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7706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导则》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2018年10月

目录

一、任务来源1

二、标准制定的目的与意义1

三、标准编制原则3

四、工作过程4

五、主要技术内容介绍及分析5

1、标准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5

2、规范性引用文件5

3、术语和定义6

4、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的原则7

5、诊断流程8

6、结构诊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0

7、功能诊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1

一、任务来源

《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导则》,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任务合同书(课题名称:

支撑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产业链诊断优化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编号:

2016YFF0201601)的要求,由清华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相关单位负责标准的编制工作。

二、标准制定的目的与意义

工业园区是我国产业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然而,工业园区的生产活动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而制约了园区未来的发展潜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工业园区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循环经济促进法》指出,“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产业生态系统是循环经济在“中循环”尺度上的重要举措,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影响减小的重要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鼓励园区的循环化、生态化发展,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园区试点实践工作,推动循环产业链从自发形成向自觉构建的转变。

2003年,国家环保部门出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等文件。

其后,环保部门会同商务部门和科技部门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于2005年起将工业园区列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范畴,后逐渐形成了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体系。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推动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2016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国家级技术经济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等绿色园区。

当前,已有六批100余家工业园区成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范围覆盖我国东中西部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中央财政专设的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已累计安排近30亿元支持示范基地建设。

我国在工业园区层面进行的循环化试点实践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暴露了诸如部分改造措施效果有限、循环化改造与园区环境管理规定存在冲突等问题。

究其原因,作为循环化改造对象的工业系统自身高度复杂,循环产业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由于工业活动种类繁多、各种物质能量关联关系形成了复杂的产业链网,实现物质循环的途径和方式可能并不唯一。

此外,我国不同地区工业园区的规模、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差异明显,实施循环化改造时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同,因而循环化改造的重点任务和实施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简单照搬其他区域的经验难以保证循环化改造的实施效果。

为了提升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效果,需要结合园区循环产业链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改造方案,落实改造措施。

对园区的循环产业链进行诊断,准确掌握园区循环产业链的结构与功能状况,是进行循环化改造的关键步骤。

当前,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的主要依据为各类规划编制指南,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编制指南中,与循环产业链诊断相关的部分主要包括“确定任务”、“调查、收集资料”两项工作程序,以及“生态工业园区概括和现状分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必要性分析”两项主要内容。

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中,与循环产业链诊断相关的部分主要包括“园区现状和发展基础”、“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及下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循环化改造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三项主要内容。

现有规划指南在资料收集上偏重园区整体运行状况,对企业内及企业间循环关系等微观信息收集不足;在分析过程中偏重园区循环产业链的整体功能,对循环产业链的具体结构特征认识不足;诊断结论偏重对循环化改造总体效益、存在困难等方面的定性判断,对循环化改造的具体措施与改进方向支撑不足。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诊断环节缺少相应的规范,园区循环化改造主要依赖相对单一的评价指标进行评审考核,难以引导园区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并落实相应的改造方案。

综上,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对象复杂、意义重大,亟需设立相应标准,通过完善的诊断流程和内容框架,引导园区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展循环化改造工作。

三、标准编制原则

1、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1)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内容。

2、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政策法规。

3、标准要与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标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规范》(GB/T33567-2017)、《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等标准相协调。

4、标准应具有承接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承接性原则要求循环产业链诊断的要求要符合现有法规、标准体系,便于使用和接受,便于在实际工作中与规划指南等规范要求进行衔接。

系统性原则要求循环产业链诊断框架中包含反映循环产业链状况的所有主要维度,满足现有和未来园区循环化改造需求。

先进性原则要求循环产业链诊断要吸收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方法和工具来支撑标准的实施。

可行性原则要求循环产业链诊断涉及的数据可以获取,诊断方法可以实现,所得结论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支撑后续的循环产业链优化、建设、实施等环节的需求。

四、工作过程

1、2015年,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参与,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现场调研和文献调研,起草项目申报书。

2、2016年12月,国家标准委员会标准制定和科技部任务下达后,成立了由清华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共同参与的标准起草组,明确了标准任务和对象,赴江苏、浙江和河南等地开展园区调研,收集整理材料,并起草标准初步草稿。

3、2017年3月,项目组和课题组召开内部研讨会议,明确了标准适用范围、目的和基本要求,签署了合同任务书。

4、2017年8月,项目组和课题组召开内部研讨会议,明确了标准的草案框架、细化了标准化对象、界定了标准适用范围,根据研讨意见,标准起草组进一步修改标准,形成了工作组讨论稿。

5、2017年11月,课题组和项目组召开中期检查会,加强了各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强调标准体系内部互相借鉴并尽量协调一致,初步提出了标准示范要求,会后经修改形成了工作组二稿。

