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起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7598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档案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档案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档案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档案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档案起源.docx

《档案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档案起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档案起源.docx

档案起源

文书与档案教案

课程名称

文书与档案

课时

1

总课时

授课教师

阳昌成

授课班级

授课内容

档案的起源与沿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组织教学--→复习:

文书的立卷与归档工作--→引入新课

一、档案的起源

1、关于档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在国家诞生以后,产生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就形成了档案.

第二种观点认为:

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国家产生后,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形成了档案.

第三种观点认为:

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这种文字记录各项事务,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档案.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

原始社会的结绳,刻契,就是原始的档案,文字,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1,2条又称为阶级社会产物论,又称为文字,国家条件说.3,4条又称为原始社会产物说.

档案最早产生于怎样的历史背景和什么历史时期,历来众说纷纭。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阶级社会产物说和原始社会产物说,后者又被称为社会产物论。

阶级社会产物说的主要见解有两种:

①认为随着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为了管理国家和大规模的生产,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或战争,国家需要文字记录作为管理和交际的工具,因而发明了文字。

国家机关利用文字记载和传达各种事务,于是产生了文书,它被保存起来便形成了档案。

②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虽已出现了文字,但在原始社会人们并无保存和利用档案的社会需要,只有当阶级产生和国家形成之后,国家为了进行管理,需要以文字记录事务和表达统治阶级的意志,才产生了文书并贮存档案。

这两种见解共同的论点是,都认为文字和国家机关的出现,成为产生档案必须兼备的条件;不同点主要在于文字产生的时期及其对形成档案的关系各持异议。

原始社会产物说的主要见解也有两种:

①认为国家形成之前,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交往的扩大和文字的发明,人们便开始应用文字记录,即产生了最早的文书,保存起来则成为档案。

②认为早在原始社会较长的时期内,人类已有利用并保存档案的需要和可能,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即以结绳、刻契等原始的方法记事,这些绳结和刻契就是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档案。

两种见解的共同论点是都认为档案产生于国家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不同点主要在于结绳刻契档案说认为这些载体已有记录、凭证等档案属性,而文字档案说则认为绳结刻契不能独立地比较系统地体现记录和传递的功能,自有文字记录才首开档案历史之先河。

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研究成果来看,档案并非是自有人类伊始就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物质实体,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

迄今世界各地发现的比较系统地以文字记录人们实践活动最早的档案多属于国家出现之后的历史遗物,如中国的甲骨档案、两河流域的泥板档案、埃及的纸草档案等。

但承载诸如甲骨文这样较为完善的文字系统的档案,不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这涉及文字发明和应用于记录的最早时期,以及与产生档案的关系,文字发明之前非文字的原始记事形式是否已具有档案性质及程度如何等问题,尚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探索档案的起源,有助于加深对档案的性质以及档案和档案工作发展规律的了解,因而成为具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题。

2、档案”一词的由来

档案从起源到今天,经过了几千年历史,但“档案”一词使用的历史却并不久远。

关于“档案”一词,明朝以前还未见到,各朝的称谓也不相同。

商代称“册”、周代称“中”、秦代称“典籍”、汉魏以后称“文书”、“文案”、“案牍”、“簿书”等。

根据现有史料,“档案”一词,最早见于清代。

现存清代档案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起居注》中记载,康熙帝在披阅秋审众犯册时问:

“马哈喇之父与叔皆没于阵,本人亦有功牌,其罪如何?

