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867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高一(下)语文月考试题

要求: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试卷第一、二部分均答在答题卡上,否则一律不得分

第I卷(共30分)

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题3分)

1.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壅(yōng)蔽  黜(chù)恶  卧榻(tā) 剽(piāo)掠其人

B.直栏横槛(kǎn)锱(zī)铢  埋怨(mán)金块珠砾(lì)

C.簪(zān)笏 妃嫔(pín)万乘(shèng)鼎铛(chēng)玉石

D.架梁之椽(chuán)间(jiàn)或踌(chóu)蹰度长絜(qié)大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误解,   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②没有人敢呵斥我,   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

 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   ,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也无一不是奴才……

④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   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A、以至   指责   大彻大悟   收集

B、以致   指摘   恍然大悟   搜集

C、以至   指摘   恍然大悟   收集

D、以致   指责   大彻大悟   搜集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百无聊赖中,他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

B.我们的团支部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不甘落后,首当其冲,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

C.林亿的妈妈端上刚做好的饭菜对林亿说:

“好饭好菜要趁热吃,等一下凉了就变成残羹冷炙,不好吃了。

D.冰雪灾害算什么!

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网络时代,使年轻的“新新人类”创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话语,如“东东、美眉、雷人”等等。

B、调查显示,我国有近90%左右的青少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C.澳门漂离祖国400年,难道能否认澳门回归祖国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吗?

D.杂文曾是鲁迅先生与敌人战斗的有力武器,这些“投枪和匕首”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现在细读先生的杂文,还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对社会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

《让人体也能发电》李津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起来。

如今,一些科学家已经开始把课题转向人体能的开发利用上。

所谓人体能,简而言之就是由人体散发出来的生物能量,它主要表现为机械能和热能。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人体能随时随地作用于周围环境,如运动时大量发热,行走时的体重施压于路面等。

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一昼夜所产生的人体能,如全部转化为热能的话,可以把相当于他自身体重的水由0℃加热到50℃,而全世界60多亿人每年浪费掉的人体能,则相当于12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人体所具有的生物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

比如,当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会产生持续的重力能。

如果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把重力能转换成电能,就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工程师,将一种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商场和火车站等处的地毯下面,当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时,与踏板相连的摇杆不停的被压下,使中心轴持续地旋转,从而带动发动机发电。

英国一家超级市场,特意在市场入口处转门下方的地下室里,安装了一套发条式能量收集转换装置。

熙熙攘攘的顾客不停地进进出出,其推动门的能量统统被收集起来,并转化为电能,借此为公司提供了照明、打字、电梯、空调等用电。

将人体热能收集起来,然后转换成电能,也是一条经济实用的途径。

美国新泽西州建造的美国电信电话公司总部大楼,每个房间的内壁都具有一种特殊功能,它能够有效地吸收全楼3000多名员工身体所散发的热量,随后将其转换成电能储入蓄电池,用以提供照明、电脑操作及调节楼内室温所需的电力。

美国匹兹堡大学也设计了一个热量收集系统,该系统将学生和教师释放的热能,电灯、厨房以及从窗外射入的阳光等所产生的热量,统统聚集到一个中央设备中,再由地下的管道重新分散。

据说,此系统在寒冷的冬季,完全可以供学校的10座大楼取暖之用。

其实,这一系统完全可以具备双重用途,即在炎热的夏季里,还可以当做制冷设备使用,从而使大楼中的环境非常舒适。

科学家们认为,人体能价廉而无污染,且收集转换并不复杂,既能自收自用,也能零存整取,如能将人体能充分地利用起来,无疑将为人类生活做出极大的贡献。

相信人体能将会得到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利用。

5、下列对“人体能”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人体散发出来的机械能和热能。

B.人一昼夜所产生的能,可以把自身重的水由0℃加热到50℃。

C.人体作用于环境,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生物能量。

D.60多亿人产生的生物能量,如果聚到一起,相当于12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

6、下列关于人体能转换成电能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产生的重力能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

B.人体产生的生物能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

C.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产生的电能,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

D.英国一家超级市场,安装了特制的推动门,这种门通过不停运转所产生的电能,可以提供公司的日常用电。

7、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能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开发和利用,但人体能只能转换成电能,是其发展的一个缺陷。

B.人体能课题是在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的前提下,由一些科学家着手研究开发的。

C.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前途将越来越宽广。

D.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主要原因是其价廉而无污染,加之取用灵活方便。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9分,每小题3分)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史书,并察己行事。

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绹否。

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

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

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

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

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

如指诸掌,然无吏干。

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

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

在洛下,曾指房玄龄,相送于衢路。

玄龄谓之曰:

