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0867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docx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docx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学制是一个国家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学制的根本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具体任务,关键是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

2.国民教育——亦称“公共教育”,是国家为本国国民(或公民)实施的学校教育。

一般为国家规定的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即小学和初中教育,有的国家还包括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

3.《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902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起草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具有现代教育制度特点的学制。

由于种种因,这一学制没有实行。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起草的《奏定学堂章程》,开始兴办新式教育。

这个学制即《癸卯学制》。

4.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象概括的说是研究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事实或实践活动。

具体说,可以包括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初等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的关系、初等教育改革的规律、过程、评价、设计等方面

5.“两基”、“两全”—“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6.“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7.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

8.初等教育办学体制——指初等教育领域内办学的主体,办学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办学模式的变化特点。

9.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

三、简答

1.简述我国宋代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1.宋代的小学教育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央政府所立的小学,情形较为复杂,除诸王宫学和宗学中包含小学教育外,在国子监内也还设有小学。

其中诸王宫学和宗学都是大小学混在一起的,并且都是以王室子弟为教育对象。

国子监小学的设立,标志着小学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整体的教育部署当中,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

此外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小学还有内小学和京小学,并且在地方也广建小学,且比唐代更加的稳定。

宋代的小学教育理论较前朝相比也有着巨大的贡献。

朱熹与其学生共同编成的《小学》一书,已作为儿童教育的样本。

在《仪礼经传通解》中朱熹特别设置了一个《学礼》系统阐述了构筑了一个小学、大学连续的教育体系,阶段划分、性质,也对小学教育的目的、内容、

方法都加以探讨。

此外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较为深入的探讨了儿童和小学的教育方法。

2.试述初等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

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实施阶段。

3.说出你所掌握的课程定义,你认同哪种?

谈谈你的看法。

.一般的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它应规定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

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同时,应将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

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

4.简述清代小学变化的原因。

.清政府立国不久就把对一般民众子弟的教育提到了议程上。

康熙四十一年以后,屡颁布设立“义学”的命令,“义学”开始比较多的出现在各级政府设立的小学的命令中。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的小学可谓集以往各类小学之大成,它既包含了以往各朝的社会、义学、乡学、乡塾、书塾、蒙学性质的书院等,也包含有本朝专门为内务府管员的幼小子弟和旗人兴办的小学。

5.1922年新学制具体规定了哪7条教育宗旨?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

教育;使教育易普及;多留意各地方伸缩余地

6.简述初等教育改革的类型。

根据教育改革的范围、规模划分:

宏观的教育改革和微观的教育改革;根据教育改革的目标的远近划分:

远期改革、中期改革、近期改革;根据教育改革的对象划分:

教育目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学制改革等

四、论述

1.选择我国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中的2—3个阶段,简述其主要改革内容并结合当时实际进行评价。

2.“普九”、“两基”的意义何在?

你对目前工作进展情况有什么看法和建设性的意见?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国基本扫除文盲(简称“两基”)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我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工程,在整个教育工作

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在我们这样近13亿人口,经济、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大国实现“两基”,是一项极为复杂而艰巨、宏伟而光荣的事业。

在国家对“两基”工作的“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片规划、分类指导、分布实施”方针指导下,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

3.结合实际谈谈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包含着改革,改革孕育在发展之中;改革不断促进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发展必

须通过改革完成,改革的深化来自发展的证实。

二、名词解释

1.EiC计划——1997年7月,英国政府发表了第一份教育白皮书《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政府于1999年3月出台了新的行动计划—“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计划(ExcellenceinCities,简称EiC计划)。

(答案大意)

2.“三育两有”——我们的教育方针是:

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3.教育投资体制——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4.幼小一贯学校——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

具体提出了建立“幼小一贯学校”的计划。

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试行、2006年正式设立“幼小衔接推动班”制,为未来正式实行“幼小一贯学校”作准备。

其基本特点是:

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

5.《国防教育法》——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应对这一挑战,美国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法案的中心内容即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科技人才

6.公校私营——“公立学校私营管理”,简称公校私营,主要指两方面。

一是指由被称为盈利教育管理组织的私营公司管理特许学校,也已使自己开办的,也可以使接受委托的,这种形式目前占大多数;二是私营公司与学区教育管理部门签订承包合同,来管理传统的公立学

