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反思和研究.docx
《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反思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反思和研究.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反思和研究
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反思和研究
[导言]今天听了一节应试的示范课,深有感触。
全课不讲一个故事,不引一则材料,不做太深的分析,不做视角转换的思考。
只逐句向课本上划去,给每句话贴一个标签,适当回顾之前的内容,指出应关联记忆的知识点。
除了最后的回顾之外,甚至笔记都不需要……
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法,我是要讲故事的。
通过笔记落实应试的知识,但是觉得从应试来说,还是以上示范课的做法比较好。
也许学生不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动的历史进程,但是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排除课本外知识的干扰,从应试来说,做到“该知道的每一点都知道,不该知道的什么都不知道”,这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吗?
案例中教师的困惑直接撞击着新课程实施下的诸多问题:
新课标实施后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的发展出路在哪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为现实需要,研究型教师成为时代的呼唤!
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问题意识,学会经常扪心自问、反求诸己,要求我们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懂得精深的理论建构、宏大的结构叙事不是我们的专长所在,而平凡的教育叙事、点滴的教学反思才是我们真正努力的方向。
在这种意义上说,经常的教学反思就是一种很好的研究。
说课、听课和评课作为日常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说课关键是要能说出真我的风采,说出其背后的理念,从说“是什么”到说“为什么”;听课不要仅仅局限于其表面的教学内容,更要能听出其背后的教学灵魂,听出其“弦外之音”,学会力透“耳”背,得其个中滋味;评课不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评价,更是一种合作的双赢,“标尺、同事、朋友”,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真正的初衷。
第一节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一定的教育教学原则为指导,以自身的教学活动作为考察的主要对象,理性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和自身素养的过程。
因其强调经验性,要求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借助自己与他人的经验以及各种教学原理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实质上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一.功能与作用
(一)年轻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
成长=经验+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
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教师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才能在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学生面前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乐趣,通过反思这一“助推器”使其自身渐渐成长起来。
(二)教学水平提升的必然方式
教师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及时考察反思,可以发现一些新问题并对之做出更理想、更有效的教学决策。
由此,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深,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就随之得到提高。
(三)教学研究推进的必须动力
研究型教师是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学科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拓展与链接]
教师的反思只有上升到理性的思维才能真正有效促进教学与自身的进步即反思的教师应该重视自己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理论思维能力的包括思维的透析力(即运用个人已有的知识、理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透彻分析认识研究对象,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和新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综合力(即把握整体的能力,不仅是对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的整体、全过程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表现在能把所研究的问题放到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认识,将不同的观点加以整合,从理清结构、把握关系的高度,从理论的抽象向理论的具体发展的意义上实现创造)、思维的迁移力(即较强的开拓新领域的适应能力,不是单纯移植照搬,而是从理论上思考教育问题,这种迁移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主要是指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把某个教育现象的本质提炼出来并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同时善于从一个基本思想导出一系列的见解,善于从理论上把握思考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分类及应用
(一)分类
由于选择角度不同或途径不同,反思分类呈多样。
从反思内容上来说,可以反思课堂教学,也可以反思课外活动等;从反思的对象上来分,可以分为反思教师行为和反思学生行为;从反思的方式上来分,可以分为叙事式,反思实践式和行动研究式等等。
这里,基于教学实践的考虑,我们将历史教学反思分为以下三种:
1.实践前的反思
实践前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前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素养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背景,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反思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下面一案例是一位教师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实践前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以前的教学: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非常注重自己知识、情感的丰富,语言的准确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学生参与教学主要是回答教师的提问,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参与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始终保持一种比较高昂的状态,并在这一过程中适度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进行反思的重点……案例中的教师将新旧理念进行对比反思并以此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在新旧理念冲突的今天,在新老教材更替的课堂,颇值得借鉴。
我们知道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理念决定教学行为,因此教学实践前的理念反思至关重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其通过实践前的反思能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使自己的教育行为适应时代改革的步伐。
2.实践中的反思
实践中的反思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当即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包括对课堂的预期规划与组织、教案的准备、学生的水平与实践需求、师生情感的建立、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与问题讨论、多媒体的运用等,它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反映“教”与“学”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备《查理大帝》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怎样评价查理大帝?
