴,但是她却流泪了。

 

  答:

在这泪水里,包含了贫苦的保姆对乳儿无比真挚深厚的感情。

  

第三层、第6—8节 

  写回到父母家后的感受和大堰河的生活。

 

  第6节:

 

  问:

从哪些方面描绘自己的家?

 

  答:

从住、穿、吃三个方面描绘了自己的家,和大堰河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问:

为什么要和大堰河的家做对比?

 

  答:

他所回忆的一切都是在展现大堰河的淳朴善良。

 

  第7节:

 

  但是生活对大堰河是很残酷的,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了繁重的劳作。

那大堰河为什么笑啊?

 

  答:

反映了大堰河不向艰难生活低头的倔强性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她的麻木和不觉悟。

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笑,比满眼眼泪更凄楚。

 

  第四层:

第9—10节 

  描绘了大堰河的悲剧结局。

 

  第9节:

展现大堰河死时的情景。

 

  她是在梦还没有醒来的时候死去的。

也就是说,她是在没有弄清自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没有弄清解脱悲剧命运的道路时死去了。

 

  问:

诗人强调: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为什么?

 

  答:

这样写加重了悲剧气氛,表达了自己非常遗憾之情。

 

  第10节:

用几个排比句,描绘勤劳一生的大堰河死后的悲惨境遇。

最可悲的是大堰河的悲剧还在他的丈夫和他的儿子身上重复和继续着,只有他的乳儿“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里的咒语”,这也许是给死去的大堰河一点宽慰吧!

 

  由此可见,诗人在主体部分,以自己的深情笔墨,尽情讴歌了“大堰河”勤劳、淳朴、善良的感人形象,并借此表达诗人对她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情感是人世间的大美。

 

第三部分:

(11、13节) 

  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

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深情礼赞。

 

  最后一节,句式又整齐的排比,转为长短错落,语气也又急促变舒缓。

 

二、教师总结:

主题全解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三、写作特点 

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

 

  “什么是‘自由诗’?

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

‘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

‘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来流畅,象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起伏而变化”(艾青《诗的形式问题》)。

 

  “自由诗”,绝非“放荡不羁”,而是一种“自由”其外,“诗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现代诗歌的精品。

 

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抒情诗。

 

  就这首诗的总的倾向而言,作者并没有向读者讲述有关他乳母的完整的或大体完整的故事,他利用这些片断的故事或画面,目的是倾吐对大堰河的深情。

所以这首诗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

 

四、课后练习一解答 

(一)、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人对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

 

  大堰河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她还是博大的,她能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

 

  她又是悲苦的,贫苦的,劳累的。

多年的贫苦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健康,年仅40多岁就含泪地去了。

 

  她是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