校。

7.同伴指导——指由两位或更多的专业同事在一起工作,反馈当前的实践,发展、精炼并形成新的技能,分享想法,开展课堂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8.双重进度计划划——把传统的分科制与独班制结合起来的一种做法,具体地说,就是对学生同时进行两种分组,半天按能力分组,学习语音、词汇、拼写、语法、阅读、社会知识等必修课程;在剩下半天内,则不分级,学习数学、科学、艺术、外语等选修课。

9.校本管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其实质就是管理权限下放到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10.古儒学校校——公元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的一种学校。

“古儒”是指对婆罗门教义有较深研究而又愿意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

这种学校一般设立在“古儒”的家中,学生入学年龄一般为7或8岁,学习内容主要有识字、阅读、书写以及计算等基本知识。

11.初等教育办学体制

——指初等教育领域内办学的主体,办学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方式,以

及由此带来的办学模式的变化特点。

三、简答

1.简述俄罗斯目前正在探索的新型初等教育学校制度。

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5~6岁—6~7岁)、高级小学(9~10岁—11~12岁)、初级小学(6~7岁—7~8岁)。

2.简述协同教学的几种模式。

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平行模式。

3.如何改善我国初等教育办学条件?

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体人民对初等教育重要性的观念的东西,不易简单改变或消

除;增加投人;改善教师队伍状况;改善人口环境;改善初等教育法制现状。

5.简述我国学制改革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初等教育学制并存着“五年制”和“四年制”两种形式,但是以“六年制”

为主(约占60%),仍处于比较研究中。

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基本学制。

但是,确立一个基本的学制,并不等于“一刀切”,而是以某种形式的学制为主其他多种形式并存,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从我国建国以来的学制改革的实验教训看,从世界初等发展趋势看,从我国推进初等教育普及和提高全民素质看,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看,我国将会把初等教育学制统一成五年制,会以此为基本学制

6.简要概述韩国1995年新课程改革。

.1997年12月30日韩国教育部发布了1997-15告示,确定了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大纲,决

定1998-2000年修订教科书、培训教师。

2000年3月小学一、二年级将实行新的教育课程,之后逐步在各个年级实行。

这次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培养主导21世纪世界化、信化时代的自律的富有创造性的韩国人。

其目标是培养富有健全人性和创造性的人。

内容是提高可以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自我主导的能力。

这次课程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即国民共同基本教育课程与高中选修中心的教育课程。

中小学课程主要属于国民共同基本教育课程,由课程科目、能力培养活动和特别活动构成。

课程科目主要包括国语、道德、社会、数学、实科、体育、音乐、美术、外国语(英语)。

其中,小学一、二年级的科目是国语、数学、正确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愉快的生活和我们是

一年级生。

能力培养活动包括学科能力培养活动和创造性能力培养活动。

特别活动则包括自治活动、适应活动、开发活动、服务活动、例行组织活动等

7.简述《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基本目标。

所有的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中学毕业率将至少提高到90%;美国的每所学校要保证所有的儿童具有应付挑战的能力,并会合理用脑,使他们为做有责任感的公民、进一步学习、在现代经济中谋求有创建性的职业做好准备;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每个成年美国人将能读书识字,并将掌握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的本领;每所美国学校将没有毒品和暴力,并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益于学习的环境

8.简述选择学校运动的兴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小学兴起了一场“选择学校运动”,要求公立学校实行开放入学,给与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的自由,通过学校之间的自由竞争来促进学校的自我发展。

这场运动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美国小学陆续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如出现了特许学校、上级接管学校和公校私营等。

几乎与美国同时,英国也出现了择校运动。

英国《1980年教育改革法》中就提出,自1982年起赋予家长对其选择的学校“表示偏爱”的权

利,地方教育当局则有义务将这种“偏爱”纳入考虑;学校有义务提供关于学生考试成绩、课程、办学宗旨、学校设备等方面的信息,以使家长做出选择

9.简述我国初等教育目标改革的特点。

.基础性;时代性;全面性;针对性。

10.试述初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存在问题:

拉大了初等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造成了对初等教育管理认识的混乱和行为失控;影响了初等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小学校方行为的畸变和校与校之间的差距。

解决办法:

深化对初等教育的性质和战略意义的认识;选择相对集中的初等教育投资和管理体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初等教育宏观调控的责任;兼顾初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效益;规范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制定使政府职能和行为到位的法律细则

11.简述课程改革的条件。

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以及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步地改革各种考试和评估的制度和方法,必须加大经费投

入,改善办学条件。

在课程改革全过程中,要始终抓住教师观念的转变、技术的更新,注重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消除教师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心动理障碍,增强改革的参与意识和迫切感,提高教师的课程适应能力。

在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在师生之间创设民主、合作的

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既是课程改革的目的,又是课程改革的客观条件

12.简述不分年级教育及其特点。

不分年级教育打破了以往按照学生年龄或能力分级的班级组织形式,而是将不同年龄和程度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进度进行学习,而不必过分的承受能否按时升级的压力。

其特点有:

课程适合小学生的发展水平;采用与年龄和能力相关的混合式弹性分组教学;强调儿童的身体、智能、社会情感和技能的整体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连贯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员,而非知识的灌输者;重视学习的过程

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用心;采用综合性主动课题,将不同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情景中掌握概念和技能;通过多重渠道,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进行考察评估,如观察记录、学习档案、作业抽样以及有效合理的考试等等

13.简述英国60年代"开放学校"的特点。

.“开放学校”在课程上取消了传统的学科课程,而是根据儿童的活动来组织课程;在教

学上,则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来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取消传统的固定课程表,以“整合日”作为学校的组织基础;教学方法上,重视儿童的自我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创造条件

四、论述

1.为什么现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

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国民素质的整体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基于这种认识、各地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

合,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

以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基本建设已初具框架;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以“四个一百”为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育人的网络正

在形成。

各地各校在教育中逐步注意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要求与其自身思想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各阶段德育的内容要求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多形式。

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2.论述日本“幼小一贯学校”的产生背景、基本特点并分析对我国的启发。

2.产生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综合探究学习的重视和对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再加上日本中小学“班级崩溃”现象的日益严重,“幼小衔接”再次受到重视。

基本特点:

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

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3.谈谈你对择校运动的思考。

选择学校运动根本目的是要运用市场方式重建公共教育体制,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公共教育

的质量和效率、充分满足各种教育需求。

与过去教育改革不同的是,它试图通过自由择校来引进竞争和市场机制,从而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找到新的动力——市场的力量。

在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公立学校系统的垄断开始被打破,这促进了学校教育服务向多样化发展,学校

教育服务体系开始从一种“供给者”体系转向“需求者”体系

4.试分析国际初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结合具体国家说明)。

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各国的共识;普及初等教育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育民主化进程同时推进。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俄罗斯目前正在探索的新型初等教育学校制度。

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5~6岁-6-7岁)高级小学(9-10岁-11~12岁)初级小学16-7岁一7-8岁)

2、简述协同教学的几种模式。

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平行模式。

3.简述我国宋代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宋代的小学教育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央政府所立的小学,情形较为复杂,除诸王宫学和宗学中包含小学教育外,在国子监内也还设有小学。

其中诸王宫学和宗学都是大小学混在一起的,并且都是以王室子弟为教育对象。

国子监小学的设立,标志着小学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整体的教育部署当中,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

此外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小学还有内小学和京小学,并且在地方也广建小学,且比唐代更加的稳定。

宋代的小学教育理论较前朝相比也有着巨大的贡献。

朱熹与其学生共同编成的《小学》一书,己作为儿童教育的样本。

在《仪礼经传通解》中朱熹特别设置了一个《学礼》系统阐述了构筑了一个小学、大学连续的教育体系,阶段划分、性质,也对小学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都加以探讨。

此外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较为深入的探讨了儿童和小学的教育方法。

4.如何改善我国初等教育办学条件。

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体人民对初等教育重要性的观念的东西,不易简单改变或消除;增加投人;改善教师队伍状况;改善人口环境;改善初等教育法制现状。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现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国民素质的整体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基于这种认识、各地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