”上课时他和学生共同看录像,结果录像忽然停在一个宗教的画面上,画面内容是查理大帝的灵魂正在接受天堂的称量?
一个魔鬼正企图把查理大帝的灵魂拉入地狱。
一位学生突然问:
“老师,人的灵魂真的会升天堂吗?
”原本计划好看完录像来评价查理大帝的计划被打乱,这位教师稍做迟疑回答:
“按照西方的宗教学说,有人死后他的灵魂会升入天堂,有的人的灵魂则会下地狱”。
受这位学生的启发,教师将原设计好的问题:
“你怎样评价查理大帝?
”临时改为:
“你认为查理大帝的灵魂应该入地狱还是升天堂?
”结果这么一改,一下就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超乎想象,而且还能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启发了教师的灵感,教师顺势将下一个问题:
“分析查理帝国失败的原因”改为“查理大帝升入天堂后(即死后),查理帝国的车轮将驶向何方?
在教学实践中当即反思自己的教学预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教学思维和老道的教学经验更需要厚积薄发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反思意识。
因为课堂是充满“变数”的场所,总是会出现一些超出教师预设的突发性事件,对于这些事件教师首先必须迅速做出判断,如果学生的提问对教学的顺利推进和学生的发展有意义,那么教师就应该适时抓住这一可遇而不可求的“火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收获这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中的教师做得非常成功,对课堂的变化和学生的反馈做出了准确判断和果断处理,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原设计方案,生成了新问题、新兴奋点、新课堂,让宁静的课堂立即“骚动”起来。
3.实践后的反思
实践后的反思是指教师结合各方面的教学反馈信息,对整个“实践系列”的再反思行为。
判断在教学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是否适宜。
我们来看“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中的反思:
从教学内容、方法和导入新课方面作了以下调整:
……导入新课的调整: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导入新课用的是电影《卧虎藏龙》中有关宏村的镜头,有两个问题的处理不够顺畅。
一是由《卧虎藏龙》到宏村之间的过渡,学生虽然对影片很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如果不看教材,几乎无人知晓宏村是拍摄《卧虎藏龙》的外景地,这成为导入环节的一个硬伤。
二是导入用时稍长,难以简洁明快、直截了当地进入正课学习,显得有些拖沓。
于是,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长白山——黄山——西递、宏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实践后的反思内容可以说是最复杂的,形式也最多样,可以反思失败之处或成功之举,吸取教训发挥优势;可以反思学生之疑或自己之惑,强化师生沟通提升自己;可以反思教学之难或教学之新,化难为简谋求创新。
总之是为了修改完善自己原有的教学实践,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
案例中的教师针对自己教师实践后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原因并做出适当的策略调整,有效解决了问题。
(二)应用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反思的教师要求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当时当地的教育教学情境、技术手段来定位行为策略和活动目标等。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则要根据反馈的信息自我纠正,制定新的策略;如果达到了目标,则要根据反馈的信息自我完善,实现新的行为目标。
2.循环性原则
反思的循环过程可以转化为一组以教育活动为背景的陈述:
当我的教育价值观遭到实践否定时,问题出现(如我的讲述不像我理解的那样学生们易于接受)—我设想解决这个问题(重新组织一套方法,讨论法或谈话法)—我实施想象中的方案(讨论法学生们太吵太乱,谈话法学生们太依赖我)—新的问题又再次出现—根据自己的判断再次分析问题(必须找到一种让学生们不吵不乱又独立的方法),如此循环。
3.深刻性原则
大多数教师对“反思”的理解限于对教学过程或收获得失的回顾和经验总结,其实“反思”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思”,更在于“反”。
这个“反”一个意思在于“返回去”寻找观念的根据,另一个意思在于“跳出来”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观念。
[拓展与链接]
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的反思应注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使原本就充满不定因素的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教学评价等变得更加不确定,这不仅让我们教师的日常工作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而且要求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反思中实现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型。
如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思维具有独立性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对教科书的观点敢于质疑、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接洽点以古鉴今、善于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等等)是我们新课程体系下所期望实现的价值,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必须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反思自己每天从事的教学实践和司空见惯发生周围的教学现象,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因为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才会看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实践中的问题
(一)教学反思前的准备
