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教师讲评用5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893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教师讲评用5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教师讲评用5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教师讲评用5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教师讲评用5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教师讲评用5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教师讲评用58.docx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教师讲评用5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教师讲评用58.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教师讲评用58.docx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教师讲评用58

语文版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五)

5、中国现代诗二首

(一)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霉菌(méi)发酵(xiào)残羹冷炙(ɡēnɡ)

B.彳亍(chìzhù)荒芜(wú)巷道(xiànɡ)

C.翡翠(fěicuì)掠过(lùe)栖居(xī)

D.雨巷(xiànɡ)油腻(nì)惊涛骇浪(hài)

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字读音的掌握能力。

A项中“酵”应读“jiào”;B项中“彳亍”应读“chìchù”,“巷”应读“hànɡ”;C项中“掠”应读“lüè”,“栖”应读“qī”。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漪纶寂寥摇曳狂风暴雨B.翡翠惆怅步履矢口否认

C.罗绮羡艳凄惋心满意足D.彷徨颓杞篱墙年纪轻轻

解析:

此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掌握能力。

A项,“漪纶”应是“漪沦”;C项,“凄惋”应是“凄婉”;D项,“颓杞”应是“颓圮”。

答案:

B

3.下列对《死水》的最后一段诗句的音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B.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C.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D.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解析:

C项停顿应为“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答案:

C

4.下列对《死水》各节诗大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生气,已无可救药。

它已彻底烂掉,丑恶昭彰。

B.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C.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

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般以动显静。

D.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解析:

A项“没有一点儿生气,已无可救药。

它已彻底烂掉,丑恶昭彰”理解偏激。

答案:

A

5.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应该具备三种美,请对照《死水》,指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

A.“音乐的美”指的是诗的乐感美、旋律美;“绘画的美”指的是辞藻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状形绘声的优点;“建筑的美”指的是格式的对称和句式的均齐。

B.“音乐的美”指的是诗的乐感美、旋律美;“绘画的美”指的是辞藻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色彩绚丽的优点;“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均齐。

C.“音乐的美”指的是诗的音节美、旋律美;“绘画的美”指的是辞藻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色彩绚丽的优点;“建筑的美”指的是格式的对称和句式的均齐。

D.“音乐的美”指的是诗的音节美、旋律美;“绘画的美”指的是辞藻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状形绘声的优点;“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均齐。

解析:

此题考查对闻一多诗歌理论的理解,属文学常识的范畴。

答案:

D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10题。

黄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

”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

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6.根据前面提示的背景,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渴求。

解析:

从对“一掠”“冲破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等词句的分析可得。

参考答案:

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轻快的生活的渴求。

7.第一节的五行描写黄鹂飞来,只两句是实写。

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黄鹂的色彩和动感;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瞬间之形写其瞬间之静。

一动一静,生动地刻画出黄鹂_________________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于树的神采。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语句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答案: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翘着尾尖,它不作声疾飞默立

8.第一节中第__________句鲜活地点染出黄鹂飞来时所激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而第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渐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_________。

解析:

揣摩诗句,加以联想和想象可得答案。

答案:

二惊喜、雀跃四五欢欣愉悦和满怀的希冀

9.诗人眼前所见的是一只匆匆飞来又匆匆飞走的黄鹂,而胸中所藏的却是一种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交织的情怀。

这是一种感情的反差和逆转。

两节的最后一句重复,词语相同而情怀各异,前一句写充实感,后一句却写__________感。

解析:

透过意象可以品味出作者的情感。

答案:

希望失望失落(或“惆怅”等)

10.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表露出了在牢笼般的时代欢乐仅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的情怀。

B.诗中的反复不是一般的感情升华,而是感情的逆转。

这是本诗的独到之处。

C.诗中动与静的结合、形与神的交融、实与虚的转化都鲜活地点染出瞬间的情景变化。

D.诗人以黄鹂自比,不但“冲破浓密”,而且能“照亮浓密”,这既是一种渴求,也是一种自信。

解析:

D项“也是一种自信”理解有误。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1—12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声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1.下列对这首诗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指的是“咱们的中国”,即“我们大家的中国”。

B.“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揭示出在封建统治下,中国人民不能当家做主的现实。

C.“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显示中国人民蓄积着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

D.“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流露出一个民主战士徘徊的心境。

解析:

D项,“徘徊的心境”的说法不对,应是暗示未来的祖国将由人民当家做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

答案:

D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总结了中国的历史,预示了中国的未来,全诗蕴藏着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

B.诗中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反问句,用以增强缄默的火山爆发前的气势。

C.最后两句,化用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来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

D.这首诗对孕育着革命的旧中国运用借喻的手法,从而增强了诗歌的磅礴气势。

解析:

C项“来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不对,表达的应是向往、憧憬之情。

答案:

C

二、语言运用

13.(2006天津高考,2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三个适于评价“约旦河”“盐海”的成语。

约旦河滚滚注入盐海。

盐海对约旦河说:

“你整天奔波,活得太累了吧?