“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帮应有会素心。

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

”文博遂奋臂厉声曰:

“夫清其流者必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

”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

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隋书·李文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

典:

主管

B.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

延:

邀请

C.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末:

树梢

D.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治:

整治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表现李文博“贞介鲠直”“守道居贫”的一组是:

()

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②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

③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④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

⑤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⑥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④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帏中翻阅查看史书,并让他观察自己如何做事,薛道衡很欣赏李文博,对他的话欣然听从。

B.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李文博没有为官之才,所以被调出做县丞,几年没升迁。

C.李文博能保持清高的操守,不随便地交往宾客,自己又能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同辈人都敬畏他。

D.李文博对房玄龄的话产生了强烈的感慨,文博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第Ⅱ卷(120分)

四、翻译默写(23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4分)

(2)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3分)

(3)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3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问题(8分)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释]梦回:

梦醒。

②林景熙:

号霁山,宋末诗人。

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4分)

  

(2)最后一句中的"未眠鸥",可谓独具匠心,请赏析其作用。

(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一组)(5分)

(1)①策扶老以流憩,。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2)①大行不顾细谨,。

②实迷途其未远,。

③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

  

④是故,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22分)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

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

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

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

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

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

但是在城市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

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

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大点的雨,雨水便会沿路面滚滚而下,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

它会不会渴死呢,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

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

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

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

每天上班路上,就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每棵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电话号码,有的树干上电话能达到一二十个。

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

经常会看到有的树上都钉进了钉子,上面挂着拖把,应该是路旁的几家小店干的。

他们把自家店面拖得干干净净,却把拖把挂在了树上。

在我上班路上有一家花店就是如此干的,看着那些美丽的鲜花,突然觉得美和丑,距离竟是如此的近。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蹭,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

但是人挪活,树挪死。

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

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

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

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

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

有一次在一个省会城市,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

从卡车头部凹进去的深度,能想象到当时的速度和冲击力。

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

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而且由于善良者不善反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更可能有恃无恐,恶人反倒无人敢惹。

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

伤害来临,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

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

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

树最终会原谅这一切,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

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

走在大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

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

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与漠视空气一样严重。

其实树在城市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

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

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

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笼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意、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

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14.为什么说“树是城里的客人”,文章在一开始就点明“树是城市的客人”有什么作用?

(6分)

15.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

  ②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16.作者说“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原因是什么?

(6分)

17.有人说,本文表面上是写城里的树,实质上却是写进城务工的农民。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请阐述理由。

(6分)

六、语言言运用(15分)

18、调整①-④句的顺序,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4分)

 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

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但是、、、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顺序是:

19、根据例句,按要求再仿写二个句子。

(6分)

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上的古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新绿。

要求:

(1)用“我不是……也不是……而是……”的格式。

(2)运用比喻。

(3)句意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或愿望。

答:

20.下面是长江中学科技创新社社长写给该校校长的一封信,其中有几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5分)

尊敬的校长:

您好。

我是贵校科技创新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自己动手修家电”的书。

这本书收录了我社社员的66篇大作,是我社社员集体智慧的结晶。

请您务必于百忙之中抽时间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

您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如果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

希望您不要推托我们的不情之请。

祝您工作顺利!

长江中学科技创新社

2012.03.16

①改为。

②改为。

③改为。

④改为。

⑤改为。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蜗牛问妈妈:

“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说:

“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

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

“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

“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

“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

“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

“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

“所以我们有壳啊!

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请认真揣摩上述材料中包含的道理,按下列要求作文。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答案

一、第一卷

1、:

C (A、卧榻(tà),B、直栏横槛(jiàn)D、度长絜大(xié))

2、B(“以致”多用于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以至”不限。

“以致”只能连接分句;“以至”可以连接词、词组或分句。

“指责”是指出错误并语义责备的意思,词义较重;“指摘”则是指出错误并加以批评的意思,词义较轻。

“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恍然大悟”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收集”主要强调一个由散到整的过程例如把散乱的稿纸收集在一起;“搜集”主要有一个到处寻找的过程强调为之所付出的努力)

3.A(A百无聊赖:

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符合语境B、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与语意不合C“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的施舍,在这里不合语境D三人成虎:

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4、D(A、缺主语,应去掉“使”字。

B“近”和“左右”相矛盾,C、否定不当)

5.C(A机械能和热能只是人体能的主要表现。

B需要一定的条件。

D与原文不符)

6.B(A要经过特制的重力转换器,把重力能转换成电能。

C、不是人体产生电能带动发电机发电,而是通过踏板下的摇杆使中心轴持续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D是推动门在人的不停的推动下产生能量,先被收集起来,再通过一定的设备转化成电能。

7.A(从文末一句即知,人体能的开发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8.D(治:

治理得好,太平)

9.C(全都表现李文博个性正直、保持操守、安于贫困。

10.B(非“李文博没有为官之才”而是“怀才不遇”。

二、第二卷

11.

