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笔记精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3505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笔记精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生物化学笔记精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生物化学笔记精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生物化学笔记精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生物化学笔记精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笔记精要.docx

《生物化学笔记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笔记精要.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笔记精要.docx

生物化学笔记精要

生物化学:

代谢部分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100=100g样品中蛋白质含量(g%)

Gly甘氨酸(G)

Gln谷氨酰胺(Q)

Glu谷氨酸(E)

Ala丙氨酸(A)

Arg精氨酸(R)

Asn天冬酰胺(N)

Asp天冬氨酸(D)

Lys赖氨酸(K)

Leu亮氨酸(L)

Ile异亮氨酸(I)

Ser丝氨酸(S)

Thr苏氨酸(T)

Trp色氨酸(W)

Tyr酪氨酸(Y)

Cys半胱氨酸(C)

Met蛋氨酸(M)

Phe苯丙氨酸(F)

Pro脯氨酸(P)

His组氨酸(H)

Val缬氨酸(V)

含共轭双键:

色氨酸、酪氨酸。

紫外吸收:

280nm附近为最大峰。

蛋白质二级结构:

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模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如锌指。

蛋白质三级结构:

结构域、分子伴侣、次级键(疏水键、盐键、氢键、VanderWaals力等)。

蛋白质四级结构中,各亚基间的结合力主要是氢键和离子键。

一分子Hb共结合4分子氧。

Hb各亚基与O2结合呈正协同效应。

大于10个氨基酸的肽称多肽。

参与肽键形成的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B型DNA:

右手螺旋,螺旋直径2.37nm,每一螺旋的碱基对数目10.4,螺距3.54nm,相邻碱基对之间的垂直间距0.34nm,反式糖苷键构象,相邻碱基对之间的转角36°,使构象稳定的相对环境湿度92%,碱基对平面法线与主轴的夹角1°,大沟宽深,小沟窄深。

Z型DNA左手螺旋。

在所有RNA中,mRNA的寿命最短。

hnRNA(不均一核RNA)经剪接成为成熟的mRNA。

大部分真核细胞mRNA的起始结构为5′—末端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m7GpppN),即帽结构。

真核生物mRNA的3′—末端有多聚A尾。

tRNA含多种稀有碱基。

tRNA二级结构似三叶草。

tRNA三级结构倒L形。

所有tRNA的3′—末端CCA以结束,氨基酸可通过酯键连接在A上。

核酶:

催化特定RNA降解。

DNA紫外吸收值:

最大在260nm附近(嘌呤和嘧啶都含有共轭双键)。

Tm(DNA解链温度):

50%DNA双链打开。

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G≡C)。

DNA变性:

双链解离为单链。

snmRNA(非mRNA小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单纯酶

结合酶(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金属或辅酶))

辅基:

与酶蛋白共价结合的辅酶。

同工酶催化相同化学反应。

Vmax

表观Km

竞争性抑制

不变

增大

非竞争性抑制

降低

不变

反竞争性抑制

降低

降低

酶分六大类:

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

名称

辅酶或辅基

辅酶A(CoA)

泛酸

磷酸吡哆醛(胺)

VitB6

TPP(焦磷酸硫胺素)

VitB1(硫胺素)

FMN(黄素单核苷酸)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VitB2(核黄素)

NAD+(辅酶Ⅰ,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P+(辅酶Ⅱ)

尼克酰胺(VitPP之一)

钴胺素辅酶类

VitB12

四氢叶酸

叶酸

生物素

生物素

米氏方程

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主要存在于小肠黏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血中葡萄糖进入细胞依赖一类葡萄糖转运体GLUT,已发现5种,GLUT—1主要存在于脑、肌、脂肪等组织中,GLUT—2主要存在于肝和胰的β细胞中,而GLUT—4主要存在于脂肪和肌组织中。

