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报告》.docx
《《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报告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报告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报告摘要:
温室气体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受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国际上实施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呼声日趋高涨。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富煤贫油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低碳城市是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
本研究报告第一章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措施和目前国内低碳城市的现状论述了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背景。
第二章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分为能源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和排放低碳四种,其中能源低碳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用能从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的转化,社会低碳通过降低政府等公共事业机构碳排放、倡导人民群众低碳生活方式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经济低碳是通过新能源产业、清洁生产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实现低碳目标,排放低碳关注工业和汽车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通过相关技术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
本章从课题组所依托的交大、清华所具有的技术资源和社会院所具有的经济研究成果,从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载体实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规划和碳捕获技术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
第三章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能源供需矛盾两个方面论述了绵阳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第四章从本次实践调查获取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绵阳市建设低碳城市所需的新能源、工业基础和交通体系现状,评估了绵阳市目前所处的阶段。
第五章从政策可行性、产业基础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三个方面为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作了可行性分析。
通过上述五章的分析,第六章从低碳产业、低碳生活和低碳化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
从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实施低碳化管理,加强节能减排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
要实现上述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首要在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最后提出了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方面的建议。
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报告(正文)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和化石能源资源禀赋情况,决定了能源结构调整是长期过程,日益增加的减排压力和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将推动能源结构向可再生、低碳化方向转变。
对于中国而言,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高耗能产业占比大,仍将推动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国内能源消费量即已超过十一五规划设定的2010年上限目标。
即使考虑金融危机促进中国经济加速向内需转型,按照可借鉴规律,随着人均GDP增长,人均能耗上升也将推动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增加。
按照IEA的预测,2006年2030年间,中国一次能源年均需求增长达3.2%,远高于全球平均1.6%水平。
城市是经济的主要载体,中国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具体需要落实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中,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2008年5.12特大地震给绵阳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巨大困难,部分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受损严重、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管网不同程度受到损坏,一些在建的减排项目进度延缓。
而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展开和生产经济活动的快速恢复,对钢材、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产品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
灾区的重建工作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站在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上进行具有战略性的重建。
坚决淘汰污染重、能耗高、效益低的产业;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牵手节能四川,重建绿色家园”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三校联合硕、博士生课题组抓住绵阳市重建的契机,提出打造“低碳绵阳”的目标,经过为期一周的辛苦调研,形成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报告一份。
1.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研究(考虑到篇幅与知识产权,暂时删除)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有四个:
能源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和排放低碳。
能源低碳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最终实现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转变;经济低碳,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模式,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相互协调,实现循环经济;社会低碳,就是提倡低碳消费模式,绿色规划降低出行距离和能源消耗;排放低碳,就是大力发展减排技术和碳捕获技术降低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本部分从新能源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实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应用、绿色规划和碳捕获技术几个论述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