(1)他读书每读到讲国家的治理政务、讲忠臣烈士时,没有不反复体味的。

(每、治、乱)

(2)虽然缺衣少食,却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严格。

(虽、而、历)

(3)李文博商讨、思考古今治政得失,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们。

(商略、指、诸)

12.

(1)诗眼应该是:

"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

   

(2)起衬托作用,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

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13、

(1)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将入齐楚之精英

倚叠如山

(2)大礼不辞小让觉今是而昨非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无贵无贱道之所存

14。

原因:

①树在城里没有归属感。

它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山林和旷野,得不到雨水的滋润,失去了泥土,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

②树在城里饱受伤害,承受着污染和疼痛,永远只能靠边站。

(每点2分,共4分)③作用:

放在开头统摄全篇,点明了城市里的树的整体特点,总领后文对城里的树不幸遭遇的描写。

(2分)

15.①虽然城里的树不能像山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但树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而现在的绝大多数人为了生存,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②这个城市的人懂得善待和尊重树。

16.①看到树就想到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

②想到善良而正直的人和树的不幸遭遇;

③想到那些恰似城市里的树一样进城的农民工,他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

17.①通过写树在城市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作者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深切同情之情。

②通过写树永远不会按照别人的意志去生活、去改变,赞美那种脚踏实地、坚守节操的精神和善良、正直的品质。

18、①③④②(3分)

19、答案示例:

我不是高悬天宇的太阳,也不是萦绕草间的萤火,而是炉膛中的一缕火苗,为寒冷的人们送去温暖。

我不是飞舞在狂风中的浪花也不是安睡在宁静深潭底的玄冰而是天空中的一滴雨水为干涸的大地献出我的生命

我不是一条奔腾的大江,也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眼汩汩的泉水,为需要我的大地流淌甘泉。

我不是搏击长空的雄鹰,也不是栖息在屋檐下的麻雀,而是祖国大花园中的一只蜜蜂------为人类酿造一份甜蜜。

 

(6分)

附:

译文

博陵人李文博,生性方正耿介,不依附权势,学习勤备不知疲倦,尤其注意学习正教经义。

他读书每读到讲国家的治理政务、讲忠臣烈士时,没有不反复体味的。

开皇年间,李文博担任羽骑尉,特别受到吏部侍郎薛道衡的赏识,薛道衡常常让他在厅事察阅史册,并帮助检查自己的行事对错。

如果处理政事得当,就让李文博抄记下来;如果选用人才出现疏漏和错误,就委托他加以批评。

薛道衡每次听到他的建议,没有不欣然听取的。

后来,李文博到秘书内省掌管整理古代典籍的事务,安于贫困,坚守操行,安之若素。

尽管缺衣少食,他反而更加勉励自己坚守节操,不胡乱与宾客结交,总是以遵守礼节作为处世的准则,同辈人没有不敬畏他的。

薛道衡了解到李文博家贫,经常请他到自己家,周济他财物。

李文博与人商量讨论古往今来治国的经验与教训,熟悉得如同在自己的手掌上指出它们,但是他缺少当官的“才干”。

李文博逐步升到了校书郎,后来又出任县丞,考核成绩都不好,很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调。

薛道衡担任司隶大夫,和李文博在京都上书省偶然相遇。

他对李文博很同情,就向皇上上奏让李文博担任从事。

于是薛道衡对齐王司马李纲说:

“今天终于见着李文博,才得以上奏让他被任用,”并因此而欢笑。

薛道衡就是这样能赏识知音。

在洛阳时,李文博曾拜访过房玄龄,二人在岔路口相送别。

房玄龄对李文博说:

“您一生追求正直,现在得以担任从事,应该能实现夙愿了吧。

近来你干了多少除恶奖善的事情?

”李文博于是奋力高举手臂严肃地说:

“要使水流清澈,必须首先使源头清净;要使末端端正,必须使根本端正。

现在水源治理很混乱,即使我每天罢免十个贪污的郡守又有什么用?

”他刚正疾恶,一点儿也不顾忌避讳的行为举动,就是这样。

在这时候,朝政渐渐败坏,官员大多贪污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他的操守,议论者因此很敬重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