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6101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四.docx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四.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四.docx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四

第二部分 规划思路及构想

第一章沿海开发的背景

1.世界及中国沿海经济发展

世界有150多个为沿海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带都是一个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全世界约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都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左右的沿海地带。

目前已有大约100多个国家把海洋开发确立为基本国策,把沿海产业发展放在了重要地位。

美国把海洋和海岸认定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产,海洋已成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兴旺极为重要的体系。

日本把海洋立国作为保持并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的根本。

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立法保障海洋开发与保护,近30年来,世界已进人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海洋经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得到了飞速发展,几乎每10年翻一番。

1985年全球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只有3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就超过了8000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8%,到2000年,这一比重已超过10%。

沿海地区已成为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无可替代的龙头。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上海、深圳、广州、青岛、大连、宁波等港口城市已成为带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的龙头,表现出很强的发展活力和吸引力。

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形成了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区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条最发达的南北主轴带。

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创造了全国35.7%的GDP、40%的财政收入、78%的实际利用外资。

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

     2005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GDP

财政收入

进口总额

出口额

固定资产投资额

实际利用资额

长三角

17.2

21

34

36

15.5

44

珠三角

9.2

8

28

30

8

19

京津冀

9.3

11

19

9

21

15

合计

35.7

40

81

75

44.5

78

2.江苏区域经济发展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虽居全国前列,但省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

苏南地区发达,苏北地区落后;沿江开发区域发达,沿海地带落后。

从经济发展总量来看,2004年,GDP总量苏南地区是苏北地区的3倍,其中第二产业是苏北的4倍,第三产业是苏北三倍多,只有第一产业产值苏北地区的高于苏南地区,为苏南地区的两倍多。

苏南地区人均GDP是苏北的4倍,地均GDP则是苏北的5倍。

从江苏沿海地带与沿江开发区域比较来看,沿江开发区域发展水平远高于沿海地带。

其沿江开发区域GDP总量是沿海地带的3倍多,其中第二、三产业产值分别是沿海地带的4倍,只有第一产业产值略低于沿海地带。

沿江开发区域人均GDP是沿海地带的2倍多,而地均GDP则为沿海地带的3倍多。

科学发展观和“两个率先”的目标,要求江苏加快苏北及沿海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3.盐城发展现状分析

我们以盐城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盐城沿海开发规划,是从社会、经济及城市空间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进行研究的。

以时间、空间多维度为现状分析手段,可寻找到规划的核心要素和发展重要基础。

3.1盐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盐城历史悠久,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东晋改盐渎为盐城,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

明清之初,治水造田,随着沿海棉垦及盐业的兴起,客商云集,市井繁华,盐城逐步兴旺发达,一度成为里下河地区中心和粮、棉、盐集散地。

1983年建市后,城市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1988年,国务院公布盐城为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使盐城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

至2005年末,市区人口达153万人,建城区面积扩展到75平方公里,人口达70万人。

3.2资源状况分析

盐城市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07万,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市。

海岸线总长582公里,滩涂面积45万公顷,是江苏最大的后备土地资源。

石油天然气储量2100亿立方米。

农业优势明显,是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生态旅游独具特色,拥有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海涂湿地,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

3.3盐城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进入快速增长期。

2005年,盐城GDP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仅次于徐州的苏北第二个经济总量超千亿的市,在江苏省各市排名第七位。

1997-2000年,盐城四年GDP累计增速为51.26%,年均增长10.9%,2001-2005年,五年GDP累计增速为80.6%,年均增长12.5%,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看,工业化趋势明显加快。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盐城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一、二、三变化为二、一、三,2000年又由二、一、

三变化为二、三、一。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5年的36.9:

38.1:

25,变化为2005年的22.7:

44:

33.3。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在最近十年不断下降,下降速度加快。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在最近十年显著上升,近五年上升了7.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在最近十年稳步上升。

这标志着盐城产业结构已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新时期,同时也标志着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从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看,非农特征日益显现。

“十五”期间,盐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加快,五年间下降近20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了8.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呈加速趋势,近五年上升10.5个百分点。

  工业化是近阶段盐城整个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特征。

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6.3%。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9.4%,比2000年上升5.2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7%,工业成为拉动盐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比例由2000年的55.2:

44.8,变为2005年的47.2:

52.8,总体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盐城市的支柱产业为纺织、机械、汽车、食品等。

  盐城市的农业在全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的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其中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6%,棉花占51%。

(3)城市化进程加快

2005年末全市城镇人口为333.46万人,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5.6%上升到2005年的42%,其中城市人口107.6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3.48%。