1.反思意识培养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缺乏反思的意识,是教师们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主要原因。
出现了问题才需要反思,平常没有必要进行反思,这是多数老师的通病。
因此,教师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变外在的反思压力为内在的反思态度,不断强化内在的自我反思意识才是所有教师进步的不竭动力。
2.问题意识训练
问题无处不在,但发现现象背后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和训练,只有及时地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问题是反思的起点。
看下面案例:
在学习《东亚和西亚封建国家——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时,坐在第一排的一个男生就“中国的造纸术、火药、罗盘针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字、糖、棉花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这些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说:
“蛮好我们当初不交给阿拉伯人传过去,这样,我们就比欧洲先进了,轮到我们打他们而不是他们打我们”。
……经验和责任告诉我,学生在思考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应该充分肯定其积极性;同时也意识到,其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对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了解,思维逻辑有明显漏洞,情感和态度的人文缺失等……我决定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从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中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并及时反思调整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们被这位老师敏锐的问题意识所折服,这与她长期有意识的观察、锻炼与经验积累紧密相关,更是教师本身职业敏感性和责任心的充分体现。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想在反思中提升自己,日常教学里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非常必要,它是反思前的准备,提高自己对问题的敏感性的途径有许多如“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化熟悉为新奇、改造已有问题、逆向看问题等等。
(二)教学反思中的技巧
1.学会用“第一只眼”看自己
教师自己上课,不容易发现问题,不容易突破自身的条条框框和思维定势,往往是上完课自我感觉良好,发现不了真正的问题。
那么,试想把录音机或摄像机带进课堂,把自己的课实录下来,结合自己的教案观看、分析、深思,效果会如何呢?
记得一位出色的教师说过,原先,学校里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在每个教师里装了摄像头,以便校方随时可以观察教学情况,提高教学评价的水平。
这使得许多教师很不自在……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干脆要求校方将他的每一堂课录下来。
得空,自我欣赏,“突然”发现了许多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
一个学期下来,水平提高很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大多数老师关于自己的课堂都会有此感叹,新科技为我们反思自己的课堂提供了可能和机会。
这位教师已经受益非浅,试着去听听自己的课,学会新的反思,那么成长的欣喜可能就在眼前……
2.学会借“第二只眼”看自己
注重从同行优秀教师中收集典型案例(书面的、现场的),然后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比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学会借一双“慧眼”帮助自己走出困惑。
下面的案例或许可以带来启发:
历史课堂的教学要求非常强的条理性……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有条理性呢?
记得去年在参加一次高中会考反馈会上,从刘老师那里听来了一个处理知识的方法。
他说:
任何知识、课程内容都要解决三个问题即“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
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在今年的教学中就以具体的行动实践了这个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每次课堂教学我都用英文书写一、Why:
二、What:
三、How:
学生也已经学会了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处理课文内容,这成了一种学习历史特有的模式和方法……案例中的教师在观察优秀教师课堂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自己深深感受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乐趣,而且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过渡。
我们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在长期的自我经历中孕育形成的,教学决策也是经过自己的缜密考虑而确定的,想要从各个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质疑存在的困难可想而之,于是借一只“慧眼”即借助其他教师的课堂反观自己的教学是反思实践中有效的反思方式,在相互借鉴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3.学会从“第三只眼”看自己
有时候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取自省中无法获得的启迪,学生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堂组织与管理及其效果等做出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成长需要。
下面我们看一教师发给学生的聘书:
经过申请和考核,某某同学被聘为历史课的特约评论员,聘书从今日生效!
