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课程政治教学反思.docx
《高一新课程政治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新课程政治教学反思.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新课程政治教学反思
序
2006年秋季,浙江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启动新课程实验。
我校作为浙江省三十所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之一,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下,经过高一年级全体教师一个学期共同的努力,我校在新课程实验中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博得了省教育厅、省教研室领导的赞赏和首肯,更得到了兄弟学校的羡慕和赞誉,在我校争取赢得由浙江省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跃上新课程实验样板校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半年多来,我校高一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新课程实验中,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的贯彻到课堂实践中去,在教学中求改革,在教学中求发展,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探索出
有自己特色的新课程实验之路。
如我校教务部门汲取一线教师的新课程实验的实践经验,及时总结并出台了“备课活动组长召集制”,“单元备课主讲制”和“一课一练协商制”三项校本教研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但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在实践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实践中,我们还时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困惑,有待于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不断探索与求证。
正因为如此,学校领导要求广大高一一线课改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及时冷静地反思一下前一阶段的新课程试验,总结经验,剖析问题,梳理思绪,共解疑惑。
按照学校的布置,我校高一全体教师在总结新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及时撰写了新课程实验反思论文。
校课改办经过精心编辑集中推出。
它的推出是我校新课程实验的阶段性总结,必将推动我校新课程实验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在文字、文章的编排方面肯定存在着不少的谬误和不足,尽请广大教师谅解。
校课改办
高一第一学期政治课教学反思
浙师大附中李仙鸿
2006年秋,我省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一个学期来对《经济生活》这一模块的具体教学实践,谈本人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的困惑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但是也存在着因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继而引发了课堂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困惑。
1.对学生怎样进行评价?
由于新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未出台,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高一教师比较迷茫和彷徨。
就目前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评价体系而言,还深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制约。
尽管教学改革在努力调和其中的矛盾,但很难达到新教学观的宗旨。
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时间进度上的冲突,致使学生的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学生的精力有限,尤其是不学文科的学生不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到政治学科的深入探究上。
究竟课应该怎么上?
对学生怎样进行评价?
高考怎么考?
学校对任课老师怎样进评价(对各班成绩还是那样排名)?
……都是他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
在这一些都没有底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
2.对课堂气氛活跃度该如何把握?
很多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这一观点使得我们教师千方百计地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
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
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
这时候有可能会导致一个适得其反的效果。
3.教师是否讲得越少越好?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是否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我们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
但如果这样忽视了教师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使学生没办法很好的吃透教材,理解其中的中难点。
4.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便不是新课程。
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
”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课堂异常地“活跃”。
学生能独立完成时让学生合作,能够自主时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直接告诉结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
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感觉不到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
如果个人效率比一起学习要高,为何还要合作?
二、教学的愿景与对策
1.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
不管是课程的安排、校本的教研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都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明确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设计的思路,准确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实施。
首先要定好教学目标。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所决定,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目标。
高中政治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目前最紧迫的应该是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定好新课程的目标,并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其次要处理好教学内容。
现行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经济生活》部分,强化了教材的生活逻辑,弱化了学科逻辑;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的繁、难、旧等弊端,显得简单明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喜欢将新课程与旧课程进行比较,甚至将旧教材作为参考书。
这些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渲染新旧教材中观点的异同,并且将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
例如新教材在讲到“商品”的时候,并没有讲到“使用价值”。
有些教师就将旧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来。
