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凸透镜综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164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凸透镜综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备战中考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凸透镜综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备战中考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凸透镜综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备战中考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凸透镜综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备战中考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凸透镜综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凸透镜综合含答案.docx

《备战中考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凸透镜综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凸透镜综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中考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凸透镜综合含答案.docx

备战中考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凸透镜综合含答案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淸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川屮H屮【片石卩IhFhHiIlqluI[∣ι6∣h]∣ι叩Ii耳IhTiHn加FHI川THUW

OCmIO2030405037080901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换成焦距为IoCm的凸透镜,在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情况下,凸透镜从紧靠蜡烛向光屏移动,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两次淸晰倒立的像

C.在凸透镜左侧放一凹透镜,将光屏向右移动还能接收到淸晰的像

D.凸透镜与蜡烛不动,去掉光屏.人眼在IOOCm处能看到蜡烛的像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在光屏上恰能成淸晰的像,则此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

2f=U=V=30Cm

则焦距为15Cmt故A项错误;

B.换成焦距为IoCm的凸透镜,在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情况下,凸透镜从紧靠蜡烛向光屏移动,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IOCm~20cm之间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在50cm~40cm,移动凸透镜在适当位置能成清晰的像,由光路可逆原理可知,光屏距离凸透镜IOCm~20cm之间时,可以再次成淸晰的像,故B项正确;

C.在凸透镜左侧放一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将光屏向右移动还能接收到淸晰的像,故C项正确;

D.凸透镜与蜡烛不动,去掉光屏,光依然沿原来的方向传播进,人眼在IOOCm处能看到蜡烛的像,故D项正确。

故选BCDO

2.如图所示,为凸透镜成像的另一拓展规律在照相问题中的运用。

即用可变焦距的光学照相机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

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tL

∖zr物

«卜

iF

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

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

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

故【答案】A

【解析】变焦的照相机,当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虽然物距基本不变,但是由于照相机的焦距变大,物距相对减小,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可知:

当物距相对减小时,像距也变大,像也变大.

3.如图所示,小明将凸透镜(尸20Crn)固泄在光具座40Cm的位宜,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B.当光屏上成淸晰像时,拿开光屏,眼睛在一泄范伟1内仍能看到像

C.将蜡烛放在IOCm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淸晰像

D.当光屏上成淸晰像时,在贴近凸透镜左侧的位苣放一远视镜片,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淸晰的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无论实像或虚像,物靠近焦点像变大”可知,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即蜡烛远离焦点,所成的虚像将变小,故A正确;

B.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会聚的,经过成像点后是发散的,所以眼睹必须在成像点以外的光线发散区域才能看到这个像:

当眼睹在原光屏处不能看到发光体的像,眼睛靠近凸透镜也不能看到像,当眼睛从原光屏位置远藹凸透镜,能看到像。

故B正确:

C.当蜡烛放在IoCm处,物距

u=40cm-IOCm=30cm>2/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若在蜡烛和透镜间放一远视眼镜,远视眼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此时所成的像将靠近透镜,所以应向左移动光屏,故D错误。

故选Do

4.小红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淸晰的缩小的像。

小红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这时,她在光屏上可以看到

()

A.正立、放大的像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D.倒立、放大的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可知,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淸晰的缩小的像,那么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小于两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

当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物距是小于两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像距是大于两倍焦距,由于光的可逆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Do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位麗及它们之问的距离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淸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光屏上的像跟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似

B.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像变为原来一半

C.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f>15Cm

D.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淸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所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3)由图知,凸透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像,应有物距u>2f,像距v:

f

(4)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详解】

A、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应该在距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此原理应用于照相机,故A错误;

B、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和形状不发生变化,因此光屏上所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会聚成的像变暗.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应有:

(50cm-20cm)>2f:

f<(70cm-50cm)<2f,解得此凸透镜的

焦距范用是:

IOCm

D、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强,成像会提前,即像距变小,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淸晰的像,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花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B.近视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C.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正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D.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答案】B

【解析】

A.老花镜是凸透镜,因此老花镜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故A错误;B.近视镜是凹透镜,因此近视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故B正确:

C.照相机拍照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放大镜使用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故选B.

7.

如图所示,凸透镜竖直放置,凸透镜焦距f,现有一点光源S在凸透镜左侧以凸透镜两倍焦距处为圆心,在经过主光轴的竖直平面内做顺时针圆周运动,直径为Q,且f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将点光源S运动的轨迹看成一个物体,在物体上找出四个点:

上、下、左、右各一个,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出像点,可以发现,四个点正好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圆,且转动方向为逆时针,所以像点运动图象是选项D的形状;

故选D.

