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953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组

单元教学内容:

第二组

单元教学目标:

1.会人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47个词语,借助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体会观察带来的乐趣,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5.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学习用心观察的方法,学会写观察日记。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会人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4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3.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学习用心观察的方法,学会写观察日记。

单元课时安排:

12课时

5.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

书P22-2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宋代两位诗人的古诗。

(板书课题:

5.古诗两首,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师范读课文。

2.汇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字。

(指名汇报,师点拨:

不识庐山真面目、山重水复疑无路)

3.出示本课认读字。

指名领读,生齐读,尝试组词,指名回答,师点拨:

豚。

4.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指名领读,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师点拨:

蒙、薄、贯。

5.生自读古诗《题西林壁》,思考:

这首古诗主要描写了哪里的美景?

(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师点拨:

庐山的美丽风景。

三、细读课文学习语言

1.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尝试理解古诗《题西林壁》,并思考:

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让学生畅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2.师:

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师点拨:

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小组内尝试解决。

  4.汇报交流。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①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②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③指导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④引导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①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②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从而帮助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师总结: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不是抽象地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5.生齐读古诗,再次体会庐山的美丽风光,并尝试背诵。

四、课堂小结

师:

谁能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五、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看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悟理

             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节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检查《题西林壁》背诵。

2.师: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

(师板书课题:

游山西村(宋)陆游,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古诗,然后生自读,读后思考:

“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师点拨: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

三、细读课文学习语言

(一)感知文意

1.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师点拨:

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

能读懂哪些?

还有哪些不懂?

(指名回答,师适时点拨)

5.生小组交流,思考:

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

从哪句诗知道的?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6.汇报展示。

指小组汇报,相互补充,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古诗的一二句体现了乡亲们是如何招待客人的。

(二)学习一二句诗

1.师: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

也就是说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师点拨)

预设:

师:

“足”是什么意思?

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

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

那还指什么足?

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指导朗读)

师: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

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

莫笑是什么意思?

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

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

,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

(指导朗读)

2.师: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

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生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

(三)学习三四句诗

1.师:

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自读三四句诗,思考:

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

师: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

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

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

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师:

是啊!

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

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师: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欣喜,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

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

对,要先先抑后扬。

(指名读——齐读)

(四)背诵古诗

生齐读古诗,再次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并尝试背诵。

四、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指名回答)

五、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景色迷人

6.爬山虎的脚

教学内容:

书P25-2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3.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2.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师:

孩子们,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这个谜。

(板书课题:

6.爬山虎的脚,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师范读课文。

2.汇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字。

(指名汇报,师点拨:

铺、重叠、空隙)

3.出示本课认读字。

指名领读,生齐读,尝试组词,指名回答,师点拨:

茎、蛟。

4.出示本课读记词语。

(语文园地二“读读记记”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

蛟龙。

5.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指名领读,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师点拨:

叠、逐。

6.出示本课读写词语。

(语文园地二“读读写写”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

空隙、叶柄、逐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并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指生评价。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师点拨: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四、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生小组合作读,并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爬山虎的?

(课件出示)

2.指一组汇报,其他组适时补充,全班交流。

3.师点拨并板书:

生长的地方、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

4.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或语段,小组交流。

5.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爬山虎生长在哪儿?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7.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

爬山虎生长在学校操场北边的墙上和“我”家小院的西墙。

从而引发了作者的观察兴致。

五、课堂小结

师:

谁能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学校操场北边墙上

“我”家小院的西墙

叶子

脚的形状和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巩固旧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6.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6.爬山虎的脚)

2.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语,指名领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师点拨文章写作顺序并板书: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第2自然段,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能看出来?

