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8985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docx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docx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

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高考模拟卷历史

一、选择题(共30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某次在央视二套《永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

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

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B

2.西汉简书中《赵正书》记载:

“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

‘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

’王曰:

‘可’。

”这与《史记》中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明显不同。

这反映了()

A.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史记》中关于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不能成立

C.《赵正书》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记载存有多种可能的认知

D.《赵正书》的记毅与史实不符,表明其史料价值不大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说法明显不同才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记载存有多种可能的认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叙述往往带有主观色彩,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也不一定能确认历史事实,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两本书的说法尽管明显不同但也不一定能确定《史记》中关于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不能成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两本书的说法不同但都有各自的史料价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

C

3.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害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害。

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

这反映出()

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代董仲舒依据“天人感应”思想将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行为联系起来,促使君主以罪己方式应对灾异,以达到对君主劝诫的目的;而到了清朝出现日食时则皇帝要求官员在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上述变化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故选D。

“天人感应”思想适应了不同时期政治统治的需要,并非曲解“天人感应”,故A项错误:

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答案:

D

4.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举行升舍考试,并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优者依次升人内舍及上舍,“上舍之尤者,直除以官”。

此举()

A.实现了科举与教育的逐步分离

B.可以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打击了士人在校听读的积极性

D.有利于弥补科举考试的不足

解析:

科举考试根据一次考试成绩,且只能反映才学,不能考查品行,“三舍法”选拔人才制度可以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有利于弥补科举考试的不足。

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错误,这种做法只是对科举制的补充,不能表明科举与教育的逐步分裂;材料所述是对太学生采取的做法,无法“依据才干政绩”,排除B项;C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在校听读成绩操行优异者直接为官,应当是提高积极性,排除C项。

答案:

D

5.某文献这样描述中国古代一机构: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该机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枢密院

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指的是这个机构最初是处理军务的机构,后来变成了一个与军国大事有关的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就是雍正帝时处理对西北用兵事务的机构,后来发展成皇帝的侍从机构,故选D。

A属于监察官员,不符合题意;B属于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但是最初不是处理军务的机构,故排除B;C始终是处理军务的机构,没有发生职权的变化,故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6.《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诸侯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少,这件事情说明了()

A.礼贤下士

B.儒学地位上升

C.重视文化教育

D.注重收买人心

答案:

B

7.《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

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

然能治国,不能服人。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解析:

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

8.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在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

由此可以得知德国()

A.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B.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充满艰难

C.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

D.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解析:

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德意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封建势力依旧比较强大,这与他在经济上的发展不成正比,可以得出德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艰难,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属于望文生义;D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

答案:

B

9.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

“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就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

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

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

”中村粲的叙述意在()

A.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辩护

B.为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辩护

C.为日本摆脱经济大危机寻求出路

D.为日本对抗美苏关税壁垒寻求策略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强调的是“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可知这一时期是1929年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根据题干“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日本的目的是把中国东北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故A正确;“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且不是“满蒙”地区,排除;CD不是题干主旨。

答案:

A

10.下图是近代著名漫画家张漾兮发表在1945年10月24日《自由漫画画报》的漫画《小距离》,该漫画主要反映出()

A.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B.国共两党的矛盾与斗争

C.重庆政协会议的合作

D.北平和谈的即将破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重庆谈判。

应蒋介石的邀请,1945年8月,毛泽东到达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共商和平建国大计,史称“重庆谈判”,最终签订《双十协定》,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但蒋介石始终不肯承认人民军队、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也没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反映了国共两党的矛盾与斗争,故应选B。

重庆谈判没有确立和平建国的方针,排除A;重庆政协会议在重庆谈判后召开的(1946年1月召开),排除C;D是1949年,排除。

答案:

B

11.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

“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

“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解析:

五四运动是一次波及全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从材料中的“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来看,符合五四运动的特征。

故答案为C项。

辛亥革命不符合“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不符合“前所未有的”,排除ABD项。

答案:

C

12.太平天国运动酝酿期间,有知情的外国人曾这样记述:

“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

先是民间道门传播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

纷纷传说本甲子第四十八年年初,即1851年初,明朝即当复国……民间对这件事是一点也不怀疑的。

”此记述说明()

A.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

B.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C.记述者同情太平天国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

解析:

材料中说明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早已有传言说明该运动要爆发,材料中的信息说明太平天国运动运用民间传言来作为运动发展的手段,故B项正确;预言并不能左右历史走向,故A项错误;C和D选项均不是材料体现主旨。

答案:

B

13.1931年6月,中共中央责令江西中央苏区红军必须“日益向外发展,日益扩大苏维埃根据地的领域而威胁中心城市”,“即使红军在某些根据地受到了一些挫折,也必须以坚壁清野和群众游击战争的办法去困扰敌人,给敌人以不及预料的反攻”。

对此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B.表明了革命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路线

D.体现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相结合

解析:

材料“威胁中心城市”“给敌人以不及预料的反攻”说明了此时中共对敌我力量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一味进攻,没有了解中国革命实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威胁中心城市”可知此时仍旧进行城市暴动,革命重心仍在城市,没有出现革命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农民战争的信息,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C。

答案:

C

14.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己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这一变化说明()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西周末期至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说明先秦时期的土地变革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展开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D项正确。

铁犁牛耕提高了生产力,促使井田制瓦解,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但材料并未提及铁犁牛耕的作用,排除A。

商鞅变法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制度,但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B。

题干并未体现土地制度的变化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15.著名学者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提及:

“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

”这表明明清时期晋商徽商()

A.重视道德操守看淡商业利润

B.商业资本成为经济运行主流模式

C.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

D.缺乏制度的保障而导致发展困难

解析:

据材料“徽商、晋商……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明清时期晋商徽商在商业运营中依赖传统道德约束,而不是现代化的法制保障,说明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徽商、晋商也重视商业利润,不是看淡商业利润,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传统道德约束在商业中的作用,不是说明商业资本成为经济运行主流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徽商、晋商发展困难,故D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

16.西班牙国王于1492年4月17日和哥伦布签订了“圣大非协定”,决定给予哥伦布赞助,并事先封他为将要发现的土地的统治者,即在各海洋中由他亲自发现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及大陆的海军上将,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

他有权把新土地上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为己有,但这些土地的主权属于西班牙国王。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班牙王室对海外财富的追求

B.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迅速

C.海上探险得到西班牙王室支持

D.哥伦布借传教之名进行殖民掠夺

解析:

土地是财富的象征,土地的主权要属于西班牙国王也就反映了西班牙王室对土地即海外财富的追求,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班牙是封建王室,封建王室追求奢侈生活而对财富的追求,并非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迅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属于材料中的现象而非现象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哥伦布就是赤裸裸的殖民掠夺而非借传教之名进行殖民掠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答案:

A

17.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通过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规定:

“已婚妇女因从事任何职业、工作或手工艺,或者因独自经营而得到的工资收入都应被视为和确认是她独自拥有和处理的财产。

”1875年,议会正式批准《婚姻及离婚法》,使离婚合法化,妇女也有权提出离婚。

材料主要表明()

A.妇女人格独立地位的法律确认

B.民主进程激发妇女维权意识

C.工业革命激发妇女的参政意识

D.工业革命极大提高妇女地位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已婚妇女财产法》……独自拥有和处理的财产……《婚姻及离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并得到法律的保障,故D项正确;“妇女人格独立地位的法律确认”说法过于片面,没有突出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英国的民主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妇女的财产权和离婚权,未涉及妇女的参政意识的问题,故C项错误。

故选D。

答案:

D

18.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叙郭巨“埋儿奉每”故事:

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该故事反映()

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

B.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

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为了节省粮食奉养母亲,而将自己的儿子活埋;埋儿奉母反映的是人伦关系,为救活自己的母亲而杀害自己的儿子,是一种人性的扭曲,是一种愚孝,是理学对人伦关系的一种极端的扭曲,C项正确。

题干信息未涉及到元朝统治者的信息,排除A。

三纲五常的思想基础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B。

小农经济的信息未在题干中体现出来,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19.先秦时期血亲复仇盛行,《周礼》规定为父母报仇不担刑责,只需登记。

宋代没有关于复仇的专门法律,按一般刑事案件处理,但另有补充说明,子孙复仇案由官员上报皇帝裁决。

根据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宋代()

A.宗法观念趋于淡漠

B.国家权力冲击儒家伦理

C.法令执行更加严格

D.理学思想缓和民间矛盾

解析:

据材料“先秦时期血亲复仇盛行……宋代没有关于复仇的专门法律,按一般刑事案件处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血亲复仇被《周礼》认可,宋代法律不认可血亲复仇,说明当时国家权力冲击儒家伦理,故B选项正确;法律不认可血亲复仇,并不能说明宗法观念趋于淡漠,故A选项错误;仅仅凭血亲复仇的问题也无法体现法令执行更加严格,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理学思想的作用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答案:

B

20.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

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A.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B.冲击了世卿世爵制度

C.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

D.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解析:

材料“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主要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礼贤下士的风气,没有涉及到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由于“士”的出身多样,一旦被选中可能贵及公卿,对世卿世禄的制度有一定的冲击,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之“士”更强调有一技之长,没有道德的约束,无法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故C项错误;分封制瓦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B

21.本特利在《新全球史评论道:

近代某科学家将天体、地球联系在一起,并放到整个宇宙体系中进行研究;开创性地提出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遵守的一个定律,并运用数学推理予以证明。

该科学家()

A.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发现热辐射中的能量分布规律

C.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D.系统说明了自然界的力学现象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687年,牛顿出版了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牛顿力学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D项正确。

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与题干牛顿力学无关,排除A。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发现热辐射中的能量分布规律,与题干牛顿力学无关,排除B。

爱因斯坦揭示时空本质属性,与题干牛顿力学无关,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22.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

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由把教皇当成精神象征到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他们迫切要求摆脱教皇的控制和束缚,A项正确。

题干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没有体现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的信息,排除B。

该时期,近代科学正在产生发展,尚未破除对神学的迷信,排除C。

德国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答案:

A

23.1390年在召开宗教会议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议会颁布了告示:

“仅穿短上衣出入舞会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将身体前后遮盖好,不要露出耻部。

”告示发出不久短裤加长,并且与类似袜子的脚部的装饰缝在一起,后来又出现了用结实布料缝制的股袋,用以遮住耻部。

这表明当时西欧地区显著的时代特证是()

A.人文主义的兴起

B.宗教改革冲击下教会影响力在下降

C.宗教观念非常保守陈旧不合时宜

D.宗教观念与世俗观念对立严重

答案:

A

24.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解析:

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

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

答案:

B

25.在一部历史著作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英国人民目睹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发出了痛苦的呼声;看到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同样,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

这反映了英国()

A.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

B.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C.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

据材料“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痛苦……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英国民众对国王的尊崇和怀念,国王是英国传统社会的象征之一,故这反映了英国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和议会的关系,无法体现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故A项错误;“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王权与议会的矛盾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B。

答案:

B

26.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的部落政治局面;第二回是汉朝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材料中“有意义的革命”是指()

A.社会性质得到了改革

B.进步力量通过暴力掌握国家政权

C.政治制度实现了变革

D.改朝换代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

材料中“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而“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是指汉代实行察举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因此材料中“有意义的革命”是指政治制度实现了变革。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

答案:

C

27.1936年1月,蒋介石命驻苏大使馆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2月又派宋子文通过同中共有密切关系的宋庆龄表示愿意谈判之意。

1936年初到8月间中共中央也秘密派出代下表次赴南京,同国民党代表商谈和平条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安事变推动了时局的转变

B.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C.国民党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

D.民族危机促使国共寻求合作

解析:

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

与题干“1936年1月"不符,排除A,;此时国民党“放弃武力剿共方针”、“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表述明显错误,排除BC;根据所学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到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日益严重的民族的危机致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答案:

D

28.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华日报》以苏联为宣传重点,《中央日报》以美国为宣传重点,而《大公报》则广撒宣传网,侧重英美。

三份报刊对外舆论宣传各有侧重,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A.加剧了抗战期间意识形态的斗争

B.有利于中国争取国际舆论和援助

C.导致了抗战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对立

D.便于美国和苏联干涉中国的内政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等当时的三大代表性报纸在对外舆论宣传各有侧重和不同,但他们都为中华民族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

B

29.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这一主张()

A.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直接导致十月革命的发生

C.违背了无产阶级革命原则

D.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策略

解析:

材料“1917年4月”“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策略,故D项正确,BC项错误;当时俄国是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故A项错误。

答案:

D

30.甲午战争失败的本质所在:

一个是我们不懂得拥抱世界……另一个是我们不懂得拥抱海洋。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李鸿章把北洋海军看成是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