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也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的情况。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遵守新课程的理念,要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再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关系、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关系以及学生本身各方面的关系。
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改后,由于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课堂上就不能只是由教师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内容了。
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
比如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市场”这一概念,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去参与市场购物。
只有参与、走进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变市场,学生才能较容易地、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市场”这一概念。
当然对于一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媒体常播报的经济问题,学生还是可以理解和掌握的,但对于更为抽象的,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认识的就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有些时候让教师们感觉到困惑的是目前我们的学生课堂上掌握的理性认识太多了,而没有更好的条件让他们真正的参与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这恰恰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无形中让我们觉得新课程与实际教学往往有些脱节。
2.撰写教学的反思和札记。
教师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札记帮助自己进行教学反思。
撰写反思札记,就是把自己或别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
譬如,把一堂课中自己认为最精彩和最糟糕的教学片断记录下来,分析一下“精彩”的原因和“糟糕”的教训;或者把自己的困惑和察觉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作初步的分析,等等。
不管撰写的教学札记简单还是详细,对于加深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求得改进是非常有意义的。
3.教学实践的观摩和讨论。
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如果局限于个人的视野或经验往往难于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观摩与讨论有助于推进教师集体的教学反思,有利于为反思性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氛围。
公开课、示范课、录像课、说课、评课等教学活动都是教师进行观摩与讨论的最佳载体。
通过观摩和探讨别人的教学,寻找出别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可以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使自己在教学探究中少走弯路。
因此,观察别人的教学并参与讨论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应在普遍达成一致的教学理念下积极寻求某些环节的突破。
我们更期待着新的较为完善的课程方案及其评价体系能为教改创造更好的环境。
我思故我新
——高一2006-2007(上)学期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组蒋永慧
摘要:
新课程新学期告一段落,本人从理论、专业基础和教学基本策略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自己的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努力之处,为新一年的开始做好新的准备。
关键词:
新课程;反思;教学理念;教学策略
任教高一物理,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程教学工作中去。
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以及每天的课后练习,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现在一学期结束了,现在静下心来来反思:
期间有些许收获,也有更多的无奈。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学生的共识,也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士的共识。
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
不少学生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成绩却不理想,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
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下面我将从理论、专业基础和教学基本策略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如果本人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
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
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课堂教学中,如果凭借我在大学里所学到的教学理念去上这一堂课,我会一味的强调力的正交分解有多重要,强调解决力学题目基本上要用到正交分解,接着开始讲解题目,而我的学生将可能硬着头皮去学,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有可能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
而其他老师的一堂课,让我对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看法。
他设计了一道题目,先是单个力作用求合力,然后是两个力求合力,再接着是三个、四个的时候,如果仅仅凭借力的合成与分解就开始困难了,那就需要另外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力的正交分解,那么怎么解决呢?
那就结合数学的坐标系和射影来做,从理论方面让学生来探究,来解决。
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
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
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
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
自教学以来,好多的时间都在网上度过了。
原因是总给自己的惰性找台阶下,认为教书以后,时间不能随自己自由安排,认为自己的学生会拿着他们所谓的问题来问我,认为自己还需要花时间去听课,所以至今都没有看过几本,几篇物理学学术论文,更不用说著作了!
但是当学生拿着他们的问题,即不是来自教科书,也不是来自联系中,而是来自他们课外的经历是,我想用自己的知识帮他们解决,却找不出全面的原理和足够的经验来解释,那时感觉到自己的渺茫,所以现在这个时候应该开始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也不会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处于短路状态。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作为物理教师的我将会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案例研究虽然三方面自己都有涉及,但是从未深入过。
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会付出本来的精力,加上其他同组老师的指导。
记得在上运动快慢描述——速度中,本人对这一课堂的设计流程图是:
(1)、介绍坐标位置和坐标位置的变化,为速度的定义奠定基础;
(2)、以刘翔110m跨栏为背景,引出速度(并穿插介绍他今年在洛桑和国际田联打进13秒的成绩);
(3)、给定已知数据,求刘翔在各阶段的速度,并问他在运动过程是变速运动还是匀速运动,如何来描述他各阶段运动的快慢?
引出平均速度。
(4)、如果想要知道刘翔通过终点线的速度,那该怎么办?