6、2018年4月,课题组组织召开工作组内部研讨会议,进一步强调标准制订过程对国内外已有标准的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对接,并加快示范园区选取和调研工作,会后经修改形成了工作组三稿。

7、2018年5月,课题组召开了专家研讨会,专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包括:

针对标准适用范围、对象,明确标准形式、目标,整理现有标准内容;各相关标准内容应相互衔接、逻辑清晰,并与其它相关标准呈现为一个有机整体;标准编制用语、引用要尽可能切合规范习惯等。

后于2018年10月正式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五、主要技术内容介绍及分析

1、标准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的原则、流程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工业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各类专业园区等)的循环化改造、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绿色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的技术依据,也可作为相关试点示范园区评估或验收的参考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下列文件,包括: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规范》(GB/T33567-2017)、《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园区、产业链、循环产业链、产业链诊断7个术语。

3.1 工业园区industrialpark

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

我国的工业园区包括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各类专业园区等。

3.2 循环化改造circulartransformation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对各级各类园区进行优化升级的总体措施,包括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突破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合理延伸产业链、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等,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升园区生态化水平和可持续竞争优势。

3.3 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park

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规划、建设或改造的工业园区,通过废物交换、基础设施共享以及服务共享等手段,寻求资源闭环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和信息有效反馈,把不同生产企业、基础设施、运营机构或社会组织建立起产业共生组合,并与园区自然生态要素共同构成健康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园区整体环境与经济的共赢发展。

3.4 绿色园区greenpark

突出绿色理念和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侧重于园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

推动园区绿色化,要在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方面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从而实现具备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的产业园区。

3.5 产业链industrychain

产业链是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3.6 循环产业链circularindustrychain

不同生产过程、企业或产业部门依据循环经济理念、产业生态学原理和技术经济关联条件而形成的链式产业结构。

这种产业结构是以物质代谢为纽带,具有纵向闭合和横向耦合的产业生态特征,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3.7 循环产业链诊断diagnosisofcircularindustrychain

根据生态工业发展要求,从循环经济角度对产业链的配置结构与过程、功能与绩效作出判断,查找产业链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为产业链优化提供系统分析基础。

4、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的原则

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需要综合物理化学、价值链和社会网络视角,遵循如下原则:

4.1不可分离原则

产业链的形成依赖不同产业环节的物质代谢关系,既包含原材料-产品所形成的物理链接(即产品链),也包含废物交换所形成的物理链接(即废物链),产品与废物对于同一产业环节具有不可分离性。

循环产业链的诊断需要同时考虑生产中不可分离的产品与废物。

4.2竞争效率原则

随着产业关联的日渐紧密,循环产业链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的结构性主体,其诊断需要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资源效率和资源效益,同时还要兼顾产业链配置的公平与公正。

4.3可持续性原则

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应充分重视产业链构建和运行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性,尽可能考虑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尺度上的环境影响最小化,做到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

4.4动态性原则

循环产业链的诊断需要考虑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动态的运行状况,充分考虑市场波动、重大事故等情形下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鲁棒性。

同时,还应遵循动态前瞻的原则,及时根据技术、市场和政策的变化调整,不定期开展再诊断与优化后诊断。

5、诊断流程

循环产业链诊断包括四个步骤:

诊断目的与范围界定,清单建立,结构诊断与功能诊断,诊断结论与建议。

具体步骤见图1。

图1:

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流程

5.1 诊断目的与范围界定

诊断目的与范围界定是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的第一步,主要明确开展园区循环产业链诊断的目的、范围和目标。

诊断目的是从循环经济角度对产业链的配置结构与过程、功能与绩效作出判断,查找产业链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给出对象园区所希望达到的工作目标和绩效目标,为产业链优化提供系统分析基础。

范围界定需要确定诊断的时间起点与终点、对象园区的系统边界与基本构成。

诊断范围与目标的确定需要在诊断过程中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5.2 清单建立

建立园区、企业和基础设施数据清单。

园区数据包括:

园区整体环境、经济、社会信息;企业和基础设施分布;产业结构特征等。

企业数据包括:

经济数据;产品信息;工艺流程;原辅材料;废物产生、排放与交换信息等。

基础设施数据包括:

类型、规模、工艺、运营情况等。

5.3 结构诊断

结构诊断是指根据上述数据清单,建立合适的评估模型,对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的关键组成单元、循环共生路径、物质能量流动状况和园区整体结构特征等信息进行评价的过程。

5.4 功能诊断

功能诊断是指根据上述数据清单,建立合适的评估模型,对工业园区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绩效、系统稳定性等功能属性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5.5 诊断结论与建议

