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0334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docx

《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docx

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

古诗声律常识及运用

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教师黄亢美

中国文学的开展的根本脉络是:

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从上述文学开展的脉络可以看出,诗是文学的正宗。

清编?

全唐诗?

唐诗49403首,作者2576人。

今人陈尚君?

全唐诗补编?

增加唐诗6327首,作者1700人。

现金搜集的唐诗55730首,作者4276人。

明代中叶著名的诗论家胡应麟在其?

诗薮?

外编卷三中赞赏道: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

其体,那么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其格,那么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

其调,那么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

其人,那么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小学语文课本选有数十首古诗,这些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有名诗篇,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对于增进儿童知识、开展儿童语言、陶冶儿童道德情操,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要教好古诗,必须首先理解古诗,把握住古诗的根本特点,否那么就无法组织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表达不出古诗教学的特色。

小学语文课本所说的“古诗〞一般来说是泛指清代以前的诗,它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近体诗即是格律诗,它兴盛于唐代,唐人把这种新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体称为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而把唐以前的不拘格律的诗体称为古体诗。

我们今天仍沿用旧说,把讲究格律的诗叫近体诗(而非当今的新体诗),把不讲究格律的诗叫古体诗(而非以时代划分的古诗)。

为了和现代自由体新诗相区分,我们习惯上又把古体诗和近体诗统称为古诗。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除?

咏鹅?

、?

锄禾?

等几首是古体诗外,其余的都是近体诗。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主要表如今句数、字数、用韵、平仄和对仗等几个方面。

在句数字数方面,两联四句的为绝句,四联八句的为律诗,绝句和律诗每句字数都是七个字的叫七绝和七律,每句字数都是五个字的叫五绝和五律。

对仗主要是针对律诗而言。

律诗八句四联,其每联名称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第二、第三联〕必须对仗,无对仗不能成为律诗。

所谓对仗,就是使每联内的上下句字数相等,构造一致,词性一样,平仄相对,同时用字也不能重复。

例如五律?

春望?

中的颔联和颈联分别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诸多的格律要求中,平仄的规那么是非常重要的。

王力先生在其?

诗词格律概要?

一书中说:

“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

〞毛泽东在给陈毅关于诗的一封信中也曾说过:

“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何谓平仄?

古代汉语分“平上去人〞四声,传统的音韵学把它分为平仄两类,平为平声,腔调平直,是长音;仄即侧,是不平的意思,包括上、去、入三种。

比照现代汉语,古平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上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三声〔有一小部分变为去声〕,去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四声〔少数变为上声〕,古入声字在中古时已“入派三声〞,即分别归入到平、上、去三声中,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无入声字,但在方言中仍然存留着。

如在两广的粤语和客家话中,发音急促,收音短快,且往往以—b、—d、—g为韵尾的字就是古人声字,如“八、合、国〞等字,它们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虽然“八〞属于阴平,“合、国〞属于阳平,但在古诗中它们是入声字,归属于仄声。

近体诗的平仄规那么,一是要求全诗平声韵,如王之涣?

登鹳雀楼?

绝句中的“流〞、“楼〞二字均属平声;二是要讲究平仄的对粘。

对,就是对句〔每联中的第二句〕与出句〔每联中的第一句〕的平仄相反,即相对立;粘,就是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平仄一样,即粘合。

平仄的对粘主要是针对每句中的偶数字位而言的,故有一种通俗但不很全面的说法,即“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楚〞〔此说针对七言句而言,假设是五言〕句那么是“一三不管,二四清楚〞)。

近体诗的平仄类型主要根据其首句的平仄构造来划分,由于首句第一个字一般不管平仄,所以第二个字是平就叫“平起〞,是仄就叫“仄起〞。

绝句起源于律诗之前,律诗是绝句的丰富和开展,所以,我们要识记近体诗的各类平仄谱,还是要从绝句开始。

如:

五绝仄起式王之涣?

登鹳雀楼?

