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常用术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6351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常用术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分析化学常用术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分析化学常用术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分析化学常用术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分析化学常用术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常用术语.docx

《分析化学常用术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常用术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化学常用术语.docx

分析化学常用术语

分析化学常用术语

(1)采样:

从总体中取出有代表性试样的操作。

(2)试样:

用于进行分析以便提供代表该总体特性量值的少量物质。

(3)四分法:

从总体中取得试样后,采用圆锥四等分任意取对角二份试样,弃去剩余部分,以缩减试样量的操作。

(4)测定:

取得物质的特性最值的操作。

(5)平行测定:

取几份同一试样,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对它们进行的测定。

(6)空白试验:

不加试样,但用与有试样时同样的操作进行的试验。

(7)检测确认试样特定性质并判断某各物质存在与否的操作。

(8)鉴定:

未知物通过比较试验或用其他方法试验后,确认某种特定物质的操作。

(9)校准:

用标准器具或标准物质等确定测定仪器显示值与真值的关系的操作。

(10)校准曲线:

物质的特定性质、体积、浓度等和测定值或显示值、测定值和显示值之间关系的曲线。

(11)共沉淀:

某种可溶性组分伴随难溶组分沉淀的现象。

(12)陈化:

沉淀生成后,为减少吸附的和夹带的杂质离子,经放置或加热得到易于过滤的粗颗粒沉淀的操作。

(13)倾析:

溶器中上层澄清液和沉淀生存时,使容器倾斜流出澄清液以分离沉淀的操作。

(14)掩蔽:

使干扰物质转变为稳定的络合物、沉淀或发生价态变化等,

使之不干扰化学反应的作用

(15)封闭:

在络合滴定过程中,到达终点时,滴定剂不能从指示剂一金属离子有色络合物中夺取金属离子,造成指示剂无颜色变化的现象。

(16)同离子效应:

由于共同离子的存在而使反应向特定方向进行的效应。

(17)熔融:

为熔解难熔物质,一般加人适当熔剂与其混合并加热,使之与熔剂进行反应。

(18)灼烧:

在重量分析中,沉淀在高温下加热,使沉淀转化为组成固定的称量形式的过程。

(19)标定:

确定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的操作。

(20)滴定:

将滴定剂通过滴定管滴加到试样溶液中,与待测组分进行化学反应,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根据所需滴定剂的体积和浓度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的操作。

(21)恒量:

在同样条件下,对物质重复进行干燥、加热或灼烧,直到两次质量差不超过规定值的范围的操作。

(22)变色域:

与指示剂开始变色至变色终了相对应的有关特定值(如pH值)的变化范围。

(23)化学计量点:

滴定过程中,待滴定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剂的物质的量浓度达到相等时的点。

(24)终点:

用指标剂或终点指示器判断滴定过程中化学反应终了时的点。

(25)滴定度:

标准溶液相当于待测组分的质量以横坐标代表滴定剂的体积或浓度,纵坐标代表待测组分的特性量值的关系曲线。

(26)纯度:

化学物质中,主成分在该物质中所占的百分数。

(27)含量:

某物质中所含某种组分的质量或体积。

(28)量值:

由一个数和一个合适的计量单位表示的量。

(29)物质的量(n):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量之一。

<它与基本单元粒子数成正比,描述一系

统中给定基本单元的一个量)。

单位为摩尔。

注:

①使用特质的量时,一般应指明基本单元。

2物质B的物质的量,常用nB或n(B)表示。

3一般粒子的物质的量,常用括弧给出,如:

n(1/2H2SO4)

(30)摩尔(mol):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它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

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碳一12的原子数目相等。

注:

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基本单元。

基本单元:

它可以是组成物质的任何自然存在的原子、分子、离子、

电子、光子等一切物质的粒子,也可以是按需要人为的将它们进行分割或组合、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体或单元。

如H/2H2SO4、1/5KMnO4。

(32)摩尔质量(M):