:
必须履行的职责
1每节课的评论,既有加分,也有减分。
2评论客观公正,有理有据。
3每次有历史课时,下午放学前交上。
4大胆提建议,监督老师执行。
5临时想起来再加。
应得到的回报
1每周至少会提供给你一本书,最好写一段心得。
2每周找一个时间,老师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3为你分忧。
4你的要求可以写在本上。
:
请学生来给自己的教学打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与心得,体现了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理念。
把自己教学的进步与学生的评价进行有效组合,借足了第三只眼的透视力反观自己的课堂,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历史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师生之间的融合力与亲和力发挥到了极致。
案例中充满着“教学相长”浓浓的氛围,实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被动接受地位的改变不单单是为学生的有利成长提供了饱满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教师从学生那里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崭新角度。
(三)教学反思里的误区
1.反思不仅仅是“问题反思”
许多教师以为只有出现教学问题时才需要反思,也仅仅就问题进行反思。
我们说反思是完整全面的过程,它应该有问题更应该有对“成功之光”和“智慧之光”以及“探索之路”的反思,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们来看一位教师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分析了一节文化课成功的因素里写道:
感觉课堂的亮点就在“揭榜领鱼”上,此环节把老师的教学意图,融在写有“鱼”字的小纸片上,最后通过“送鱼”游戏来实现。
不难看出,这个教学设计的基本载体只是几张小纸片,准备起来并不复杂,但恰恰就是这几张小纸片把一堂课演绎“活”了!
想到此,我突然对历史教学产生了一丝灵感,能不能借助些小道具来激活每堂历史课呢?
经过再实践和深入思考,我有了下面一些认识:
小道具在历史课上的作用大……小心的尝试,小小的成功,大大的喜悦已经跃然纸上。
在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教师进行了及时的反思,分析成功的原因和探索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努力将极大激励教师自身并且看清自己教学优劣所在,相信其将在教学这一布满荆棘又充满希望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2.反思不仅仅是“完美追求”
进行教学反思是在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同时努力追求教学的完美,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追求是无止境的。
课堂教学只有更好的,没有最好的,从这个角度说课堂教学是一门永存遗憾的艺术!
从下面教师的反思中我们一起细细品味:
……一些问题,如果实在暂时想不清楚,不妨搁置,等待今后在实践中有新的收获和体验后加以解决。
就本课而言,实际上前面很多论述都不是封闭的,而是解决了一些问题后又带出了不少的新问题。
但整体上,有这么两个问题是执教人一时无法搞清楚的,留待今后加以解决……有教学就有遗憾,如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协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冲突,如何处理教学中有限课时与内容繁多的矛盾,如何在课堂上解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等等,那就让它们成为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永恒反思的主旋律吧!
[案例节录]李惠军:
《战后两极争霸一课的思考》
一、课前的遐思断想
《战后两极争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国际关系中的“轴心”问题。
设计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
我到底要告诉学生什么?
如何从这节具体、微观的历史课上,演绎和诠释抽象的课程教学目标?
……
二、教学片段的诠释
1.与同学们一起进入角色
上课伊始,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幅漫画图片,由此引出新的问题……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是试图通过生动的呈现方式,诱发学生与历史事件对接联系和发掘有效信息的兴趣,二是顺应学生的认识特征,即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路径;三是预期利用学生不经意间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不完整知识导入新课,同时抓住他们对冷战认识的“缺失”,顺势进入下一环节,并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有意注意”。
2.将问题顺势推进
在大家学生们充分表达了对冷战看法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概括归纳,并进行
简要的解释。
关于冷战何以发生?
美苏两国到底谁是冷战的始作俑者?
