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手册资料全.docx
《医学检验手册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检验手册资料全.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检验手册资料全
医学检验手册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鼠标左键,转到相应位置)
尿液检验
血液检验
粪便检验
痰液检验
妇科检验
精液检验
脑脊液检验
前列腺液检验
腔积液检验
胃肠引流液检验
临床化学检验
临床免疫学检验
激素测定
检验项目(表1)
检验项目(表2)
尿液检验(返回)
一、一般检查:
1、尿量:
[正常参考值]
成人:
1.0-1.5L/24h,或1mL/(h·kg体重);小儿:
按kg体重算比成人多3-4倍。
[临床意义]
1.尿量减少
(1)生理性饮水少、出汗多等。
(2)病理性常见于肾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休克、脱水、严重烧伤、心功能不全等。
2.尿量增多
(1)生理性出汗少、饮水过多、饮浓茶、酒精类、精神紧。
(2)病理性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炎等。
2、颜色:
[正常参考值]
透明,琥珀黄色。
[临床意义]
灰白色云雾状混浊,常见于脓尿;红色云雾状混浊常为血尿;酱油色多为急性血管溶血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深黄色为服红素尿,见于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疽;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有小血块并存,常见于血丝虫病;混浊多为无机盐结晶尿。
3、密度:
[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一天中尿密度为1.15-1.025之间,密度最大的波动幅度可达1.003-1.030之间;新生儿在1.002-1.004之间。
[临床意义]
尿密度减低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
尿密度增高多见于糖尿病、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4、酸碱性:
[正常参考值]
尿pH值(酸碱性)在5.5-7.4之间,一般情况下在6.5左右。
[临床意义]
尿pH值小于正常值,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服酸性药物;尿pH值大于正常值,多见于碱中毒、膀胱炎或服用重碳酸钠等碱性药物等。
二、尿沉渣检查:
1、尿沉渣检查: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
0-3个/HPF;白细胞:
0-5个/HPF。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多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
白细胞增多一般见于泌尿系炎症。
三、化学检验:
1、尿蛋白:
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的,称为蛋白尿。
尿液中正常尿蛋白来自血浆。
因肾小球滤过膜有对蛋白质的控制装置,肾小管对蛋白又有选择性重吸收作用,比白蛋白分子量大的大分子蛋白质被限制,比白蛋白的分子量小的蛋白质虽易通过,但这些低分子蛋白质多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正常尿蛋白中来自血浆蛋白的以白蛋白为主。
[正常参考值]
定性:
阴性。
定量:
10-150mg/24h尿。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
生理性增多指在无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在某种生理状态下出现暂时蛋白尿增多。
常见于剧烈运动后(运动性蛋白尿)、体位变化(体位性蛋白尿)、身体突然受冷暖刺激,或人的情绪激动等。
因在这些情况下,肾小球皮细胞收缩或充血,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
这类生理性蛋白定量测定不能过高。
2.病理性增多
病理性蛋白尿,临床常见病有: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苯中毒等。
2、尿糖:
正常人尿中含糖量甚少,尿糖增加超过正常值则属病态反应。
[正常参考值]
定性:
阴性。
定量:
0.56-5.0mmol/L,100-900mg/(dL·24h)尿。
[临床意义]
尿糖增多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肢端肥大症等疾病。
3、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
定性:
阴性。
[临床意义]
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性或阻塞性黄疽病。
4、乳糜定性:
[正常参考值]
定性:
阴性。
[临床意义]
乳糜阳性,多见于丝虫病、尿路淋巴管破裂等病。
5、尿酮体:
[正常参考值]
尿酮体定性:
阴性。
定量:
丙酮3mg/24h。
[临床意义]
尿酮体阳性,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剧烈运动后、妊娠剧烈呕吐、饥饿、消化吸收障碍、脱水等。
6、氯化铁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淡绿色:
迅速消退酪氨酸病。
棕色:
代性酸中毒。
7、尿胆原:
[正常参考值]
定性:
弱阳性,尿1:
20稀释为阴性。
定量:
1-4mg/24h。
[临床意义]
