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者土地利用状况解读与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7094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城务工者土地利用状况解读与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进城务工者土地利用状况解读与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进城务工者土地利用状况解读与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进城务工者土地利用状况解读与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进城务工者土地利用状况解读与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进城务工者土地利用状况解读与分析.docx

《进城务工者土地利用状况解读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城务工者土地利用状况解读与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进城务工者土地利用状况解读与分析.docx

进城务工者土地利用状况解读与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城镇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党和政府应该积极关注,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不能合理的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需要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找准原因,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切实让失地农民再就业,确保其生计无后顾之忧。

据中国证券网报道,2014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达到了3500万公顷,约为5.25亿亩,但农村的建设用地是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4倍。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农村地区有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处于闲置的状态,近些年来我国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逐渐增多,引起了社会的有效关注,农民群众对土地问题的情感流露值得人们同情。

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业副业化加剧,导致农村种“随意田”、粗放经营的现象普遍,不能充分发挥地力,无法有效地解放生产力,由于建设滞后,小型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农业设备年久失修、河道长期淤塞、小型排灌渠道不畅,农田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优质农田面临流失。

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农业用地被荒置。

这种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容乐观,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危机。

保守估计,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未来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将急剧增加,有88.08万人处于择业年龄,其中有45.64万人在征地后一直未就业,在征地农转非劳动力人数中占到了51.8%。

农民失地现象在我国不同地区普遍出现,这与经济发展因素无关,所以这是一个刻不容缓亟待解决并且无法逃避的问题。

虽然一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被征地的农民所获得的补偿较高,但相关调查表明,仍有,46%的失地农民在失地后生活水平在逐步下降,部分失地农民成为“农场无地,就业无责任,担保,创业没有钱”,这引起了许多社会矛盾。

通过详细了解贵州省三都县的城镇化建设过程,能够及时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诉求,反映给有关部门,积极出台稳定的农业发展规划,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使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为农民生活排忧解难。

2.三都县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现状

笔者近期对三都县进行了一次小型的实地调查。

通过入村、入户的渠道,以走访调查的形式,对三都县的3个行政村(麻光村、候场村、行赏村)的60户居民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笔者到访问村民户,以笔录进行记录,从而提高了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

期间共走访了60家村户,村民们都很配合。

走访调查针对三都县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

2.1被征地农民数量多,就业率低

三都县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民土地被征用,在笔者在此次走访调查中,失地农民就业率很低。

被征地后选择再就业的农民中,大多数失地农民对当前工作不满意。

他们认为当前待遇太低,工作强度高、压力大。

酬劳与工作强度不符,或者酬劳太低,不能满足生活需要,都会造成失地农民心里产生落差,从而对当前就业不满。

而这仅是三都县的一小部分失地农民就业的反映,据三都县媒体报道,三都县失地农民就业率非常低。

2.2失地农民技能低,就业渠道少

据有关媒体报道,贵州省各地级市中,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失业率分别为16.9%、19.16%、28.7%和30%,其中,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占43%,50岁以上的占35%;从性别上看,妇女失业率则高达29.4%。

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对无固定工作者就“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影响因素”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人的是因为年龄问题和自身的学历问题,多数人是就业观念的原因。

因此调查显示在三都县失地农民中,难以就业的失地农民主要包括两类群体,一是偏远山区的失地农民,由于他们的就业意识薄弱,择业的观念较传统,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二是年龄较大的失地农民群众,失地农民群众由于身体原因、学历水平等原因难以达到企业用工标准,无法得到有效的劳动机会。

而从失地农民就业途径上看,多数失地农民不得不被迫进城务工,自行到城市寻找工作,而仅仅很小一部分愿意参加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的技能培训班。

一些企业由于多为外商投资,失地农民无法融入到企业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保守的、传统的思想。

在城市中失地农民摆地摊、从事短工或自主创业,这些职业大部分都依靠体力,他们没有可靠的劳动保障,缺乏社会保障,这都与失地农民的思想、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2.3再就业失地农民职业稳定性差

对于三都县一些失地农民来说,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帮助下,他们虽然找到了一份工作,暂时生计有了着落,但是由于技能低、文化程度低等原因,他们目前从事的多是危险性较高的职业,属于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类型。