8.毕业班的同学在照毕业照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为了使全班同学都进入取景框,接下来的操作是()

A.应使照相机靠近学生,并调肖镜头使镜头靠近胶片

B.应使照相机远离学生,并调节镜头使镜头靠近胶片

C.应使照相机远离学生,并调节镜头使镜头远离胶片

D.应使照相机靠近学生,并调节镜头使镜头远离胶片

【答案】B

【解析】

【详解】

半业班的同学在照半业照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为了使全班同学都进入取景框,即是要把像变小,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像要更加小,那么物距应该变大,应使照相机远离学生,同时为了成淸晰的像,像距要变小,即调Yj镜头使镜头靠近胶片,故选BO

9.

如图所示,纸筒底部中心开一小孔6又在α上下等距的位置再开两个小孔b、c,蜡烛放在纸筒前,此时光屏上观察到三个像•在b、C两孔处放宜两相同的三棱镜,同时移动光屏,到某一位宜时光屏上只岀现一个淸晰的更亮的像.则b、C两小孔处三棱镜放苣的方式可能是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三棱镜具有偏折光的能力,要想使光都会聚在光屏中心的位置,则在〃、C两处放宜的三棱镜的方式应该是凸透镜的形状(中间厚,边缘薄),故BCD项不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

10.小明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他把自己的近视眼镜给水透镜“戴上”时,如图所示,光屏上原来淸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淸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①将光屏靠近“水透镜”②将蜡烛远藹“水透镜”③对“水透镜”注水④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水透镜”

A.①和②都行B.②和③都行

C.①和③都行D.②和④都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

近视镜是凹透镜,给水透镜戴上近视镜后,相当于减弱了凸透镜的会聚能力,所以像远离了凸透镜,若要在光屏上得到像,须将光平远离透镜:

或增大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向水透镜中注水。

故选B。

11.以下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像不可能与物体是等大的

B.实像一立是光发生折射形成的

C.虚像在成像时没有光进入人眼

D.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凸透镜成像中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错误;

B.小孔成像所成的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错误;

C.平而镜成虚像时,是平面镜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睹,故错误:

D.虚像不是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故正确。

12.

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一个淸晰的像,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4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π

A.此时的应用是投影仪,且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2Cm

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凸透镜和光屏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上会成清晰的像

D.将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18cm,向右调Yj光屏到适当位巻,在光屏上可能得到放大的像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则f∕>12cm,故A错误:

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减小物距,此时应该增大像距,且物像之间的距离增大,故光屏向右移动才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B错误;

C.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由发散作用;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时,光线会延迟会聚,所以像会落在光屏的右侧;如果此时蜡烛向右移动,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会更加远离光屏,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淸晰的像,故C项错误;

D.将蜡烛右移至距离凸透镜18cm,由24Cm>∕>12cm可知,此时物距仍大于焦距,故向右调节光屏至适当位程,在光屏上仍可能得到淸晰放大的像,故D正确:

13.某同学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垃,依次得到倒立的放大的像和倒立的缩小的像,

测得像距分别为26厘米和16厘米,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A.6厘米

C.13厘米今<16厘米D.16厘米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当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时,像位于二倍焦距以外,即Vi>2/,代入数据

得:

26Cm>2f

解得:

f<13cm

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时,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8cm<∕<13cm,代入数据得:

f<16Cm<2/

解得:

8cm

所以

8cm

故选B。

14.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苣相对

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豊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物距和焦距,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详解】

(1)由图象知,w=v=2∕=20cm,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IOCm.

(2)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巻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选项错误.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宜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选项错误.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选项正确.

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选项错误.

故选C•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淸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了这一原理制成了照相机

B.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淸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大

C.若保持凸透镜位苣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淸晰倒立、缩小的像

D.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45Cm刻度线处,适当移动光屏也能得到一个淸晰的像

【答案】C

【解析】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到,蜡烛物距w=20cm,像距V=30cm,可知“<卩,而照相机的是w>V,A错误:

B.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淸晰的像,像是逐渐变小的,B错误:

C.若保持凸透镜位巻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宜互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淸晰倒立、缩小的像,C正确:

D.由题意可知∕>10cm,若保持凸透镜位宜不变,将赔烛放在45Cm刻度线处,此时π=5cm,U

二、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6.如图是用小锤敲击同一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一次重敲,一次轻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乙

A.重敲时音调髙,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

B.轻敲时响度大,两次敲击音色相同

C.甲的响度比乙的大,甲的音调也比乙的髙

D.两次音调、音色都相同,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频率是I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苣的大小,偏离原位程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泄的一个特性.

【详解】

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都有3个波峰和2个波谷),因此声音的音调相同:

由图知,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程度不相同(即振幅不同),因此响度不相同:

甲振动时偏离程度大,甲的振幅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所以,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音色是不变的,只有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会观察波形图进行判断.音调跟频率有关;响

度跟振幅有关:

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17.

