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docx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进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进展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要紧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依照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不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进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进展目标相去甚远。
也确实是讲,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
假如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
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假如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差不多超过300亿元。
从全国来看,尽管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
然而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
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注:
资料来源:
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进展中国家,经济进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
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进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
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
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特不低。
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进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依照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
表1中有关数据能够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差不多符合这一规律。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教育支出结构要紧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
本文要紧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依照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农村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
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峻的地区,初中时期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
辍学的缘故要紧在于相关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
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
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进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