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4011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

《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

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1.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能熟读并背诵。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

3.体会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习惯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指诗、词、曲这几种文学样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

最早的诗人是谁?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来感受中国最早的诗歌的美。

1.板书课题,释诗题。

(了解“薇”:

薇菜,植物名。

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2.了解《诗经》。

(出示《诗经》简介,生齐读,强调重点)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

大声,小声,自读,合作读。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

(诗中有两个生字“矣”和“霏”,诗中还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平时我们读“雨”,而这里读yù。

3.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昔”和“今”,“来”和“往”)

4.指导断句。

(出示朗读断句)

5.思考:

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四言。

课件出示诗经语言特点。

6.齐读古诗,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三、精读感悟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诗经的语言美、节奏美。

当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时,就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欣赏当时的美景,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1.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你读懂的诗句讲给你的同桌听,再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讲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

(春天)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要去哪里?

(介绍社会背景: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2)在这幅画面中除了主人公,还可能有谁?

(送别的亲友)再读这句诗,此刻主人公会是什么心情?

(不舍)

(3)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亲友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

(不能。

因为他既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民。

3.讲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争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了。

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雨雪霏霏)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指名说)

(2)此刻“我”的心情怎样?

(归家的喜悦、激动、急切;劫后余生的感慨)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3)他还有可能会想到从那个“杨柳依依”的春天到现在“雨雪霏霏”的冬天所有的经历。

(有道是: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丢弃的战车,满地的鲜血,累累的尸体,这就是战争。

(4)他还可能看到的场景有“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再读。

4.讲解: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释义: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2)《采薇》中最后四句,体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情?

5.抽查学生说诗歌大意。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6.通过师生对读、齐读、填空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四、借景抒情,拓展迁移

1.同学们,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幅动人的画面,我们能从中读到诗人复杂的心情以及沧桑的心境。

诗中是否出现“悲喜”之词?

(没有)那作者把情绪藏在了哪里呢?

(都蕴藏在生动的景物里)

2.情融入景,景包含情,原来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读出情中景,景中情!

读!

3.同学们,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像这种“借景抒情”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课下可以找来读读。

(如《静夜思》《泊船瓜洲》)

教学板书

1.采薇(节选)

战争之祸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教学反思:

 

2.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

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

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话练习:

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有感情朗读。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

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结合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别后的思念。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教学板书

2.送元二使安西

雨蒙蒙  柳青青

酒浓浓  情绵绵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3.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春雨的美好,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意思。

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诗题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761年春,杜甫于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成都曾经住过主持织锦的官员,所以叫“锦官城”)写了《春夜喜雨》这首千古名诗。

(板书课题,解题:

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的心里十分高兴。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诗,简介这首诗的体裁。

(《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

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指名读,师正音。

(“重”在这里读zhòng)

4.说一说读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乃:

就。

5.想一想: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感情来读这首诗。

(欢喜、轻快的语气,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三、品析古诗

师:

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

你读出了怎样的雨?

(及时的雨)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一)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为什么说它及时呢?

 (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2.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拟人。

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3.指导朗读此句。

4.这除了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二)着重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为什么用“潜”?

能换成别的词吗?

(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2.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

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

(引入朱自清的《春》片段。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一层薄烟。

”)

3.春雨悄悄地来,静静地走,滋润万物,默默无闻,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指导读此句。

(三)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4.是呀,好一场及时雨呀!

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

把干涸的土地彻底地滋润。

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四)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如何理解“重”字。

(1)图片出示:

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的样子。

(2)诗句帮助理解: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2.这样的万紫千红,这样的娇艳欲滴,这样的花团锦簇,难道诗人仅仅想到了城里的这些美景吗?

他还会想到什么?

(秋天,丰收)

(五)感悟朗读。

春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都将由这一场雨带来,你喜欢这场雨吗?

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总结升华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

在你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谈感受)

2.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中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以最普通的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

3.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

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

4.尝试背诵。

教学板书

3.春夜喜雨

雨(好)知(拟人)

潜、细——听觉

黑、明——视觉

湿、重——想象

教学反思: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感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背诵和默写这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喜爱早春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板书诗题,齐读)说说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诗题有点长,但信息量也很丰富。

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

早春;送呈对象:

张十八,张十八即唐代诗人张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秋思》;对方官职:

水部员外郎。

2.韩愈和张籍是什么关系?

他们是师生关系。

韩愈爱护人才,是个真正的伯乐,也是世间所罕有的良师益友。

李贺、贾岛都得到过他的教益,但最让后世传颂的是他与张籍的师生之情。

韩愈引荐张籍进士及第,后来又推荐他出任水部郎中、国子司业。

韩愈并不以张籍的老师和恩人自居,而是视张籍为信得过的朋友。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就是出自韩愈写给张籍的诗《调张籍》。

3.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如此一个大文豪想告诉他的学生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文。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2.教师范读。

3.指读,指导朗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

/满/皇都。

4.全班齐读。

5.这首诗写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6.全班交流,扫除难点,翻译全诗。

三、细品诗句

1.“天街小雨润如酥”——第一句写早春的雨景:

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细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

2.“草色遥看近却无”——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

小草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

3.“最是一年春好处”——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

4.“绝胜烟柳满皇都”——本句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在各句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

第一句写早春的雨景:

蒙蒙春雨飘洒在京城的街道上,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滋润细腻,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造句清新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

小草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这一句恰是全篇最妙的佳句。

试想: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天的影子很难找到。

但若下过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让人不由得想起了王维的诗句“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

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早春。

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

为什么早春的草色比皇城的处处烟柳好呢?

