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5840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

《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docx

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3

铜仁市20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三)

(考试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卷Ⅰ(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诡谲(jué)要塞(sài)

瞭望(liáo)重峦叠嶂(zhànɡ)

B.涟漪(yī)星宿(xiù)

譬喻(bì)阳奉阴违(wéi)

C.襁褓(qiǎnɡ)拘泥(ní)

亘古(ɡèn)气冲斗牛(dǒu)

D.贮藏(chú)周济(jì)

宽宥(yòu)俶而远逝(shù)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伶俐  雾霭  雕粱画栋  盘球卧龙

B.困厄  惺忪  和言悦色  迫不及待

C.褴褛  斡旋  饥肠漉漉  恪尽职守

D.告罄  藻饰  岸芷汀兰  莫衷一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辛的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合作协议。

D.姑妈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难道还会在我们这群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3分)

A.畅销读物能否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它具备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为了提高大家阅读的兴趣,我校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昆明市博物馆举办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D.昆明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D)(3分)

A.小小一把座椅,安放在哪,怎么安放,如何满足游客需求,如何让座椅和环境浑然一体,考验着景区管理人员的智慧。

B.一部七八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C.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

D.邀请名家开讲打造《读书沙龙》,组织歌手演出打造《民谣季》,举办儿童画展打造《艺术空间》……暑假期间这家书店开展的系列活动成为了县城的一道文化风景。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D)(3分)

①人们在生活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重的负荷会让人疲惫不堪。

②只有卸下自己身上过重的负担,将压力释放,才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③在美妙的意境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而且还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④在喧嚣匆忙的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凡事留有余地,需要给生活留白。

⑤中国画中常常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显示出丰富而美妙的意境。

⑥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

它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A.③⑤④①②⑥B.④⑤③①②⑥

C.⑥⑤③④②①D.⑥⑤③④①②

7.下面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耀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

作者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B.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C.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D.《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安徒生,丹麦作家。

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二、阅读《醉翁亭记》,按要求完成8—10题。

(9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环滁皆山也  环:

环绕

B.佳木秀而繁阴  秀:

茂盛

C.觥筹交错  觥:

酒杯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快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C)(3分)

A.水落而石出者  潭西南而望

B.杂然而前陈者  然后能自反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战于长勺

D.酿泉为酒  不足为外人道也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3分)

A.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B.本文与《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都属于游记,都借山水之景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D.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卷Ⅱ(共120分)

一、(24分)

11.把卷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6分)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纳兰性德《浣溪沙》)

(5)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6)在《岳阳楼记》中作者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事物、景象多种多样,壮丽美观。

这个成语是气象万千。

13.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

(6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最后两句诗中的“破”和“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2分)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请简要分析。

(4分)

“像姜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诗人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14.综合学习实践。

(6分)

汉字是世界上最具诗情画意的文字。

某学校开展“珍爱汉字,传承文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说文解字】请观察下面三个与“止”相关的金文字形的变化,参照解说填写表格。

(1分)

金文

见形辨义

单个脚趾的造型,表示停留的意思。

脚趾造型上有一个甩开臂膀、快速前进的人形,表示跑的意思。

快速前行的人形下方有多个脚趾造型,表示跑的速度很快。

(2)【文字应用】学校将于5月20日上午9点,在报告厅组织习字社全体成员参加“汉字听写大赛”。

下面是小强拟写的通知,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修改。

(2分)

错误一:

地点不明,应改为“学校定于5月20日上午9点在学校报告厅”。

错误二:

署名和日期互换位置,应该是先署名后日期。

(3)请你从活动策划者的角度,为本次“汉字听写大赛”设计一则宣传标语。

(3分)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规范字,显华夏文明。

二、(36分)

(一)阅读短文,回答15—18题。

(18分)

不求甚解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

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5.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

(3分)

主要观点:

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16.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4分)

(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

(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17.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5分)

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

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

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王粲的文字作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18.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链接一:

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

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二)阅读短文,回答19—23题。

(18分)

告别繁琐的安检程序

太赫兹波因其独特性能被称为天生的反恐“专家”,由此研发而成的人体安检仪也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难题:

告别繁琐的安检程序,不仅更安全、高效,而且更可靠。

此前,这种核心技术一直被少数国家垄断,中国的科技团队用3年时间打破技术壁垒,还升级、拓展了其应用,实现追赶与超越。

想象一下,在人流拥挤的车站或是演唱会安检入口,不再需要停下来接受人工检查,只需走过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通道,就能被探知身上是否携带了金属、陶瓷、粉末、液体、胶体等各类违禁品,从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大大提升通行效率。

这样的高科技场景看似遥远,其实已在一些重要公共安全领域实现,未来将逐步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

这就是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发挥的强大效用。

太赫兹波具有高分辨性、强穿透性、安全性、物质鉴别性等特性。

太赫兹技术之所以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是由于太赫兹波在电磁波谱上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与其他频率的电磁波相比,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

“太赫兹波与微波相比,具有高分辨性,成像分辨率更高;与可见光相比,具有穿透性,可以轻易穿透人的衣物;与X光相比,具有安全性,不会破坏生物组织,适合应用于安检和医学成像领域;同时它还具有物质鉴别性,可以很好地用于鉴别毒品、爆炸物等违禁品。

”专家说。

因此,太赫兹波可谓是天生的反恐和安检“专家”。

许多爆炸物及其相关成分和毒品在太赫兹波段都有指纹谱,可使其在机场、车站、码头等人口密集区提供安检预警。

现有金属安检门和手持金属探测器等设备无法识别陶瓷刀具、3D打印枪支、塑胶炸药等新型作案工具或武器,但这些材料在太赫兹波段具有一定的吸收性,可以利用被动太赫兹成像技术,即利用人体自身发出的太赫兹波有效地对隐藏在衣服下的违禁品进行成像鉴别,同时还能保证对人体没有任何辐射,因此在安检和反恐领域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近年来,太赫兹波越来越受到关注,已被国际科技界公认为是高科技领域的必争之地,其研究和应用对于未来军事作战与国家安全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甚至被评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

专家认为,太赫兹技术是一门极具活力的前沿科技,其应用非常广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太赫兹技术领域的新理论、新现象、新方法和新应用层出不穷。

例如,发展在室温下工作的超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器,对推进太赫兹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必须通过运用新材料、研发新技术予以突破。

在科研人员眼里,太赫兹技术称得上是一门能改变生活的黑科技,也是一把解锁人类未来世界的钥匙,研究它的特性、优势,一步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专家强调,太赫兹人体安检仪的诞生就是太赫兹技术在安检领域应用的成功典范,而太赫兹技术在未来通信、生物医学、太空探测、无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也正在不断突破,将在基础科学、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许多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改)

19.“太赫兹波”具有哪些独特的性质?

(3分)

高分辨性、强穿透性、安全性、物质鉴别性。

20.第五段加点词“一定”能否删去?

为什么?

(4分)

不能删。

“一定”起限制作用,表明“太赫兹波段”对陶瓷刀具、3D打印枪支、塑胶炸药等新型作案工具或武器有一些吸收性,但不是完全有吸收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的特点。

删后变得过于绝对,这与事实不符合。

21.从选文来看,推进太赫兹技术的应用需要哪些条件?

(4分)

必须通过运用新材料、研发新技术予以突破。

22.选文中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打比方(拟人手法)。

把“太赫兹波”说成“专家”,生动形象且亲切可人地说明了太赫兹波的功能强大,优势突出,能够轻松应对安检和反恐工作,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便于读者理解。

23.太赫兹波除了文中的安检之外,在未来的生活中它还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根据选文相关内容,合理想象出一个例子。

(4分)

示例一:

人体病灶的探查,及时确定病情,及时治疗,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示例二:

无线传输技术,更安全,更流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三、写作(60分)

24.生活中总有很多遇见,世间万物都是遇见。

与自然遇见,也许就是一次诗意的旅程;与书籍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他人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灵的碰撞。

当温暖遇见了寒冷,便有了雨;当春天遇见了冬天,便有了岁月;当梅花遇见了寒冬,便有了生命的绽放……总有一次遇见,会让我们难以忘怀。

请以“遇见你,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县名)、校名和人名。

⑤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