〔汉字下加“·〞的是古入声字,不管现代普通话中属于〕

仄仄平平仄白日依山尽,

平平仄仄平黄河入海流。

平平平仄仄欲穷千里目

仄仄仄平平更上一层楼。

诗句中下加“·〞的为古人声字,不管现代汉语中该字是第几声,在古诗中均应视为仄声。

半仄谱中奇数位置的字一般是可平可仄的,但以“仄平〞收尾的五言句“一〞(含七言句“三〞)必须论,假设不管,那么就会出现全句除句末字是平声韵外句中仅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

“平平〞收尾的五言句“三〞(含七言句“五〞)必须论,假设不管,就会出现三个平声并列收尾的情况,这叫“三平调〞。

“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诗律中不允许出现的,是近体诗的大忌,故说“一三五不管〞,还要视详细情况而定。

在近体诗中,五绝仄起式为最多,故五绝仄起式平仄谱是最主要的,熟记这一平仄谱式,其余的平仄谱式均可顺推出来。

如:

五绝平起式李白?

夜宿山寺?

平平平仄仄危楼高百尺

仄仄仄平平手可摘星辰。

仄仄平平仄不敢高声语,

平平仄仄平恐惊天上人。

从上可知,五绝平起式平仄谱其实就是五绝仄起式平仄谱上下联的倒置,它由“一二三四〞的序列排成了“三四一二〞。

七言绝句的平仄谱就是五言绝句平仄谱的扩展。

如:

七绝平起式白居易?

忆江柳?

平平仄仄平平仄曾栽杨柳江南岸,

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别江南两度春。

仄仄平平平仄仄遥忆青青江岸上,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知攀折是何人。

七绝仄起式杜甫〔绝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两个黄鹂呜翠柳,

平平仄仄仄平平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窗含西岭千秋雪,

仄仄平平仄仄平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上两例可看出,七绝的平仄谱就是在五绝平仄谱的根底上,前面分别以“平平〞和“仄仄〞相对相粘而成的。

律诗的平仄谱就是绝句平仄谱的重复。

如:

五律仄起式杜甫〔春望〕

仄仄平平仄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感时花溅泪,

仄仄仄平平恨别鸟惊心。

……………

仄仄平平仄烽火连三月,

平平仄仄平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白头搔更短,

仄仄仄平平浑欲不胜簪。

七律平起式杜甫?

客至?

平平︱仄仄平平仄舍南舍北皆春水,

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见群鸥日日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花径不曾缘客扫,

平平︱仄仄仄平平莲门今始为君开。

…………………

平平︱仄仄平平仄盘飧市远无兼味,

仄仄︱平平仄仄平樽酒家贫只旧醅。

仄仄︱平平平仄仄肯与邻翁相对饮,

平平︱仄仄仄平平隔篱呼取尽馀杯。

律诗除以上两种平仄格式外,其余的如五律平起式及七律仄起式均可由相应的绝句平仄谱重复一次顺推出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除少量的律诗外其余多为绝句,所以,我们主要能掌握绝句的平仄谱式即可。

近体诗凡偶句末用韵,首句也可用韵,而用韵那么须用平声韵,故首句末的字就由仄变平,为协调平仄,该句倒数第三字也要随之相应地由平变仄。

这一变化可识记为:

近体诗首句入韵,五言体三五平仄对调,七言体五七平仄对调,如卢纶的五绝?

塞下工?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首句“林暗草惊风〞按五绝仄起式的平仄要求应是“仄仄平平仄〞,由于首句入韵〔风fēng〕,故三五平仄对调换,变为“仄仄仄平平〞再如毛泽东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首句“钟山风雨起苍黄〞,按七律平起式的平仄要求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由于首句入韵〔黄huáng〕,故五七平仄对调换,变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入韵的近体诗仅首句平仄调整变化,其余各句平仄不变。

至此,我们便可归纳出近体诗的平仄谱式的类型:

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均有仄起式和平起式两种,假设再按首句入韵或不入韵划分的话,每类又各有两种。

近体诗的各类平仄谱式外表看似繁杂,但只要识记了五绝仄起式首句不入韵的平仄谱,其余的皆能顺推出来。

“调平仄〞是近体诗的重要格律之一,一些古诗为了适应声律上的要求,往往把语序作适当的调整,这就形成了句法和词序上的倒装。

这种因声律要求而形成的倒装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为了协调平仄。

近体诗的主要格律是要讲究平仄的对粘,诗人有时为了协调平仄,只好调换平仄就之。

如王之涣的五绝?

