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概论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6292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2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概论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行政管理学概论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行政管理学概论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行政管理学概论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行政管理学概论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学概论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

《行政管理学概论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概论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学概论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

——永州市乡镇财政情况调查分析

"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乡镇政府是我国现行五级政府的基础,也是政府财政的最薄弱环节。

近年来乡镇财政普遍负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了解乡镇财政运行情况,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乡镇财政情况快速调查,拟通过对乡镇财政情况的调查,探讨解决乡镇负债的有效途径,为解决乡镇财政困难提供参考。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全市按乡镇GDP总量排序分层后,共抽取33个乡镇为样本进行调查。

从调查的33个乡镇情况看:

平均每乡镇管辖32个村;

平均每乡镇3.89万人;

平均在编人数88人,最多的有197人,最少的为25人;

总计负债8859万元,其中2003年负债2360万元;

调查的33个乡镇平均负债268万元,最多负债达1270万元;

有负债的乡镇为23个,覆盖面为70%。

据推算,全市乡镇政府总负债超过10亿元,相当于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调查资料表明:

我市乡镇债务规模相当庞大,已成为影响乡镇政府正常运转、影响干群关系、拖累乡镇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税费改革效果等的重大问题。

尤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地方,乡镇过度负债的状况仍在继续恶化:

一方面,捉襟见肘的财政平衡不了刚性支出,迫使乡镇再度举债,不良信誉更使新的债务成本提高;

另一方面,老债务不能按期偿还,利息不断堆积,部分利息被迫转为本金,"

雪球"

越滚越大,陷入恶性循环。

二、乡镇财政负债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不发达及财税体制缺陷使乡镇财政处于困境

1、经济发展水平低是乡镇财政困难的基础原因。

目前,我市大部分乡镇经济欠发达、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尚属初级阶段,难以形成高附加值、高税利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系列,使得乡镇政府难有充足的财源。

目前,在全市各乡镇中,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仍占绝大多数,这些乡镇二、三产业规模小,经济结构单一,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产业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还是以农业税为主。

从调查情况看,财政负债严重的乡镇,大多以农业经济为主,乡镇财政对农业税的依赖程度就更大。

  2、"

分税制"

不完善使乡镇财政缺乏稳定的高收入来源。

199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

,但至今市以下"

体系并未完全到位,致使许多乡镇财政因分配关系不明确而缺乏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

由于"

采用了不尽合理的基数法,而且企业所得税是按照隶属关系划分的,这一方面使原本就不宽裕的乡镇财源行政性地减少,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乡镇财政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另外,每年各级财政收入都有硬性任务指标,从而使"

在乡镇级就变相成为了"

包税制"

财政收入任务往往是层层分解,限期上解,一些县政府对乡镇实行完不成财政收入则"

一票否决"

,对乡镇政府造成很大压力,迫使一些乡镇财政为了首先保证上解任务完成而使本级财政难以自求平衡,大部分乡镇不得不采取举债方式"

买税"

、"

挖税"

和"

垫税"

完成任务,日积月累,造成基层财政负债越来越大。

  3、财政转移支付到位不充足。

与"

相配套的是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在乡镇主体税收收入不足以提供基本公共品和服务时,用于弥补乡镇财政的收支缺口。

转移支付的首要目的,应是保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乡镇和不同收入阶层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达到均等。

目前,在分税制体制下,转移支付在于平衡各级政府财政能力,弥补地方政府财政缺口,提供均等化服务,优化各地区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目前各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正在探索和建设之中,对乡镇财政来说,大多还缺乏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办法。

调查中一乡镇介绍,该乡镇一年的转移支付有500多万元,但被县级财政截流后实际到位不足200万元。

转移支付不能足额到位,加大了乡镇财政缺口。

  4、税收管理体制的缺陷加重了乡镇财政困难。

目前国、地两税均由条条统管,负责工商各税种的征收,而乡镇财政只负责征收农业四税和相关收入,这客观上造成了一些扯皮现象。

另外,税务往往从完成收入任务指标出发,当年任务完成后不愿过多超收,以便为下年"