—系统中某给定基本单元的摩尔质量M等于其总质量m与其物质的量之比。

单位为千克每摩尔(kg/mol),常用克每摩尔

(g/mol)。

m

M=—

n

(33)摩尔体积(Vm):

系统的体积V与其中粒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单位为

立方米每摩尔(m3/mol),常用升每摩尔(L/mol)。

Vm=V

n

(34)

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B的物质的量nB。

与相应混合物的体积V之

注:

①可简称为浓度

②物质B作为溶质时,物质B的浓度为溶质的物质的量nB与溶液的体积v之比。

其浓度也可用符号【B】表示。

(35)质量浓度(J物质B的总质量m与相应混合物的体积v(包括物质B的体积)之比。

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常用克每升(g/L)。

「=巴

V

(36)质量因子:

具有一定组成称量形式的物质与其中某元素或某一元素的化合物相互之间换算的系数。

(37)灰分:

试样在规定条件下,经灼烧后,剩余物质的质量。

(38)酸值;在规定条件下,中和lg试样中的酸性物质所消耗的以毫克计的氢氧化钾的质量。

(39)酸度:

在规定条件下,与中和100g试样中的酸性物质所消耗的碱性物质相当的氢离子的量(以毫摩尔计)。

(40)碱度:

在规定条件下,与中和100g个试样中的碱性物质所消耗的酸性物质相当的氢氧根离子的量(以毫克摩尔计)。

(41)pH值:

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值。

(42)皂化值:

在规定条件下,中和并皂化lg试样所消耗的以毫克计的氢氧化钾的质量。

(43)酯值:

在规定条件下,1g试样中的酯水解时所消耗的以毫克计的氢氧化钾的质量。

它等于皂化值减去酸值。

(44)残渣:

试样在一定温度下蒸发、灼烧或经规定的溶剂提取后所得的残留物。

(45)化学分析:

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

(46)仪器分析:

使用光、电、电磁、热、放射能等测量仪器进行的分析方法。

(47)定性分析:

为检测物质中原子、原子团、分子等成分的种类而进行的分析。

(48)定量分析:

为测定物质中化学成分的含量而进行的分析。

(49)常量分析:

对。

0.1g以上的试样进行的分析。

(50)半微量分析:

对10~100mg的试样进行的分析。

(51)微量分析对1~10mg的试样进行的分析。

(52)超微量分析:

对1mg以下的试样进行的分析。

(53)痕量分析:

对待测组分的含量小于0.01%的分析。

(54)超痕量分析:

对待测组分的含量小于0.001%的分析。

(55)干法:

用固体试样直接测定其组分的分析。

(56)湿法:

将试样制成溶液后测定其组分的分析。

(57)系统分析:

在定性分析中,根据物质的性质对试样先进行分组,再对各组中离子、元素、官能团等逐个检出的分析。

(58)重量分析〔法〕:

通过称量操作,测定试样中待测组分的质量,以确定其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59)滴定分析[法]:

通过滴定操作,根据所需滴定剂的体积和浓度,以确定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注:

此术语曾命名为容量分析[法].

(60)元素分析:

对试样中所含元素进行检测或测定的分析。

(61)气体分析:

以气体物质为分析对象的分析。

(62)酸碱滴定[法]利用酸、碱之间质子传递反应进行的滴定。

(63)氧化还原滴定[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滴定。

(64)高锰酸钾「滴定」法:

利用高锰酸盐标准溶液进行的滴定。

(65)重铬酸钾「滴定」法:

利用重铬酸盐标准溶液的氧化作用进行的滴定。

(66)碘量法:

利用碘的氧化作用或碘离子的还原作用进行的滴定。

一般使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

(67)沉淀滴法[法]利用沉淀的产生或消失进行的滴定。

(68)非水滴定[法]:

除水以外的溶剂进行的滴定。

(69)返滴定(法):

在试样溶液中加过量的标准溶液与组分反应,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过量部分,从而求出组分含量的滴定。