酶活性中心有的基团

→作为质子的供体(酸)→一般酸碱催化作用。

→提供电子→亲核催化作用。

糖无氧氧化反应过程分为糖酵解途径和乳酸生成两阶段。

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称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经己糖激酶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4种己糖激酶同工酶,肝细胞中存在的是Ⅳ型,称葡萄糖激酶,对葡萄糖亲和力很低。

糖酵解途径中有3个非平衡反应: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

6-磷酸果糖激酶-1对调节糖酵解途径的流量最重要,ATP和柠檬酸是此酶的变构抑制剂,变构激活剂有:

AMP、ADP、1,6—二磷酸果糖和2,6—二磷酸果糖(F—2,6—BP)(最强)。

己糖激酶受其反应产物6—磷酸葡萄糖的反馈抑制,葡萄糖激酶分子内不存在6—磷酸葡萄糖的变构部位,故不受6—磷酸葡萄糖的影响。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包括糖酵解途径、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此反应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参与的辅酶有硫胺素焦磷酸酯(TPP)、硫辛酸、FAD、NAD+及CoA。

在真核细胞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存在于线粒体中,是由丙酮酸脱氢酶(E1),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三种酶按一定比例组合成多酶复合体,其组合比例随生物体不同而异。

8种营养必须氨基酸:

亮、异亮、苏、缬、赖、甲硫、苯丙、色氨酸。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

首先由乙酰CoA(主要来自于三大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3个羧基的柠檬酸,再经4次脱氢、2次脱羧,生成4分子还原当量和2分子CO2,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

TCA循环本身每循环一次只能以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个GTP。

TCA循环中有3步不可逆反应(3个关键酶):

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

TCA循环是3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1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共生成10个ATP。

TCA循环:

(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辅酶A→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

磷酸戊糖途径生成NADPH和磷酸戊糖(胞质中进行)。

糖酵解: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乳酸

糖酵解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1,3-二磷酸甘油酸变成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变成丙酮酸。

糖原合酶作用下,形成α—1,4—糖苷键,糖链只能延长。

分支酶将糖链以α—1,6—糖苷键相接,形成分支。

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糖原合酶a有活性,磷酸化成糖原合酶b后即失去活性。

糖原磷酸化酶只能分解α—1,4—糖苷键,α—1,6—葡萄糖苷酶水解与糖链形成分支的葡萄糖基。

糖原磷酸化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磷酸化酶b磷酸化为磷酸化酶a时活性增强。

糖原合成

糖原分解

α—1,4—糖苷键

糖原合酶

糖原磷酸化酶

活性a

有活性

b磷酸化活性增强

b

a磷酸化失去活性

活性很低

α—1,6—糖苷键

分支酶

α-1,6-葡萄糖苷酶

糖原合成中,U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充作葡萄糖供体。

肝糖原分解最终产物中约85%为1—磷酸葡萄糖,15%为游离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后,由葡萄糖-6-磷酸酶水解成葡萄糖入血。

葡萄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中。

肌糖原不能补充血糖。

乳酸循环(Cori循环):

肌中产生的乳酸运输至肝进行糖异生。

三碳途径(间接途径):

摄入的相当一部分葡萄糖先分解成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物,然后再异生成糖原。

糖异生途径:

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

软脂酸16:

0,硬脂酸18:

0.

小肠上段是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脂类消化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

胰腺分泌如十二指肠中消化脂类的酶有胰脂酶、辅脂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

甘油三酯是脂酸的主要储存形式,是机体的主要能量储存形式。

脂肪动员: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被酯酶逐渐水解为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肝细胞的甘油激酶活性最高,脂肪动员产生的甘油主要被肝细胞摄取利用。

脂酸的活化形式为脂酰CoA,(长链)脂酰CoA经肉碱转运进入线粒体。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是脂酸β-氧化的限速酶。

经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等四步连续反应,一次β—氧化可产生1分子乙酰CoA、1分子FADH2、1分子NADH+H+和比β—氧化前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脂酸,但以肝及肌最活跃。

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代替葡萄糖成为脑等组织的主要能源。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丙酮、β—羟基丁酸。

酮体:

肝内合成,尤其HMGCoA合成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合成酶);肝外利用。

1分子FADH2通过呼吸链氧化产生1.5分子ATP,1分子NADH+H+氧化产生2.5分子ATP,1分子乙酰CoA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产生10分子ATP。

脂酸活化时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相当于2个ATP)。

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共生成108个ATP,净生成106分子ATP。

乙酰CoA是合成脂酸的主要原料,主要来自葡萄糖。

线粒体内的乙酰CoA主要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进入胞液。

乙酰CoA羧化酶存在于胞液中,将乙酰CoA羧化为丙二酰CoA,是脂酸合成的限速酶,辅基为生物素,Mn+为激活剂。

柠檬酸、异柠檬酸可使其由无活性的单体聚合成有活性的多聚体,而软脂酰及其他长链脂酰CoA则能使其解聚失活。

乙酰CoA羧化酶可被一种依赖于AMP(不是cAMP)的蛋白激酶磷酸化而失活。

脂酸合成,每次延长2个碳原子。

大约一半以上的甘油三酯水解至甘油一酯后即被吸收。

肠黏膜细胞中由甘油一酯合成脂肪的途径称甘油一酯途径。

甘油二酯途径是肝细胞及脂肪细胞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途径。

甘油三酯脂酶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又称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酶(HSL)。

除红细胞外,全身各组织均有合成PG的酶系。

花生四烯酸可合成PG、TX、LT(白三烯)。

由鞘氨醇或二氢鞘氨醇构成的磷脂称鞘磷脂。

神经酰胺与磷酸胆碱结合生成神经鞘磷脂。

心磷脂(二磷脂酰甘油),是线粒体膜的主要脂质,是仅有含双甘油的磷脂。

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被磷酸化生成磷脂酰肌醇-4,5-2磷酸(PIP2),PIP2可分解为二脂酰甘油(DAG)及三磷酸肌醇(IP3),二者均为重要第二信使。

甘油磷脂合成的基本原料为甘油、脂酸、磷酸盐、胆碱、丝氨酸、肌醇等。

CTP在磷脂合成中为合成CDP—乙醇胺、CDP—胆碱及CDP—甘油二酯等活化中间物所必需。

甘油磷脂的合成有甘油二酯合成途径和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两条途径。

类固醇的母体结构为环戊烷多氢菲。

胆固醇仅存在于动物体内。

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胆固醇。

胆固醇合成酶系存在于胞液及光面内质网膜上。

HMGCoA还原酶催化HMGCoA还原生成甲羟戊酸(MVA),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

胆固醇合成:

甲羟戊酸→鲨烯→胆固醇。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血脂:

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

apoB100是迄今世界上阐明一级结构的分子量最大的蛋白质。

CM由小肠黏膜细胞合成,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至骨骼肌、心肌、脂肪等组织,运输外源性胆固醇至肝。

LDL主要由VLDL在人血浆中转变而来,是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HDL主要功能是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RCT),即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至肝。

HDL及VLD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小肠亦可合成部分。

HDL主要含apoAⅠ及apoAⅡ,LDL几乎只含apoB100;VLDL除含apoB100外,还有apoCⅠ、apoCⅡ、apoCⅢ及apoE;CM含apoB48,而不含apoB100.

CM含脂最多,密度最低,电泳最慢。

脂蛋白

电泳:

CM<β<前β<α

密度:

CM<VLDL<LDL<HDL

CM及VLDL主要以甘油三酯为内核,LDL及HDL主要以胆固醇酯(CE)为内核。

在血浆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催化下,新生HDL转变为成熟HDL。

HDL表面的apoAⅠ是LCAT的激活剂。

LCAT在血浆中将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以利运输。

LDL代谢中,游离胆固醇(FC)激活内质网脂酰CoA胆固醇脂酰转移酶(ACAT),使FC酯化成CE在胞液中储存。

LDL和VLDL具有致AS作用,HDL具有抗AS作用。

合成1分子胆固醇需18分子乙酰CoA,16分子NADPH及36分子

ATP。

(前β—)极低密度脂蛋白。

营养必需脂酸: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脂肪即甘油三酯。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复合体Ⅰ(含FMN)→CoQ→复合体Ⅲ(含Cytb,Cytc1)→复合体Ⅳ(含Cyta,Cyta3)→O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复合体Ⅱ(含FAD)→CoQ→复合体Ⅲ→复合体Ⅳ→O2

