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35 自然保护区备战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975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点35 自然保护区备战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热点35 自然保护区备战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热点35 自然保护区备战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热点35 自然保护区备战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热点35 自然保护区备战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热点35 自然保护区备战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docx

《热点35 自然保护区备战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点35 自然保护区备战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点35 自然保护区备战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docx

热点35自然保护区备战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35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本身,而且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区。

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1956年,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提案,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

同年10月林业部草拟了《天然森林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广东省肇庆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迅速。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定义的“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

《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其中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sanctuary),自然保护地(natureprotectedarea)等。

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稀有的动物资源,以及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

还包括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

其意义在于:

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自然保护区对促进国家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用

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意义

1.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

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2.贮备物种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

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3.开辟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

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4.美学价值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

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对点训练】

一、单选题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中老铁路全长约1020千米,分为老挝段和中国国内段,其中老挝段,即磨万段,北起老中边境口岸磨丁,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全长422.4千米,设计速度160千米/小时。

全线桥隧占比63%以上,局部高达90%以上。

通车后,至老挝万象实现直达运输、当日通达。

野象谷车站位于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毗邻亚洲象自然保护区,车站两端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

不直接穿越原始森林而进入车站。

下图为野象谷车站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老铁路全线桥隧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是沿线(     )

A.河网密集B.地势起伏大C.降水丰富D.冻土广布

2.野象谷车站两端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这种模式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保护生态环境B.降低修建成本C.防御地质灾害D.保护耕地

3.中老铁路开通后,最先受益的是(     )

A.采矿业B.物流业C.热带农业D.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1.B2.A3.B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路修建时,为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尽量平直,减少弯曲和起伏,因此需要遇山开隧道,跨越河流要架桥。

中老铁路穿过我国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因此全线桥隧比重高,B正确;桥梁比重与河网密集有关,但隧道比重要与山地有关,因此桥隧比重高不单是河网密集的原因,A错误;桥隧比重高与降水条件和冻土条件无关,CD错误。

故选B。

2.根据材料“野象谷车站位于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毗邻亚洲象自然保护区,车站两端以隧道建设的模式穿越山体。

不直接穿越原始森林而进入车站。

”可知,这种模式主要考虑必让亚洲象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A正确;增加了修建成本,B错误;与防御地质灾害和保护耕地关系不大,CD错误。

故选A。

3.根据材料“通车后,至老挝万象实现直达运输、当日通达”可知,中老铁路使两者的运输效率提高,人员交流和商贸往来频繁,最先受益的是物流业,B正确;采矿业和热带农业不是最先受益者,沿线地区经济落后,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不大,ACD错误。

故选B。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

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

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

A.1月,海拔1000米以下B.4月,海拔1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000米以下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

5.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6.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答案】4.C5.D6.D

【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

海南为热带季风气候,10月-次年3月为旱季,4-11月为雨季;1月降水少,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7月为雨季,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故A错误,C正确;4月和10月为旱季和雨季的交换的季节,其活动轨迹不易追踪,故BD错误。

故选C。

5.根据材料1980年建立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所以当前食物增多,故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热带季雨林面积增大,故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对中高纬度影响较大,对低纬度影响小,故C错误;读图可知,自然保护区中猿群分布比较分散,且有山脊、道路等将其栖息地分割,影响其生存,故D正确。

故选D。

6.基因技术应主要针对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根据材料,近些年海南长臂猿数量有所增加,不需要采用基因技术,故A错误;道路建设,使栖息地更加破碎,不利于保护海南长臂猿,故B错误;加强巡山会打扰其生存环境,人工驯化不利于野生习性的保护,故C错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扩大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进而扩大其生存空间,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故D正确。

故选D。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位于21°N,是世界分布最北的雨林,也是我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下图为世界部分热带雨林分布区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西双版纳分布有世界最北的热带雨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B.海拔C.坡向D.季风

8.西双版纳一些地区的雨林分布在河谷两侧山地中部,底部则出现常绿阔叶林,主要原因可能是河谷(     )