”大学士奏曰:

“部中无档案,故控告时部议不准。

”出现了“档案”一词。

有关它的文字表达最早见于杨宾所著的《柳边记略》(约成书于清康熙四十六年)中。

该书载:

“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储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

然今文字书于纸者,也呼为牌子、档子矣。

”“档”字,《康熙字典》解释为“横木框档”,就是木架框格的意思;

“案”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几属”就是小桌子一类的东西。

由此引申,又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件叫做一案,并统称收存的官方文件为“案”或“案卷”。

“档”和“案”连用,就是存入档架的案卷,档案一词,历经三百多年,一直延续使用,现已成为一个科学概念,它的定义仍是原义的深化和发展。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档案定义有种种不同见解,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文件中也有反映。

从档案概念内涵的构成要素而论,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

①限制型。

强调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并保存在档案馆等特定场所的历史文件才是档案。

如国际档案理事会主持编纂的《档案术语词典》(1984)将档案定义为“由形成者或其职能的继承者为自己利用,或由适当的档案馆因其档案价值,而保存的经过挑选或未经挑选的非现行文件”。

②宽舒型。

不限定永久保存价值和保存地点等因素,保存在任何地方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历史文件,均为档案。

如《法兰西共和国档案法》(1979)规定:

“任何自然人或法人,任何国家机关或组织,或任何私人机构或部门,在自身活动中产生或收到的文件整体,不管其形成日期、形式和制成材料,都是档案。

”中国鉴于全国拥有各级各类档案馆和大量机关单位档案室组成的网络体系,并对档案实行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体制,因而规定无论保存在机关档案室或国家档案馆的,还是保存在个人手中的,需要短期、长期或永久保存的各种历史文件,都属于档案。

从档案概念的属种关系而论,大致有3种主要模式的档案定义:

①以“历史记录”或“原始记录”为属概念。

如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的表述为“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②以“文件”为属概念。

如美国谢伦伯格,T.R.著《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1956)的档案定义为“经鉴定值得永久保存以供查考和研究之用,业已藏入或者业已选出准备藏入某一档案机构的任何公私机构的文件”。

③以“信息”或“信息资料”、“信息载体”为属概念。

如认为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贮存备查的有序的信息载体。

以“文件”为属概念的档案定义在国际范围内比较通行,从“信息”角度研究档案定义的趋势近年来有所发展。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条规定:

“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这一条款并非一般的档案定义,而是明确国家管理档案的范围,限定于“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但它揭示了档案的本质属性,具备档案定义的基本要素,富有档案定义的理论意义,因而在中国以此为基础进行表述的档案定义较为通用。

特点和范围①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历史记录。

文件被使用和办理完毕之后,一部分随着记述、办事等现行功能的结束,失去其社会价值而被淘汰;另一部分由于对日后仍有查考价值,则被选择保存下来成为档案。

因此,档案与文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和精华。

这也决定了档案的本质属性及与其他文献资料的不同。

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不是事后编写的材料,档案以其记录性和原始性集于一体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的历史遗物。

②档案是各种机关、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积累而成的文件组合体。

其产生与存在,始终渊源于专门的形成单位及其职能活动,并由此构成档案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定向积累性和历史联系性的特点,使得档案存在和运动的形态与其他资料有所不同,它要求尊重档案来源与内容等方面固有的联系,维护档案文件体系的历史面貌,才能有效地发挥档案信息系统特有的作用。

③由于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物,而非复制品,故更具可靠性,并多具有单一性和稀有性。

档案以其原始和孤本而珍贵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出版物,其保护和利用也有特殊的要求。

④档案的种类和形式丰富多彩,范围广泛(见档案分类)。

一些历史悠久、性质或载体比较特殊的档案,往往与文物、图书资料等有一定的转化关系或部分重合关系,即具有双重性或几重性。

因此,在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均有所收藏。

有的国家对此有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

“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

”“档案馆与上述单位应当在档案的利用方面互相协作。

档案的起源和沿革

  

(一)档案的诃源“档案”一诃,据现有可靠的材料分析,至少在明末清初前可能被使用,而见诸文字材料则始于清代,现存清代档案中,康熙十九年(16鲫年)的档案,出现“档案”一词。

“档”。

<康熙字典》解释为“横木框档”,就是木架框格的意思。

“案”。

<说文解字》解释为“几属”,就象小桌子一共的东西。

由此引申,又把处理一桩事仲有关文书叫做一寨,并通称收存的官方文件为“案”或“案卷”。

“档”和。

t案“连用,就是存人档案收贮起来的文书案卷。

这种叫法一直沿用下来,至今我们仍然称”档案“,它的科学定义,乃是这一直义的深化和发展。

  