基于结构诊断和功能诊断的结果,识别出当前循环产业链存在的重大问题,给出循环产业链诊断的结论和建议。

同时,需要对循环产业链诊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包括诊断的完整性、敏感性和一致性等,进一步反馈并完善之前的诊断分析。

6、结构诊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6.1关键组成单元诊断

识别处于循环产业链结构中物质能量流动的核心或者桥梁位置的关键组成单元,评估这些单元在产业链结构中重要性,并进一步根据产业链关联知识诊断出缺失单元、冗余单元和潜力单元。

6.2循环共生路径诊断

识别现有产业组成下可能存在的产业共生链接,与已有共生路径进行对照,评估当前尚未建立的潜在产业共生路径数量、资源环境潜力、面临的主要障碍等。

6.3物质能量流动结构诊断

开展园区物质流分析,评估园区物质能量流动的规模和结构,识别流动中的源和汇节点,识别废物流和浪费的能量流,评估对物质能量流动进行优化的资源环境潜力。

6.4园区整体结构特征诊断

评估园区循环产业链网整体结构特征,如各组成单元所占的权重、循环产业链的数量和规模、园区在整个产业链所处上下游位置、产业集群内部物质能量的关联度等。

整体结构特征可以用于与其他园区或构建的理想系统进行比较。

6.5结构诊断方法

结构诊断需要首先识别结构特征,随后对特征进行评估。

结构特征的识别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定性或定量方法。

当园区规模较小、资料不完备时,可以通过专家访谈等定性分析方式,识别园区内的关键组成单元、共生路径、物质能量流动状况,判断园区整体结构特征。

当园区规模较大、资料收集完善时,推荐采用网络分析方法,定量计算节点中心性、共生路径、所属层级等个体特征,以及网络规模、路径长度、关联度等整体特征。

结构特征的评估可以采用经验比对法或超级结构法:

经验比对是与成熟或先进的相似系统进行比较;超级结构是基于文献或案例资料中单元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构建循环超级网络并与其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识别园区循环产业链结构中的缺失或冗余部分,判断结构指标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

7、功能诊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7.1经济绩效诊断

经济绩效诊断主要考虑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特征。

在具体指标选取上,经济规模指标可采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指标进行量化;发展速度指标在规模指标基础上,量化指标随时间的变化;经济结构指标则量化特定组分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如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中采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增加值占比等。

7.2环境绩效诊断

环境绩效诊断主要评估工业活动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以及面对压力采取的措施。

资源环境压力通过总量影响、结构特征与强度/效率特征进行表征。

在具体指标选取上,总量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监测数值表征(如废水排放量),也可以通过统计信息进行核算(如碳排放量);结构特征量化特定组分在总量影响中的占比(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强度/效率特征结合经济绩效信息进行计算,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规范中使用的三类资源产出率指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中采用的综合能耗弹性系数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指标等。

环境保护措施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环境治理措施实施状况等特征进行表征。

在具体指标选取上,循环利用效率可以采用《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规范》、《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中工业固体废物、水、余热、废气等资源循环利用率指标;环境治理措施实施状况可以采用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等指标进行量化。

7.3社会绩效诊断

社会绩效诊断主要评估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相关的公共服务能力、信息化水平、创新能力等。

在具体指标选取上,可以通过园区范围内与循环产业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量和提供水平,评估其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园区循环产业链相关的信息平台、管理平台完善程度,评估其信息化水平;通过园区范围内与循环产业链有关的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数量等指标,评估其创新能力。

7.4系统稳定性诊断

系统稳定性诊断主要评估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在短期波动和中长期演化中维持其功能的能力。

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在短期波动中的系统稳定性,主要考虑市场波动、生产故障、极端天气等冲击下循环产业链中系统关键位置的重要性与脆弱性,评估控制循环产业链中风险扩散的能力;在中长期演化中的系统稳定性,主要考虑经济系统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产业组成变化,评估重大技术变革、环境管制等对于循环产业链实现其功能的影响。

7.5功能诊断方法

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诊断可以采用指标对标或案例对标。

指标对标是找到相应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评价指标、园区循环化改造指标、绿色园区评价指标或国际评价指标进行对比,找到绩效差距;案例对标是选择国内外类似区域的先进案例,找到绩效差距。

系统稳定性诊断可以根据信息完善程度,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进行评估。

当资料不完备、难以建立系统模型时,可以通过专家访谈与打分等方法,判断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面对不同冲击时的响应,评估其功能维持情况。

当资料较为完善时,应建立系统的定量模型,通过解析和模拟方法量化系统面对不同冲击时的风险传播过程和最终影响,定量评估系统功能维持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