这是十分复杂,而且争论相当激烈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在充分提供大量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交由学生加以讨论……学生们不仅当场向我发问,而且有些问题还相当独特和尖锐……学生的问题可能有失偏颇,我也很难说服每一个学生,而且我觉得也没有必要。
透过历史情节和微妙的时间关系,条分缕析缜密考量到底谁是冷战的始作俑者,这种生成疑点、提出问题、探究思考过程本身就是成功,而结论是不重要的。
3.展现冷战的表现与场面
4.结束本课并留下“无尽余音”
关于冷战结束的原因,我并没有过多地进行分析或者给出什么结论。
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的历史教学已经过分强调结论了。
其实,只要经过真正讲清楚,其最终结束的原因已经蕴涵其中了,可以让学生们去发掘、归纳……
三、课后遗憾和余想
这节课结束了,有几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
第一,由于采用比较单一的传统方法和电子板书的一般引领方式,所以,讨论尽管看似场面活跃,但学生的参与程度相对有限……
第二,学生的思维活跃,假如不给予充分的讨论,既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也会造成对问题浅尝辄止,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和深化。
假如任由学生深入讨论,
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则必然陷入另一个难题,教学计划无法完成。
第三,如何在第一时间矫正那些过于“离散”的信息、观点,既又不影响教学的流畅性,且要呵护学生可贵的思想火花?
如何使多媒体课件、“思维导图”、互动合作交流平台与教学和学习相协调,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节律有机结合?
对于上述困惑与遗憾,我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要锲而不舍地探求下去……
从课前的遐思断想到教学的片段诠释再到课后的遗憾和余想,我们领会了反思的三种类型,领略了三种境界。
实践前的反思,教师抓住了新课程“为了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重心落在反思教学目标的制订上,准确而到位。
实践中的反思,分成了四个小问题进行,涉及导学剖析、教学重难点地突破、教法和学法的相互渗透和结束的“无尽余音”,深刻而透彻。
实践后的反思,教师在追求完美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让我们感受到了即使是再深思熟虑的教学也是难免困惑与遗憾,这或许就是教学的无尽魅力所在,也是教师职业的无尽追求所在……透过这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记录下的这段心路历程,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教师本身对教育所倾注的心血,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已经走上和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们:
反思着,成长着,一路走好!
实践探究
我上中学的时候,历史学得不错.李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教学有方.比如,他用彩色笔来表现历史进程,红色是革命的,黑色是反革命的,红色是进步的,黑色是退步的;红色是扬眉吐气的,黑色是灰头土脸的。
除此之外,还有位置记忆,具体方式我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高考前班上同学可以说出某题正确答案在某页的什么位置。
当时,我发挥了一下,把“巴黎公社题”糊在自家的屋顶上,面汤一睁眼就可以看一遍。
高考时卷子发下来,我一眼就发现没这道题。
不管怎么说,中外历史格式化以后,被我跌跌撞撞地记住了。
大学上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历史知识突然不见了。
后来终于意识到应试教育是专管考试的。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历史就是历史课。
历史课上的历史因简练而易背好记。
比如你记住了陈胜、吴广,黄巢,洪秀全,李自成等造反农民的名字,就知道社会由哪朝换到哪代,“井田制”“安史之乱”“田朝天亩制度”不是故事而是名词解释,你不用娓娓道来,只需倒背如流。
年代也是要死记硬背的,条约背诵时也无需添加感情,开放多少港口,割让多少地只是个先后的技术问题。
请对比崔永元这段“实话实说”,反思当前的历史教学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二节历史教师的说课
所谓“说课”就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说为形式,面向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说课标、说学情、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程序的实施,而后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形式。
它不受任何场地和人员的限制,时间可长可短,形式多种多样,深受大家的欢迎和重视,有效地推进着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一.功能与作用
(一)教学能力提高途径之一
说课人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自觉地运用反思方式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行为,找出自己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自觉分析产生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实现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
(二)教学研究互动方式之一
说者与听者就所说内容开展进一步的分析、讨论甚至辩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有利于实现教学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