1.1新能源技术应用1.2新能源汽车1.3产业集群发展战略1.4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实现循环经济1.5清洁生产应用1.6绿色规划1.7碳捕获技术2.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所需新能源的现状评估2.1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所需工业基础的现状评估受特大地震和特大洪涝灾害严重影响,2008绵阳全市实现GDP743.2亿元,增长4.5,增长率较上年回落9.8个百分点,在四川省各市州中居第二位,西部地市第十位。
另一方面,绵阳2006年单位GDP能耗为1.696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21个地级单位中列14位(绵阳市与四川各州市能耗对比见附表)。
绵阳市面临灾后经济恢复和节能减排双重压力,然而绵阳经济底子好,节能潜力和经济增长空间巨大。
低碳城市建设首要是实现低碳经济,高科技产业集群是绵阳经济的主要特征,六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然而存在一些不足,单位GDP能耗较高,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产业龙头企业的实力普遍不强目前正在打造的六大工业支柱产业中除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长虹具备较强的实力外,冶金产业的龙头企业攀长钢目前规模不到50亿元;食品产业的龙头企业比较分散,主要是肉类龙头绵阳双汇、酒类龙头丰谷酒业、饲料龙头正大饲料、铁骑力士等,至今没有一个上10亿元的大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龙头企业绵阳华瑞汽车,至今只有年产2000多辆整车的生产规模;新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主要是东材和开磁等,虽然东材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第三,但规模仍然偏小;化工产业的龙头企业银河建化、利尔化学等,虽然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但规模都不太大。
产业规模较小、比重偏低截止2007年底,六大支柱产业中除电子信息产业目前总量达到254.4亿元外,其它产业均未过百亿大关,大多数还停留在50亿元以下,其中冶金、食品、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化工产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51亿元、84.75亿元、25.6亿元、25亿元、37.33亿元,分别占本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34%、12.19%、3.68%、3.59%、5.37%。
产业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这是我市多年来难以形成较强产业集群的结症所在。
长虹集团一年100多亿的配套产品,绵阳本土仅占20%,九洲、华丰在绵阳本土的配套企业更是微乎其微;新华、华瑞等汽车及发动机龙头企业,由于诸多原因,在绵阳本土的配套企业极其有限;六大产业中唯有冶金产业的龙头企业攀长钢对绵阳本土企业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利用其特殊钢胚派生出了一批模具钢、轴承钢、弹簧钢等特种钢生产企业,同时还衍生了一批型钢、叶片钢及铝合金钢生产企业;食品产业虽有双汇、梅林、华润、丰谷酒业、绵阳卷烟等龙头企业,但基本都是自成体系;新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东材、开磁以及化工产业的龙头企业银河建化、利尔化学等对绵阳本土企业的拉动作用微弱,有的甚至没有拉动。
产业关联效应差六大产业中,相对来说只有电子信息、冶金两大产业中龙头企业与绵阳本土各配套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好,其它产业的关联性相对较差,缺乏产业集聚效应。
如食品产业中的双汇、华润、丰谷酒业、绵阳卷烟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中的华瑞、新华、新晨、华晨等,基本上各自为阵,单打独斗。
化工产业主要分布在高精细无机盐、油脂化工、农用精细化工、建材精细化工领域,彼此之间关联性较小。
新材料产业主要以高分子材料、电子材料、超微材料为主,各自的领域更是不同,相互之间基本没有关联性。
产业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总体聚集效应主要是产业规划不尽合理,布局不集中,生产点较分散。
在食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领域,表现较为突出。
全市食品企业现有65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4户,遍布各县市区。
由于产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虽然在部分区域和几个开发区内形成了一定的相对集中,但总体上仍属于分散布点、线条式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汽车产业园区或汽车产业集中发展区。
产业内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比较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六大支柱产业除电子信息外普遍面临人才资源结构性的突出矛盾,高层次技术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品牌建设滞后,多数企业无自己的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
2.2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所需交通体系的现状评估四川是典型的贫油富气省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作为国内率先推广应用CNG汽车的省份,四川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及相关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截至2004年12月已经累计推广天然气汽车52461辆,建设CNG加气站185座(见表1),全省17个市和87个县建设有1座以上的CNG加气站,CNG加气站基本形成网络。
尤其是成都、德阳、绵阳(以下简称成德绵)三市,更是注重天然气汽车的应用推广,目前这三个城市公交车除去双层巴士外其余全部为CNG车辆,出租车90以上是天然气汽车。
目前CNG车辆仅仅局限于城市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因此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往返于城市之间的公路客货车辆的燃气化运行,对加大天然气汽车的推广力度,减轻大气污染,合理调整我国能源结构,降低运行成本,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于成德绵地区CNG车辆配套设施完善,加气站布局规划比较合理,气源稳定,技术成熟,这些有利条件对成德绵地区在国内率先实现CNG车辆的区域化运行提供了可能。
表1四川省CNG汽车及加气站数量地区CNG汽车数量/辆CNG加气站数量/座2004年新增2004年累计2004年新增2004年累计成都220018500562德阳154562650122004年新增2004年累计2004年新增2004年累计绵阳4604223116自贡5733521313泸卅3231951210广元102710O2遂宁1051969O7乐山25826571lO内江143l87819南充3702411311宜寅50105304广安44565035达州7292579210巴中465132802雅安28988413眉山118107504资阳18480705合计83595246122185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截止到2004年,绵阳有4223辆天然气汽车,16个天然气加气站,公交车和出租车90%以上燃用天然气。
到2009年,绵阳公交车和天然气汽车100%燃用天然气,甚至大部分私家车和部分小货车也燃用天然气。
与汽油汽车相比,它的尾气排放中CO下降约90%,HC下降约50%,NOx下降约30%,S02下降约70%,CO2下降约23%,微粒排放可降低约40%,铅化物可降低100%。
这对改善大气环境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除了天然气汽车,绵阳的部分私家车和政府企业用车仍燃用汽、柴油。
据了解,绵阳的天然气汽车排放达到欧排放标准,汽、柴油汽车排放同样也只能达到欧排放标准,但是近几年绵阳汽车保有量猛增,汽车尾气排放仍然是绵阳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绵阳经济发展,绵阳的汽车保有量将进一步增加,仅仅达到欧排放标准的汽车,将不能满足建设低碳绵阳的汽车尾气排放目标。