什么时候你也能像我一样舒服地徜徉在柔和之中,犹如富贵太太靠在沙发里一样?

”约旦河答道:

“想永远保持新鲜,就不能整日躺在那里做梦!

”若干年后,约旦河依然年轻秀美;而盐海呢,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名叫“死海”。

解析:

此题重点考查对语言的筛选、提炼、归纳概括的能力。

作答时应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采集整理。

答案示例:

自强不息苟且偷安流水不腐

语文版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六)

6、中国现代诗二首

(二)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撑着(chēnɡ)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街巷(xiàng)

B.惆怅(chóuchànɡ)跳跃(yào)蝈蝈(ɡuō)打烊(yàng)

C.羡艳(xiàn)熏陶(xūntāo)枕头(zhěn)贬谪(zhé)

D.彷徨(pánɡhuánɡ)凄婉(wǎn)癖好(pì)信笺(jiān)

解析:

B项,“跃”应读“yuè”;C项,“陶”应读“táo”;D项,“癖”应读“pǐ”。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悠长寂寥愁怨冷寞B.太息粉芳篱墙操劳

C.凄清消散家园女郎D.哀曲迷茫休止凄惋

解析:

A项,寞—漠;B项,粉—芬;D项,惋—婉。

答案:

C

3.文学常识填空。

(1)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_____________”的雅号。

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著名_____________兼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兼___________研究家。

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_____________(与人合著,商务印书馆)、_____________等九部诗集,译有《维多利亚女王传》、_____________、《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外国文学著作十三种。

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________________”格律化的主张,不赞成盲目抬高新民歌的地位。

(3)卞之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人以诗会友,把他们的所谓诗做到了自己兴致的极致。

1934年郑振铎先生将这三位青年诗人的诗作邀齐,合编了一本_____________;由此,中国诗坛也便有了“_____________”的美称。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识记。

答案:

(1)诗人《雨巷》雨巷诗人《望舒草》《望舒诗稿》

(2)诗人理论家翻译家外国文学《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十年诗草》《哈姆莱特》白话新体诗

(3)何其芳李广田《汉园集》汉园三杰

4.阅读《雨巷》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回答问题:

“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其作用。

解析:

“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听觉描摹视觉,更有力地突出了意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

运用通感的手法,打破了感官的限制,打通了感觉的关联,以形成一种“音色交错的美”。

突出了“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中的“愁怨”的特点。

5.阅读《寂寞》结尾两句诗: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试分析其艺术形式与表达效果。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应联系诗歌主题作答。

参考答案:

中国古典诗歌中历来就有一种以“动”写“静”的传统,让事物本身来呈现、演出它们自己,而这样写自有一种特殊的力量。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看似一种客观、冷静的陈述,但又暗含了一种人生的荒唐,甚至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

这不曾休止仍嗒嗒行走的“夜明表”,不仅显示了死亡带来的静止,也加倍写出了整个人生的“寂寞”。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9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探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

6.“灰烬”“血和泥”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

仔细分析下文“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等语句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暗示祖国正笼罩在深重的苦难中。

7.“那辽远的一角”指什么地方?

解析:

注意联系写作时间和背景及作者的感情,即可得出。

参考答案:

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

8.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结构和感情的能力。

根据作者的情感,全诗可以在“手掌粘了阴暗”后分为两部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

9.“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诗人为何将这两行诗用括号标示出来?

