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识点大全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411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识点大全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识点大全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识点大全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识点大全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识点大全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识点大全3.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识点大全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识点大全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识点大全3.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知识点大全3

中国古代文学史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荀子》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1、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

2、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

《荀子•性恶》中,荀子认为人性有两部分:

性和伪。

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的礼乐教化,是善。

3、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劝学篇》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

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韩非子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

《韩非子》的许多寓言故事,以其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千百年流传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如“守株待兔”、“矛与盾”、“滥芋充数”、“郑人买履”等等。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

《韩非子》的许多寓言故事,以其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千百年流传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芋充数”、“郑人买履”等等。

⏹思考与练习

1、试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2、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3、什么是“君子远庖厨”?

你对此有何评价?

4、结合《逍遥游》分析庄子的人生观。

5、《庄子》和《孟子》都善用比喻,谈谈两者的比喻存在着差异。

6、背诵篇目:

《论语》《孟子》《庄子》

7、翻译《孟子》《庄子》重点句子。

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

先秦历史散文则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谋臣策士的言论等等。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

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

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

以《战国策》为代表。

《尚书》《春秋》

一、《尚书》:

“尚书”是上古之书的意思,它是殷周官方文告汇编,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内容主要是君臣的讲话、誓辞、政令的记录,其文辞简约,有比较完整的结构,某些地方使用了比喻等手段,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特征。

但其文章多是口语记录,语言古奥,艰涩难读。

代表篇章有《盘庚》等。

二、《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0)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

特点:

1、记事简约,只是提纲式的记载。

如“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2、选词炼字,十分精细。

一字之用竟会“寓褒贬,别善恶”。

如“郑伯克段于鄢”。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左传》

(1)郑庄公明明是“公爵”,为什么贬称为“郑伯”?

——因为要谴责他对弟弟失于管教;

(2)为什么不称叔段为“弟”?

——因为叔段做了弟弟所不该做的事情(“不弟”),也应该谴责;

(3)为什么用“克(打败)”而不用别的字眼例如“平叛”之类?

——因为这一对兄弟,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彼此半斤八两,好像是两国在作战;

(4)叔段明明是逃走到共国,为什么《春秋》不写“出奔”?

——因为要揭露郑庄公的本意(“郑志”)是要杀自己的弟弟。

《左传》

一、《左传》概说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其内容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有关言论,以及天道、鬼神、占卜、占梦之事等;作者对凡是可以借鉴和劝诫的都进行记载。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左传》的作者:

最为可信的就是左丘明。

三、《左传》的思想倾向

1、尊礼的思想倾向。

礼是周代宗法社会为维护统治秩序以及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而制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在君国大事、外交往来、宗庙祭祀、人际交往中都必须受礼的约束,甚至两军交战,君子也坚守尊卑之礼。

齐晋鞍之战是春秋四大著名战役之一,是公元前589年齐晋两个大国在鞌地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

两方交战,最终齐败绩。

晋军将领韩厥赶上已败逃的齐顷公战车: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成公二年)。

【注解】絷:

拴马的绳子。

再拜:

拜,拱手弯腰,作揖。

再拜,拜了两次。

稽首,叩头,古代最恭敬的一种跪拜礼。

奉,“捧”的古字。

觞,盛酒器。

加:

一物加在另一物上,即把璧放在觞上。

璧:

一种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写韩厥拿着拴马绳走到齐侯的马前,两次下拜并行稽首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给齐侯送上去。

2、“民本”思想。

《左传》还表现了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左传》记事表明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上,民的地位提高了;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亡;告诫统治者要尊重民意,重视舆论,过则改之。

《烛之武退秦师》

(一)关于烛之武——《东周列国志》: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

被举荐使秦时,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

思考:

(1)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

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重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3)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大胆地“自荐”于郑伯的驾前呢?