(生自读课文,同桌交流,师巡视)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师: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板书:

颜色好看排列整齐)

三、细读课文学习语言

(一)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用“——”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样子的句子。

(生自读,同桌交流,师巡视)

2.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3.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师点拨:

注意)

(二)学习4、5自然段

1.生自由读,同桌互读。

然后听录音。

闭上眼睛,想像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2.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

触→巴→拉→贴)

生尝试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4.师: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师点拨:

观察细致、耐心)

6.小组交流,思考:

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

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7.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

作者善于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

四、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师: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回答)

五、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

叶子:

颜色好看排列整齐

脚的形状

特点:

爬墙过程:

触→巴→拉→贴

7.蟋蟀的住宅

教学内容:

书P28-3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难点:

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蟋蟀图片)师:

同学们认识它吗?

(指名回答)

  师板书:

蟋蟀(生书空)

  师:

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

(指名回答,师点拨:

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

住宅

  师: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师范读课文。

2.汇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字。

(指名汇报,师点拨:

选择、扒土)

3.出示本课认读字。

指名领读,生齐读,尝试组词,指名回答,师点拨:

穴、搜。

4.出示本课读记词语。

(语文园地二“读读记记”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

慎重。

5.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指名领读,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师点拨:

蔽、遇、搜。

6.出示本课读写词语。

(语文园地二“读读写写”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

随遇而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并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指生评价。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师点拨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

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四、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生小组合作读,并思考: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课件出示)

2.指一组汇报,其他组适时补充,全班交流。

3.师点拨并板书:

总起——蟋蟀住宅的特点——蟋蟀住宅的建造。

4.学习第1自然段。

生自读,并思考:

蟋蟀因什么而有名?

(生独立思考)

5.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

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渗透用原文回答问题的阅读方法。

五、课堂小结

师:

谁能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总起

住宅的特点

住宅的建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巩固旧知

1.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蟋蟀的住宅。

(板书课题:

7.蟋蟀的住宅)

2.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语,指名领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师点拨文章写作顺序并板书:

总起——特点——建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2-9自然段,思考: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读,同桌交流,师巡视)

2.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这几个自然段叙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如何制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蟋蟀的大宅。

三、细读课文学习语言

(一)学习2-6自然段。

1.生小组合作读,思考:

这几段主要介绍了蟋蟀大宅的什么?

它们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

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说是“伟大的工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2.汇报展示。

指小组分自然朗读,然后汇报,相互补充,师适时点拨。

师:

这几段主要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首先选址慎重,其次外部、内部各具特色。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是希望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文中用比较的方法,把蟋蟀和别的昆虫进行比较,别的昆虫“临时”藏身,“不费工夫”,蟋蟀“慎重选址”,“自己挖掘”,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的住宅之所以可以称为“伟大的工程”是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板书:

选址慎重外部、内部特点)

3.指导朗读,带着赞赏的语气来读。

生齐读2-6自然段,感受蟋蟀安全而舒适的大宅。

(二)学习7-9自然段

1.生自读7-9自然段,思考: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

2.汇报展示。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然后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这几个自然段一是写动工时间(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二是写怎样挖掘(可以让学生找出表现蟋蟀挖掘动作的词语,用了哪些工具,体会挖掘的不易);三是不断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即使在冬天„„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板书:

动工时间如何挖掘不断整修)

四、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师:

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师适时点拨)

师:

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有三个。

第一: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句:

“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第三句: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师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让生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总起

住宅的特点:

选址慎重

外部、内部特点不随遇而安

住宅的建造:

动工时间

如何挖掘精心修建不厌其烦

不断整修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内容:

书P32-3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

(板书课题:

8.世界地图引发的出现,生齐读课题)

师: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汇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字。

(指名汇报,师点拨:

消磨、漂移)

3.出示本课认读字。

指名领读,生齐读,尝试组词,指名回答,师点拨:

谧、召。

4.出示本课读记词语。

(语文园地二“读读记记”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

静谧、考证、枉费心机、浩如烟海。

5.生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并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引出什么发现?

(生自主默读,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6.生同桌交流,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师巡视)

7.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