引出瞬时速度,并讲解如何来理解瞬时速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并激励学生参与
(5)、尝试提高:
龟兔赛跑中乌龟在哪些方面肯定强于对手;拿出刘翔瞬时速度的图象,问如何来提高刘翔的速度。
(6)、将速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以刘翔110m的跨栏作为整堂课的引线,引进速度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对加快刘翔速度这一问题的思考。
2、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当然,新课程下要求学生能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我也曾一度走如迷茫之地,认为具备视频资料,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我大多数备课的时间,就在网上搜集大量的Flash、Authorware、视频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运用到课件中,总以为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有一个学生却给我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视频的资料可以少一点,因为一些直观的可以不用,这样可以减少观看时间,多补充容量点知识。
所以一堂课的好坏,只有等上完之后,多去总结和反思,收获将多一点。
总之,在新课程下要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要在打好基础、提高能力上多下功夫,在知识的深化、序化、活化上多花心思。
要注意方法的总结与体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及解答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一年做的工作很多,但我要学的还很多,任务虽然艰巨,但我相信在今后我将一定不断努力,提高和充实自己。
2007-3-4
实施新课程高一物理教学学期反思
浙师大附中高一物理备课组
曹良忠
传统教育是以课堂、教师、课本三者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
偏重于机械记忆、解题训练。
教学的手段单一、陈旧,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氛围沉闷。
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一个主导的作用,学生则在教师设计好的教案中顺利地完成知识的积累。
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些环节上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很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物理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
课堂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构建合理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多种举措,付诸实践
经过一个学段的实践,我将自己对一些新课标的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提倡学生学习多样化。
学生由初中刚进入高中,要尽快让更多的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
在高中,需要学生钻研课本、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
对于这些学习方式上的转变,高一学生根本未能马上改变过来。
因此,就需要多向他们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并给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并在下一节课中,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查阅到的内容,然后全班同学都共同分享每一位同学的成果。
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旨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并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
教师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普刊物、科学名著、科幻读物、科学小发明启蒙读物等等。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做统治者,与学生融为一体,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甚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
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努力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3、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
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使知识象滚雪球一样发展。
在教学中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规律尽可能地规范和科学表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和掌握知识而取得成功。
同时不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认识,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感悟、体念知识的产生,发展进程,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问题,能提出好问题,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第二、转变教学方式
1、倡导民主平等教学。
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根本上压抑了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师生间的平等性。
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的语气、目光等不经意的方面,又体现在教学实施的活动式、讨论式。
我们教师要放得开,相信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创作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式教学模式,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愉快的。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
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就尽量让他们在实验课上主动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创新设计新的实验,也可以让他们在课后自已多动手实验,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
而有些对基本知识和规律感悟好,让他们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
上习题课时,让学生不要局限于一般的常规常法,不拘泥于形式,不墨守成规,要求新求异,以敢于批判的头脑,广开思路。
当学生一旦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我们都应及时用言语赞扬,用行动热情地扶持,并积极引导。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时,那怕是小发现、小制作、小发明,他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得到提高,甚至升华。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新课程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如:
对周围同学感兴趣问题的收集、整理、探讨、解决;对大家感兴趣的物理小实验分析、研究、实践、总结,使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把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小组成员分享,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
不可否认新课标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但在实施中却有不少的困难。
一、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适应性问题
处于工作第一线的教师由于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只能力不从心地开展新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观摩学习的机会,仅靠几次省、市级培训根本不可能马上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因而实施新课程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而教学的主体——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学的学习状态中,要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只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呆坐,坐久了就会开小差,学习时间久了,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就会拉大。
这就是一些教师说到的“容易两极分化”。
不少学生还习惯被教师牵着走,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没有教师督促的前提下是不学习,只有当有外来压力的时候才会被动地学习。
二、新课标下课堂管理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这样以往的安静的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了。
如果学生不讨论教师就处于较为尴尬、被动、孤立的状态中,如果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许多教师则觉得课堂纪律被破坏了,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给机会学生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旧的经验结合,产生新的知识。
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能否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
如果遇到教师本人也一时无法对答的情况应如果处理?
大部分教师还欠缺“游刃有余”的技巧。
三、新课标下学校教学资源问题。
新课程教学较适合小班制的教学管理,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大部分学校还是大班制的教学管理。
新课程要让大部分学生动起来,对于物理、化学等就需要大量的实验器材,而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不可能提供新课程教学大量的实验器材,这只能是广大教师所期待的,离新课程的要求还很远。
四、新课标教学中学生的学分认定任重道远。
由于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在实施中则不敢放开手脚。
以往传统教学中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考试。
新课标是否也是一考定“终身”?
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和考试的权威性长期存在,因此在新课标减少知识点和降低难度的同时,不少教师则担心是否会因此降低了教学质量?
姑且不去讨论高考如何考,那么平时学生学完一个模块,或学生每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都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学分,那么评价的尺度如何确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