城镇人口225.7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8.27%。

建制镇由改革初期的10个发展到2004年末的129个,比1978年增加119个,城镇建成区面积2004年已达到了191.3平方公里。

(4)居民消费需求逐渐升温,具有加速之态势

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年的增幅来看,总体上90年代初期增幅较低,然后逐年攀升,中期达到最高,后期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0年的8.2%逐年上升到最高点1994年的34.8%,1997-2000年的4年中消费增幅基本维持的8-9%的水平。

“十五”期间消费逐渐回升,由2001年的8.7%回升到2005年的15.6%,具有加速之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也趋强。

4.盐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1)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经过多年努力,盐城市虽成为GDP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之一,但仅处于长三角城市群中第四集团之末尾。

  在江苏省内,经济实力也不强,虽然盐城是江苏省第人口第二大市,但GDP总量居全省第七位,苏北第二位,人均GDP和地均GDP居全省第十位,苏北第二位。

 盐城市地均GDP仅为江苏省最高的无锡市的八分之一多一点,在苏北,不到徐州市的70%,但高于连云港、淮安、宿迁。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2005年盐城市仅14.86亿美元,占江苏省的1%,其它指标如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依存度等均居江苏后列。

  与省内其它城市比较来看,盐城市的第一产业比重还较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还需提高。

 

(2)市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盐城市域内,各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由南向北,经济发展发展水平呈递减的态势。

大市区人均GDP最高,达1.8万元,最低的为滨海县,只有7300多元。

从财政收入来看,也是南高北低,发展不平衡。

(3)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弱。

与周边城市相比,盐城市区经济总量偏小,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弱小。

2004年,盐城全市经济总量与徐州、扬州、淮安、泰州、连云港和宿迁相比并不逊色,除低于徐州外,高于其他市。

而市区生产总值仅占徐州、扬州和淮安的45.7%、66.2%和77.6%。

泰州市区生产总值虽低于盐城市,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盐城市的1.5倍。

盐城市区人均GDP为15929元,仅占扬州、泰州、徐州和连云港的50%左右。

2004年盐城大市区与周边城市市区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指标

盐城

徐州

淮安

连云港

宿迁

扬州

泰州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41.62

528.79

311.56

193.75

124.2

364.96

198.08

人均GDP(元)

15929

31592

11557

29298

9009

32240

3166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84.80

216.4

103.99

66.62

18.23

167.41

126.88

虽然盐城是全省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大市,但2004年大市区面积仅占全市总面积的11.5%,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9%,在周边城市中市区面积占比仅高于泰州,人口占比高于泰州和连云港。

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部分高于泰州,低于宿迁,与苏北的徐州、淮安、连云港差距较大。

2004年盐城大市区与周边城市市区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一览表(%)

 指标

盐城

徐州

淮安

连云港

宿迁

扬州

泰州

总面积

11.5

13.5

31.5

12.0

24.7

14.8

7.5

总人口

19

19.4

51.7

14.2

29.3

25.1

12.5

地区生产总值

27.7

48.3

60.2

46.5

37

46.3

17.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8.6

68.9

78.6

80.6

40.6

54.0

45.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2.4

54.3

65.7

51

39.5

42.6

27.8

(4)主导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机械、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是盐城市支柱产业,它们多属于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在规模上尚难以担当起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重任,在水平上也不足以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从产业内部来看,一些产业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同行业中的众多小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如纺织、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抗风险能力差;从产业外部来看,产业关联度低,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发挥。

因此,主导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5)岸线经济处于待开发阶段。

盐城虽然濒临黄海,但由于属于淤积型海岸,缺少沿海城市的基本特征。

虽然盐城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有数量较多的港口,但多处于待开发状态,同时港口腹地纵深有限,经济不发达,对于港口的需求不大,导致港口腹地与港口关联度低,进而海岸线经济对盐城中心城区的作用较小,市区内缺乏与海洋相关的产业,从而使盐城市无论是产业构成还是空间布局,均无异于内陆城市。

 (6)科技创新能力弱。

盐城的基础教育在全省具有一定地位,大量的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经济、会计、政工等行业,缺乏创新性人才,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7)环境脆弱。

盐城拥有亚太地区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

湿地资源生态敏感性强,极易破坏,因此沿海开发时要特别注意开发强度。

(8)边缘化的经济区位,可能导致出现“经济洼地”

在江苏省,苏南地区已进入成熟阶段,但其发展空间已逐渐变小,而被称之为“经济洼地”的苏北却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苏北不仅是江苏省的经济腹地,而且应该是江苏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江苏省保持领先优势,实现“两个率先”要求的关键环节。

在苏北,徐州、连云港经济发展势头猛,将形成徐-连经济隆起带,盐城如果找不到发展战略路径,充分利用其优势条件,加快发展,势必会形成“盐城经济洼地”。

“洼地效应”一方面可能会由于商务成本低等原因,成为接纳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地区,促使当地经济腾飞,从而使“洼地”尽快转变为“高地”,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基础设施及其它原因,产生“屏蔽效应”,从而导致“洼地”更深。