(70)络合滴定〔法〕利用铬合物的形成及解离反应进行的滴定。

(71)鳌合滴定〔法〕利用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形成内络合物的滴定。

(72)化学试剂:

为实现某一化学反应而使用的化学物质。

(73)标准物质(RM):

已确定其一种或几种特性,用于校准测量器具、评价测量方法或确定材料特性量值的物质。

(74)标准溶液:

用标准物质标定或配制的已知浓度的溶液。

(75)试液:

用试样配成的溶液或为分析而取得的溶液。

(76)储备溶液:

配制成的比使用时浓度大的、储存备用的试剂溶液。

(77)缓冲溶液:

加人溶液中能控制PH值或氧化还原电位等仅发生可允许的变化的溶液。

(78)络合剂:

具有自由电子对并能和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试剂。

(79)滴定剂:

用于滴定而配制的具有一定浓度的溶液。

(80)沉淀剂:

用来引起沉淀反应的试剂。

(81)指示剂:

在滴定分析中,为判断试样的化学反应程度时本身能改变颜色或其他性质的试剂。

(82)酸碱指示剂:

酸碱滴定用的指示剂。

(83)氧化还原指示剂:

氧化还原滴定用的指示剂。

(84)金属指示剂;螯合滴定用的指示剂。

(85)分析天平:

利用杠杆原理,分格值在1mg以下,直接测量物质质量的仪器。

(86)砝码:

具有精确质量值的、在称量时用于测量物质质量的物体。

(87)称量瓶:

用以称取试样的带盖的圆筒形小玻璃器具。

(88)容量瓶:

用以配制溶液,颈细长有精确体积刻度线的带塞玻璃容

KB

器。

(89)滴定管:

用于滴定分析的、具有精确容积刻度、下端带活栓或嵌有玻璃珠的橡胶管的管状玻璃器具。

(90)移液管:

转移液体用的、具有一精确容积刻度的玻璃管状器具。

(91)锥形瓶:

平底的圆锥形玻璃器具。

(92)碘瓶:

带有磨口塞的,且可对塞口进行液封的簿壁锥形瓶。

(93)坩祸:

用于高温灼烧的、一般是上大下小的截圆锥形的、溶量较小

的器具。

(94)表面皿:

凹形的圆形玻璃。

(95)干燥器:

带有磨口顶盖,放干燥剂后可以保持干燥气氛的密封玻璃容器。

(96)滤纸:

用于过滤的、不含填料能使水渗透过的质地均匀的多孔性

纸。

(97)试纸:

浸有指示剂或特定试剂的干的小纸条。

(98)研钵:

和研杵一道用来压碎、研磨或混合物质的器具。

(99)离子强度:

溶液中电解质的离子之间平均静电相互作用的量度。

值为各离子的质量摩尔浓度与其价数平方的乘积的总和的一半。

匸丄'biZi2

2

式中I---离子强度,mol/kg;

bi—各离子的质量摩尔浓度,mol/kg;

乙一离子的电荷数。

(100)活度:

溶液中物质的有效浓度。

(101)活度系数:

溶液中物质的活度与浓度之比。

(102)电导率:

两支相距1cm。

,面积lcm2的平行电极间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103)标准电位:

参与电极反应的物质都处于标准状态(活度二1)时的电极电位。

(104)氧化还原电位:

将惰性金属浸于某些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溶液

中达到平衡时相应的电极电位。

(105)液接电位:

溶质不同的两种溶液或溶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两种溶液相接触时,在界面上产生的微小电位差。

(106)膜电位:

用一种膜(如玻璃薄膜)将浓度不同的同一电解质溶液或组成不同的电解质溶液隔开,由于溶液中某一离子与膜中离子发生交换作用,改变了两相中原来的电荷分配,形成了双电层而产生的电位差。

(107)电位滴定「法]:

在滴定过程中,根据标准溶液的体积和指示电极的电位变化来确定终点的方法。

(108)电导滴定〔法〕:

在滴定过程中,根据溶液电导的变化来确定终点的方法。

(109)库仑滴定法:

用恒定的电流,通过电解池,利用电极反应、电极附近产生一种试剂,此试剂瞬间与待测物质起反应,根据电流强度和滴定的时间,计算待测物质的量的方法。

(110)控制电位库仑滴定[法]:

控制工作电极的电位使之恒定并只能使所要求的电极反应发生。

当待测物质全部被电解后,电流即下降至背景电流,根据电极反应所消耗的电量,计算待测物质的量的方法。

(111)电位滴定仪:

电位滴定法用的仪器。

一般由滴定管、工作电极、参比电极、搅拌装置和电位计组成。

(112)电导仪:

测量液体电导的仪器。

(113)pH计:

一般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利用电位法原理测定溶液中pH值的仪器。

(114)电解池,可盛装电解质溶液,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极用以电解的容器。

(115)电导池:

可盛装溶液和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极用以测量电导的容器。

(116)电极:

在电化学池中用以进行电极反应和传导电流从而构成回路的电化学器件。

(117)参比电极:

一种不极化电极。

其电位无显著变化,作为测定其他电极电位的标准。

(118)甘汞电极;由金属汞、甘汞和一定浓度氯化钾溶液所组成的参比电极。

(119)指示电极:

发生电化学现象的电极,流过指示电极的电流很小,一般不引起溶液本体成分的明显变化。

(120)离子选择电极:

对特定离子有选择性响应的电极。

利用电极的膜与溶液间的离子交换建立了膜电位,膜电位与溶液中特定离子的活度负对数值呈线性关系。

(121)玻璃电极:

用特殊玻璃制作的敏感玻璃球,球内装有一定组成的溶液和内参比电极,玻璃表面形成的膜与溶液间发生离子交换过程,其膜电位与待测溶液的氢离子活度符合能斯特公式的离子选择电极。

(122)铂电极:

以铂为基体用以指示氧化还原体系电位的一种惰性金属电极。

(123)银电极:

以银为基体对银离子、氰离子和硫离子产生响应的电极。

(124);能斯特方程式:

表示电极的平衡电位与电极反应各组分活度关

系的方程式。

对一个电极反应aA+bB++ne=gG+hH+……若各组

分相应的活度为a,b……则平衡状态时的电极电位为看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式中

v—电极电位;

Vo—标准平衡电位;,

F—法拉第常数,C/mol;

R摩尔气体常数,J/(mol.K);

T一热力学温度,K:

A,B,G,H—A,B,G,H组分;

a、b、g、h—化学计量系数;

a、aB、aG>aH—A、B、G、H组分的离子活度;

n—离子的价数;

e—电子。

(125)法拉第电流:

在电解过程中,由于电极上的氧化一还原反应而产生的电流,它服从法拉第定律。

(126)电磁辐射: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属于电磁波领域内的能量传播。

按波长分类有:

电磁波波长,nm(纳米)

一射线5X10-4〜0.014

硬x射线0.014〜0.14

软x射线0.14〜10

远紫外线

10〜

200

紫外线

200,

300

可见光

380〜

780

近红外线

780〜

3000

中红外线

3X103〜3X104

远红外线

3X104〜3X105

微波

3X105〜3X109

(127)波长:

在周期波传插方向上,相邻两波同相位点间的距离。

(128)基态:

自由原子、离子或分子内能最低的能级状态。

通常将此能级的能量定为零。

(129)能级:

具有特定内能的自由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量子状态。

该能量常用电子伏特表示。

(130)激发能:

原子由基态转变到高于基态的能级所需要的能量。

(I31)比色法:

利用待测溶液本身的颜色或加人试剂后呈现的颜色,用目测比色对溶液颜色深度进行比较,或者用光电比色计进行测量以测定溶液中待测物质浓度的方法。

(132)发射光谱法:

利用试样中原子或离子所发射的特征线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或某些分子或基团所发射的特征带光潜(分子发射光潜)的波长或强度,检测元素的存在和它们的含量的方法。