(二)关于“秦伯说”的解释:

“秦伯说”的“说”,一般都注为“同‘悦’,喜悦,高兴”。

“悦”有“喜悦”和“悦服”两个义项。

细揣“秦伯说”的文意:

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后,虽有“喜悦”之情,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意见,应解为“悦服”。

《尔雅·释诂》:

①“悦,乐也。

”②“悦,服也。

”郭璞注:

“谓喜而服从。

(三)关于佚之狐——“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思考: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第一,从“师必退”三字来看,佚之狐是一个处在历史转折关头具有军事智慧的预言家。

第二,从“见秦君”三字来看,佚之狐是一个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决策者。

第三,从“使烛之武”四字来看,佚之狐是一个积极主张进行政治对话的政治家。

第四,我们从“使烛之武”四字还可看出,佚之狐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

(四)关于郑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①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②重视人才贵在平时,不能临时抱佛脚。

③知错改错。

④尊重人才就是尊重知识。

四、《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叙事,精于剪裁。

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并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场面的记叙,而是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

2、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左传》或选取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现人物的生动形象,或在众多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活动与性格特征,或通过故事情节的补叙丰富人物形象,或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深化人物的本质特征等等。

3、语言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书中写出的大量外交辞令,更充分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能力。

《国语》

一、《国语》的体例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记事时间起于周穆王(约前1000),下止于鲁悼公(前440),共五百多年。

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全书二十一篇。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二、《国语》作者

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但《国语》的思想倾向和文章风格都和《左传》不同,所记史料也有与《左传》相抵触的地方,文采也颇为逊色,所以后人一般认为它们不出于一人之手。

三、《国语》的思想倾向

其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

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在看待“天”、“君”、“民”的关系上,表现出较强的“民本”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了以民为本的意识。

“防民之中,甚于防川”2、表现了重先王的思想,并且引先王之教来批评时政之君。

3、对国君比较注重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国君的品德决定了他个人的政治成就。

《邵公谏弭谤》

(一)思想高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为民者宣之使言。

(二)记言的艺术

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压制批评,会造成严重后果。

继而用“天子听政”要从12个方面纳谏求治的历史事例,从正面说明广开言路,才能“事行而不悖”。

第三,再从正面设喻“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更深一层说明按老百姓的意见办事,是国家生存的基础。

最后说:

“若雍其口,其与能几何?

”这是对开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照应。

(三)人物性格

●周厉王:

是西周末年有名的昏君、暴君,他的特点是残暴、专制、愚蠢。

“虐”、“怒”、“喜”、“不听”。

●邵公:

思想开明、目光深远、忠于王室、敢说真话的杰出政治家形象。

《战国策》是战国纵横家的著作,最初它们各有名称,有的叫《国策》,有的叫《国事》,有的叫《短长》,有的叫《事语》,有的叫《长书》,西汉末年刘向将这些纵横家书合为一书,定名为《战国策》,共33卷。

《战 国策》按国别杂记东周、西周、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等国之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主要记载纵横策士的权谋。

人们将它视为国别史。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纵横家的言行,反映纵横家的人生观,他们的人生追求就是通过谋略来谋取卿相富贵。

虽然丑恶,但很真实,他们明确表示他们的人生追求就是大富大贵,就是权势地位,说得非常坦白。

张仪、苏秦等人在当时影响很大,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这是《战国策》的主导倾向。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一)从苏秦看纵横家的人生观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二)从苏秦说辞看战国策士文风:

铺张扬厉是战国文章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几个因素:

一是倾注激情;二是多用排比和夸张;三是说话不嫌重复。

(三)从苏秦遭遇看战国人情世态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如《齐策·齐人有冯谖者》。

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一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思想、手法直接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二是《左传》、《国语》、《战国策》是中国散文的典范。

三是先秦历史散文奠定了小说叙事的传统。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编年体国别体

2、谈谈《左传》的思想倾向。

3、简述《国语》的记言、记事成就。

4、简述《战国策》铺张扬厉文风和写人成就。

5、简论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一、秦代文学的概况

秦代有作品传世并较有成就的作家只有李斯一人。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官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李斯是秦代唯一可称为作家的人物。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二、汉代文学的概况

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具体表现:

一是出现了汉赋(又泛称辞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二是文学创作的兴盛。

三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

⏹主要文学样式

1、汉赋:

汉代最盛行的文体2、散文:

司马迁《史记》3、诗歌:

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一、汉赋的渊源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二、汉赋的发展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赋又可以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汉赋的形成期主要是骚体赋。

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枚乘创作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子虚赋》,也是汉代散体大赋的名作。