因此,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破解洼地效应难题,将是本次规划的关键。

以上问题是盐城沿海开发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盐城的劣势,如何克服这些劣势,也是我们在沿海开发战略规划中思考的起点。

第二章 沿海开发的战略定位

综合分析盐城市发展现状和沿海开发的背景等,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盐城市如何借助外部优势,规避劣势,在与周边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使盐城变成苏北地区的经济高地,由滩涂盐城变为沿海盐城,必须采取超常规发展战略,把盐城置于亚太地区、中国、长三角、江苏省和苏北等不同空间尺度中进行层层定位。

1战略定位

1.1沿海开发的机遇与驱动力

盐城沿海全面开发具备了多方面的优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毗邻长三角和亚欧大陆桥,南通—连云港走廊贯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

盐城是长三角地区向北梯度推移的第一站;随着苏通大桥等设施的建设,盐城市将位于上海中心城市的3小时交通圈内,经济联系将进一步加强。

(2)国际与国内产业转移。

经济全球化导致产业国际转移趋势明显;江苏南部地区和上海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商务成本上升等原因造成制造业等产业向外转移。

盐城将以其海岸线资源为核心,成为聚集这些产业的理想地区。

(3)沿海有大批的可开发土地资源。

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还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4)盐城是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核心地区。

各级政府将遵循“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加大对盐城沿海港口、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岸线经济发展,成为江苏沿海开发的操作平台。

(5)盐城市政府将沿海产业带发展作为“十一五”新的经济增长极,重点进行开发,将极大推动盐城沿海的开发。

(6)丰富的旅游资源。

既有丰富的生态湿地旅游资源,生物多样性特征突出;也有独特的红色旅游等人文旅游资源,资源特色明显。

1.2初步的战略定位

  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2010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将盐城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和谐的地区。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综合分析盐城市发展现状和沿海开发的背景等,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盐城市如何借助外部优势,规避劣势,在与周边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使盐城变成苏北地区的经济高地,由滩涂盐城变为沿海盐城,必须采取超常规发展战略,把盐城置于亚太地区、中国、长三角、江苏省和苏北等不同空间尺度中进行层层定位。

  

(1)太平洋西岸的湿地生态示范城。

盐城市湿地具有面积大、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资源地域组合良好等特点,是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盐城市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湿地条件,在充分调查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基础上,通过高水平、高层次策划,面向国际、国内游客,开发生态湿地休闲度假产品,发展旅游业,建设沿海旅游经济带,树立沿海生态湿地旅游开发样板,打造成太平洋西岸生态休闲示范城。

(2)中国东部沿海的新兴港城。

盐城市地处沿海经济带的脐部,海岸线长达582公里,占江苏省的56%,滩涂面积大,港口条件较优,具有发展临港产业的比较优势,其中大丰港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口岸。

盐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并正在寻找各种途径,大力发展岸线经济,将会促使产业、人口等要素聚集,极化城市功能,使滩涂盐城变为沿海盐城,从而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一个新兴的港城。

(3)中国东部“京沪东线”的重要节点。

“京沪东线”是相对于以京沪铁路以及筹建中的京沪高速铁路为支撑的“京沪西线”的全国性区域经济发展轴线,具体走向为以北京为起点,经天津滨海新区、河北黄骅、黄河三角洲、鲁东南沿海到连云港,再沿江苏沿海到长江口,越江至上海。

它把中国东部沿海大、中、小港口连通起来,对港口城市本身及其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京沪东线”的发展走廊为盐城的经济腾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长三角经济区的活力新星。

盐城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缘,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向北梯度推移的第一站,随着上海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辐射扩散效应的增强以及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海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盐城与上海及苏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必将日益增强,盐城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将日益凸显,并将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3小时交通圈范围,将成为长三角的重要成员之一,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活力的滨海城市之一。

(5)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的操作平台。

盐城海岸线长达582公里,占江苏省海岸线的56%,是江苏省确定的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核心地区,沿海开发战略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盐城沿海的开发。

盐城市可依托其丰富的滩涂资源和港口资源,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发展岸线经济,并进一步吸引腹地各类经济要素向沿海聚集,最终形成江苏沿海经济聚集带,从而使沿海开发战略得以落实。

(6)苏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从江苏省城镇群的空间分布看,苏南的城镇空间发展已经相对完善,“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已基本形成,西北部的“徐州都市圈”正在培育之中,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发育较差,江苏省城市化战略迫切需要苏北城镇群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盐城处于沪、宁、徐三大区域中心城市300公里辐射半径的交接点上,其空间地理位置正处在江苏省沿海中部城镇群空间发展的空白点上,将盐城建设成为该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盐城都市圈,将会加快全省城市化进程,推进苏北城市化进程。