留有余地"

,随意性大,造成人为的税收流失。

税收权的高度集中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财政收入的能力。

  5、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负债问题大量显露。

税不够,费来凑"

是以前各乡镇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出路,不少乡镇收入的50%以上是靠各种形式的收费(包括乱收费)筹集的。

因此,在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随着收费的控制和农民负担的减轻,乡镇行政职能又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减负规模相应地体现为乡镇收入的减少,就造成了近几年来乡镇债务日益突出的现实,收支矛盾增大。

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未能配套进行,乡镇机构照样臃肿,困难也必然就"

水落石出"

,形成了近年来一些乡镇负债有增无减的现象。

(二)政府职能转轨不到位,乡镇财政支出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1、乡镇政府包揽过多经济管理职能。

许多乡镇政府债务成因于乡镇企业亏损和破产遗留下来的包袱。

数年前出于发展经济、壮大乡镇财力的良好愿望,按照政府直接投资办企业的旧思路,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号召下,一些乡镇盲目举债上项目,兴办各种乡镇企业,但却由于人才、信息、技术、管理、销售、市场变化等原因,致使不少投资失败。

还有不少地方片面理解扶持企业发展,由乡镇政府出面为企业贷款担保,企业不景气,政府也落得个债务缠身。

  2、不顾地方条件大搞"

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

目前,乡镇"

达标"

活动层出不穷,如"

两基"

达标、卫生达标、计生迎检达标、综合治理达标等。

因此,乡镇领导考虑问题往往从政绩出发,为了得到升迁或保住乌纱帽,常常不顾地方条件,超越财政承受能力,寅吃卯粮、大兴土木,完成所谓的"

,以致债台高筑。

这种不负责任的作法不但得不到批评,反而成为一些人官场升迁的"

捷径"

乡镇政府没有余地考虑本地的能力,乡镇财政无力承担时,就向农民集资、干部集资或利用其他借款,财政负担转变成了农民负担或直接累积为负债。

从我们调查的33个乡镇情况看,不少乡镇的债务都源于此。

  3、乡镇领导短期行为严重。

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过分注重干部的政绩,却忽视了离任审计的制约。

由于纳税人纳税意识差,难管村、"

钉子户"

等多种因素,税收征管难、短收严重、成本增高。

据调查,乡镇每年有30%-40%的农业税和统筹无法正常征收。

该收的收不上,该上缴或列支的又不能少,正常的工作要开展,于是出现了垫税和拖欠、借款办事的现象,工作不能开展就会"

出大事"

调查中一乡镇书记坦率地说:

目前乡镇领导的主要工作就是保运转、保不出'

事'

,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弄得到钱,就是本事、就是政绩。

负债对于目前的乡镇领导来说没有有效的制约措施:

旧债可以不管,"

新官不理旧事"

本届政府的负债,可以留给以后的领导处理,形成恶性循环。

  4、"

庙小僧众"

,乡镇财政不堪重负。

乡镇作为一级政府,配备了政府的全套机构,所谓"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市共有乡镇政府188个,若按500万乡村人口算,每个乡镇平均有约2.7万人,相当一部分乡镇人口偏少或面积偏小,但不管地域多大,人口多少,财政承受能力如何,乡镇机构设置都要求上下对口,导致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庞大。

从调查的33个乡镇情况看,平均每个乡镇吃"

皇粮"

的为88人,致使乡镇财政不堪重负。

一个调查的山区乡,人口仅有5500多人,但乡政府在编和不编人员却达58人,再加上学校、医院、法律服务所、经管站、水利站、文化站、兽医站等"

七站八所"

人员一百多人,平均35个人就要供养一个吃"

的。

该乡镇政府预算内外收入加起来为30万元,而一年的支出要50多万。

调查显示:

越是经济欠发达的乡镇这个问题越突出,乡镇机构臃肿的现象仍有增无减。

  5、乡镇财务管理混乱,缺乏监督机制。

不少乡镇政府或财政所岗位职责不清,财务管理松散,支出缺乏预算约束,随意性强。

一些乡镇支出缺乏监督,凭白条支付各种费用,购买小车、租车和招待费用过多过滥,少数领导干部挥霍腐化,人为加重了乡镇债务负担。

由于缺乏必要的财政监督机制,一些乡镇领导干部挥霍起来有恃无恐,利用公款大吃大喝,有的"

