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骑楼城简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3692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梧州骑楼城简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梧州骑楼城简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梧州骑楼城简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梧州骑楼城简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梧州骑楼城简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梧州骑楼城简史.docx

《梧州骑楼城简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梧州骑楼城简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梧州骑楼城简史.docx

梧州骑楼城简史

梧州骑楼城简史

骑楼城的简史:

骑楼是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副产品,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由英国人首先建造。

随着殖民化的扩大,19世纪末,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开始出现骑楼建筑。

骑楼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

骑楼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二楼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

骑楼是我国南方许多古老城市发展过程的一个印迹,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城市的骑楼逐渐消失了。

庆幸的是在广西梧州市,原有的商业骑楼街基本上被保留了下来。

骑楼城的起源:

梧州是西江、浔江和桂江三江汇合处,广西784条河、80以上%的水流经梧州,由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江水文化。

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著名的商埠,骑楼建筑开始在梧州兴起。

梧州大规模建骑楼源于1924年底的一场大火。

1924年,北门外珠投岭24号商铺失火,时值东北风大作,火势蔓延入城烧毁4709间商铺,烧去全市7/10主要房屋。

广西省绥靖会办黄绍竑认为这次火灾如此惨烈,除风高物燥之外,街道狭窄,施救不便,亦是个很大的原因。

因此,他提议把全市街道加宽,火烧区域如此,其它区域也一律重新改造。

赞成者均自动照办,不愿意的就派兵强制执行。

因此梧州市商埠局决定“拆城筑路,挖山填塘”,将五门和城墙全部拆除,扩大城区面积,用城砖筑地下水渠、铺砌街道马路,街市规格参照广州(这也是梧州为什么有“小广州”之称的原因之一,广州人到梧州,如同回到家、倍感亲切)。

原来的坊式房逐渐被骑楼取代,在河东老城区留下连绵成片的骑楼群。

骑楼街士贾云集,最风光时街上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造就了上万富商,人称“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

中国骑楼博物城:

梧州骑楼城位于河东老城区,基本上保留原始风貌的22条骑楼长街上,共有560座中外经典设计的骑楼。

骑楼面积之大、长度之长、范围之集中、保存之完整,在我们国内是罕见的,所以梧州骑楼城被称之为中国骑楼博物馆。

现有梧州市骑楼城-龙母庙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

梧州的骑楼建筑主要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

走在骑楼下烈日晒不着,雨水淋不到,很人性化,也很有特色。

(展示图片10张)

骑楼建筑艺术:

梧州地处岭南,北回归线经过其间,旧时为了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梧州建筑多采用骑楼形式,主要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

由于梧州是广西最早的港口开放城市,受外来经济文化影响大,所以骑楼的西化痕迹也较浓,如罗马柱、圆拱形窗、穹雕、铁栏观景阳台等等,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语言。

中西文化在骑楼上水乳交融、和谐共存,凝聚着历史的沧桑,至今仍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图)

在骑楼博物城,随处可见墙面上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的灰雕艺术。

在大南路骑楼城墙上,一幅浮雕为“连年有余”,莲池下面游着两只鲤鱼;另一幅浮雕展示的是一棵松树下有四只白鹤,其寓意为“松鹤长春”;有寓意为“平平安安”的宝瓶,等等。

(图)

在这里,梧州骑楼最大的特色是水门和铁环。

梧州是西江、浔江和桂江三江汇合处,广西784条河、80以上%的水流经梧州,由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江水文化。

沿街骑楼二层普遍设有水门,那是为备洪水上街的时候,楼上方便居民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生活必需品;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为洪水时栓泊船艇系缆绳用的。

过去,洪水上街时,市民并不惊慌。

水到门口,垫几块砖,继续做生意、打牌、摸麻将。

水到二楼时,市民将船系在铁环,也是从容不迫地经水门上下船进出。

(图)

梧州骑楼建筑特色:

(由于时间关系和缺乏图片讲解,我们就看一下)

梧州骑楼是开埠的产物。

因此西方建筑理论和建筑风格对梧州的建筑设计产生影响。

梧州建筑主要有四个风格:

1、仿巴洛克式。

这种形式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使用。

2、混合式。

这种形式骑楼建筑风格不明显,建筑造型和立面装饰兼有多种风格。

3、中国传统式。

这种形式骑楼延续了我国南方传统居民的特点,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只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

4、现代式。

这种骑楼一般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

骑楼城的标志性建筑:

1.海关旧址

位于梧州地委大院内,建于1918年,4层砖混结构,是梧州第一座大量使用水泥建造的楼房。

1897年2月4日,梧州成为对外通商口岸;6月4日,在梧州大东桥下正式设立梧州关,称新关(又叫洋关),由外国人任关务主管,称税务司。

根据耻辱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战败赔款4.5亿银两,以关税担保,凡通商口岸25公里之内府关划归海关管理,府关税款划作赔款。

梧州为18个实行这一规定的通商口岸之一。

2.思达公医院旧址

思达公医院旧址位于现梧州工人医院处。

1902年,一名美国富商为纪念其亲属思达牧师而捐资并委托麦惠来牧师在梧州厂前街(现大东邮局处)购地建思达医院。

1903年4月20日,正式动工;次年4月24日竣工,5月27日开业,驻梧外国人和梧州官员参加了开张仪式。

1914年7月27日,思达医院租得竹园肚(现工人医院处),1918年开工;1919年1月7日第一层建成后,思达医院即由厂前街迁入新址;1924年8月,思达医院建筑全部竣工,是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医院。