比如一些失地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建筑,工资不稳定,工作条件和环境差。

从工作属性上看,这些工作只是暂时栖身之所,而非长久安身立命之计,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他们很可能很快再次失业。

因此,对于三都县失地农民来说,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获得不了高额工资和稳定保障,需要党和政府加以重点考虑,也是重点帮扶的对象。

从中不难发现,三都县失地农民的学历水平普遍不足,继续加强农业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加强农业种植技术的普及,保证农村土地得到最大化利用。

虽然三都县政府在征地后提供过一些就业培训,但是失地农民没有参加就业培训的人数高达79.2%。

2.4失地农民再就业后结构性失业严重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既有可喜的一面的,也有悲观的一面。

农村地区群众,面临耕地减少带来的压力,同时受到非农业产业中的较高的回报收益影响,以及发达地区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的强烈的吸引,大量的农村知识型青年离开家族居住的家乡,来到发达城市。

同时他们的择业意识不够先进,同时也缺乏创业意识,无法有效提高农村的土地利用率。

大量农民利用土地补偿、房屋拆迁得到的补偿款进行了一些低成本的投资,投资的背后也显现出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加大了失业的风险,农民群众对土地补偿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合理的利用,另外也造成了农村土地的闲置,导致了农村地区农业产量的下降,促使了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这样一来,农民群众间接感受到生活成本上涨的压力影响。

有关媒体曾经做过相关调查,得到一个发现,农村地区26%的失地农民的年龄在18-35岁,有30%失地农民的年龄在35-45岁,因此,仅有56%的失地农民的年龄在18-45岁。

但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大部分的职位对年龄的这一要求均在45岁以下。

使得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

3.三都县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难”成因分析

3.1失地农民素质偏低,就业能力差

目前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应聘者的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这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用工制度和一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调整所作出的要求。

我们知道,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低,在人才竞争中,他们天然具有劣势,即便是再次就业,失业的危险性也较大,工资收入难以维持生活。

三都县农民工数量已较多,失地农民在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竞争者竞争过程中,无比较优势。

这更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失地农民主动选择的结果。

在知识结构上,其实所有农民差不多,他们都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专业化知识,那些工作环境好、条件好的职业自然无法向他们伸出橄榄枝。

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失地农民在就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难以找到理想的职位。

加上一些人对自身定位不准确,陷入无业的尴尬境地。

3.2失地农民缺少就业培训

失地农民在失地前,可能祖祖辈辈从事农业劳动,自身只具备种地技能,从未受到过市场经济的冲击,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就业技能培训。

如此一来,一旦失地,则他们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技能,将他们推入市场经济中就业,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在新的环境中,失地农民会经历一个较长的适应期,力求求职能力和岗位能力的提升和飞跃。

而在政府介入过程中,不少中介机构制度不完善,培训无法发挥其作用,市场上的人才中心、职业介绍中心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协会等,由于它们的落后服务、改革缓慢贺运行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均不能为失地农民提供服务。

现在的土地流转程序并不规范,有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合同,有的虽然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未经管理机构认证或公证部门公证,对土地流转情况无法做到及时监管,从源头上无法防止土地流转后被自然抛荒、闲置或改变用途等令人担忧的情况。

另外,由于失地农民技能差、缺乏足够资本,失地后不足以进行自谋职业,而在存储一些钱后也只好将资金用于购买房屋、汽车等固定资产,缺乏应有的理财意识、理财观念和理财能力,所以也只能最终寄托于政府和社会的帮扶与安置。

3.3城市经济发展无法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在我国城镇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各地都诞生了一些不错的农业发展成果,其中贵州省的农业促进做法得到了其他地区的大力效仿。

贵州省三都县是少数民族人口大县,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以大城市为主的城镇扩张道路,加上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将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但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农民并未如预期那样得到就业机会,反而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利益受损的一方,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失地等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加上自身条件不足,就业成为很大的难题。

