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844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总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传染病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熟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因素。

三、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四、掌握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五、熟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一、引言:

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学的定义。

学习传染病学的意义。

二、传染与免疫:

传染的概念。

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互相斗争和适应。

共生状态。

机会性感染。

感染谱。

三、传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途径。

2、感染后表现:

(1)被清除与定居。

(2)隐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

获得免疫,携带状态。

(3)显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

恢复健康,恢复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

定义,急性、慢性、潜伏期、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4、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1)保护性免疫与变态反应。

(2)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3)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四、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机体内扩散与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原理:

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理。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体温升高,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

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传染源的定义与种类: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3、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

(2)水、食物、苍蝇;

(3)手、用具、玩具;

(4)吸血节肢动物;

(5)血液、体液、血制品;

(6)土壤。

4、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和易感者的比例。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季节性,地区性。

(2)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

六、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

(1)阶段性: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再燃与复发,后遗症。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3)临床类型。

七、传染病的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资料。

3、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血液、粪便、尿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2)病原学检查:

直接检出,培养或动物接种分离。

(3)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

(4)免疫学检测:

特异性抗体、抗原检测,皮肤试验,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检测。

(5)内镜检查。

(6)影像检查。

(7)活体组织检查。

八、传染病的治疗:

1、一般及支持治疗。

2、对症治疗。

3、病原或特效治疗。

4、并发症治疗。

5、康复治疗。

6、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九、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报告制度,接触者的观察与检疫,患者的隔离,携带者的检出与管理,有病动物的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一般卫生措施,消毒与杀虫。

3、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个人防护,药物预防。

第三章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性肝炎在目前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熟悉肝功能及肝炎病毒标志的临床意义。

三、熟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四、熟悉各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五、掌握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

六、掌握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丙肝抗病毒治疗及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七、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病毒性肝炎在目前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2、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二、病原学:

1、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甲型肝炎病毒:

甲肝病毒抗原与抗体(HAV、抗-HAV及其IgM、IgG组分)。

3、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三种抗原与抗体:

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HBcAg与抗-HBc(IgG与IgM组分)。

HBVDNA。

乙肝病毒的复制指标(HBeAg、HBcAg、HBVDNA、DNAP)。

4、丙肝病毒抗体与核酸:

抗-HCV与HCVRNA。

5、丁型肝炎病毒。

与乙肝病毒的关系。

丁肝病毒抗原与抗体(HDAg、抗-HD及其IgG与IgM组分)。

6、戊型肝炎病毒。

抗-HEV的诊断价值(IgG、IgM)与病毒核酸(HEVRNA)的检测。

7、其他肝炎病毒。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及其传染性。

2、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粪-口途径为主。

通过食物污染,水源污染,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媒介昆虫的机械携带与传递病原。

(2)乙型病毒性肝炎:

胃肠道外传播为主,通过血液、母婴、性途径传播。

蚊子不传播。

胃肠道传播有待确证。

(3)丙型病毒性肝炎:

胃肠道外传播为主,主要是由输注血液(血制品)而传播。

(4)丁型病毒性肝炎:

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似,通过血液传播为主。

丁型病毒性肝炎仅在乙型肝炎病毒现症感染者中传播。

(5)戊型病毒性肝炎:

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可造成大规模暴发性流行。

3、易感人群:

易感者的概念,易感者的识别。

病后免疫力。

各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征:

感染率高(甲型、乙型)。

地区分布广。

儿童、青少年为多见。

散发为主。

间有流行,大流行(甲型、戊型)。

四、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免疫损伤起主要作用。

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改变相似。

基本病理组织学改变。

不同临床类型的主要病理组织改变特点。

五、临床表现:

1、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肝炎临床表现的相似性及不同点。

不同个体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宽广的临床疾病谱)。

2、急性肝炎:

典型临床过程(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转归。

3、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的实验室检查标准。

4、重型肝炎:

主要的临床表现,病因与诱因,预后。

诊断主要标准。

5、淤胆型肝炎。

6、肝炎肝硬化。

7、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六、实验室检查:

1、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2、肝功能检查:

包括ALT,血清胆红素,白蛋白等项目为主,另外,还可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

3、各种肝炎病毒标志的检测:

包括抗原、抗体与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

4、影像学检查。

5、肝组织活检。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本地区流行情况,暴露于肝炎病毒的证据。

2、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肝脾B超结果。

3、病原学诊断:

肝炎病毒标志的检测结果。

4、鉴别诊断:

(1)与其他原因引起黄疸疾病的鉴别。

(2)与其他导致肝损伤疾病的鉴别。

八、预后:

1、急性肝炎预后较好。

2、重型肝炎预后差。

九、治疗:

1、特效病原学治疗尚未有重大突破。

2、治疗的基本原则。

3、饮食与活动的控制。

肝损害因素的避免。

4、慢性肝炎治疗常用的几种类型药物及其合理应用。

强调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主要药物及注意事项。

5、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与并发症的治疗。

强调综合基础治疗对降低重型肝炎病死率的重要作用。

六、预防: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

被动免疫预防(免疫球蛋白制剂的应用)。

主动免疫预防(疫苗的成功应用),乙型肝炎疫苗的合理应用方法,甲型肝炎疫苗的应用。

但戊肝目前无疫苗及免疫球蛋白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的要求:

一、了解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熟悉乙脑的发病机制。

三、掌握乙脑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四、掌握乙脑的治疗原则。

五、熟悉乙脑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病原学:

为B组虫媒病毒的一个型。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

自然疫源性疾病。

猪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蚊子。

(3)人群易感性:

儿童多见。

(4)流行特征:

主要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呈高度散发。

二、发病机制:

1、两次病毒血症。

细胞免疫功能改变。

2、病变范围,血管病变,神经细胞变性与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

三、临床表现:

1、临床经过:

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2、临床类型:

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

四、预后:

五、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脑脊液:

病毒性脑脊液改变。

3、血清学检查:

包括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等。

4、病毒分离。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象,脑脊液,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

4、鉴别诊断:

中毒型菌痢,脑型疟疾,化脓性脑膜炎。

七、治疗: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的处理(“三关”),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增强药物,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3、病原治疗尚无重大突破。

八、预防:

1、控制和管理传染源。

2、灭蚊与防蚊。

3、预防接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目的要求:

一、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三、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四、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原则。

五、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特性、血清型,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血清型;特异性抗体。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鼠类:

野鼠(黑线姬鼠)、家鼠(褐家鼠)、实验鼠(大白鼠)。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

(2)消化道传播:

被污染食物经消化道吃入。

(3)接触传播:

通过损伤的皮肤或被鼠咬伤途径。

(4)虫媒传播:

螨类。

(5)母婴传播:

孕妇可将病毒经胎盘传给胎儿。

3、易感者及免疫力:

普遍易感,病后获得稳固免疫力。

4、流行特征:

疫区分布及流行季节。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1、基本病变:

为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主要病变器官为肾脏、心脏、脑垂体等。

2、发病机制:

病毒直接作用、免疫作用、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发生休克、出血和肾衰的机制。

五、临床表现:

1、三大主征:

发热中毒、充血出血、肾脏损害。

2、典型五期经过: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临床特征。

3、临床类型:

轻型、中型、重型及危重型。

4、并发症及其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

血象、尿常规、血液生化(BUN、CO2CP、ALT、电解质、血气分析等),病原学诊断(血清学及病毒分离)。

七、预后: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4、早期诊断要点。

5、鉴别诊断:

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伤寒,恙虫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九、治疗:

1、治疗原则:

(1)早期抗病毒、中晚期对症。

(2)三早一就地、把好“三关”(休克、出血、肾衰)。

2、治疗措施:

(1)各期的治疗重点。

(2)平衡盐液体疗法在各期的应用。

(3)病毒与免疫调控治疗。

(4)透析疗法。

3、预防:

艾滋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三、掌握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四、熟悉艾滋病的治疗原则。

五、掌握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命名、结构、基因组、生活史、分型。

三、流行病学:

1、全球及中国艾滋病的流行情况。

2、传染源:

病人和携带者。

3、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仅此三个途径。

重点介绍哪些途径不传播艾滋病。

4、高危人群:

男性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吸毒者、多次输血者、血友病患者。

好发年龄。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1、发病机制:

HIV的复制周期。

免疫系统损伤,CD4+T细胞受损的方式及表现。

2、病理解剖:

五、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