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句,按正常的句法应为“欲目穷千里〞或“目欲穷千里〞,然而这样形成的“仄仄平平仄〞句式那么与五绝仄起式平仄谱第三句“平平平仄仄〞的谱式相拗。

平仄对粘不当为近体诗所大忌,故诗人为协调平仄而将这句倒装为“欲穷千里目〞。

再如李白诗?

军行?

首句“骝马新跨白玉鞍〞中的“骝马新跨〞,杜牧诗?

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枫林晚〞,皆因平仄不协而倒装,按现代汉语语法可梳理为“新跨骝马〞和“晚枫林〞。

2.为了合辙押韵。

古诗中为了合辙押韵而倒装词序的现象是较普遍的。

如卢纶诗?

塞下曲?

首句“林暗草惊风〞,“草惊风〞实为“风惊草〞,否那么于情理不通,但诗人为押平声韵而倒装了。

翻译时,我们应先将该句梳理为“林暗风惊草〞,然后引导学生翻译那么顺当多了。

再如王之涣?

登鹳雀楼?

“黄河入海流〞中的“入海流〞,孟浩然?

春晓?

“处处闻啼鸟〞中的“闻啼鸟〞,都是诗人为了押韵,同时也是为了协平仄而倒装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事理及文意将它们梳理为“流入海〞和“闻鸟啼〞。

古音与现代读音变化较大,可用通用的“十八韵〞识记韵辙:

〔1〕麻ɑ、iɑ、uɑ〔2〕波o、uo

〔3〕歌e〔4〕皆ê、ie、üe

〔5〕支-i〔6〕儿er

〔7〕齐i〔8〕微ei、uei〔ui〕

〔9〕开ɑi、uɑi〔10〕模u

〔11〕鱼ü〔12〕侯ou、iou〔iu〕

〔13〕豪ɑo、iɑo〔14〕寒ɑn、iɑn、uɑn、üɑn

〔15〕痕en、in、uen〔un〕、ün

〔16〕唐ɑnɡ、iɑnɡ、uɑnɡ〔17〕庚enɡ、inɡ、uenɡ

〔18〕东onɡ、ionɡ

“十三辙〞是现代比较广泛的一种韵辙,它们是:

发花〔auaia〕、梭波(ouo)、怀来(aiuai)、由求(ouiu)、遥条(aoiao)、人辰(eninun)、中东(ongingeng)、江阳angiang、言前(anianuan)、灰堆(eiui)、姑苏(u)、乜斜(ieue)、一七(i-I).人们常用13个字分别代表13个韵辙的一句话来识记它,

月下一哨兵在村头站岗多威武

乜发一遥中怀人油言江梭灰姑

斜花七条东来辰求前阳波堆苏

3.为了构成“三字脚〞。

不管是五言体还是七言体古诗,就其句子节奏之间的疏密关系看,后面三个字与前面的儿个字关系疏一些,它往往自行组成一个音步,与前面的字词形成一个较大的停顿,这就是所谓的“三字脚〞,这是古人在吟哦诗句时出于运气及行腔处理上自然形成的一种间歇。

至今我们朗读古诗时,“三字脚〞仍是一个大的停顿,五言句往往读成“oo\\oo\o〞或“oo\\oo\o〞,七言句读成“oo\oo\\oo\o〞或“oo\oo\\o\oo〞。

“三字脚〞一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意群单位。

如李白七绝?

早发白帝城?

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按汉语语法当为“朝辞彩云间白帝〞,但“间白帝〞那么不构成一个意群单位,故要把“彩云间〞后置,倒装成“三字脚〞。

翻译时假设先梳理为“朝辞彩云间白帝〞,然后再翻译为“早晨辞别了彩云缭绕之中的白帝城〞,这样学生就极易理解了。

一般来说,是为了“构成“三字脚〞而调换词序的,梳理时要把“三字脚〞这个整体一并移位,如上例。

古诗句式的倒装,有时既是为了协调平仄,也是为了构成“三字脚〞,或者同时又是为了合辙押韵。

如贺知章的?

咏柳?

诗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诗人把“一高树〞倒装成“一树高〞.既是为了协调平仄,也是为了合辙押韵。

此外还有一些诗句是为了造成某种特有的意境而有意倒装的。

如柳宗元古绝?

江雪?