A.冬季出现逆温现象B.底部降水充足C.底部光照不足D.中部降水多

【答案】7.D8.A

【解析】7.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形成主要由于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充沛,加之北部地势高,冬季冷空气不易进入,以及地形封闭,静风天气多,多雾湿润所致,D正确。

该地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小,A错误。

该地热带雨林的形成受地形影响,为迎风坡,不是因为海拔低的原因,B错误。

该地位于云贵高原,多山谷地形,既有阳坡也有阴坡,坡向不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C错误。

故选D。

8.根据题意,河谷难以出现热带雨林,而出现常绿阔叶林,主要原因是底部较山地中部气温较低导致。

与降水多少无关,排除B、D选项。

西双版纳多山谷地形,冬季较凉爽,又值旱季,夜间辐射降温明显,山谷中冷空气向下运动,取代谷底暖空气,使谷底气温较低,形成逆温现象;山谷中部气温较高,雨林得以存在,底部则由于气温较低,难以形成热带雨林,反而形成常绿阔叶林。

A正确。

该地气温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影响,光照对气温的影响较弱,特别是河谷夜晚温度低与光照关系不大,C错误。

故选A。

海口市江东新区东起东寨港(海口行政边界),西至南渡江,包含面积为33km2的国际重要湿地——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2018年设立海口江东新区,并将其作为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点先行区域以来,江东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现象尤为突出。

下图示意江东新区区域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1988~2019年,江东新区域市用地扩展过程中(     )

A.侵占农田面积小B.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C.禁止建设面积大D.侧重城市重点建设

10.东寨港附近有一片区域用地类型始终未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被红树林覆盖②交通受限③环境湿热④人为保护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9.D10.B

【解析】9.依据材料“江东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现象尤为突出”可知,1988~2019年,江东新区域市用地扩展过程中,侧重城市重点建设,建筑用地面积扩大,C错误,D正确;由材料“海口市江东新区东起东寨港(海口行政边界),西至南渡江,”并结合图示,江东新区域市用地扩展中侵占农田面积较大,没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AB错误。

故选D。

10.由材料“包含面积为33k2的国际重要湿地——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知,东寨港附近有一片区域用地类型始终未发生变化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带沿海地区,最可能是沿海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被红树林覆盖,人为保护好,禁止了开发,因此①④正确;临海地区,交通条件应是较好,环境湿热不是未开发的原因,与周围环境是一样的。

②③错误。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20年3月一群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离家出走”,并于2021年8月返回适宜栖息地。

下图为局部时间段象群迁移路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象群在玉溪市元江县期间,下列现象最可能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B.我国日出时间逐渐变晚

C.悉尼正值红叶观赏时期D.日落之前象影朝向东北

12.关于此次亚洲象“离家出走”,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使亚洲象北迁B.保护区亚洲象繁殖速度较快

C.西双版纳植被茂密食物充足D.人类活动破坏了大象栖息地

【答案】11.C12.B

【解析】11.读图可知,象群在玉溪市元江县时间为2021年4月16日,在石屏县是2021年5月16日,因此在元江县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北移动,向轨道远日点(7月初)移动,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A错误;我国大部分地区白昼增长,我国日出时间逐渐变早,B错误;悉尼正值秋季,树叶转红,正值红叶观赏时期,C正确;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落西北,故日落之前,太阳位于西北方,影子朝向东南,D错误。

故选C。

12.由材料“2020年3月一群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离家出走”,并于2021年8月返回适宜栖息地。

”可知,此次亚洲象“离家出走”,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保护区亚洲象繁殖速度较快,象群数量过多,出现食物短缺,B正确;之后又返回了适宜栖息地,可知此次亚洲象的离家出走与全球变暖关系不大,A错误;西双版纳植被茂密,但象群数量多,食物出现不足,象群离家出走了,C错误。

大象栖息地是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对大象栖息地影响小,D错误。

故选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成兰铁路从成都到兰州,经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继青藏铁路后又一条通达海拔3000米以上的天路。