由于农村基层行政组织具有很大自主决策权,缺少及时和有效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地区土地流失的现象,尽管,按照法律规定来讲,村民自治委员会与基层群众组织拥有部分土地管理权,但实际上这会造成一定的权力垄断,极易滋生腐败现象,扩大了个别村领导干部的个人支配权,致使农民群众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求成,随意的处置集体土地变得理所应当或顺理成章。

3.4征地制度与补偿方式不合理,保障力度不够

在求职过程中,失地农民难以顺利找到工作。

<<中国改革>>杂志引用的一项调查表明,被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大致是:

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组织占25%-30%,而农民仅占5%-10%。

由村委会、乡(镇)政府等当地领导组成的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者,将没有通过国家征用的集体土地与受让方直接签订土地转让合同协议,由受让方直接向其交纳“土地转让费”后,就能取得相关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这是我国集体土地征地制度常见的非法模式。

补偿方式无法做到合情合理,就一般情况而言,集体土地主要是通过出售给城镇组织单位或相关企业用作投资计划。

如果没有办理任何的合法有效的农业用地转换手续就可以称之为非法交易行为。

我国在保障土地征收合理化以及合法化方面的执行力度还是不够。

3.5失地农民无足够资金,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少

我国曾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立法部门阐述“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公共利益”概念时不够清晰,造成了权力的流失和滥用,甚至相关违法行为的产生。

另外,当前的征地补偿未考虑农民基本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土地与市场价值不相称,制度安排也不利于改善失地农民的现实处境,制度性因素使得农民的权益维护难度较大。

3.6农村就业市场发育不成熟

农村就业市场发育不成熟,是农民就业的阻力之一。

返乡之后,农民无法从人才市场获得良好的职位。

农村就业市场发育不成熟,无法给农民提供足够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农民就业难度就会比较大,可能长时间处于待业状态,无法发挥自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地方政策不完善。

地方政策不完善是农民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就业不重视,在政策上并不给予支持,也不给他们返乡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既然返乡就业的条件如此之差,使得很多农民就业。

4.解决三都县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策略

4.1健全各项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有鉴于贵州省三都县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路口,其农业的相关发展补助措施应该及时完善,应牢牢秉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兼顾效率的同时还应注重公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健全各项相关的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1.1健全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问题本质上是产权问题,当前,在农村土地的处理上,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对农民权益造成不小的损害,对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均构成了威胁三都县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主体缺位、权能残缺等问题突出。

保障保全农村土地所有制,必须做到补充不漏,一方面要规定农村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定从属关系,坚持互相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在看待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有土地的处理问题上,要采取一致的看法和相同的执行措施,进行无差别对待。

因此,土地制度的健全关键在于土地所有权归属的明确,土地所有权归于农民要明确,这样可有效地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4.1.2健全土地征收制度

及时加强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工作,认真要求相关领导部门对土地的征收处理工作。

将耕地资源看作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私有产权、集体产权和国有产权概念、地位和关系;二是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建立土地征用听证制度;三是严格执行和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土地征收补偿提高指标工作,全面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颁发农业发展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就业权益,给予广大农民大量创业优惠,加快创业方式的转变和就业方式观念的转变。

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权益不受损失。

4.1.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三都县的各乡镇实际情况,为失地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服务,确保其生存无忧。

同时,还要健全失地农民的养老制度、医疗报账制度,对于年龄较大的失地农民,每月给予相应补助,确保失地农民生病后可及时就医。

4.2促进经济发展,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加快新型产业的建设步伐,同时还要加大扶持力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业,加大改革力度,鼓励创新,表扬优秀的农业发展成果,改善农业结构分布布局,加强行业标准考核,对政府部门进行及时监管,合理规范权力的实施。

由于发现三都县的失地农民的工作多与制造业、饮食行业和土木工程行业有关。

扶持这些行业的同时就是帮助农民群众,缓解他们面临土地流失的压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同时,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三都县城镇化进程整体进展形势乐观,但不同乡镇之间差距较大,为此需要按照“总体规划、分层推进、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仿真,制定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措施,改革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多渠道融资,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加大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建设。

4.3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政府部门要普及相关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加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强他们在城市生存过程中的竞争力,努力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