“独钓寒江雪〞句,一般可把该句梳理为“独寒江雪钓〞或“寒江雪独钓〞,然而诗人这样倒装后,也可使读者产生一种“钓鱼乎?

钓雪乎?

〞的联想,别有一番令人遐思的诗趣。

掌握古诗的根本声律知识,理解古诗中因声律而异变的词法句式,在教学中擅长用现代汉语语法去梳理倒装的古诗句式,这样就可以缩短古诗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的间隔,便于学生对古诗确实切理解,并在理解的根底下熟读背诵,防止死背译义的情况。

考虑与练习七

一、区分下面的古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下加“·〞的是

古入声字)。

枫桥夜泊江上渔者

张继范仲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上往来人,

江枫渔火对愁眠。

但爱鲈鱼美。

姑苏城外寒山寺,君看一叶舟,

.夜半钟声到客船。

出没风波里,,

()()

游子吟梅花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单独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二、梳理下面倒装的诗句,并指出其倒装的主要原因(或为了协调平仄,或为了合辙押韵,或为了构成“三宇脚〞,或兼而有之。

1.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枫桥夜泊?

梳理

倒装原因

2.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望庐山瀑布?

梳理

倒装原因

3.碧玉妆成一树高。

(贺知章?

咏柳?

梳理

倒装原因

三、下面的绝句空缺第三句,根据近体诗平仄对粘的格律要求,从ABcD四句中选择适宜的一句填补进诗中。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何人不起故人情?

A落花日寸节又逢君B桃花照旧笑春风

C此夜曲中闻折柳D半入江风半入云

四、一位教师在背诵杜牧的七言绝句?

秋夕?

时,背出第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后,余下三句能背出但分不清先后,请你根据近体诗平仄对粘的声律要求,判断ABC三句哪句是第二句,哪句是第三句,哪句是第四句。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A.卧看牵牛织女星

B.轻罗小扇扑流萤

C.天阶夜色凉如水

五“梨花院落溶溶月〞是一副对联的出句,A、B、C、D四个对句的词性、构造与出旬大致一样,请从声律上选择最工稳的一句作对句。

出句:

梨花院落溶溶月A.榆荚临窗片片雪

对句:

B.芙蓉带水点点雨

C.柳絮池塘淡淡风

D.丁香初绽悠悠云

 

编者按:

“诵读经典诗文,进步师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是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员,我区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全区共有400多所子课题学校近万名教师参研。

该总课题组自2007年以来已先后举行了三次诗联赛,旨在通过教师的诗联创作,实在地进步自身的文化素养。

鉴于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诗联知识方面的匮乏和存在的模糊认识,本刊特转发该课题主持人黄亢美在“诵经网〞上与多位教师网友关于首届诗联赛的“话聊〞内容,相信读者看后会对“诗联〞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进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这一民族文化。

黄亢美与网友关于诗联知识的话聊

各位教师,各位吟友,你们好!

我首先代表经典诵读总课题组对大家积极热情地关注和参与本次诗联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近段出差在外,回来后这两天看到网上各位教师对本次诗联获奖结果的评论,我的感觉就是两字——快乐。

乘着今晚的闲暇,我们就作为吟友,围坐在小石桌旁,身后流水淙淙,迎面清风徐徐,空气如此清新,心情这样舒坦,“云舒云舒〞、“岭南居士〞、“不如归去〞、“桂岭啰喂〞、还有“独钓翁〞等,人太多,我就不一一招呼了,大家坐近些,今晚我们就推心置腹地谈谈,如何?

你们问我为什么快乐?

这还用说吗,作为总课题组的负责人,这次活动有1000多人次参与,所写的诗联2000多比〔首〕,不少学校的学生也参加了,这么多人次参与是我们原先估计不到的,特别是评奖揭晓后仍然有这么多教师关注,你说我怎么会不快乐呢!

相当多地教师在网上留言,深谈来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也有一些吟友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些甚至言辞还比较剧烈,于是形成地论争,就在这论争中,诗联规律愈加明晰起来。

我敢说,看过拙文?

近体诗声律常识及运用?