1.3初步战略思考

根据对盐城发展现状及驱动力分析,对于盐城沿海开发,我们有如下初步战略思考:

(1)自我成长,依靠自身力量,积聚产业要素。

  

(2)走向海洋,依托港口,发展海洋经济

(3)京沪东线,京沪东线的建设,推动盐城经济的发展

(4)融入长三角,区位条件优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改善,将可使盐城融入长三角,依靠长三角平台,更容易接受该地区的产业转移,增强自身实力。

以上思考,是我们对盐城发展的一个初步设想,也是我们提出开发战略的基础。

 

1.4空间开发战略构想

从盐城市空间开发现状来看,目前204国道是盐城工业生产力分布密集区域,成为盐城沿海开发的战略基础。

但根据盐城市未来发展目标,以及盐城市战略定位,必须对盐城市空间开发进行重构。

可供选择的空间开发战略构想为:

(1)全面走向海洋开发战略(构想一,盐城市规划局设想)

这一战略是以204国道为开发轴,沿轴线的主要结点东台市、大市区、射阳、滨海、响水等,各自通过交通线,与沿海港口联接,即响水县――陈家港,滨海县――滨海港,射阳县――射阳港,盐城市区――大丰市――大丰港,东台市――弶港,沿交通线形成开发带,在沿海地带形成五大经济区。

最终将五大经济区连接在一起,形成沿海经济带。

这个战略最大的缺点是力量分散,虽然形式上是各县市向海洋进军,但重点不突出,关注点太多,只能是一种铺摊子的作法,难以达到沿海整体开发目的。

(2)大盐城开发战略(构想二)

本战略中,以大市区为基础,将东台市、大丰市、射阳以及大丰港等纳入中心城市的范围,组成大盐城进行重点开发,形成城港一体化的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重点突出,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但忽视了其它县市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背离。

(3)中心城市开发战略(构想三)

本战略中,特别重视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更强调城市功能分工。

在盐城形成一个以市区为中心的,面向沿海的扇形开发区域。

设想城市与产业分离、港城分离。

将市区工业外迁,强化大市区的商务、居住、行政等功能,在大丰港与大市区之间建设临港新城,发展物流等产业,将建湖县发展成为居住为主的宜居城市,同时在大丰市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

这一战略缺点也是显见的,对其它地区影响小,与科学发展观相背。

(4)极轴开发战略(构想四)

设想204国道为极轴,在其上建设一个主中心,两个次中心。

主中心即大市区+大丰市+射阳县城,两个副中心即东台市和滨海县城。

通过吸引产业要素向这三个中心集聚,再通过这三个中心推动沿海地区开发。

这种模式是典型的点轴开发模式,但考虑到目前两个副中心的力量还是十分弱小,极化作用不强,难以吸引产业要素聚焦,

仍然难以达到沿海开发目的。

(5)和谐开发战略(构想五)

在大盐城开发战略的基础上,除强化大市区功能外,将北部的阜宁、滨海以及响水等组成北部开发区,形成另外一个城港一体化的开发区。

这两个区域的发展,还将强化204国道区域,促进这一区域的发展,这种战略既强调加强盐城中心城市作用,也考虑港城一体化的作用,同时考虑地区平衡,是相对较好的一种战略。

2.推荐的战略定位

盐城沿海开发是江苏省沿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综合盐城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盐城沿海开发进行了区域性定位,并从战略的高度对盐城沿海开发进行了诠释。

我们认为,盐城沿海开发既要强化优势,集中开发,也要考虑南北区域发展平衡,因此,我们建议开发战略构想(五)作为推荐战略。

第三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1.产业发展的机遇与驱动力

Ø国际产业转移

Ø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

Ø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实施

Ø港口、公路等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Ø丰富的滩涂资源、农副产品、油气资源

Ø市场需求旺盛

2.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盐城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发展制造业为重点,巩固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培育第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巩固农业、改造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产业发展要点

(1)禁止发展高污染的传统化工、造纸等产业,支持和鼓励发展精细化工、风力发电、生物能发电等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外向农业、特色农业。

(2)壮大传统产业,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加强纺织、机械、食品等行业,延伸纺织业和农产品加工两个产业链;快速壮大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同时加快沿海石油天然气开发,逐步建立天然气化工基地。

(3)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港口物流、房地产业、社区服务、旅游业和市场流通业等现代服务业。

4.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根据盐城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开发构想,确定产业空间布局。

重点对工业和农业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并配套发展第三产业。

我们根据空间开发设想,将盐城分为三大产业区。

一是以汽车、纺织、机械为主的南部制造产业区,包括现盐城市区、大丰市、东台市及射阳县城。

二是以化工、风力发电、火电为主的北部化工能源产业区,包括陈家港、滨海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