要实现低碳绵阳,必须实现汽车排放达到欧甚至以上排放标准。
主要采用的技术有,机内净化技术和机外净化技术。
机内净化技术主要有:
增压稀燃技术,点火控制和管理系统。
机外净化技术主要为后处理技术,其中包括:
三元催化,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等。
同时,继续推广排放较低的天然气汽车,例如城市间的长途汽车,私家车。
在推广天然气汽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解决天然气汽车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如动力性降低,加气站网络化建设不完善,贮气瓶占用空间大,携带不便,而且气瓶贮气量直接关系到里程,车辆改装费用和CNG专用配件价格偏高,安全隐患加大等。
面对以上的关键技术难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来解决。
例如使用涡轮增压技术来弥补动力性降低;政府加大对天然气汽车的支持力度,建设更多的天然气加气站;鼓励原装天然气汽车的研究、开发、采购和使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引导企业尽快将已取得的CNG装置科研成果转化为批量产品,提高CNG装置的技术水平。
加紧完善改装技术,加快LNG、LCNG的产业化步伐,为货运车辆实现燃气化提供技术保证。
对天然气吸附储存、天然气临界液体储存进行攻关,拓宽车用天然气的存储方式。
3.绵阳市实施低碳城市的可行性分析3.1政策可行性建议绵阳市率先成为中国低碳城市。
有三个基本方面的考虑,一是寻求发展方向,就是城市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二是寻求发展的方式,城市清洁发展机制的推行;三是寻求发展方法,实现城市的碳中和的技术,和碳源在本城市的范围内达到基本平衡。
建议绵阳市创立中国首个低碳经济的碳平衡交易模式和碳基金制度,从而改变资源无价和环境无常的传统观念,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碳源排放空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碳吸收能力作为一种收益手段,利用各类企业碳源碳汇的拥有量的不平衡,通过有效的交换形式,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和交易程序,使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达到世界标准节能减排标准。
碳源的节能者从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都要形成这样一个数量。
在发展模式上,建议绵阳市以产业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的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的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方面,即制度建设上创立一套新办法;第二,在科技能力,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提升研发水平和创新水平的;第三,要进一步融入到现代服务业的高端,进入到制高点。
这是对绵阳这样走在西部前列的城市的基本要求。
在政策导向上,国家已经制定了低碳优化导向的目标,制定更加严格的低碳控制标准,制定达到世界水平的能源战略规划。
在增长方式上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在能源、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当中逐渐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议绵阳建设低碳城市从几个途径进行研究:
第一,单项排碳基准路线抽样调查。
对绵阳现有产业进行单项减排测量,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找出行业减排技术可能性和潜力。
第二,对不同生产方式、生长方式排碳的多目标排序分层。
对不同生产方式和生长方式的产业的排碳进行量算,以数据为依据来进行产业的分层排序,建立减排数量的评价体系。
第三,用城市能源产业岗位关联因子群组合低碳发展创新的总体集成。
发展低碳经济要综合考虑能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等相关因子,在因子关联程度上进行分析集成。
低碳产业的发展在拉动城市经济的同时,增加了就业岗位,加快了城市环境的改善。
第四,城市规划CDM项目设计与潜力估算。
采取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核实技术。
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
绵阳市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及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实施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
3.2产业基础可行性绵阳市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北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
绵阳市在西部城市中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产业结构,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起步早、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是国务院建设的唯一的科技城,也是我国电子工业中心城市之一。
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电子信息产业,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54.4亿元,实现利税12.5亿元。
其龙头企业主要有长虹、九洲、华丰等企业,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绵阳本土企业有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家。
2007年绵阳本土企业为该产业龙头企业配套生产实现工业产值26亿元。
冶金产业,2007年冶金产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51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
其龙头企业主要有攀长钢、鑫源型钢、六合汽轮机等企业,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绵阳本土企业有1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家。
2007年绵阳本土企业为该产业龙头企业配套生产实现工业产值26.4亿元。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2007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5.6亿元,实现利税3.1亿元。
其龙头企业主要有华瑞汽车、新华内燃机、新晨动力、华晨瑞安等,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绵阳本土企业有36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
2007年绵阳本土企业为该产业龙头企业配套生产实现工业产值4800万元。
食品产业,2007年食品产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84.75亿元,实现利税6.18亿元。
其龙头企业主要有绵阳双汇、绵阳卷烟、华润啤酒、长林食品、丰谷酒业、正大饲料、铁骑力士、雪宝乳业、光友薯业等,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绵阳本土企业有6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4家。
2007年绵阳本土企业为该产业龙头企业配套生产实现工业产值2亿元。
化工产业,2007年化工产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7.33亿元,实现利税4.98亿元。
其龙头企业主要有银河建化、利尔化学、美丰化工、西普油脂、日普精化、启明星磷化工等,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绵阳本土企业有6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家。
2007年绵阳本土企业为该产业龙头企业配套生产实现工业产值3000万元。
新材料产业,2007年新材料产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5亿元,利税2.6亿元。