其实,三都县有关行政部门已经决定采取一些执法行为,提出农民培训互联网建设规划。

大力建设农业数据库处理中心,成立相关部门机构及时发布相关就业信息和农产品交易信息,规范中介公司行为,制止相关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强企业和农民群众的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团队,注意各个部门职责任务。

由于多数失地农民缺少法律意识、权益维护观念弱,所以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法律教育,使其树立法律意识,维权意识。

坚持改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育模式,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对不同的农民群众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案,针对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应对,不能一概而论。

当前,失地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原因有:

由于文化程度低、年龄大,接受培训的意愿低;一些失地农民在就业培训中尽管加强了意识,但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找不到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就业机会或创业机会;另外相关农业辅导机构缺少工作标准和辅导目标,教育水平低,只注重表面文章,农民群众得不到实际收益。

为了提高失地农民的培训效果,可采用以下培训方式:

一是“订单式”培训,按照用工单位提出的岗位能力要求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其适应岗位的能力;二是“菜单式”培训,培训中尊重失地农民的意愿,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三是根据劳动力市场与市场需求指导,比如“月嫂”和“家政服务”指导等。

4.4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失地农民创业

  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出台,我国迎来了一个自主创业的大好时机。

农村农民拥有多种优势,他们吃苦耐劳,他们锐意进取,他们自力更生,他们团结奋进,与人为善、与人为乐,拥有创业者应当拥有的优秀品质和特质。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自主创业不失为另外一条就业之路。

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转变非常重要,积极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使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规范城镇就业市场,为农村就业人员提供就业常识的普及,大力扶持农村地区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互联网村村通工程,引导家电下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京东商城、阿里巴巴、苏宁电器等电商集团大力开阔农村市场,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让他们体验到和城镇居民无差别的电商服务,想方设法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客户服务。

扶持和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激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发挥产业政策风向标作用。

4.5增加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完善能力,提高政策宣传和引导能力。

政府在农村建立就业指导课程,做好农民就业指导的工作,主动去了解农民在近阶段的思想状况,针对性地进行农民就业辅导,培养农民积极乐观的求职心态。

扩宽信息来源,使农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完善劳动体制革新。

同时,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特点,加强对农民专业的训练,让他们有可以自己实践的机会,多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专业技术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外交能力,培育出适应社会建设性的多元化的农民人才。

其次,农民要树立一个正确择业观,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建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当调整择业的期望值。

农民是国家的特殊人才,也呼吁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基层建设,为国家建设新农村出一份力;第二,农民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仅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的沟通、组织、创新、协调以及社交等能力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提高自己的整体竞争力。

4.6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失地农民的就业要有法律的保障,因此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要完善征地程序、明晰公共利益类型和征地补偿政策。

与此同时,还要做好普法宣传,提高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

让失地农民在权益受损时,可及时用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并及时提供法律援助。

根据《就业促进法》制定适合各乡镇的细则,指导本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确保失地农民都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富田.失地与失业: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J].江汉论坛,2009,02:

125-129.

[2]杜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困境与出路[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2:

31-36.

[3]马弛,张荣,彭霞.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软科学,2004,06:

18-20+38.

[4]高君,汪清.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65-70.

[5]杨斌,张咏梅,王佳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J].西部论坛,2010,06:

11-18.

[6]翟年祥,项光勤.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支持[J].中国行政管理,2012,02:

50-53.

[7]吴春,朱美玲.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讨[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2,01:

12-15.

[8]李富田,张媚迪.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56-61.

[9]宋建辉,李瑾,孙国兴.天津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收入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3:

39-44.

[10]张治学.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02:

75-77.

 

致谢

经过长达几个多月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这篇自认为难度不低的毕业论文。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有过彷徨,有过气馁,但我始终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努力最终会有结果。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我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各个方面的帮助,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怀,可以说,论文的完成,有一多半是他们的功劳。

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无疑是我的导师。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老师从题目选择、资料搜集、任务书、开题报告直到论文完成,都给了我许多很好的建议和直接的帮助。

论文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老师的无私帮助,再次感谢我的导师。

再次,诚挚的感谢导师在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以及整个定稿过程中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使我对问题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还要感谢同学的帮助和配合,使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

由于我个人能力有限,加上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粗心与仓促,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老师们给我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