在“哈夏音乐会〃上,一男低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时,一女髙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征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18.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B.“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诗人根据听到的犬吠声,猜想大槪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

B.重锤敲鼓时,鼓而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

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英声而知英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D错误。

故选Aa

19.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乙、丙的音调相同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和乙波形的形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不同,振幅和频率相同,故音调和响度相同,故A正确:

BC、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和丙波形的形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不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频率不相同,故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岀,丙和丁波形的形状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相同,振幅不相同,响度不相同,频率不相同,故音调不相同,故D错误;

20.阅读《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回答问题。

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电话,你知道科学家们发明它是受什么启发吗?

是传声筒。

让我们去参观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主题展B厅一一声音之韵展,观察、研究一下传声筒,直观地去体验传声筒传递声音的过程吧。

装置简介:

两个非常粗的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在空中盘成螺旋状,布置在展区的两个不同位置,相距大约十几米长,如图1左上角就是英螺旋状的管路之一。

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分别为听筒管路和话筒管路,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端口分别是听筒和话筒,如图2所示。

就像人打电话一样,用话筒说话,用听筒听声音,如图3所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

在振动介质(空气、液体或固体)中某一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发生振动,并带动周羽的质点也发生振动,逐渐向各方向扩展,这就是声波。

声波前进的过程是相邻空气粒子之间的接力赛,它们把波动形式向前传递,它们自己仍旧在原地振荡,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

如图4所示,连续振动的音叉,使周用的空气

分子形成疏密相间的连续波形。

声波是一种振动的机械波,它的基本参数是频率波长入和波速叭通过示波器可观测到可视化波形如图5所示。

频率是声源(或某一质点)1秒内来回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而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几英单位为秒。

显然,∕=yβ频率与人耳主观感觉声音的音调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髙。

振幅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波长是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也是波形图中相邻波稣(或波谷)的距离。

这三者的关系是v=λfo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范国在20〜20000Hz,称为音频波。

在这个频率范国以外的振动波,就英物理特性而言与声波相似,但对人类不引起声音感觉。

声速亦称音速,是声波通过介质传播的速度,它和介质的性质与状态(如温度)等因素有关。

当温度为22°C时,空气中声速为334.8m∕s,水中声速为144Om/s»钢铁中声速为500OmZSo

现实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波,但因为声波的能量随扩展的距离逐渐消耗,最后声音消失,一旦声源远离接受者就无法准确获得信息。

早在十八世纪欧洲已有“电话"一词,用来指用线串成的话简(以线串起杯子)。

电话的岀现要归功于贝尔,早期电话机的原理为:

说话声音为空气里的复合振动,可传输到固体上,通过电脉冲于导电金属上传递。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声音信号的传递借助电磁波传送。

电磁波能够在頁•空中传播,不但传播速度快,而且频率范圉广,但它在水中会被吸收而急剧衰减。

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手机这种移动通信工具,它兼具发射和接收两种功能,在同步地球卫星的协助下能使通信范围几乎覆盖地球上的每个角落。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传声筒”的展示项目,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

当一爼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管路中

的振荡,另一侧的观众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两人可进行对话。

(2)以下的应用或工具利用“传声筒”原理的是()

A•医生给病人看病用的听诊器B•水杯琴

C.天坛回音壁D.超声波医学检查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左是340m∕s

C.声波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潜入水中的潜艇通信使用电磁波

(4)一列声波从空气中传入水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频率增大,波速变大B.频率不变,波速变小

C•频率不变,波长变长D•波速变小,波长变长

【答案】空气AADC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⑴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当一名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管路中的空气振荡,另一侧的观众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两人可进行对话:

(2)[2]A•医生给病人看病用的听诊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然后能听到更淸晰的声音,这与“传声筒”原理是相同的,选项A符合题意;

B.水杯琴表明液体振动可以发岀声音,与“传声筒”原理是不同的,B项不合题意:

C•天坛回音壁,是指回声,利用了声音的反射,与“传声筒”原理是不同的,C项不合题意:

D•超声波医学检査,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传声简”原理是不同的,D项不合题意:

(3)[3]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说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A正确:

B.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当温度为22°C时,空气中声速为334.8m∕s,水中声速为

1440m∕s,钢铁中声速为5000m∕s,所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一立是340m∕s,B错误:

C.声波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但声波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错误;

D•潜入水中的潜艇通信是用无线电进行的,即是使用电磁波来完成的,D正确:

(4)⑷声波从空气进入水中,声速变大,但是频率是不变的,根据v=λf可知,波长是变大的,故选C。

21.某中学物理活动小组同学査阅资料,得到在20°C时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下表)。

一根足够长且裸壺在地而的铁管,管中充满水。

当气温为20°C时,小组中的小王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小李同学在管子另一端听。

温度(。

C)

物质

速度(m∕s)

20

空气

340

1450

3750

4800

(1)小李同学能听到几次敲击声(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如果听到的第一次敲击声和听到第二次之间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