尿胆原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疽、心力衰竭、肠梗阻、出血、便秘等病症;尿胆原减少,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阻塞性黄疽等。
8、含铁血黄素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其它血管溶血。
9、莫氏浓缩试验:
[正常参考值]
每日尿最高密度>1.018。
[临床意义]
该试验用以测定肾小管再吸收功能。
10、隐血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隐血试验阳性等,见于蚕豆病、疟疾、伤寒、大面积烧伤并发血红蛋白尿、砷、苯、铅中毒与毒蛇咬伤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
四、尿显微镜检查:
1、管型:
[正常参考值]
一般尿中为0,少量透明管型可见于剧烈运动后。
[临床意义]
颗粒管型增多,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透明管型增多9常见于肾实质损害;红细胞管型增多,多见于肾脏出血、急性肾小球肾炎;脂肪管增多,则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2、白细胞:
[正常参考值]
5个/高倍(HPF)。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等;非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时也可出现白细胞增多。
3、红细胞:
[正常参考值]
一般无红细胞,或0-2个/HPF。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加即为血尿,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肾结核、血友病等。
4、小圆上皮细胞:
[正常参考值]
正常尿中为0,或有极少量。
[临床意义]
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
血液检查(返回)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
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
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
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
120-160g/L(12-16g/dL)。
女:
110-150g/L(11-15g/dL)。
儿童:
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
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
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0.5%-5%)。
淋巴细胞: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与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与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与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与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与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与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
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
1.14-2.05min;试管法:
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粪便检验(返回)
一、一般检验:
1、颜色:
[正常参考值]
黄褐色,婴儿为金黄色或黄绿色。
[临床意义]
(1)黑色上消化道出血、服中药、铁剂、活性炭等。
(2)鲜红色下消化道出血,如痢疾、痔疮、肛裂等。
(3)灰白色胆道阻塞、胆汁缺乏、服用钡剂等。
(4)绿色食用大量绿色蔬菜、婴儿消化不良等。
(5)果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与细菌性痢疾。
2、性状:
[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为软便且成形,婴儿便是糊状。
[临床意义]
(1)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
(2)粘液便见于肠炎、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结肠癌。
(3)米汤样便见于霍乱或副霍乱等。
(4)蛋花样便多见于婴儿消化不良。
(5)羊粪样粒便见于痉挛性便秘。
(6)水样便消化不良、急性肠炎。
二、显微镜检验:
1、显微镜检验:
[正常参考值]
无红细胞、虫卵、原虫,偶见少量白细胞或上皮细胞。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多见于肠炎、痢疾、结肠肿瘤、息肉等。
(2)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肠炎、肠寄生虫病、细菌性痢疾。
(3)寄生虫卵多见于肠道与肝胆寄生虫病人,如蛔虫病等。
痰液检验(返回)
一、一般检查:
1、颜色:
[正常参考值]
无色或灰白色
[临床意义]
(1)咖啡色多见于肺吸虫病、阿米巴肺脓肿。
(2)黄色或黄绿色呼吸系统化脓感染。
(3)绿色绿脓杆菌感染、肺癌等。
(4)红色肺结核等。
2、性状:
[正常参考值]
稍粘稠状。
[临床意义]
