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751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docx

《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docx

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占10分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

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

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高中阶段的指导思想是以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为主,并列设置三个基础性与方向性兼备的模块,分别是“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各36课时。

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至少选开其中两个模块。

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中阶段则从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入手,借助几种比较典型算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体会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作用及其魅力。

本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力求完备,尽量刻画出主要知识点或教学范围,并以过程化描述或者举例描述的方式表达该类知识点应达到的难度水平,但不以穷举知识点为追求。

在内容的表述中,其排列顺序既力图表达学科知识的聚类特性,也努力体现知识分类和认知水平上的层次差异。

本标准系统地规划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希望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框架,以供各地各校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时参考。

同时也建议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参考本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以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例,部分学校已经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经验,其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本标准的要求,有条件设计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设建议

本标准针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中和高中阶段为非零起点。

对于部分地区中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小规模短时间补课、课间开放实验室、个别指导、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假设某个模块的学习需要低学段相关模块的学习作为基础,而学生缺乏这种基础,地方或学校还可以参考低学段的相关模块开设课程。

例如,若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则在高中阶段可以参照初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设计自己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年级。

较迟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规定要求。

一些确有条件在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

各地各校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高中教育阶段原则上应确保每周2课时,且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

每周1课时的情况一般应尽量保证在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和初中阶段七至八年级持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若条件允许每周2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课程内容描述

(二)初中部分

基础模块

本模块相比小学阶段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加强,不仅要感悟信息文化,更要顺应信息文化。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常见信息技术硬件的分类与构成,掌握常

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技术的一般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工作,具备初步的跨工具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感悟多媒体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水平,提高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学会自我保护。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专题1:

硬件与系统管理

硬件与

数码

设备

1.能说出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部件及其作用。

2.能连接计算机的硬件及其常用外设,使之能正常工作。

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如台式机、一体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了解各类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4.能通过案例、数据或史实客观评价民族IT产业所取得的成就。

5.能正确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摄像头等)。

6.能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并实现数码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计算机

软件

1.通过实践尝试,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2.能指出商业软件、共享软件、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的差异,了解开源软件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能根据提示安装、更新和卸载软件。

4.学会使用软件中的帮助或借助网络搜索引擎解决计算机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5.能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6.熟悉文件管理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能依据分类管理思想建立合理的文件目录结构。

7.尝试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中不同品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Android等),比较其界面、功能、操作方法上的异同。

8.初步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认识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

9.了解文件格式的多样性,能根据需要,尝试对文档或多媒体文件在熟悉的常用格式间进行转换,了解开放文档格式(ODF)的功能及其意义。

10.通过简单体验了解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编码的方法及特点。

信息

安全

1.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能更新杀毒软件。

并查杀病毒,能更新系统补丁。

2.学会合理而科学地设置帐户和口令。

3.做好计算机及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增强信息安全的手段和意识。

4.形成使用适当方法对网上和生活中的信息进行鉴别的意识。

专题2:

信息加工与表达

文本

1.能根据需求输入文字,中文输入速度应达到30字/分钟或以上,并能设计文本排版格式使之符合表达规范。

2.会使用查找替换等工具对文件内容进行统计或批量修订等。

3.学习文档编辑中修订/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的使用方法,通过协作完成任务体会这些功能的社会意义,提高协作能力。

4.尝试使用在线文档协同写作和管理文档,并比较其与使用本地办公软件的异同,能对其社会意义进行评价。

表格

1.理解表格在排版和数据统计计算方面的作用,能分析生活实例中表格的不同功能。

2.能简略说明不同工具软件中二维表格的共同特征及差异,能够根据需求设计二维表格行列属性。

3.能根据需求绘制或套用排版类型表格,能按要求对其属性进行调整、设置。

4.根据需要在不同软件中相互复制表格,并观察辨析其属性的迁移情况。

5.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计算与直观表达。

6.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加工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解读,感悟信息加工和利用的选择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

图片

1.了解多种图片采集的方法。

2.能使用专用工具软件浏览与管理图片。

3.能使用画笔、选区、图层和滤镜等功能加工图片,表达创意。

4.能根据表达需求在文本中插入合适的图片,并对图片各项属性做适当设置或调整。

5.能区分艺术创作和“恶搞”的差异,尊重他人隐私和名誉,健康合理的使用图片加工技术。

声音

1.能了解多种声音采集的方法。

2.能根据需要使用简单工具软件对声音做基本的剪接与合成等处理。

3.了解简单工具软件中降噪、环绕等音效处理功能。

动画

1.能通过编辑图层和关键帧制作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表达创意。

2.会制作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

3.能够说出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多种动画形式的异同。

4.能根据情节与内容需要,运用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够制作出简单的动画作品。

视频

1.了解多种视频采集的方法。

2.能根据表达主题,借助简单的工具软件,通过视频剪辑、添加文字标题、特效和背景音乐等方式合成视频短片表达创意。

综合

1.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观摩和体验,理解多媒体的优势和主要应用领域,感悟多媒体的社会价值。

2.围绕某个主题,使用媒体集成工具,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信息,设计、制作、发表或发布多媒体作品,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评价多媒体作品的表达效果。

3.通过实践比较图像加工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中有关图层的概念,理解其技术思想。

4.通过体验不同的多媒体集成软件,比较不同集成软件的异同。

5.会利用互联网及各类常用工具的协同功能与他人配合完成任务。

6.能寻找、安装并会使用常用的自由软件工具,如汉字输入工具、在线或本地翻译工具、即时通讯工具、下载工具、音视频播放工具等等。

专题3:

网络与信息交流

信息

网络

1.通过体验局域网和因特网,初步了解网络的分类、组成和功能,了解网络的工作机制。

2.了解IP地址、域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会根据网络环境配置本机IP地址。

3.分析实例了解常见的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