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预防常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271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docx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疾病预防常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docx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病毒性肝炎

1、病毒性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

甲型、戊型肝炎一般通过饮食传播,毛蚶、泥蚶、牡蛎、螃蟹等均可成为甲肝病毒携带物。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还可能发展为肝癌或肝硬化。

2、主要症状:

身体疲乏、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部分病人可能出现黄疸。

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无任何肝炎症状。

3、应急要点:

 

(1)肝炎病人自发病之日起必须进行3周的隔离。

(2)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水源管理、托幼保教工作的肝炎病人,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3)肝炎病人用过的餐具要消毒,在开水中煮15分钟以上。

(4)不要与肝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对其使用过或接触过的公共物品和生活物品要消毒。

(5)与肝炎病人共用同一个厕所,要用消毒液或漂白粉对便池消毒。

(6)不要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共用剃刀、牙具;不要与乙肝病人发生性关系,如发生性关系时,要使用避孕套。

4、日常预防

(1)养成用流动的水勤洗手的好习惯。

(2)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避免熟食受到污染。

(3)食用毛蚶、牡蛎、螃蟹等水产品,须加工至熟透再吃。

(4)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5)不喝生水。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流感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指由流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主要症状:

重则发烧在38℃以上,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轻则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等。

老年人、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者患流感后,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人死亡。

3、应急要点:

(1)有流感症状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开窗通风。

(2)发生流感时,尽量避免外出活动;不要去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

(3)流感病人应与家人分餐、分室居住。

(4)流感病人的擤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扔进加盖的垃圾桶,或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

(5)重病人应在医院隔离治疗。

4、日常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空气新鲜

(1)无论何种原因,如身体持续发热,都应尽早就医。

(6)必要时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禽流感

1、禽类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指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根据其致病力不同,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

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

2、(人患病)主要症状:

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部分病人可有恶心、腹泻、腹痛、稀水样变等消化道症状,体温多持续在39℃以上。

一旦引起病毒性肺炎,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

3、应急要点:

(1)尽量避免接触异常死亡的禽类。

处理死亡家禽时,应穿防护衣,戴手套和口罩,事后马上消毒或用肥皂洗手。

(2)接触禽类后,如出现发烧、头痛、发冷、哆嗦、浑身疼痛无力、喉咙痛、咳嗽等症状,且48小时不退烧者,应马上到医院就诊。

(3)饲养家禽时,做好个人防护及环境消毒工作。

必要时,禽类饲养人员可接种禽流感疫苗。

(4)发生禽流感疫情时,应采取强制性的防疫措施。

4、日常预防

(1)发生家禽或候鸟不明原因死亡时,应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报告。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勤换衣,特别是接触禽类后更要及时洗手。

(3)避免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

(4)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或水果,有助于增强抗病力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登革热

1、登革热,是指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2、主要症状:

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部分病人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3、应急要点:

(1)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

(2)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等应急处置工作。

(3)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到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

4、日常预防

(1)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15天。

(2)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3)搞好室外环境卫生,清扫蚊子孳生场所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手足口病?

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

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

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

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

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

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六)狂犬病

1、狂犬病,是指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人被带有狂犬病毒的狗、猫咬(抓)伤后,会引起狂犬病。

一旦发病无法救治,病死率达100%。

2、主要症状:

发烧、头痛、恐水、怕风、四肢抽搐、喉肌痉挛、牙关紧闭等。

3、应急要点:

  

(1)被狗、猫等动物咬(抓)伤后,首先要挤出污血,用3%-5%的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冲洗伤口至少要20分钟;最后涂擦浓度75%的酒精或者2%~5%的碘酒。

只要未伤及大血管,切记不要包扎伤口。

  

(2)伤者应立刻到医疗门诊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

第1次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伤后的24小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再各注射一次。

  (3)如果一处或多处皮肤形成穿透性咬伤,伤口被犬的唾液污染,在注射狂犬病疫苗的同时,必须注射抗狂犬病血清。

  (4)攻击人的动物暂时单独隔离,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4、日常预防

  

(1)狗、猫等动物饲养人有义务按照规定为饲养物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

  

(2)发现狗、猫等动物出现精神沉郁、喜卧暗处、唾液增多、后身躯体软弱、行走摇晃、攻击人畜、恐水等症状,要立即报告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3)人被犬攻击并咬伤,应立即向当地公安、卫生部门报告。

  (七)农药中毒

1、农药中毒,是指农药进入人体后超过最大忍受量,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使生理失调,病理改变等。

2、主要症状:

呼吸障碍、心博骤停、休克、昏迷、痉挛、激动、烦躁不安、疼痛、肺水肿、脑水肿等。

3、应急要点:

  

(1)尽快让中毒者离开现场,根据中毒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中毒严重者采取急救措施后带上农药包装物或标签尽快就近送医院治疗。

  

(2)如果中毒者呼吸停止,应及时进行人工呼吸,直到中毒者能自主呼吸为止。

对农药熏蒸剂中毒者只能给氧,禁止人工呼吸。

  (3)农药沾染皮肤的,应脱去被农药污染的衣服,用清水及肥皂(不要用热水)充分洗涤被污染的部位。

洗涤后用洁净的布或毛巾擦干,穿上干净衣服并注意保暖。

受敌百虫污染的,不能用肥皂,以免敌百虫遇碱后转化为毒性更高的敌敌畏。

  (4)眼睛被溅入药液或撒进药粉的,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冲洗时把眼睑撑开,一般要冲洗15分钟以上。

清洗后,用干净的布或毛巾遮住眼睛休息。

  (5)吸入农药,身体感到不适时,应立即到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安全场所,脱去被农药污染的衣物等,解开上衣钮扣和松开腰带,使呼吸畅通。

用干净水漱口和肥皂水洗手、洗脸,注意身体保暖。

  (6)吞服农药引起中毒的,吞服量较大时,一般应立即催吐或洗胃,而不要先用药物治疗。

如吞服农药量度少或难于催吐,一般采用无机盐类泻药。

4、日常预防

  

(1)在农药生产车间等人员聚集地方发生毒气中毒事故,救助者应戴好防毒面罩后才能进入现场。

  

(2)施洒农药时,人应站在上风方向。

 

  (九)其他公共卫生

1、非典型性肺炎

  非典型性肺炎(简称SARS),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

2、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炎。

主要症状:

眼部充血肿胀,有异物感,眼部分泌物增多等。

3、鼠疫

  鼠疫(俗称1号病),是指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

4、霍乱

  霍乱(俗称2号病),是指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5、炭疽

  炭疽,是指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6、口蹄疫

口蹄疫,是指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热性、急性、高度接触感染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牛、猪、羊最易感染。

人偶尔因接触患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