该铁路沿线桥隧比约达86%,穿过高山峡谷地区,横穿多条断裂带和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成兰铁路修建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钻机等新型装备,建成后成都到兰州仅需要4小时,将结束川西北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成为又一条连接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下图为成兰铁路示意图。

(1)修建成兰铁路困难重重,指出保障成兰铁路修建的条件。

(2)说明修建成兰铁路的意义。

(3)分析成兰铁路沿线桥隧比重高的自然原因。

(4)填出成兰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对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及其解决措施。

不利影响

解决措施

影响动物迁移和活动

破坏植被,导致生物栖息地缩小

垃圾占用土地和造成污染

将垃圾弃渣转移、填埋等

减少夜晚施工和行车

【答案】

(1)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充足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保障

(2)交通:

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完善西部铁路运输网络,构建连通西北、西南的铁路通道;缓解原有交通运输压力。

经济:

有利于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旅游业、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基础没施完善。

社会: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脱贫;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西南区社会发展和稳定。

(3)地形地势:

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

地质:

夏季降水多,地势起伏大,地表物质破碎疏松,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水文:

越江跨河,需要大量架桥。

生物:

穿过生态脆弱区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影响生物生存。

(4)①绕行避开生态保护区:

建设生态廊道,如绿桥、涵洞等;穿过保护区时,采用隧道工程等②保护好植被,减少施工占地面积;工程结束后,在施工地进行植被恢复、植树种草。

③噪音、光照等影响动物作息。

【解析】本题以成兰铁路为试题背景,涉及了铁路建设的条件、意义、桥隧高的原因、成兰铁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不利因素及解决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本题主要从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及国家政策等方面来分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成兰铁路是继青藏铁路后又一条通达海拔3000米以上的天路”和“横穿多条断裂带和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可知沿线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所以需要有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提供大力支持;由“该铁路沿线桥隧比约达86%,穿过高山峡谷地区”和“成兰铁路修建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钻机等新型装备”可知,修建桥隧、穿过高山峡谷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先进技术、专业人才做为保障。

(2)本题铁路建设的意义要从交通、社会、经济等方面来回答。

结合材料信息,由“成兰铁路建成后成都到兰州仅需要4小时,将结束川西北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成为又一条连接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可知,成兰铁路缩短了成都到兰州的运输时间,改善沿线地区的交通状况,完善西部地区铁路运输网络,构建连通西北、西南的铁路通道,结束川西北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缓解原有交通运输压力。

成兰铁路建成有利于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旅游业、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成兰铁路建成完善了当地的基础没施。

由“成兰铁路从成都到兰州,经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继青藏铁路后又一条通达海拔3000米以上的天路”可知,成兰铁路建成促进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利于脱贫致富;有利于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团结,促进西南区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3)本题主要从地形地势、地质、河流、生物环境等方面来分析。

由“海拔3000米以上的天路”和“穿过高山峡谷地区,横穿多条断裂带”可知,当地山高谷深,落差大;当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加上地势起伏大,地表物质破碎,碎屑物质多,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当地江河较多,越江跨河,需要高架桥梁。

经过“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可知,穿过生态脆弱区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影响生物生存。

(4)由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不影响影响动物迁移和活动,可以绕行避开生态保护区,建设绿桥、涵洞等生态廊道;铁路建设破坏植被,导致生物栖息地缩小,可以采用建设隧道工程穿过保护区;成兰铁路的修建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占用土地和造成污染,可以尽量的减少施工占地面积,做好植被保护工作;工程结束后,在施工地植树种草,进行植被恢复;由于车辆在运营过程中产生噪音、光照等,会影响动物作息,所以要减少夜晚施工和行车。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达3700m,南北坡气候迥然不同,气温差异大。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东部,海拔1000~2802m,是汉江、渭河支流的发源地,被誉为“天然基因库”,“西安市后花园”。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生态保护情况时强调“各级干部要当好秦岭生态的卫士”。