其龙头企业主要有东材(含东方特塑)、长鑫新材、龙华化工、中物材料、开元磁材等,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绵阳本土企业有4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8家。
2007年绵阳本土企业为该产业龙头企业配套生产实现工业产值1800万元。
这些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奠定了产业基础,龙头企业开展的节能技改工作为节能减排工作作了表率和技术储备。
3.3技术可行性(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暂且删除)5.4.1.秸秆气化技术(交大)5.4.2.通用油/气耗计量装置与技术(交大)5.4.3.车辆液压混合动力技术(交大)5.4.4.稳健设计优化系统(交大)5.4.5.沼气技术(清华)5.4.6.生物柴油(清华)4.绵阳市实施低碳城市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经过为期一周的调研工作,本次课题组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绵阳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基础、产业基础和群众基础,通过分析绵阳市建设低碳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分别从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4.1绵阳市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指针,以绵阳市灾后重建为契机,把推广应用新型能源、发展壮大低碳产业集群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持政府推动、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公众参与,重点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打造低碳城市,探索一条符合绵阳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1、低碳产业进一步壮大。
以六大产业为依托的生态工业园、绿色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建成。
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全面推广。
2、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低碳宣教全面展开,低碳理念得到确立,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得到深化。
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清洁能源得到广泛应用。
3、低碳化管理逐步深入。
低碳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符合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城市运行效率不断提高。
以建筑节能、低碳化社区建设、低碳化交通出行等为重点的低碳化城市管理全面实施。
4.2绵阳市实施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1、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加快电源结构调整,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气电、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
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低碳高产出的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全力打造冶金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化工产业、水泥建材产业和纺织产业生态工业园。
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
规划建设低碳教育展示场所。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提高绿色农业比重。
3、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
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加强排放监控技术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加快发展清洁汽车技术和汽车尾气控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积极开发工业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技术。
4、发展静脉产业。
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园区。
5、推行清洁生产。
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标准,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所有企业都要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培育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
(二)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1、提高低碳意识。
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
教育部门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
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
2、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
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
3、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
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
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
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
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推广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
(三)实施低碳化管理,加强节能减排1、抓好农村节能。
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秸秆还田,支持开发秸秆固化、气化技术,稳步推进秸秆发电试点工作。
推广省柴节煤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畜禽舍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
2、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
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
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
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
3、推进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
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
强化节能设计。
组织实施一批低能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的示范工程。
4、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改变传统简单的卫星向心式结构,向结合有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转变;城镇体系的规划与区域性公共交通体系结合,建立区域性公共交通发展走廊,有效控制无序出行,降低交通的能耗.5、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
在餐饮住宿行业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