上级请客下级买单"

,甚至支付"

特殊服务"

费等。

不少"

赤字"

乡镇将财政支出安排的顺序颠倒过来,本应列入第一位的职工工资、教育经费却被排在最后;

而将那些购车、招待、盖办公楼等项目优先安排,原因是拖欠的工资上级迟早要帮助解决,而少花了招待费、没买车却是自己吃亏。

三、庞大的乡镇财政负债的危害

庞大的乡镇债务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1、影响了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增加了政府财政的风险。

由于财政困难,债务累积,乡镇政府只能疲于应付,其所承担的社会基本保障职能和公共职能根本无法实现,一些乡镇大量挤占专款、拖欠工程款,导致农业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许多乡镇拖欠工资数月不发放,且数额大、时间长,最长的有达一年以上,职工生活无法保障,人心不稳,工作得过且过,使乡镇政府处于半瘫痪状态。

从调查的乡镇情况看,仍有三分之一的乡镇还有老拖欠工资未发放的情况。

乡镇巨额负债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的话,必然会牵连上级财政,成为引发整体性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危及政府信誉,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2、巨额债务会进一步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

在现行体制下,巨额的乡镇债务是难以轻易消除的,因为大部分乡镇财政基本没有偿还能力,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发生飞跃,但导致继续增加负债的因素依然存在,使得乡镇债务近似于一个"

无底洞"

,如没有上级财政的支持,只有向农民摊派、集资,别无他途。

由此一些地方擅自出台政策,强行征收各项费用的土政策屡禁不止。

我们认为如果导致乡镇负债的主要原因不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那么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效果将大打折扣,其战果很难持久。

其一,在政府负债中,有一部分是向农民个人借款(白条)、贷款,这部分债务不解决好,农民将"

以债抵税"

,使农业税的正常征收受到影响,会进一步加大县乡政府的压力。

其二,税费改革后,收费取消,乡镇总财力剧减,即使上级政府帮助解决了旧债,乡镇政府仍面临大量刚性支出的压力,造成负债的反弹,很快将迫使乡镇政府为维护运转而变相地向农民伸手或借贷。

  3、农民的过重负担严重影响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乡镇负债问题,初看起来只是一般性的经济问题,但它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

在许多地方,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造成乡镇政权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据调查,凡是负债过重的乡镇,干群关系都比较紧张,干部威信普遍下降,基层政府各项工作阻力重重。

四、解决乡镇财政负债的对策和建议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乡镇的负债问题,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关系到减轻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乡镇负债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牵涉面广、化解难度大,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没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和深层次的改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决乡镇债务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针对其发生的根源而采取标本兼治方式进行。

(一)解决乡镇财政负担过重的长远性、制度性措施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五级政府的行政级次设置,而且各级政府在行政职能上仍然存在着包揽过多的问题。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一方面降低了行政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无疑会增加行政管理成本,以至加重公众的负担。

在行政机构过分沉重的情况下,靠简单的"

修补"

措施显然是不可能有效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的,应下决心从制度上采取根本性的办法。

  1、逐步将乡镇政府转变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这是有效杜绝人员膨胀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性办法。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政府级次的划分应以高效和便利为原则。

世界上绝大多数规模较大的国家都是三级政府的框架设置,而我国目前的五级政府架构,在世界上是最多的。

因此,我国行政改革应该朝着"

转换职能,精兵简政"

的方向努力,政府只管那些社会中介机构和市场无法承担的公共事务,而不再管可以由社会中介机构和市场承担起来的事务。

从机构上可以逐步减少政府层次,将乡镇变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取消乡镇几大班子,撤并"

,精简机构和冗员。

这样一来,乡镇不必要的"

脏腑"