(1)浆液脓性肺组织坏死、支气管哮喘、肺脓肿。
(2)粘液性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等。
(3)血性肺结核、肺吸虫、支气管扩、肺梗塞、肺癌。
(4)脓性肺脓肿、穿透性脓胸、支气管扩。
二、显微镜检查:
1、细胞:
[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痰液有少量柱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
无红细胞与心力衰竭细胞。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为血性痰,常见于肺或气管出血。
(2)白细胞增多见于呼吸道炎症。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肺吸虫病等。
(4)柱状上皮细胞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
(5)心力衰竭细胞见于肺炎、心力衰竭、肺栓塞等。
2、寄生虫和细菌:
[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痰液无寄生虫卵与致病菌。
[临床意义]
(1)寄生虫卵痰液中有肺吸虫卵与蛔虫蝴、钩虫蝴,可分别诊断为肺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
(2)致病菌有肺炎双球菌可诊断为肺炎;有放线菌块可诊断为放线菌病。
妇科检验(返回)
一、妊娠检查:
1、乳胶凝集抑制试验:
[正常参考值]
正常为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是诊断早孕指标
2、HCG酶标双抗体夹心法:
[正常参考值]
正常为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表示妊娠。
二、羊水检查:
1、一般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早期妊娠羊水量为450-1200mL,足月妊娠羊水量为500-1400mL。
羊水颜色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
[临床意义]
(1)羊水过多,常见于先天性胎儿发育异常。
、母亲糖尿病等;羊水过少,见于先天性畸形、肾发育不全、肺发育不全等。
(2)羊水粘稠黄色见于过期妊娠,胎盘功能不全。
(3)羊水深绿色见于胎儿窘迫症。
2、细胞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有鳞形细胞,细胞表面上有脂类物质,经染色可染成桔黄色。
妊娠39周左右,桔黄细胞含量增加至10%-15%。
[临床意义]
羊水中桔黄细胞含量<10%表示胎儿未成熟。
三、阴道分泌物检查:
1、阴道分泌物检查:
[正常参考值]
滴虫、霉菌检验为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分别见于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
精液检验(返回)
一、常规检查:
1、液量的检查
[正常参考值]2-5ml。
[临床意义]
1.若数日未射精、且精液量少于1.5m1者为不正常,说明精囊或前列腺有病变;若精液量减至数滴,甚至排不出,称为无精液症,见于生殖系统的特异性感染,如结核、淋病和非特异性炎症等。
2.若精液量过多(一次超过8m1),则精子被稀释而相应减少,有碍生育。
2、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灰白或乳白色,久未射精者可呈浅黄色。
[临床意义]
1.黄色或棕色脓样精液:
见于精囊炎或前列腺炎等。
2.鲜红或暗红色血性精液:
见于生殖系统的炎症、结核和肿瘤等。
3、粘稠度和液化检查
[正常参考值]粘稠胶冻状,30分钟自行液化。
[临床意义]
1.精液粘稠度低,似米汤样,可因精子量减少所致,见于生殖系统炎症。
2.液化时间过长或不液化,可抑制精子活动而影响生育,常见于前列腺炎症等。
4、精子活动率检测
[正常参考值]正常精子活力一般在Ⅲ级(活动较好,有中速运动,但波形运动的较多)以上,射精后1小时有Ⅲ级以上活动能力的精于应>0.60。
[临床意义]如果0级(死精子,无活动能力,加温后仍不活动)和Ⅰ级(活动不良,精子原地旋转、摆动或抖动,运动迟缓)精子在0.40以上,常为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5、精子活动力检测
[正常参考值]
射精后30-60分钟活动力为Ⅲ级以上的精子>0.80;
射精后120分钟活动力为Ⅲ级以上的精子>0.60;
射精120分钟后0.25-0.60的精子仍能活动。
[临床意义]活动不良或不活动的精子增多,是导致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于精索静脉曲、泌尿生殖系的非特异性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某些代药、抗疟药、雌激素、氧化氮芥等,也可使精子活动力下降。
6、精子计数
[正常参考值](100-150)×109/L或一次排精总数为(4-6)×108。
[临床意义]
1.精子计数小于20×109/L或一次排精总数少于1×108为不正常,见于精索静脉曲、铅金属等有害工业污染、大剂量放射线与某些药物影响。
2.精液多次未查到精子为无精症,主要见于睾丸生精功能低下,先天性输精管、精囊缺陷或输精管阻塞。
输精管结扎术2个月后精液中应无精子,否则说明手术失败。
3.老年人从50岁开始精子数减少以至逐步消失。
7、精子形态检查
[正常参考值]
畸形精子:
<10%-15%;凝集精子:
<10%;
未成熟精细胞:
<1%。
[临床意义]
1.精索静脉曲病人的畸形精子增多,提示精子在不成熟时已进入精液,或静脉回流不畅造成阴囊温度过高和睾丸组织缺氧,或血液带有毒性代产物从肾或肾上腺静脉逆流至睾丸,上述原因均有损于精子形态。
2.精液中凝集精子增多,提示生殖道感染或免疫功能异常。
3.睾丸曲细精管生精功能受到药物或其他因素影响或伤害时,精液中可出现较多病理性未成熟精细胞。