以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基本建设已初具框架;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以“四个一百”为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育人的网络正在形成。

各地各校在教育中逐步注意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要求与其自身思想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各阶段德育的内容要求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多形式。

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2.论述日本“幼小一贯学校”的产生背景、基本特点并分析对我国的启发。

产生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综合探究学习的重视和对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再加上日本中小学“班级崩溃”现象的日益严重,“幼小衔接”再次受到重视。

基本特点:

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

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三)启发:

1、制定幼小衔接教育的具体法规政策;

2、增设学前班;

3、抓好幼小衔接教育的各项内容,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做好全面准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而且还包括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社会要求等方面。

三、分析题(共20分)

公平与义务教育投资中出现的嫌贫爱富现象

“贫”与“富”好似横亘在公平两端的砝码,当我们正处于“嫌贫”还是“仇富”的若干争论中难以厘清时,我国基础教育的投资取向似乎也有“济富不扶贫”的倾向。

在今日举办的“2004中国经济热点聚焦研讨会”上,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潘云良教授首次向外界公布了《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报告,该报告明确对当下公布的“普九”数据进行了质疑,“目前‘普九’的成果是低标准的,并且相当脆弱。

近几年,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

”同时,该报告还指出,财政预算内教育比重仍在降低,“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

”这份报告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杨进承认,“这基本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

坦率地讲,义务教育投资的这种现状与倾向,并不是“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的全部原因。

农村经济本身的贫困,当下大学生就业前景的不乐观等诸多原因,“现实的”说服力很难将“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渗透到贫困地区人们的心中,从而上升为他们进行阶层流动的理念与动力。

教育的公平应该是这个社会公平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说得形象一点,教育公平就犹如一个坐标上的原点,一旦把握不好它的进展方向,一个人今后的发展要么越“正”越多,要么越“负”越多。

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以确保各阶层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

如果基础教育投资也“嫌贫爱富”,并且一味地将这种倾向坚持到底,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的完成,恐怕永远会是海市蜃楼般的遥远。

更让人担忧的是,义务教育投资嫌贫爱富,还有可能造成义务教育“精英化”。

看看那些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里的小学生们的知识面有多么开阔:

他们敲打键盘的小手是那么灵活,他们网络冲浪的资源是那么丰富,他们可以随口蹦出英语单词,他们可以随时参加奥赛的学习……而这些,对贫困农村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当然,作这种比较,倒不是想牺牲城市孩子的拥有去满足农村贫困学生的需求,只是想说,如果历史的贫困和体制的积垢我们一时无法解决,那当下我们就该尽可能去抹平这些不平,比如基础教育投资应该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事实上,专家已经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困境寻找了出路,比如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同时逐步压缩高等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教育投入逐步向义务教育倾斜;比如调整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融通与农村社会的血肉联系等等。

这些出路值得我们深沉期待。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我国现行初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端及其产生原因,并谈谈你对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考。

答: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端目前,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特点是:

中央政府在整个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与分配中仅占有较低的比重或份额;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基层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实施义务教育90%以上的经费;家庭和学生直接负担一部分义务教育费用。

中国的教育,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做的都是在用同一个模型来灌注人才,做的都是应试教育!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办这样的教育,当官者最省心,才便于这些高官低能者管理。

学生高分低能,当官者高官低能,这是多么和谐的社会呀!

!

而这却是中国的现状!

高分者是涛得清洁漂亮的正品,低分者是次品。

所以中国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大都是高分低能,缺乏个性,没有创造力的所谓人才。

反而是那些没有受到过多少教育的人更容易成功。

这就是今天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不愿意上学,小小年纪就出去打工的根本原因了。

一方面是教育精英化,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另一方面是某些学校教育产业化,从小学到大学热衷搞经济创收,其招生规则自然就会偏向富人和有权者。

在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的情况下,提出教育公平正当其时,必须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

“完全可以实现好的教育、相对理想的教育,把优质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

如何改善和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以上三项建议:

一是改善基础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如北京市正在修订相关教育政策,将首次取消城乡之别,实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二是改变重点中学制度,改善正在扩大的阶层差距,贯彻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方针,这是减少高等教育阶段的阶层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