就可以合并、人员可以大幅度减少,行政运行经费也相应下降。

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土地承包的逐步规范,乡镇教育和公安等职能的上划县级,乡级政府职能所剩不多,转变为县级政府派出机构的条件已经成熟。

试点可选择在欠发达地区或财政难以为继的乡镇首先实行,从而为根本解决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难题创造条件。

另外,对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一些乡镇,在条件具备时可以升级为县或市,走乡镇小城市化的道路。

  2、在暂时不易取消或确实需要保留乡镇一级政府的地方,也要尽快撤乡并镇、精简人员和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框定政府职责和财政支出范围,从根本上消除乡镇政府包揽过多、干预过分的格局,从而为乡镇财政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

减少行政机构设置是未来政府职能转换、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缓解财政困境的必由之路。

撤乡并镇、"

拆庙放和尚"

是遏止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的有效措施,也和改革的大势相吻合。

通过撤并乡镇,既减少了行政机构设置,降低了行政费用,也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

(二)政策和管理层面的解决措施

1、建立领导责任制,遏制乡镇债务再增长。

从现实情况来看,领导的重视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之一。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对乡镇的财政负债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研究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和相应的对策措施,使困扰农村经济、政治发展的财政负债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要树立"

增收是政绩、消赤还债也是政绩"

的观念,切实防止"

的历史痼疾,建立一种有效的领导责任制来遏制负债再增长。

  2、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化现存债务。

目前一些地方,乡镇债务的化解措施是值得借鉴的。

(1)以拍卖、租赁等方式盘活资产、资源,解决部分债务;

(2)通过债权债务转换消除债务;

(3)搞好乡镇企业的改组转制,转移偿债义务,即一方面把公办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转移偿债义务,另一方面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改制、资产重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4)加大清欠力度,想方设法收回"

老债"

(5)落实降息、减息政策。

一方面要规范利率标准,对已经收到利息超过本金的借款实行"

停息挂账"

,尚未支付的借款利息要降至6‰以下,以降低乡镇偿债压力。

为解决旧的债务,上级财政和有关部门通过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等方式给予乡镇政府必要的资金援助(包括贴息)是极为重要的。

金融部门也可以考虑在适当条件下通过停息挂账、免除部分乡镇债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消除乡镇债务方面,应该适当给予各乡镇不同的债务化解创新空间,以提高基层政府消赤减债的积极性。

  3、进一步建立规范的政府间分配体系。

从制度上给予乡镇政府较为充裕的财力,如给予相当程度的税收分享比率,相对独立的税种(如财产税),给予乡镇更规范的转移支付。

另外要杜绝非规范的负担转移现象,尽量减少对基层政府搞不切实际的"

升级达标"

活动。

与此同时,国家应适当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减轻乡镇政府和农民的负担。

4、采取种种措施防止产生新债务。

(1)大力精简财政供养人口,遏制和削减行政经费的扩张。

大力压缩财政供养人口,减轻财政负担,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要加强乡镇自身的制度建设,实现乡级财政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实施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强化监督,提高行政工作的透明度。

要努力提高乡镇干部素质,使其清正廉洁、精通业务,并结合县乡机构改革严格进行上岗考试,对不具备基本条件的要调换岗位,直至下岗。

这将为优化乡镇财政运行创造制度条件和组织保证。

  

(2)推行综合预算管理。

把乡镇的各项预算收入,各部门收入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乡镇收取的各项管理费、自筹资金和统筹资金以及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纳入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范围,采取统一支出标准、统一核算口径、统一安排资金的方法,管好预算内外资金,解决"

三权"

归属问题;

同时,把实施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与实施县级财政综合改革结合起来,提高改革的综合效益。

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延伸到乡镇级应该是规范和壮大乡镇财政的重要举措。

  (3)强化收入征管。

乡镇政府和财税部门要全面掌握本乡镇的税源情况,将税源的阶段性普查与经常性调查形成制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逐步降低税收成本;

建立财税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组织收入目标责任制,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确保财政收入全面完成和及时入库;