1951年11月1日,思达医院改名为工人医院。

3.金龙巷

金龙巷位于梧州河东老城区、北山脚下,是梧州清代建筑保留较多的老街。

这个安静老旧的地方曾是几百年乃至几十年前两广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当年这个街区里最活跃的,是那些带着鼓鼓钱包顺西江而上的广东商人。

金龙巷的骑楼都是由结实的青砖层层叠起的,房子冬暖夏凉。

这些砖结构骑楼一般两至三层高,墙上有花窗、砖雕、牌坊,已因日晒雨淋而呈出斑驳的灰白,蔓藤一直爬到屋檐顶,但精巧的做工仍依稀可见,岭南建筑的况味仍不可遮掩。

一路过去,还可见到骑楼的罗马柱、圆拱形窗、穹雕等等,又让人错以为走到了当年的法租界。

梧州骑楼城代表性建筑:

 骑楼城牌坊--牌坊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小品。

在古代,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

骑楼城的牌坊属于装饰美化、风俗展示、标识引导等作用的一种,所以骑楼城的牌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骑楼城牌坊参考了梧州中山公园入口处的牌坊形式,其四柱落墩都采用龙凤呈祥和百鸟朝凤的镂空图案,柱内置有灯光,使图案在晚上更显瑰丽多姿。

牌坊上方除正中横梁是二龙戏珠图案外,两侧正反两面每一幅图案都不一样、各有寓意:

三只憨态可爱的小象,寓意万象更新;美艳盛开的牡丹,寓意花开富贵;随风轻摆的竹丛,寓意竹报平安;跳跃嬉戏的喜鹊,寓意喜上枝头等。

牌坊正面上方“中国骑楼城”四个大字为时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书记潘琦所题。

牌坊上方的背面图案为梧州著名的旅游景点系龙洲。

这些精心设计的山花板饰是专门到广东云浮订做的青灰石雕,每一件在做工上都要求精巧细致,蕴含着喜庆吉祥的祝愿。

(图)

雕塑小品--骑楼城牌坊附近新增的“一分炒两味”、“艇仔粥”、“埋街”、“两小无猜”等市井文化雕塑小品,将上了年纪的“老梧州”当年的岁月。

骑楼城在孕育繁华商业贸易的同时,也诞生独具韵味的市井文化。

这种市井风情成为当时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骑楼城风情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上世纪六十年代沿街叫卖和味柑榄、喉柑子。

在当时物质和生活还不是很富足的年代,听到“和味喉柑子,一分炒两味”的叫卖声,用一两分钱买几个柑榄或喉柑子过过嘴瘾,曾给多少市民的生活带来期代和欢乐。

“和味喉柑子,一分炒两味”成了朗朗上口的口头禅。

梧州是岭南水都,饮食文化十分发达,“艇仔粥”是梧州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

2002年梧州河东防洪堤建成后,梧州人告别了几千年的洪水,“埋街”是当年洪水来时梧州人民从容应付洪水的写照。

洪水来时,船民沿着水街叫卖,将食品等送到被洪水围困的居民楼下。

“两小无猜”反映的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少男少女到河边放龙船的情形。

实际上,梧州人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像这种颇具人情味的市井风情在当年的骑楼城里还有很多,如“落大雨,水浸街,阿妈担柴上街卖”、“倒垃圾”、“补镬”等,当年骑楼城的这些一声声的低吟高喝,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它们却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历史文化名人雕塑:

骑楼城牌坊附近的士燮、“三陈”、赵光、牟子等梧州历史名人雕像,可使游人了解梧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骑楼城牌坊后边有赵光和牟子雕像。

另一尊出名的雕像是士燮。

士燮是苍梧郡广信县人。

其先祖是鲁国汶阳(今山东宁阳县)人,因王莽之乱避难交州。

父士赐于桓帝时任日南(今越南中部顺化一带)太守。

士燮少年时游学京都洛阳,研习《春秋》经传,后著有《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

东汉熹平四年举孝廉,补尚书郎,后授官巫山县令,任交趾郡太守、安远将军、卫将军、龙度亭侯、龙编侯,政绩卓著,名满一方。

他的几个弟弟也很有学问,为朝廷重用:

士壹任合浦太守,士黄有任九真太守,士武任南海太守。

一时间岭南成为士家天下。

在当时诸侯纷争、中原动乱的情况下,岭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故深得人民的拥戴。

建安十五(210)年,东吴孙权加封士燮为左将军。

士燮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领本郡人民归附吴国,孙权升士燮为卫将军,封龙编侯。

士燮在郡任职40多年,死后埋葬在越南。

而其家乡苍梧县京南镇旧街、桂江边还有为纪念士燮而建的石刻、大人庙。

陈钦家族和士燮家族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广信名门望族。

陈钦是西汉古文经学家,苍梧郡广信县人。

自幼受良好教育,熟读《易》《书》《诗》《春秋》《礼记》,后到京都西安任五经博士,被封为厌难将军。

跟随古文经学家贾护学习《左氏春秋》,不墨守师说,有创见,自成一家,著有《陈氏春秋》,教授皇家子弟、族戚王莽等。

始建国二年(10年)十二月,王莽派陈钦率军出征匈奴,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

同年,陈钦上奏朝廷,“犯边者皆孝单于咸子角所为”,建议处死咸之子登。

王莽怒斩登于长安。

天凤元年(14年),陈钦被免职调回长安。

次年二月王莽将杀登之责推给陈钦,以他罪将陈钦逮捕下狱,陈钦自知难逃一死,自杀而亡。

其子陈元、孙陈坚卿,受教育熏陶,也成为著名的经学家。

史称“三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