只因为春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杨柳堆烟的暮春又有什么稀罕的呢?

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2.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3.拓展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二)。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

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教学板书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雨景——(小草)春的使者——早春胜暮春——早春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5.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由“鱼”引出“渔”。

2.讲述:

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揭示课题:

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他留下来的诗文有356篇。

二、熟读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

(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

2.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出没(mò)鲈(lú)鱼风波(bō)

(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

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

(出没:

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鲈鱼:

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

你。

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

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4.交流反馈:

(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前两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出示图片)师:

你们看,每天江上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

(2)学习后两句: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出示图片)师读诗句,引导:

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

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船。

想象:

这条小舟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漂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6.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明确: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可怜的打鱼人吧,驾着小船在风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读诗悟情

初读《江上渔者》,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打鱼人的深切同情。

范仲淹生长在松江边上,对渔民的生活无比了解。

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1.当我们读着这首诗时,能否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形?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客人很多,来来往往,鲈鱼味道鲜美)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

2.如果你是酒楼的客人,吃着美味的鲈鱼,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打鱼人那只小船像一片树叶一样在风浪里漂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捕鱼人随时都有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四句,读出自己的感情。

3.播放相关课件,激发学生相关联想,体会劳动者的艰辛。

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作答:

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要经历很长时间;想到渔民可能随时会遭受强风雷暴的袭击;想到一叶小舟行驶的危险,随时可能翻船……

小结:

李绅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每一条鱼得来也不易呀。

五、朗读全诗,升华感情

1.师:

面对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大家无比感慨。

之所以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于作者巧妙的着笔,作者将“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进行对比,描绘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语言精练而又意境深远。

2.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教学板书

5.江上渔者

江上对往来

↓↓

风波比出没

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教学反思:

 

6.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理解诗意,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板书课题泊船瓜洲)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

你背过哪些王安石写的诗?

请说说你的体会。

2.“泊船”是什么意思?

(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出示挂图,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朗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什么不会的字或不懂的问题,请用笔画出来。

2.指名读,正音,读准诗中的多音字。

(泊bó;间jià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3.齐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

王安石在瓜洲看到了什么景象?

(春江、绿、明月、山)

4.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5.根据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语境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师: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

1.指名读第一、二句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想想:

京口、瓜洲、钟山分别在什么地方?

(指名在图中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

3.师:

王安石的故乡在哪里?

(指名说)

4.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一水)

(1)“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数重山”是什么意思?

表示路途近还是远?

从哪里可以知道?

(抓住“只”补充介绍)

5.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路程近的特点。

(“只隔”重读)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过渡:

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

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此时诗人有何感慨呢?

1.读第三、四句诗,这两句诗哪句写景?

哪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绿”是什么意思?

师:

是啊!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

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用上“我仿佛看到……”练习说话,教师点评)

2.体味“绿”字。

(1)师:

(出示课件)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的“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字。

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哪些字吗?

(吹过来)

(2)比一比,讨论用哪个字好。

指名谈看法:

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

是啊!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

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

3.师:

其实,这句诗精彩的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

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

告诉了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4.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哪个词表现出了作者的心情?

(何时)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师指导朗读:

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

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

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配乐,全班齐读)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他们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

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

教学板书

6.泊船瓜洲

景长江水

钟山

江南岸情思念

愉快

忧虑、无奈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7.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2.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件展示春天美景)春天在同学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呢?

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

(春暖花开、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桃红柳绿、姹紫嫣红……)

2.同学们用词语来描绘春天的美,古代诗人却用诗句来描绘春天的灿烂美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游园不值)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知诗人。

(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2.解诗题:

强调“不值”是“没有遇到人”的意思。

3.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体会诗句该如何朗读。

4.学生跟读,师指名读。

5.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抓字眼,晓诗意

1.俗话说: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

”我们跟着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了什么?

(苍苔、柴扉、红杏)“柴扉”是什么意思?

(柴门,用柴草编织的门)是不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图片)这样的门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简陋)

2.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呢?

(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的特点。

(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师点拨:

“怜”在这里是“怜惜”的意思。

“屐”是古代人们常穿的木鞋。

②为什么是“扣”柴门,而不是“敲”柴门?

(因为作者尊敬园子的主人)“扣”的动作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自己用手扣桌子)

③因为尊敬园子的主人,所以诗人轻轻地敲门,因此在“扣”的前边用了一个“小”字,“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地”。

④小组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