8、精液细胞检查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WBC):
<5个/HP(高倍镜视野);
红细胞(RBC):
0-偶见/HP。
[临床意义]
1.精液中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精囊炎、前列腺炎与结核等。
2.精液中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精囊结核、前列腺癌等。
3.精液中若查到癌细胞,对生殖系癌有诊断意义。
9、精液酸碱度(pH)检查
[正常参考值]7.2-8.0。
[临床意义]
1.精液pH值<7.0,多见于少精或无精症,常反映输精管道阻塞、先天性精囊缺如或附睾病变等。
2.精液pH值>8.0,常见于急性感染,如精囊炎、前列腺炎等。
10、男性生育力指数测定
[计算公式]
I=M(N×V)/(A×106)
式中I为男性生育力指数;M为活动精子百分率;N为每毫升的精子数;V为精子运动的速度;A为畸形精子的百分率。
[正常参考值]正常人生育力指数>l。
[临床意义]
1.生育指数为0,表明完全无生育能力。
2.生育指数为0-1之间,表明有不同程度的生育障碍。
二、生化与免疫学检验:
1、精浆果糖测定
[正常参考值]9.11-17.67mmol/L。
[临床意义]
1.精液果糖为0,可见于先天性两侧输精管与精囊腺缺如、两侧输精管完全阻塞或逆行射精。
2.精液果糖降低,常见于精囊炎和雄激素分泌不足,果糖不足可导致精子运动能量缺乏,甚至不易受孕。
2、精浆酸性磷酸酶测定
[正常参考值]
金氏法:
>255nmol·s-1/L
[临床意义]
1.精浆酸性磷酸酶含量增高,常见于前列腺肥大或早期前列腺恶性肿瘤患者。
2.精浆酸性磷酸酶含量降低,常见于前列腺炎患者。
3.精浆酸性磷酸酶检测是法医鉴定有无精液最敏感的方法。
3、精浆顶体酶活性测定
[正常参考值]36.72±21.43U/L。
[临床意义]精子顶体酶活力与精子密度与精子顶体完整率呈正相关,其活力不足,可导致男性不育。
4、精浆乳酸脱氢酶-X同功酶(LDH-X)测定
[正常参考值]
LDH-X绝对活性:
2620±1340U/L;
LDH-X相对活性:
≥0.426。
[临床意义]LDH-X具有睾丸与精子的组织特异性,是精于运动获能的关键酶,该酶检测可作为诊断男性不育有价值的指标。
睾丸萎缩患者LDH-X降低或消失,精子发生缺陷时无LDH-X形成,少精或无精者可致LDH-X活性降低。
服用棉酚也可抑制此酶活性。
5、精浆肉碱测定
空?
6、抗精子抗体(AsAb)测定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AsAb检测对不育原因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存在于血清或生殖道分泌液中的AsAb,可抑制精子的活动,干扰精子的运行,阻碍精子穿透与精卵结合,使受精发生障碍。
即使已经受精,也可能影响发育中的胚胎,造成免疫性流产。
不育夫妇AsAb阳性者占25%-30%,当精子输出管道受阻、睾丸损伤、炎症、附睾等生殖系感染时,系精子外逸而产生的自身抗体。
脑脊液检验(返回)
一、常规检验:
1、(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
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
见于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与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
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
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
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
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
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
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
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
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
(0-8)×106/L;
儿童:
(0-15)×106/L;新生儿:
(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
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
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
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
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与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
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
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6、细菌与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
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7、细胞分类(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
无或少量;淋巴与单核细胞:
少量;
间皮细胞:
偶见;其他细胞:
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
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