P/O比值:

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

摩尔O2所生成ATP的摩尔数(或一对电子通过氧化呼吸链传递给氧所生成ATP分子数)。

一对电子经NADH氧化呼吸链传递,P/O比值约2.5;一对电子经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传递,P/O比值约1.5。

在复合体Ⅰ、Ⅲ、Ⅳ内,各存在一个ATP生成部位。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Ⅰ、Ⅲ、Ⅳ内。

氧化磷酸化将氧化呼吸链释能与

磷酸化生成ATP偶联。

鱼藤酮、粉蝶霉素A、异戊巴比妥等是复合体Ⅰ的抑制剂。

萎锈灵是复合体Ⅱ的抑制剂。

抗霉素A、粘噻唑菌醇是复合体Ⅲ抑制剂。

CN—、N3—、CO是复合体Ⅳ的抑制剂。

解偶联剂:

二硝基苯酚(DNP)、棕色脂肪组织中的解偶联蛋白(UCP1)。

ATP合酶抑制剂:

寡霉素、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P)。

ADP是调节正常人体氧化磷酸化速率的主要因素。

ATP是最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高能磷酸化合物包括:

ATP、乙酰辅酶A、磷酸肌酸、1.3—二磷酸甘油酸、氨基甲酰磷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胞质中NAD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氧化呼吸链,α—磷酸甘油穿梭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

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复合体Ⅱ(琥珀酸—泛醌还原酶)、复合体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

胰液中蛋白酶:

内肽酶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外肽酶主要包括羧基肽酶A、羧基肽酶B。

胰蛋白酶原在十二指肠由肠激酶激活。

转氨酶的辅酶都是维生素B6的磷酸酯。

ALT(丙氨酸转氨酶):

GPT(谷丙转氨酶)

AST(天冬氨酸转氨酶):

GOT(谷草转氨酶)

肝组织中GPT的活性最高,心肌组织中GOT的活性最高。

各种转氨酶中,L—谷氨酸和α—酮酸的转氨酶最为重要。

L—谷氨酸是哺乳动物组织中唯一能以相当高的速率进行氧化脱氨反应的氨基酸。

L—谷氨酸脱氢酶是唯一既能利用NAD+又能利用NADP+接受还原当量的酶,属不需氧脱氢酶。

心肌和骨骼肌中,氨基酸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脱去氨基。

联合脱氨基作用:

转氨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氧化脱氨基作用)协同作用,把氨基酸转变成NH3及相应α—酮酸。

联合脱氨基作用是体内主要的脱氨基途径。

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异亮、苯丙、酪、苏、色氨酸。

生酮氨基酸:

亮氨酸、赖氨酸。

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代琥珀酸→精氨酸→鸟氨酸(瓜氨酸在线粒体合成后,转运到线粒体外)

AGA(N—乙酰谷氨酸)是CPS-Ⅰ(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的变构激活剂,NH3和CO2由CPS-Ⅰ催化生成氨基甲酰磷酸。

氨基甲酰磷酸是鸟氨酸循环启动的限速酶,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是尿素合成启动以后的限速酶。

天冬氨酸提供尿素分子的第二个氮原子。

谷氨酸经谷氨酸脱羧酶催化生成γ—氨基丁酸。

鸟氨酸脱羧酶是多胺生成的限速酶,多胺促进细胞增殖。

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运载体。

一碳单位主要来自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及色氨酸的分解代谢。

一碳单位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嘌呤、嘧啶的合成。

含硫氨基酸:

甲硫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

甲硫氨酸循环:

SAM提供甲基后生成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再接受N5—CH3—FH4的甲基,重新生成甲硫氨酸。

SAM(S—腺苷甲硫氨酸)是体内甲基最重要的直接供体,称活性甲硫氨酸。

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可以互变,但两者都不能转变为甲硫氨酸。

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12,VitB12不足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同时同型半胱氨酸在血中浓度升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半胱氨酸可生成活性硫酸根PAPS(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苯丙酮酸尿症(PKU):

苯丙氨酸羧化酶缺陷。

白化症:

酪氨酸酶缺乏。

尿黑酸尿症:

对—羟苯丙酮酸氧化酶缺乏。

支链氨基酸:

缬、亮、异亮氨酸。

食物来源的嘌呤和嘧啶主要被分解而排出体外。

ATP是核苷酸。

核苷酸合成有两条途径:

从头合成途径,补救合成(或重新利用)途径。

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是一些嘌呤、氨基酸或叶酸类似物。

6—MP(6—巯基嘌呤)与次黄嘌呤相似,氮杂丝氨酸及6—重氮—5—氧正亮氨酸与谷氨酰胺相似,氨蝶呤及甲氨蝶呤(MTX)是叶酸类似物。

5—Fu(5—氟尿嘧啶)与胸腺嘧啶相似。

阿糖胞苷抑制CDP还原成dCDP。

从头合成不同点:

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嘌呤环的;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是先合成嘧啶环,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相连而成的。

PRPP(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是嘧啶与嘌呤两类核苷酸合成过程中共同需要的酶。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

原料:

天冬氨酸(N1)、CO2(C6)、甘氨酸(N7、C4、C5)、谷氨酰胺(N3、N9)、甲酰基(C2、C8);反应步骤:

IMP

→AMP(腺嘌呤核苷酸)

→GMP(鸟嘌呤核苷酸)

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

原料:

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2(胞液中生成氨基甲酰磷酸,不同于尿素循环);反应步骤:

UMP(尿嘧啶核苷酸)

→CTP(三磷酸胞苷)

→TMP

尿酸是人体嘌呤分解代谢的终产物。

胞嘧啶降解成NH3、CO2及β—丙氨酸,胸腺嘧啶降解成β—氨基异丁酸。

嘧啶分解后产生的β—氨基酸可随尿排出或进一步代谢。

肝组织进行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脑、骨髓等则进行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

补救合成过程比较简单,消耗能量也少。

两种酶参与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APRT(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自毁容貌征(或Lesch—Nyhan综合征)由于基因缺陷而导致HGPRT完全缺失。

体内嘌呤核苷酸可以相互转变。

体内有毒性氨的三个重要来源: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和胺类分解,肠道细菌腐败作用产氨,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

减少氨的吸收宜碱化。

通过谷氨酰胺,氨从脑和肌肉等组织运往肝或肾。

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氨从肌肉运往肝。

肾是可进行糖异生和生成酮体的器官。

肾髓质无线粒体,主要由糖酵解供能,肾皮质主要由脂酸及酮体的有氧氧化供能。

脑几乎以葡萄糖为唯一供能物质,长期饥饿血糖供应不足时,脑可转变利用由肝生成的酮体作为重要供能物质。

肌肉主要氧化脂肪酸,强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肌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肌糖原无氧酵解增强)。

心肌正常优先消耗脂酸。

变构调节和化学修饰调节为快速调节。

变构调节中,变构抑制更多见。

迟缓调节:

改变细胞内酶的含量。

分布于胞液的多酶体系:

糖原合成、脂酸合成、糖酵解、戊糖磷酸途径、糖异生。

分布于线粒体的多酶体系:

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呼吸链、脂酸β氧化。

化学修饰调节效率常较变构调节高(酶促级联放大效应)。

酶蛋白的磷酸化由蛋白激酶催化,脱磷酸由磷蛋白磷酸酶催化。

代谢组学:

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分析活细胞中代谢物谱变化的研究领域,以高通量的检测实验和大规模的计算为特征。