(二)档案的起源档案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它以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以及文字发明为基础,产生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

它不仅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和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

  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档案。

lSW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就是商朝使用的一种文书,是我国公认的最早文字记录档案。

  (三)档案的沿革我国的历史悠久,档案沿革源远流长,档案种类也丰富多采。

  1.甲骨档案甲骨档案的文字是用钢刀或石刀刻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股商的甲骨档案记载商代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帝王生活等情况,其中多是占卜的结果。

  2.金石档案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鼎葬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

一般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故为金文。

商代后胡和周代的金文作为记事和凭信,具有古代档寨的性质,所以档案学上也称为金文档案。

金文档案鼎盛时期在西周。

文件刻在石头上的称为石刻档案。

金文和石刻档案,统称为金石档案,记载着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统治阶级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有恩蝎、册命、诉讼、祭祀、游猎的记录和重要契约等。

  3.简牍档案金石档案虽然坚固耐久,但其载体比较笨重,制造铭刻也比较费工。

因此自商周直到东晋时期,特别是周代到汉代一千余年间,多用竹片和木板撰写文书和保存档案,通常称作”简簧“、”简牍“等。

湖南长沙,湖北云梦,山东临沂和甘肃敦煌、威武等地出土的竹简,大多记载着战围垒魏晋时期的重要法令、户口和赋税等内容。

  4.缣帛档案春秋战围时期,出现了以丝织品为书写材料的缣帛档案。

缣帛作为文书和档案的载体,比起竹木简牍显得更为进步。

秦汉以后,缣帛档案日益增多。

  5.纸质档案我国档案是不断进化的。

西汉时期纸的发明,档案书写材料逐渐用纸代营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且一直延续2000多年,沿用至今。

  近百年来,档案形态d益增多,还出现了照片、影片、录音、录像、绢微、光盘、机读档案等。

  我国档案就总体来说,其年代之久远,数量之庞大,内容之广泛,价值之珍贵,堪为举世之罕见。

档案,从它的产生、发展、演变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远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为了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创造了“结绳”和“刻契”的方法辅助记忆,交流思想,处理事务。

结绳和刻契,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已具有备忘、信守、凭证等初步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远古时期最原始的档案。

   文字的出现,产生了文字记录的档案。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档案的记录形式不断增多。

除以文字记录的档案外,以图像、声音、磁介质、电子及其他形式记录的档案不断产生。

    中国古代对文书和档案的概念基本上是不分的,其称谓在殷商为“册”、“典”,西周为“中”,春秋、秦汉以后为“简”、“牍”、“简策”、“简牍”、“简书”、“帛书”、“簿书”、“案卷”、“文牍”、“案牍”等等。

至于“档案”一词,可能使用于明末清初,而见于文字材料则始于清代。

我国古代没有“档案”一词。

明朝以前,“档案”称“册”、“中”、“典籍”、“文书”、“文案”、“簿书”等。

“档案”一词,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的杨宾《柳边纪略》卷三中,称“档子”,后引伸为“档案”。

   “档案”一词的最早出现。

其文字材料见于现存清代档案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册》的记载:

该年十月,在批阅秋审众犯册时,“上问:

‘马哈喇之父与叔皆没于阵,本身亦有功牌,其罪如何?

