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6716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医院感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Word文档格式.docx

《医院感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感染Word文档格式.docx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忽然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5)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1、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由于急性发作。

2、医院感染分哪两种?

(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可以预防;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不可避免。

3、医院感染的三要素(感染链):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1)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为医院感染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飞沫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m)移动到易感人群口、鼻粘膜、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空气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传播。

(4)医院性感染:

因各种诊疗活动所致的医院感染。

常经污染的诊疗器械和设备、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5)经动物、昆虫传播:

主要是通过鼠类、蚊蝇、蟑螂、蚤等机械性传播或叮咬传播。

5、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滥用抗菌药物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2)多次使用侵袭性操作;

(3)环境污染严重,包括医院中一切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一切医疗器械的表面;

(4)易感人群:

婴儿、老人、大手术后、危重病人、慢性基础病、原发病严重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放疗或化疗者。

6、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认真洗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

7、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病例的现象。

8、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

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9、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

(1)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10、医院感染的报告制度有哪些?

(1)散发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即时报告院感科。

(2)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1、本院院感暴发处理流程。

临床科室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报告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组织人员调查核实流行或暴发——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同时查找传染源——隔离病人——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2、什么是全面综合监测?

全面综合监测是指连续不断地堆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3、什么是目标性监测?

指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危险因素监测,如重症监护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4、什么是医院感染发病率?

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频率。

5、什么是医院感染患病率?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6、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7、什么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8、什么是切口深不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者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9、什么是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者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者组织中培养分离除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10、手术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有哪些?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

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1、手术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要点有哪些?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温度。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有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的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2、手术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有哪些?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

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检测。

3、医院内肺炎(HAP/VAP)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

(2)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4)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5)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6)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

湿化器添加水使用灭菌水,每天更换;

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7)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8)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抑酸剂。

(9)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房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导管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或者从到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5、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有哪些?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是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物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如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以偶农工党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2、留置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有哪些?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取,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着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是,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3、输血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常见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型等)、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等。

临床诊断:

必须同时符合下述三种情况才可诊断。

(1)从输血至发病,或从输血至血液中出现病原免疫学标志物的时间超过该病原体感染的平均潜伏期。

(2)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感染,免疫学标志物阴性。

(3)证实供血员血液存在感染性物质。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血液中找到病原体。

(2)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

(3)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

(4)病理活检证实。

4、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有哪些?

(1)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无汗液;

衣服和被服清洁干燥、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及时更换;

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2)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

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

避免抓破损伤;

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3)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预防褥疮发生。

(4)对长期卧床、昏迷、瘫痪、老年等压疮高危患者定期评估受压部位皮肤。

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协助定时变换体位,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

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5)新生儿护理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尿布应轻柔,勤于更换。

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放局部长期受压。

做好产房、母婴同室、婴儿沐浴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预防脐炎、婴儿脓疱病的发生。

(6)产妇要预防乳腺脓肿或乳腺炎的发生,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做好手卫生,如发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及时做理疗等治疗。

(7)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

给患者换药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8)做好烧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环境、物医务人员手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必要时做好保护性隔离。

(9)严格执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0)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11)严格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按《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执行。

(12)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严格执行《物品及环境设施管理制度》。

1、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有哪些?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加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I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有哪些?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医生必须下床边或单间隔离医嘱,护士在床牌上挂接触隔离标识。

首选单间隔离,也可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卫生洁具、医疗护理物品单独使用。

(5)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6)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4、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有哪些?

措施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他多重耐药菌

患者安置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种隔离

单间隔离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人员限制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治护理

手部卫生

遵循WS∕T313

严格遵循WS∕T313

眼、口、鼻防护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带防护镜

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应穿一次性隔离衣

仪器设备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

专用,用后应清洁与灭菌

物体表面

每天定期擦拭流水线,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标本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生活物品

无特殊处理

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医疗废物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双层医疗废物袋,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1、什么是清洁、清洗、消毒、灭菌?

清洁: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

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消毒: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物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2、消毒灭菌的原则是什么?

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3、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成几类?

分为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低度危险性物品三类。

4、高度危险性物品有哪些?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

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所有这类器械物品均应灭菌,且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5、中度危险性物品有哪些?

与完整黏膜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与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这类器械物品应达到消毒水平,可选择高压蒸汽灭菌,高效消毒剂或其它消毒方法。

6、低度危险性物品有哪些?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

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

墙面、地面;

痰盂(杯)和便器等。

此类器械物品应保持清洁,先清洗。

然后用中、低效消毒剂消毒。

7、高水平消毒的定义是什么?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8、中水平消毒的定义是什么?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

9、低水平消毒的定义是什么?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