应激时糖、脂、蛋白质代谢特点是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受抑制。

短期进食调节激素主要包括生长激素释放肽(刺激食欲)和胆囊收缩素(CCK,引起厌腻、饱胀感)。

参与食欲、进食长期调节的激素包括胰岛素和脂肪细胞分泌的瘦蛋白,两者都抑制进食并促进能量消耗,是调节体内脂肪储存量两种最主要的信号分子。

肌肉中的氨基酸占总氨基酸代谢库的50%以上,肝约占10%。

长期饥饿时肌蛋白分解较短期饥饿下降。

饥饿晚期肾糖异生作用较短期饥饿增强,生成约40g葡萄糖/d,几乎和肝相等。

生物化学:

基因部分

无论线性的真核生物染色体或原核生物环状的DNA,都采用双向复制。

双向复制:

复制时,DNA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Y字型结构)。

子链只能从5′至3′方向延伸。

在同一复制叉上只有一个解链方向。

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

冈崎片段:

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

真核生物是多复制子的复制,原核生物是单复制子(复制体)。

复制子:

从一个DNA复制起始点起始的DNA复制区。

半保留复制是DNA复制的基本特征。

DNA复制的参与:

底物为dNTP(脱氧三磷酸核苷:

dATP、dGTP、dCTP、dTTP)、DNA—pol(DNA聚合酶,全称依赖DNA的DNA聚合酶),引物提供3′—OH末端使dNTP可以依次聚合等。

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分三型,三种聚合酶都有5′→3′延长脱氧核苷酸链的聚合活性及3′→5′核酸外切酶活性,DNA—polⅠ的小片段还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

Klenow片段:

DNA—polⅠ的大片段,具有DNA聚合酶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是实验室常用工具酶。

在真核细胞至少发现有15种DNA聚合酶,5种常见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都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

DNA—polⅢ是原核生物复制延长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酶,真核生物复制延长中主要起催化作用的是DNA—polδ.

DNA—polⅠ主要是对复制中的错误进行校读,对复制和修复中出现的空隙进行填补。

DNA—polε在真核生物复制中起校读、修复和填补引物缺口的作用。

DNA—polⅡ基因发生突变,细菌一人能存活。

DNA—polⅡ对模板的特异性不高。

认为它参与SOS修复。

DNA—polβ的功能是低保真度的复制,可能参与SOS修复。

DNA—polγ是线粒体DNA复制的酶。

DNA—polα的功能:

起始引发,引物酶活性。

DNA—polⅢ核心酶中,α亚基有5′→3′聚合活性,ε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及碱基选择功能,两边的β亚基起夹稳模板链并使酶沿模板滑动的作用。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

形成闭合环形的可滑动DNA夹子,并使polδ获得持续合成的能力,PCNA水平也是检验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

(类似DNA—polⅢ的β亚基)

DNA复制的保真性至少要依赖三种机制:

①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②聚合酶在复制延长中对碱基的选择功能;③复制出错时有即时的校读功能。

原核生物复制起始的相关蛋白质:

DnaA辨认起始点,DnaB(解螺旋酶)解开DNA双链,DnaC运送和协同DnaB,DnaG(引物酶)催化RNA引物生成,SSB(单链DNA结合蛋白)在复制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并保护单链的完整,拓扑异构酶(gyrA,B)理顺DNA链。

连接酶连接碱基互补基础上的双链中的单链切口(非单独存在的DNA单链或RNA单链)。

DNA聚合酶、拓扑酶、连接酶三者都催化3′,5′—磷酸二酯键的生成。

复制中的DNA分子会遇到正、负超螺旋及局部松弛等过渡状态,拓扑酶使复制中的DNA能解结、连环或解连环,达到适度盘绕。

冈崎片段的成因:

随从链的子链延长方向与解链的方向相反。

引发体:

含有解螺旋酶(DnaB)、DnaC蛋白、引物酶(DnaG)和DNA的起始复制区域的复合结构。

引物:

由引物酶催化合成的短链RNA分子。

复制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