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0467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

《组织行为学》是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对组织行为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影响组织绩效的有关因素,揭示人的工作行为实质,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协调和控制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组织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本课程应先于其他管理专业课程开设。

 

   本课程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编写教学大纲时,一方面考虑到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将我国的组织管理实践和国外先进组织行为理论与经验相结合。

   理论教学:

重点关注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激励理论、领导理论、压力理论以及组织文化理论等六个知识点。

课堂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讲教师会通过启发式的问答、生动的案例和灵动的课件为学生剖析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应用领域。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取了“LCIPC”式教学,即课堂讲授(Lecture)、案例分析(CaseStudy)、课堂互动(Interaction)、实践教学(Practice)以及网络课堂(CyberClassroom)相结合。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依据课程内容和某方面的现状设计问题,学生依据问题要求搜集信息,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综合性实验、教学案例、视频案例、自我认知、管理游戏、教学模拟软件、经理讲坛和企业实习等方式。

团队游戏和自我认知测试,有助于学生增加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了解。

分组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案例讨论,提出问题解决办法,并在课堂上演讲,有助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研究性教学:

课程组根据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前沿拟定若干研究课题,吸引学生参与学术团队,积极参与研究训练活动。

通过研究训练增强他们的学术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另外,课程组还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参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活动。

如何学好组织行为学?

1、学习目的

——树立起管理意识;

——掌握必要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和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不断提高管理能力。

2、学习方法

唯物辨证法、系统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听课+参与讨论+案例分析+分析现实

3、考核办法

期末考试:

70%

平时出勤、发言、作业:

30%

4、参考资料

《组织行为管理》,李剑锋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斯蒂芬·罗宾斯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介绍中外著名企业、企业家的书籍

介绍组织行为管理实践的报刊及网络文章

第一章导论

本章的重点、难点及要求:

1、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

2、掌握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理解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管理

引子:

请问以下哪些判断是错误的?

1、快乐的工人是生产率高的工人。

(爱畜理论)

2、当领导友好、平易近人时,工人会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

3、通过面试可以正确区分合格的申请者。

4、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份挑战性的工作。

5、为了让人工作努力,你应使用一些威胁。

6、每个人都会为了金钱而工作,金钱对他们都有激励作用。

7、大多数人都关心别人的工资超过自己的。

8、最有效的团队和组织是没有冲突的。

第一节组织行为的概念

一、组织

(一)组织的定义

1)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某种目标、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分工的社会技术系统。

(徐联仓)

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目标。

3)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StephenP.Robbins)

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

5)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

(薛恩E·H·Schein)

6)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张德)

组织的共同特征:

(1)目标:

每一个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如企业要使盈利最大化、学校要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医院要提供医疗服务。

目标决定了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2)资源:

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如企业拥有人才、资金、机器、设备、品牌、技术等各种资源。

(3)结构:

在组织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最重要、最关键。

组织需要科学地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力与利益。

(4)互动:

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总结:

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二)组织类型

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可将组织分成:

 1、小型组织(3人~30人);

 2、中型组织(30人~1000人);

 3、大型组织(1000人~45000人)。

根据产权的归属,可分成:

 1、公有组织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学校等,归国家、全民或集体所有;

 2、私有组织如私营企业、私立学校等,归某个或某些公民个人所有。

根据目标的不同:

1、营利组织。

以获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工厂、商店、商业银行、饭店、矿山、公司等。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个人诊所、私立学校等组织已经成为营利组织,纳税。

2、非营利组织。

除公共组织外,一切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国有医院、国有学校、各类社团、宗教团体、慈善机构等。

非营利组织既是营利组织的重要目标市场,也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职能,为其他组织提供独特的服务。

3、公共组织。

负责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组织,如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府机关、军事机关等。

代表公众通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管理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使之符合国家与公众的利益。

虽是组织之上的组织,但也应遵循法律,不应过多干涉。

二、行为

就是人的活动。

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动作。

行为的种类:

(1)按行为主体的不同:

个人行为;团体行为。

(2)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

管理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

三、组织行为

(一)组织行为定义

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普通员工、管理者)时表现出的行为。

但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完全属于组织行为。

下班后的业余活动不是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二)组织行为的种类

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

(1)微观组织行为:

组织内的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

它包括:

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

(2)宏观组织行为:

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学习。

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

(1)正向组织行为:

组织成员表现出的一切都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尽职尽责、遵守规章制度等。

奖励、鼓励、保护。

(2)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成员表现出的所有阻碍组织目标表现的行为,如迟到、缺勤、偷窃、暴力、吸毒、欺骗等。

惩戒、消除或减少。

(三)人类行为一般规律

1、目标律:

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

这些目标可能是主体之外的任一客观事物,如金钱、住房、轿车、职位、名誉等。

目标“拉动”人们付出努力去获得。

2、动机律:

所有行为均有动机“驱动”。

动机启动并维持人类行为的生理、心理状态,如欲望、需要、兴趣、信念、情绪等。

人的行为在动机的驱动下指向目标。

3、强化律:

预期目标或有利结果作为强化物增大了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

4、遗传律:

一个人的行为特征部分决定于从父母双亲那里获得的基因的状况。

如果遗传基因有缺陷,将导致人类行为的变态。

例如,先天愚型病人有严重智力障碍,是因为第21组染色体不是正常的一对,是三个。

某些男性的社会行为(如暴力犯罪)可能与他们的性染色体中存在过多的X有关。

5、环境律:

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决定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孟母三迁)

6、发展律

个体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能力的提高、性格的改变、知识的积累等。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把人一生的行为发展分成八个阶段:

基本信任一基本不信任(1岁前);

自主一害羞、怀疑(1岁~3岁);

创造一罪恶(4岁~5岁);

勤奋一自卑(6岁一11岁);

自我认同一一角色混乱(12岁~20岁);

亲密一孤立(21岁一24岁);

关心后代一自我关注(25岁~65岁);

自我整合一失望(66岁后)。

每一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如果每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则会产生良好的人格特质,否则相反。

7、差异律: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兴趣、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源于遗传、环境、情景等影响。

劳动力多样化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

8、本我律:

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考虑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在本质上个体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

  弗洛伊德: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梦的分析

本我蕴藏着人们的本能冲动,以无意识的非理性冲动为特征,按照快乐原则操作,不顾后果,寻求即刻满足。

  自我是在现实的需要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之间起中介作用。

按照“现实原则”操作,为了在以后得到更大满足,因此推迟不合适的即刻的满足。

  超我是受父母的教化和道德准则影响所形成的良心和理想自我,对自我进行监视和统制。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

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企业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综合性科学。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管理问题。

但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最新管理。

1、早期管理(经验管理阶段):

指从手工业生产→机器生产转变的初期。

管理仅仅是依靠工厂老板的个人经验。

2、科学管理时期: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科学管理”理论:

美国的泰勒运用“时间一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提出了“劳动定额”、“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

“计划管理”理论:

法国的法约尔(HenriFayol)提出构成管理的基本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提出14条管理原则。

“行政组织”理论:

德国的韦伯(MaxWeber)的“官僚结构”(bureaucracy):

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形结构。

  区别:

泰勒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的思想则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韦伯是社会学中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官僚结构”组织理论是各类组织采取的“直线式”组织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