’大学士明珠奏曰:

‘马哈喇之父、叔阵没,皆系松山等处事,部中无档案,故控告时部议不准。

’”这段记事不仅说明当时已经在书面上使用档案一词,而且还可以看出,当时王朝断案是重视以档案为根据的。

   “档案”一词的最早解释。

其文字记载是约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杨宾的《柳边纪略》。

该书说:

“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储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

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这是迄今所见最早对“档案”一词的说明。

   语义学意义上的“档案”一词。

应当说,“档案”一词具有形象的和内在的意义。

“档”,《康熙字典》解释为“横木框档”,即木架框格的意思;“案”,《说文解字》解释为“几属”,即小桌一类的东西。

由此引伸,又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件叫做一案,并通称收存的官方文件为“案”、“卷案”、“案卷”。

“档”字和“案”字连用,就是存入档架收贮起来的案卷,而把放置档案的架子称作档架,把一格称为一档。

这些叫法有的一直沿用下来,但是其含义已经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最早登录“档案”词条的辞书——《亚欧语鼎》。

这是日本图书馆学家高桥井保于1813年编撰的外文词典,收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

该书使用汉文(假名式日本语)、满文、荷兰文、俄文(部分的)4种文字,语种跨亚欧两洲,故称《亚欧语鼎》。

全书分部、类排列词条,“档案”一词排列在“书”类下。

当时由于政治的原因,这本书没有正式出版,但在编纂辞书时能将“档案”作为专门词条予以登录,这充分说明当时“档案”一词在书面和口语交流中,使用已经相当频繁,这才有必要将它编进辞书,以便对照查阅。

档案记录着从古至今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国土疆域、地理区划、交通运输、水文地质、物产资源、风俗民情、天灾人祸等各方面情况。

它不仅贮存了大量的知识,而且记载有其他各种信息。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所获得信息的形式,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

档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二、档案的沿革

档案的沿革可以从以下分析:

1,载体沿革

档案按载体可分为:

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

2,名称的沿革

A,"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汉称为"典籍";魏晋以后称"文书","文案";唐,宋以来称"文卷","案卷","案牍"

B,"档案"一词,一般认为初见于清代.

a,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官府文书中,有"档案"一词的使用,即"查得顺治十四年四月臣部题定档案".

b,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

"上问马哈喇之父与叔父皆殁于阵,部中无档案."

c,杨宾《柳边纪略》(成书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

说:

"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d,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认为"档案"一词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开始应用,比《柳边纪略》早了60年,"档案"的原始涵义指仓库财物类的登记簿.(见王金玉,王永《"档案"词源新证》,《中国档案》1999年2期.)

档,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

横木框档.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

几属.

由此引伸,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3,英文archive[`a:

kaiv],n.文件,记录,档案,相当于中文"档案"一词.

复数archives[`a:

kaivz],n.公文保管处,档案处,公文.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

列宁:

"定义可能有许多,因为对象有许多方面."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

"属"加"种差".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给档案下一个定义: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它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

也可简便表述为: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

除了这种表述外,还可以表述为:

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为了简便起见,也可表述为:

原始的历史记录.

另外再介绍《档案法》上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于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这几种定义,在基本思想上是相同的,只不过表述方法不同而已.第一种定义是把"文件"作档案所属,第二种定义是把"原始记录"(历史记录)作为档案的所属,这个原始记录指的就是国内外常用的较为广义的文件.所谓广义的文件,它不仅指常规的机关文书,也包括技术文件,文艺手稿以及其它各种文件材料.

第三节档案定义的涵义

一,档案来源

从形成者看来源,有三类:

机构,组织,个人.

中国大陆以前不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合法性,不重视个人档案,因此许多个人保存的档案,没有集中到一个档案馆保管,相应地削弱了有些档案的利用价值.而国外有些国家则不同,一些档案管理机构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并鼓励个人把档案存入管理机构,而管理机构只起一种代为保管的作用.但是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有三种所有形式:

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

二,档案形成

档案是由文书转化而来的.转化条件有三:

(一)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能理解为一切文件都要把文件中所说的事情全部办完,才算办理完毕.情况有以下三种:

1,文件内容要求马上办理完毕,并且已经办理完毕.

2,文件内容要求长期执行(办理),但只要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也算一种,如国家的法律,条约,契约,合同,经济远景规划等,只要经过签收,传阅,研究讨论和贯彻执行也算办理完毕.

