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解答题必备一二三章.docx
《教育基础解答题必备一二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基础解答题必备一二三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基础解答题必备一二三章
第一章教育基础重点简答题(必背高频考点)
1、简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路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简述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5、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实际的联系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考试与评价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对课程类型的调整有哪些?
1、贯彻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以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
8、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现代化
9、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0、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1、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2、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
3、确定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
5、收集、整理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13、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定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14、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5、简述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根本要求
改革创新—强大动力
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
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16、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象征性
5、刻板性
6、宗教性
17、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教师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3)在对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18、简述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5、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6、应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19、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1、题目
2、引言
3、正文
4、结论
5、参考文献
6、附录
20、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有哪些?
(影响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2、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2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4、课程法制化、综合化、个性化和多样化
22、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
2、师德为先
3、能力为重
4、终身学习
第二章学生指导重点简答题(必背高频考点)
1、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2、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恒常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选择性
3、简述意志的基本特征。
1、有明确的目的性
2、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
4、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4、简述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
5、简述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广阔性
2、兴趣的倾向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性
6、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7、简述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整合性
4、功能性
8、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者的态度
3、识记方法
4、时间因素
5、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6、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9、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0、简述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的发展和提高
2、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3、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4、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5、由具体形象思维像抽象性思维过渡
11、简述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2、观察缺乏顺序性
3、观察缺乏精确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12、简述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
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13、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14、简述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15、简述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16、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先天遗传因素
2、早期经验影响
3、教育和实践活动影响
4、个人勤奋的影响
17、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文化因素
2、生物遗传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18、简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
1、顺序性,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教育工作要分段教学
3、不平衡性,要抓住学生的关键期
4、互补性,教育工作要扬长避短
5、个体差异性,教育工作要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19、影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
2、环境
3、学校教育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2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3、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1、简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学习观点: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学习观点:
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的过程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学习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反映概率的变化
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观点:
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
22、简述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苛勒—完形顿悟说
学习观点: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观点: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
3、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
学习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4、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3、简述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
1、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分: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分:
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2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习的情境性
25、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3、精心设疑、质疑
4、利用教具、多媒体进行教学
5、课堂教学多样化
26、简述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从低年级抓起,越早越好
2、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3、严格要求,多方密切配合
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5、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27、简述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理想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28、简述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1、逐步形成道德认识能力
2、品德具有过渡性
3、品德具有协调性
4、自觉纪律的形成
29、简述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社会风气
2、家庭教养方式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
30、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31、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2、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3、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陶冶教育法
3、榜样示范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34、简述学生心里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3、在学科知识中渗透心里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5、个别心理辅导
6、小组辅导
35、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自我意识正确
2、人际关系协调
3、性别角色分化
4、社会适应良好
5、情绪积极稳定
6、人格结构完整
36、简述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第三章班级管理重点简答题
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正确的集体舆论
5、高度的凝聚力
2、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
4、组织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马卡连柯提出)
3、班级目标管理
4、班级民主管理
4、简述班级管理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情境感染法
4、心理疏导法
5、舆论影响法
6、规范制约法
7、行为训练法
5、简述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问题:
1、班主任在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上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应对方法:
1、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6、简述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均可能涉及)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性原则
5、冷处理原则
7、简述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制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8、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
2、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
9、班主任如何做好先进生的教育工作?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10、班主任如何做好中等生的教育工作?
1、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3、给中等生创造才能的机会
11、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激发自信
12、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有哪些?
1、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位学生
2、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班会活动、文化实践活动等
4、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5、经常与任课老师和其他教职工沟通
13、简述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3、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
14、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2、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
3、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15、什么是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的形式有哪些?
定义:
在班主任领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
主要形式:
专题讲座、主题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纪念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