解析:

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充注释,心中的家园与被侵略蹂躏后的阴暗形成对比,诗人心中的哀痛触手可及。

参考答案:

在描写沦陷区的阴暗时,加入这种直观式的描绘,更能透露出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1题。

长城谣

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征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踞”“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解析:

D项“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理解错误,本诗中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是炎黄子孙的精神依托。

答案:

D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解析:

C项“语言质朴”的评析不对,总体来看本文的语言是比较深刻凝重、含蓄蕴藉的。

答案:

C

二、语言运用

12.(2006四川高考,19)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

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

例句:

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为开放性题型。

答案示例:

生活是一杯酒,品出人生滋味的酸甜苦辣;事业是一面镜,照出生命价值的大小高低。

/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信任是一缕阳光,驱散了怀疑的迷雾。

语文版语文(必修一)45分钟过关检测(七)

7、中国现代诗二首(三)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荒芜蜕皮脚踝量体裁衣拾级而上角逐

A.wútuōhuáiliángshíjiǎo

B.wǔtuìguǒliángshèjiǎo

C.wútuìhuáiliàngshèjué

D.wútuōguǒliàngshíjué

解析:

多音字一定要根据语境、词义确定其读音。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纪念归依孑然一身炙手可热B.宛转迷惑前仆后继揠旗息鼓

C.杂踏拥抱提纲挈领得陇望蜀D.点燃活泼披星戴月高朋满坐

解析:

B项,揠—偃;C项,踏—沓;D项,坐—座。

答案:

A

3.下列各项中,对现当代诗人及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史上,最早的开拓者应该是胡适,他有早期白话诗集《尝试集》。

B.闻一多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重要的诗歌主张是诗歌应该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C.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代表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再别康桥》,他因自己的诗歌而得到了“雨巷诗人”的雅誉。

D.冯至的《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是一首十四行体新诗,也属于格律诗。

解析:

本题具体考查对新诗各重要流派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这些内容要记牢。

C项错误在于《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享有声誉的名作。

答案:

C

4.文学常识填空。

(1)冯至(1905—199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___________,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

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抗战期间出版的诗集___________,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

(2)穆旦(1918—1977),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___________,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___________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___________寓意和心灵思辨,是“___________”的代表性诗人。

解析:

本题具体考查本课相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应做尽可能多、尽可能准确的识记

答案:

(1)现代作家诗人学者沉钟社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十四行集》

(2)诗人翻译家查良铮西欧现代主义象征九叶诗派

5.诗歌默写。

(1)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也有一条条宛转的小路,/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3)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_____________,/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应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答案:

(1)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2)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3)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8题。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一九四二年二月

6.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绿色的火焰”喻指春天,次句中的“他”当指所有热爱春天的人。

B.“欲望”既表明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同时也暗示春天必将引发一些盲目的冲动。

C.“紧闭的肉体”指年轻心灵的封闭。

D.“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青春使年轻的生命激情澎湃,但也使他们面临某种无奈与尴尬。

解析:

C项,“紧闭的肉体”象征青春犹如渴望开放的花朵充满希望和痛苦。

答案:

C

7.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表面上看,由于视角的不停变换,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便松散得近乎“凌乱”,殊不知,这种“凌乱”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B.“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暗指自然界中的春天已经来临。

C.作者以双重的视角来审视、剖析笔下的春。

D.最后一节,诗人一语双关将自然界的春天与生命的春天融为一体,指出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各自都将经过一番痛苦的蜕变而脱胎换骨“伸入新的组合”。

解析:

B项,“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既指自然界中的春天已经来临,也指青春觉醒的肉体渴求自身的扩展与更新。

答案:

B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这里运用比喻的方法,把小草的欲望即洋溢着的春意写成一片绿色的火焰,并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小草的勃勃生机。

B.“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这里运用倒装的句式说春天来了,带来了万物复苏。

一个“伸”字,形象地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

C.“你们被点燃”以下几句诗,写“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从压抑到释放过程的情景,展示了青春在灵魂深处的跃动与诱惑,使人们更感受到春的撼动力量。

D.诗的第一节主要写客观的春意,第二节主要写主观的感受,全诗将官能的感知与理性的思维交织成为生命的交响乐章,使人们感到一种强烈的美。

解析:

B项“形象地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理解有误,“伸”是写花朵渴望解脱禁锢

的样子。

答案:

B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2题。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9.诗中的“凌霄花”代表了什么样的人?

解析:

从凌霄花本身喜欢攀缘的特点可推知此意象的内涵。

参考答案:

指依附别人的人。

10.我们该怎样理解“木棉”这一形象呢?

解析:

从诗中“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一句可知“木棉”的含义。

参考答案:

木棉是独立于橡树的一种形象,它深爱着橡树,但却不依附橡树,是理想的爱的化身。

11.《致橡树》中,作者否定了种种传统的爱情观,将与下列诗句相对应的选项填入诗句后的括号中。

A.一方的攀附B.单方的痴恋C.由衷的奉献

(1)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2)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3)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