下图示意秦岭及周边地区地形。

(1)与汉江相比,描述渭河的水文特征。

(2)分析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的原因。

(3)简述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对周边河流的生态作用。

【答案】

(1)与汉江相比,渭河水量较小;含沙量较大;汛期较短;有结冰期;流速较缓。

(2)牛背梁水热条件较好,物种较丰富;南北坡水热差异大,物种差异大;相对高度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显著;为自然保护区,受人类干扰较小,物种易得以保存。

(3)该保护区处于河流发源地,利于提供优质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降低河流含沙量;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旱涝灾害。

【解析】本题以秦岭自然保护区为区域背景,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河流水文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水文特征从径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流速等方面分析:

汉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汛期较长,冬季气温高于0℃,无结冰期,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较小,图中汉江两岸等高线较密,流速较快;渭河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汉江少,径流量较小,汛期较短,冬季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气温低于0℃,有结冰期,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较少,含沙量较大,图中等高线较稀疏,流速较缓。

(2)“天然基因库”可从水热条件、自然环境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

牛背梁纬度较低,水热条件较好,适合多种生物生存;南北坡区域水热条件差异大,物种差异大;地势起伏大,垂直分异明显,为生物生存提供多样的生存环境;成立自然保护区,受人类影响小,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

(3)该保护区位于河流上游,森林资源丰富,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降低河流含沙量,减少洪涝灾害;净化水质,提供优质水源;有利于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15.[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

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拥有庞大山系与冰川、湖泊、I河流湿地及地质遗迹、高原草甸草原,构成了世界唯一的特殊生境。

2017年我国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遗产地。

下图示意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置。

概括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景观特点,分析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申遗成功的优势。

【答案】特点:

雪山、湖泊、蓝天白云、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得益彰,旅游景观多样;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遗产地,生境特殊,非凡性突出。

优势:

位置偏僻,远离人口稠密区,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生长着藏羚羊、藏野驴等多种高原特有野生动物;湖泊、古冰川众多,科学考察价值高;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解析】本题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景观特点、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申遗成功的优势。

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读材料信息,由“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庞大山系与冰川、湖泊、I河流湿地及地质遗迹、高原草甸草原,构成了世界唯一的特殊生境”可知,雪山、湖泊、蓝天白云、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由“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遗产地”可知,生态环境特殊,非凡性突出。

申遗成功的优势:

由“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可知,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由“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拥有庞大山系与冰川、湖泊、I河流湿地及地质遗迹、高原草甸草原”可知,极具较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当地政府的重视,政策大力支持,使其申遗成功。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华社2021年5月29日电,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近日一路逛吃、北迁。

野生亚洲象群活动范围大,喜在低海拔地带觅食活动。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亚洲象在我国的唯一栖息地,但该保护区并非连成一片,而是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5个子保护区组成,各自成为“绿色孤岛”(见图)。

近年来,农田、橡胶林及公路线路等将各子保护区进一步割裂,亚洲象的栖息地碎片化严重。

因此,有学者提出,在各子保护区尤其是有野象分布的地区之间规划建立生态走廊带,用以加强各子保护区亚洲象群的沟通交流,成为当务之急。

(1)简述栖息地碎片化对亚洲象的直接影响。

(2)根据图示信息,请为生态走廊带的设置提出合理的基本原则。

【答案】

(1)活动空间压缩,食物缺乏,引发人象冲突;象群间基因交流受阻,种群质量下降。

(2)走廊带要具有一定的宽度;居民点少或人为活动的干扰少;沿线具有与保护区相同或相近的丰富植被类型,食物丰富;海拔相对较低,地形阻隔少,尽量靠近河谷(水源)

【解析】本题以亚洲象迁徙为背景材料,设置两小问,涉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要求较高。

(1)结合材料“近年来,农田、橡胶林及公路线路等将各子保护区进一步割裂,亚洲象的栖息地碎片化严重。

”可知,亚洲象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原本生长亚洲象食物的土地,被人为开发利用侵占,使得亚洲象食物缺乏,亚洲象可能会食用人类农田作物,易引发人象冲突;栖息地碎片化之后,分布在各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不宜进行沟通交流,象群间的基因交流受阻,种群质量下降。

(2)修建生态走廊带与建立自然保护区大同小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