财税部门要建立工商各税、车船税、屠宰税和农业特产税等税源的分类台账,实行户籍化的动态管理。

  (4)严格支出管理,确保重点支出。

乡镇财政支出,首先要保证的是国家公教人员工资的全额发放。

当年新增首先用于个人新增补贴部分的开支和消化工资性欠账。

其次是保证乡镇机关运转的最低需要。

然后要创造条件逐步增加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教育、环保等重点支出。

乡镇要合理界定支出范围,大力压缩非必要性支出(如招待费等等),优化支出结构。

采取财政供养人员和可用财务挂钩的办法,对财政供养人员实施总量控制。

要转换乡镇目前的"

以支定收"

观念,实行"

以收定支"

基层政府拥有的资源有限,更应该遵循谨慎财政原则。

5、转变观念,为发展乡镇经济搞好服务,壮大乡镇财政实力。

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是乡镇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财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一定的乡镇"

负担"

乡镇政府要为乡镇经济的发展创造种种便利条件(如信息技术支持等),突破经济成份的界限,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充分发挥其市场优势,多业并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均衡协调发展。

            (撰稿:

湖南省永州市统计局肖伟林,2004年09月22日)

 

高等教育的“钱”“才”抉择

——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措施与实施效果

一、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改革的过程中,为解决好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奖、贷、助、补、减”五个方面。

奖,是指在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学生;

贷,是指由金融机构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的各种助学贷款。

助,是指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贴补其在学习期间的一些开支;

补,是指困难补助。

每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拨出一定的专款,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补助。

国家还规定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的学费中提取10%左右的资金,用于对困难学生的补助;

减,是指减收或免收学费。

国家已经作出规定,对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减免学费。

同时还要求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区别情况减收或免收学费;

此外,这些年,为保证刚考入大学的新生能够顺利入学,教育部还明文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上述“奖、贷、助、补、减”等不同的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

与此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还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资助地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

社会各有关方面,也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开展形式多样的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活动。

(作者:

新华社记者尹鸿祝、吕诺,资料源自新华网2001/09/02)

二、春风吹暖学子心——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综述

  2005年2月5日上午,浙江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与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签订了《浙江省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合作协议书》,此举标志着浙江省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的正式实施。

中国计量学院计算机专业贫困学生小刘见证了签约仪式后高兴地说:

“实行新政策后,我们还贷的时间延长了,压力减轻了。

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爱。

今年寒假一结束,青岛高校校园便被一种热烈的气氛包围:

全市7所高校推行的“生源地贷款政策”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近千名贫困生提出了申请。

走在校园中,从学生的脸上我们读到了一种自信、一种满足。

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图书馆里,来自甘肃农村的张员激动地说:

“助学贷款新政策,仿佛是黑暗里的一道亮光,给我们贫困学生以希望,让我们感到助学贷款已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

北京林业大学贫困生李亦说:

“全社会都在关注助学贷款,要是不好好学习回报国家,我还能对得起谁呀!

 

近来,一个个相关政策的及时出台,一笔笔及时到位的助学贷款、一条条畅行的“绿色通道”、一个个专设的勤工俭学岗位、一双双热情帮扶的手……驱散了曾经锁在许多贫困大学生眉头间的忧郁,使他们不再为学费和生活费担忧,可以专心完成学业。

而这一切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凝聚着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凝聚着社会各界的爱心。

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与银行的积极参与、各地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高等院校的有力配合等密不可分。

政府:

政策抚慰学子心

贫困大学生的上学问题时时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的心,他们高度关注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助学贷款停贷现象,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批示“此事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学生的学业,绝非小事,需慎重处理。

”温家宝、黄菊、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等领导同志都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200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完善了资助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有关政策,精心部署与本部门有关的各项工作,积极推动按新机制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现重大突破,效果显著。

作为重点落实部门的教育部把助学贷款工作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组织专门班子和力量加以推进。

寒假前夕,教育部再次向各地区、各高校发出电报通知,要求确保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前一段时间,贫困生出身的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每天收到贫困学生的来信20余封,他件件必读,还在许多信上写下了批语。

他动情地对工作人员说:

一定要带着感情来做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

因为这是一件关系到千千万万学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情!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