(133)火焰发射光谱法(FES):

通过测量火焰中原子或分子所发射的特征电磁辐射强度来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

(13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通过测量蒸气中原子对特征电磁辐

射的吸收来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

(135)分光光度法:

根据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不同而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136)X-射线荧光光谱法:

当试样受到强烈的X射线辐照时,其中各组分元素的原子受到激发而产生次级的特征X射线,即为X射线荧光。

不同元素具有波长不同的特征x射线谱线,而各谱线的强度又与元素的浓度呈一定的关系,测定待测元素特征x射线谱线的波长和强度就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l37)比色计:

用可见光作光源,对有色溶液的颜色深度进行比较或测量的分析仪器。

(138)光谱仪:

利用一定部件和光学系统将光辐射按波长分列,并且适当的接收器接收不同波长的光辐射的仪器。

(13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用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测量仪器。

通常由锐线光源、原子化器、,分光器、检测器和读数系统等部分组成。

(140)分光光度计:

测量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吸收程度的仪器。

它包括五个组成部分: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接受器和测量系统。

按光源提供的光谱区不同,可分为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紫外一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及红外分光光度计。

(141)X-射线荧光光谱计:

能够使试样中待测元索产生次级X射线并将各谱线分辨并对其强度进行测量的仪器。

(142)火焰光度计:

原子和分子发射火焰光度分析所用的仪器。

它的构造大致可分为发光、分光和测光三个部分

(143)棱镜:

对不同波长的辐射具有不同的折射率,而使辐射产生色散的部件。

(144)衍射光栅:

利用多缝衍射原理使复色光分光的元件。

它是在一块平面(或凹面)的玻璃或其他材料上喷薄铝层后,刻有大量相互平行、等宽、等距(凹面时,是按弦而等距)的刻痕而制成(相邻刻痕间距离约与光的波长同数量级)。

平面的称平面光栅,凹面的称凹面光栅。

在薄的平玻璃片上刻制相互平行、等宽、等距的刻痕,亦可制成透射式的光栅。

(145)百分透射率(Z):

试样辐射〔光〕通量与参比辐射〔光〕通量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公式查书

(146)吸光度(A):

透射比倒数的对数。

A=对

(147)真值:

客观存在的实际数值。

(148)测定值:

由测定得到的数值。

(149)算术[平]均值:

测定值相加后平均得到的数值。

(150)准确度:

多次测定值的平均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

(151)不确定度:

表征被测定的真值处在某个数值范围的一个估计。

(152)精密度:

在确定条件下重复测定的数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

用重复性和再现性表示。

(153)重复性:

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在相同条件下(同一操作者,同一仪器,同一实验室并且时间间隔不大)相继测定的一系列结果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

(151)再现性:

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操作者,不同型号的仪器,不同实验室或相隔较长时间)测定的单个结果之间相互接近程度。

(155)误差:

测定值与真值之差值。

(156)绝对误差:

测定值与真值之间的代数差值。

(157)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

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158)随机误差:

某些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159)系统误差:

由于某些比较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有一定规律的、对测定值的影响比较固定且能够校正的误差。

(160)方法误差:

由于分析方法本身的缺陷所引起的误差。

(161)仪器误差:

由于仪器、量器不准所引起的误差。

(162)操作误差:

由于操作不当所引起的误差。

(163)偏差:

在多次重复测定中,某次测定值与各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

之间的差值。

(164)绝对偏差:

一次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值。

(165)相对偏差:

绝对偏差与算术[平]均值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166)算术平均偏差:

绝对偏差的绝对值相加后平均得到的数值。

(167)相对平均偏差:

平均偏差与算术[平]均值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168)方差:

测定值距算术[平」均值的平均平方偏差。

(169)标准〔偏〕差:

方差的正平方根。

S2表示。

S为标准〔偏〕差

(170)对标偏差:

标准偏差与算术〔平〕均值的绝对值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