,看过本次诗联的评析,特别又是完好地看完本次正反双方的辩争观点和论证过程的,一定会对诗联的声律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正如“三鉴客〞所说,因此而出现的一些错误也是美丽的,就像我们在课堂上亟待学生发言而终于有一个举手了,他虽然说得不怎么完美,甚至根本上是错的,我们也会感谢他的,因为是他打破了僵局,有了他的发言才会有后面辩争的小手如林啊!

从这点来说,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发表不同意见的吟友吗!

应该!

应该呀!

给你们施以古礼——作揖啦!

都别客气唷,边嗑瓜子边聊。

“桂岭啰喂〞,在这里你年纪最轻,你就代我顺手给各位倒些茶水,泡些西山茶叶吧,我刚从桂平西山带回来的。

在今晚的吟友中,我最熟悉的是“桂岭啰喂〞,因为我们原来就在网上认识,所以今晚的海聊还是从他开始吧。

〔面向“桂岭啰喂〞〕“桂岭啰喂〞,23日上午在你市的试验小学听识字课,我注意到你很专注,课后你还询问什么地方有字理方面的书籍卖,很想购置一本。

我当时向你推荐了周瑞宣教师的?

汉字形义详解?

一书。

这样吧,明天我再给你寄去一本有关3500个汉字形义析解的拙著?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

,你去年不是也送我一本你与别人合著的散文集?

铿锵三人行?

吗,还有你的题签呢。

所以,明天我的这本书等于是“物资交流〞,我也会题上几个字的,就留个纪念吧。

当天下午我继续在试验小学给该城区名师工程的学员作“诗联声律常识〞的专题讲座,很遗憾,下午你因“重于泰山,压倒一切〞的“两基检查〞而无法来。

这两天回来后,我就看到你23号当天晚上在网上的“演讲〞了,我想,假设当天下午听了我的讲座,加上你天资如此聪敏,也许后面“炮弹偏靶〞的现象就会少了许多。

“桂岭啰喂〞,你对这次举行的诗联擂台赛的联句评论道“真正合律的诗联能有多少?

〞还说“单看平仄,许多人仍是有很多问题的〞。

就整个诗联赛的2000多比〔首〕诗联来说,你这样的评判应该说是正确的,当一比比对联和一首首所谓的格律诗因不合格律在我的手下被一一划掉时,我的心当时是阵阵的痛啊!

2000多比〔首〕的诗联才有100多比〔首〕根本符合声律平仄的要求,这5%的比率是多么的低呀!

其中确实还有你说的“误打误撞〞而入选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诗联来说〕的传承确实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申报了这个诵读经典课题,随后又举行了这次诗联赛,目的就是希图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尽绵薄之力呀!

所以说,你的观点从整个的情况来说是对的,只是你所指的范围不够明确,特别是所例举的又是获奖的诗联,这样你的“炮弹〞就偏移些了,这些获奖的诗联特别是获一等奖的诗联,其平仄对粘我们是经过仔细的甄别评审的,而这些获奖者中就不乏诗联方面颇有研究的教师。

“桂岭啰喂〞,你在评论获格律诗一等奖的五律?

课改感言?

时说该诗“不是排律却换韵,况且是隔句压,另人费解〞。

我不知道你的这种判断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也许是一时粗心所致吧。

在中古乃至近代人写诗多遵循?

平水韵?

,该部韵书所分的韵部比较细,按四声分类共有106个韵部。

元代的周德清编了一本?

中原音韵?

,这本韵书把当时的诗韵分为19个大的韵部〔现代又浓缩成“十八韵〞〕,第一韵部是“东钟〞〔ong〕,第十五韵部是“庚青〞〔eng、ing〕,也就是说,起码在元代的时候人们就把韵母为eng和ing的韵脚字归到“庚青〞韵部。

?

课改感言?

这首诗的韵脚字分别是“鸣ming征zheng经jing生sheng倾qing〞,也就是说,就是放到元代之前去这首诗也是押韵的,所押的就是“庚青〞韵辙。

到了近代,人们逐渐的把“东钟〞和“庚青〞两个韵部合并起来,如曹雪芹的?

半瘦燕画诀?

一诗的韵脚字就是“容、形、峰、雄、层、陵、风、程〞,可见,至少在清代人们已经把“ong、eng、ing〞的韵母字通押了。

在现代,我们都很熟悉的?

东方红?