●汉赋的兴盛期主要是散体大赋。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被誉为汉“赋四大家”。

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张衡摹拟班固的《两都赋》作《二京赋》。

●汉赋的衰落期,也是汉赋的转变期。

抒情小赋兴起。

张衡的《归田赋》首开抒情小赋的先河。

其后有蔡邕、赵壹等人。

散体大赋

一、散体大赋繁荣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2、帝王的爱好提倡。

“以赋取士”

3、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二、散体大赋的特点:

1、篇幅较长,规模宏阔,一般在千言以上。

2、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

一般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构成。

3、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4、在韵、散组合上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

5、其主旨则既美且刺。

“劝百讽一”(扬雄)

【劝百讽一】出自西汉末年辞赋家扬雄的哲学著作《法言》。

“劝”,鼓励、提倡之意;“讽”,讽谏。

“劝百讽一”说二者在赋中比例的悬殊,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枚乘,字叔,淮阴人。

《汉书·艺文志》着录“枚乘赋九篇”,今存《七发》一篇是他的代表作。

枚乘《七发》

1、题解:

《七发》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的。

它假托楚太子因安居深宫、纵欲享乐而导致卧病不起,“吴客”前往探病,说七事以启发之,最后以“要言妙道”的吸引力使楚太子病愈。

“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之子”——刘勰《文心雕龙·杂文》

“七发者,说七事以启发太子也”——李善《文选注》

⏹《七发》的结构模式

“二”、“七”、“四”三个数字可以看出来《七发》的结构模式。

“二”——采用的是主客问答的方式,就是一问一答,故事是由两个人的对话展开。

“七”——“说七事以启发太子也”

“四”——赏乐饮食车舆苑囿\\田猎\\观涛\\要言妙道,分四个阶段。

⏹《七发》的思想倾向

“声色犬马之乐,不及圣贤之言有益”“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你出去乘车回来坐轿,使四肢变得萎缩了。

说你住在非常深邃的房子里,见不着阳光,也不通气,就很容易得病,又怕热,又怕冷,这叫做“寒热之媒”。

美女美色,好像斧子砍树一样,在砍你的性命,使你早衰早亡。

山珍海味吃起来很香,但是它像毒药一样使你的肠子腐烂。

4、《七发》的影响

《七发》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

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摹拟。

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夜》、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等等。

司马相如(前179—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景帝不好辞赋,司马相如托病去职,客游于梁,作《子虚赋》。

临邛富人卓王孙的寡女卓文君看中相如,“当垆卖酒”,演绎了一段千载流传的爱情佳话。

武帝好辞赋,读了《子虚赋》而感叹:

“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狗监杨得意为相如同乡,听到武帝赞赏便引荐了相如。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今存《司马文园集》仅得赋6篇,其中《子虚》、《上林》两篇最负盛名,被认为是汉大赋的典型作品。

这两篇《史记》、《汉书》均作一篇,称《上林子虚赋》,《文选》把它分作两篇。

《子虚赋》和《上林赋》写作时间、关系、人物和主旨:

《子虚赋》写于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上林赋》写于武帝召见之时。

两赋既相对独立成篇,内容又密切相连。

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向天子提出应当节俭的谏言。

《子虚赋》的内容:

《子虚赋》是子虚和乌有先生的对话。

子虚盛言楚国云梦之大,物产之富,畋猎之盛,歌舞之乐,以此傲视齐国。

乌有先生大肆夸耀齐地山川万物之美来傲视楚国。

《上林赋》的内容:

亡是公对子虚、乌有先生二人以及楚、齐两国诸侯的批评,详述汉天子上林苑之“巨丽”和游猎之壮观。

最后提出天子应修明政治、提倡节俭。

⏹思想倾向:

1、为大汉帝国壮国威、颂皇权表现出盛世的气象和雄心,迎合了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

所体现的“巨丽之美”。

2、讽喻意图。

它的讽谕主要并不是通过长篇议论来达到,而主要是通过对贵族奢侈生活的暴露性描写来达到的,体现了“微言讽谏”(即“劝百讽一”)的特点。

⏹“巨丽之美”

1、以宏大为美。

●子虚夸耀楚国云梦泽的广大:

“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

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

●乌有先生夸耀齐国游猎:

“邪与肃慎为邻,右以汤谷为界,秋田乎青丘,彷徨乎海外,吞若云梦者八九,其于胸中曾不蒂芥。

●无是公夸耀天子的上林苑:

“日出东沼,入于西陂。

其南则隆冬生长,踊水跃波;……其北则盛夏含冻裂地,涉冰揭河。

2、以多为美。

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繁多;活动项目的多。

3、以奇为美。

骚体赋

一、骚体赋的特征:

在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抒写贤人失志,忠奸不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并且用带“兮”的句子,保持了《楚辞》于整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它尚铺陈,同时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

《吊屈原赋》是第一篇骚体赋。

《鵩鸟赋》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赋,又是第一篇比较完整的以四言诗句为主的问答体赋。

《汉书·贾谊传》载:

“谊为长沙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

鵩似鸮,不祥鸟也。

谊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

一、抒情赋的特征:

1、小品化:

形式趋向短小,不用问答体、也不从事于铺排堆砌了。

内容多是讥时讽世,抒情咏物的写作,发泄心中的愤闷。

2、抒情化

代表作家是张衡、蔡邕和赵壹等人。

张衡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张衡文学方面的成就,他是汉赋形式转变中的重要赋作家,他既写有散体大赋,他著名的大赋《二京赋》;又写了抒情小赋,《思玄赋》、《归田赋》等抒情之作。

《归田赋》

⏹艺术特色:

1、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自然。

2、多用典故。

“徒临川以羡鱼”,引用《淮南子·说林训》:

“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引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引用《楚辞·渔父》中“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3、《归田赋》还用了一些叠韵、重复、双关等修辞方法。

如“关关嘤嘤”、“交颈颉颃”,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而“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触矢而毙,贪饵吞钩”,既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含自戒之意。

三、赵壹《刺世疾邪赋》

桓、灵之世,屡屡得罪,几致于死。

友人救之,遂作《穷鸟赋》答谢友人相助。

并作《刺世疾邪赋》抒发愤懑之气。

一生着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等16篇,今存5篇。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汉赋四大家劝百讽一

2、汉赋可以分为几类?

各有哪些代表作家、作品?

3、汉大赋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汉赋为什么在东汉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4、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为例,说明汉大赋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

5、抒情小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何特点?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创作思想

司马迁创作史记,基于两方面的动因,除了继承世代着史的家学渊源外,他的著述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这就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

即探求人在社会历史当中的作用,司马迁充分肯定人的历史作用,把人作为表现的中心,因此独创了纪传体。

他笔下的“人”,实际上是指人类,即包括帝王将相,贵族官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谋士,说客,游侠,刺客,商贾,倡优,医生,卜者,还有下层人民和农民起义的领袖,这远远超过了前代史家的笔触范围。

“通古今之变”:

《史记》以务实精神反映各种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观点“不与古人同是非”,并不完全着眼于道德上的是与非。

因此在赞扬伟大人格的同时又强调人的物欲推动历史进程。

“成一家之言”:

《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他继承了先秦史家秉笔直书的传统,不为尊者讳,敢于批判社会现实,指斥最高统治者的暴虐,贪婪,劳民伤财和迷信求仙。

⏹司马迁的创作:

《史记》、《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史记》的名称:

司马迁自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之称,始见于东汉末,自此才成为专称。

⏹《史记》的体例:

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历史。

本纪(叙帝王),以编年的形式记叙历代帝王或实际统治者的事迹。

世家(记诸候),有功之臣、贵族王侯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

“二十宿环北拱,三十六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

列传(表人物),社会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历史。

表(叙时事),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

书(详制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

⏹大一统思想

1、司马迁的大一统思想,是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

黄帝—传位给(孙)颛顼——传位给侄儿(黄帝曾孙)帝喾——传位给子(黄帝玄孙)尧——传位给侄儿(黄帝八世孙)舜——传位给四世叔祖(黄帝玄孙)夏禹。

2、司马迁将纷繁复杂的社会也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主要内容。

司马迁正是通过这三部分内容构成他完整的社会秩序的蓝图。

(一)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残暴罪行

1、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

……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下车。

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

“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