3,不需要具体办理,只需完成文书处理程序就算办理完毕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二)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三)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三,档案的形式:

档案信息的记注方式很多,载体也多种多样.

从档案的载体上来看,有甲骨,金石,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表达方式基本有三种:

文字,图像,声音;

从记录方法来看,有手写,刀刻,印刷,摄影,录音,录像等.

从文件名称上看,古代有诏,诰,题本,奏折,牌等,近代有令,布告,咨,呈.现代有计划,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等.

从类型上说,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

四,档案内容:

档案内容反映了人们各种社会活动,即档案内容上的特征是:

1,十分丰富,无所不包

一个国家的全部档案记载着国家的诞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内容;一个机关的档案记载着机关开展工作和生产活动的信息.从古到今的档案,数量浩如烟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包.

2,原始性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或说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档案不是人们有意识编写,加工的,而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自然地形成的.对于后人来说,它是第一手的资料.因此,档案具有很大的凭证作用.

原始性和真实性的区别:

从整体上看,档案是比较可靠的历史记录,但具体到每一份文件,大多数是真实的,部分档案并非如此,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形成上不真实,是假造,伪造的档案;

二是档案内容失真,形成是真实的,但其内容不真实;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不加鉴定,不加分析地相信档案的真实和可靠性,但也不能怀疑一切.应当看到绝大部分的档案是真实的,可靠的,有部分档案是假造的,不真实的,但这些也有保存价值,不能随意销毁,涂改.

第四节档案与相关事物的比较

一,档案与图书的比较

1,不同方面

A,档案并非是有意识地编写的,杜撰的,图书是作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撰写的

B,数量不同.档案往往是原稿原件,一般只保存几件或一件(孤本),失而不可复得,同一种图书往往印刷成千上万册.

C,作用不同.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并非全是真实记录),绝大多数档案具有信证作用,同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作用,图书一般没有法律信证作用,在许多方面不如档案作用重要,图书的作用是传播知识.

D,保密性不同.少部分档案含有一定的机密,不能向社会随意开放(但并不排斥向某些人开放);图书基本上是公开发行,不需要保密.(但并不排斥有些"内部交流"之类).

E,形式不同.档案以单份和卷宗的形式为主,并且手写体较多,而图书主要是一本本装订完好的,印刷体占绝大多数.

2,相似之处

A,两者目前都以文字记录为主

B,都记载了人类社会的知识,都包含了一定的信息量,都是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

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弥补.(如利用一些档案资料写成图书,由于种种原因,原档案不见了,就可用所写的图书代为档案).

二,档案与情报的比较

1,情报的本质属性是:

A,情报的根本属性之一是知识.

B,有一定利用价值的知识才具有情报价值.

C,情报是知识运动的过程之一,即情报是传递着的知识.

2,两者的比较

情报比档案的内涵丰富,涉及的范围更广;另一方面,它始终处于传递过程,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的外在形式有图书,资料,档案等多种文献.

三,档案与文物的比较

文物是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

大多数文物和档案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如古文化遗址,建筑,工艺品,墓葬,图书资料等,都是文物.有部分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档案,如历代手稿,部分石刻,简牍,甲骨文,契约,古代书信等,这些事物就具有双重性,部分文物和档案具有交叉性.这些东西,明清以前的一般都保存在文博部门

四,档案和文献的比较

文献的范围相当广,人类历史留下的图书,档案,资料等都称为文献,档案是文献其中一部分或一种文献,因此说"档案文献"是可以的.

五,档案与资料的比较

资料一般具有参考性质,起着推广经验,传播知识,提供某些信息的作用.与档案有关的资料在没有档案原件的情况下,就更有参考作用.保存与馆藏有关的资料,可以辅助档案提供作用,补充档案的不足,还可以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政治,文化,业务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第五节档案的作用

一,档案的基本作用

秦末,刘邦军队入咸阳,萧何取秦之典籍,这些典籍对治理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