的韵脚字“红ong、升eng、东ong、星ing〞也是把它们通押了的。

为了使这些韵部固定下来,于是在近代形成了“十三辙〞,它的韵部更少,用韵更宽了,他们分别是:

1、发花2、梭波3、乜斜4、姑苏5、一七6、怀来7、灰堆8、遥迢9、由求10、言前11、人辰12、江阳13、中东〔取每韵部的前面两个字代为名称,没有什么特别含义〕。

先前?

中原音韵?

的“东钟〞〔ong〕和〞“庚青〞〔eng、ing〕合并为现代十三辙的“中东〞。

由此可见,你说获一等奖?

课改感言?

不押韵就不对了。

我相信你对十三辙一定是学过的,只不过是一时忽略罢了。

唷,“雪花飘〞问怎样学好“十三辙〞?

“十三辙〞的名称上面已经介绍了,你们必需要理解每一韵辙所包含的韵母,如“中东辙〞包含有“ong、eng、ing〞三类韵母的字,“人辰辙〞包含有“en、in、un〞三类韵母的字。

什么?

你问怎样速记这十三辙?

哦,下面这句话每个字代表一个韵辙,记住它就能帮助我们快速记忆:

月下一哨兵在村头站岗多威武

你看,“桂岭啰喂〞果然聪明,马上就能脱口背出了。

“雪花飘〞、“凄凄雨〞、“苍穹鹰〞你们如何?

噢,也不错,背两遍也记得了。

那我检查一下,“月〞和“岗〞各代表什么韵辙?

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乜斜〞和“江阳〞,不愧都是有一定诗联学养的人!

这次对联赛中我们出了“喜看红梅开岭上〞的上联,要求应对下联,忻城县教研室的黄爱文教师所写的对句是“乐观黄菊绽篱东〞并获得一等奖。

就上下联地意境来说,红梅黄菊,一开一绽,相映成趣,“绽篱东〞句使人联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淡然情境,这样的对句还是颇具诗意的。

洛维,你认为该句获一等奖上不当地,主要认为该联句“乐观黄菊绽篱东〞是“仄平平平仄平平〞,由此认为它是不合律的。

“博白一教师〞在评论中说“菊〞在他们博白客家话中就是以“-g〞收音的入声字,翻开古汉语入声字表也如此,因此“菊〞当属入声字,以此观之,“乐观黄菊绽篱东〞二、四、六的平仄完全符合七言仄起式联句的要求,“博白一教师〞的说法是正确的。

你的桂柳话当然是很地道的,桂林话属于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属于北方方言,入声字在中古的时候已“入派三声〞,即分流到平、上、去三声中了,所以,今天讲北方方言的人,在我们广西也就是讲桂柳官话的人一般是难以识别入声字的。

在客家话和白话〔粤语〕中,都还留存着古入声字,因此,有人说,客家话和白话〔粤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会说这两种方言的人对识别入声字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根本特征即是发音急促,收音短快,一般以—b、—d、—g为韵尾。

你会说客家话和白话吗?

噢,不太会。

那你是怎么识别入声字的呢?

噢——原来主要是看入声字表,这是个好方法!

对我们不会讲客家话和白话〔粤语〕的人来说这只能是唯一的选择。

“西边雨〞你问到哪里去寻找?

入声字表?

是的,不太好找。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已把此表贴在“诵经网〞这好办,可以不必刻意去记它,反正在现代汉语中读上声和去声的统统都是仄声,那么,只要我们记住归到阴平和阳平中的入声字就可以了。

例如,“八〞和“十〞在普通话中分别属于阴平和阳平,但它是古入声字,当属仄声。

我们现代人在欣赏古代诗词时,要有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的意识,因为那是古人按当时的腔调来协调平仄的。

我们现代人今天在写作诗联时,一般仍可按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也可按现代汉语“阴、阳、上、去〞四声协调平仄。

洛维,在如何识记入声字方面你还有什么更便捷的方法吗?

今晚时间紧些,稍后你可另择时间在网上笔谈,把你的识记方法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你的成果哟!

还有,你对本次格律诗一等奖的柳州市鱼峰山小学卢坚教师写的?

丹洲怀古?

也认为它明显不合声律。

为便于大家阅读和理解,现把该诗粘贴如下:

丹洲怀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