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6214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党的六届六中(1938.10)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实事求是。

  党的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指导纲领确认下来。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进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原理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的指导思想。

第一章

  1、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战争与革命。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和平与发展。

  3、邓小平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和理论是建立在:

对时代主题转换的正确判断。

  4、建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照搬了:

苏联模式。

  5、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

1987年党的十三大。

  6、我们党从什么时候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

  7、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年代形成的—种社会主义模式,带有明显的:

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的特点。

  8、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在:

1982年的十二大。

  9、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与入党章是:

1997年党的十五大。

  10、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后来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具体时间是:

1945年党的七大。

  第二章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

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发展生产力。

  5、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物质生产力。

  6、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

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解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

  8、解放国内和国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靠自己的发展。

  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发展经济

  第三章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改革。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0、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纲领。

第四章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以:

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2、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人民利益。

  6、处在我国经济工作首位的是:

农业。

  7、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

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8、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效益。

  9、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是指:

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10、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五章 

  1、决定所有制结构的是: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国有经济。

  5、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普遍采用的经营体制是:

家庭承包经营,双层经营。

  7、非公有制经济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 

  1、针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

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

  2、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以及市场活动最基本的主体是:

企业。

  3、市场经济是:

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4、在我国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

市场。

  5、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

公司制。

  6、宏观调控最基本的目标是:

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7、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

政企职能分开。

  8、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

价格机制。

第七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是:

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形式。

  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

共同富裕。

  3、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将:

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5、党的十五大在分配方式上第一次肯定了:

按生产要素分配。

  6、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是:

一个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

  7、社会保障是:

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8、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标是:

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第八章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国体是:

人民民主专政。

  3、我国的政体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5、我国的政体是:

  6、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原则。

  7、我国的民主党派是:

参政党。

  8、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9、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

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第九章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

共产主义思想。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

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4、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是: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

  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向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7、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

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

  8、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为:

为人民服务。

  9、社会主义的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坚持: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导人们培育的义利观是:

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第十章

  1、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是:

  2、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

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4、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方向是:

多极化。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是:

中国、印度、缅甸。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7、当代世界的和平问题是指:

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

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9、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一系列新判断的科学依据是:

实事求是。

  10、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1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第十一章

  1、英国殖民主义宣布占领香港的年份是:

1841年。

  2、葡萄牙殖民主义强行占领澳门半岛的时间是:

1849年。

  3、清政府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的时间是:

1894年。

  4、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南京条约》。

  5、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

台湾问题。

  6、“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哲学依据是: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是:

以大陆为主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8、“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十二章

  1、旧中国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是: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坚持党的领导。

  3、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

剥削制度、剥削阶级。

  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

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集中制。

  5、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

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8、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是:

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

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10、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010年“成人高考”网上辅导招生方案

2010年成人高考网上辅导基础学习班强化冲刺班两大班次火爆招生,成考名师全程视频授课,专家24小时在线答疑,欲报从速,详情>

>

当前位置:

学习网(G)>

学习资料>

自考成考>

成人高考指导>

文章内容

学习网考试学习资料

G

2007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基本知识点总结

(1)

成人高考指导点击:

次发布时间:

2007-9-19【字体:

大中小】来源:

贵州学习网

考试注意事项:

单项选择题:

1、认真审题,弄清题干的内容和要求。

这是单项选择题选准正确答案的关键。

jd@%F~[+VWVfAgK8\_[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自考成考高考"

target="

_blank"

class=akey>

成人高考指导http:

//Www.gzU]jd@%F~[+VWVfAgK8\_

2、答题可以采取直接选取法和排除法。

3、答题中应当注意,单项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只有唯一的一项是正确的,不能多选,也不能写成两项模棱两可,否则就错了,不能得分。

简答题:

回答简答题时,考生应注意三点:

1、要认真审题,准确地判明试题的题意和对答案的要求,切忌在对试题的题意和答题要求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便匆忙答题。

2、要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的答案要点,不能丢三落四,遗漏某些要点,特别是关键性的要点更不能漏掉。

3、要对回答的要点作简明扼要的分析,使答案完整而明确。

论述题:

回答论述题时,必须注意四点:

1、按照题意的要求,答题的要点必须全面、系统和完整。

2、答案的要点要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3、答题时,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应该把所学的理论内容加以概括、分析和论证,回答出“为什么”。

4、依据题干的要求,处理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说明和解决当前国内外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要贴切主题,符合题意,切忌理论与实际脱节,互不沾边。

1、论述题一定要几个知识点均有涉及,不要只就一点大发议论而不及全面。

2、答题要点:

1)、要涉及相关的所有知识点(关键词)

2)、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联系

3、谈到“关系”的套路:

1)、概念、2)是对立的关系,又是统一的关系、3)防止割裂二者,夸大一方将犯什么错误

KXC%]_#K}__€x}_,_6_[此文转贴于我的学习网自考成考成人高考指导http:

//www.G]KXC%]_#K}__€x}_,_6_

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哲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恩对人类贡献最大的

(1)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三大规律

(2)否定之否定

(3)质量互变规律

唯物辩证法

(1)因果范畴

(2)现象与本质范畴

若干范畴(3)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

(4)形式和内容范畴

(5)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

辩证法的范畴(都是对立统一关系):

1、因果范畴: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①“因”“果”的概念——因在前,果在后

②因果具有客观性和复杂性

2.现象与本质范畴

概念:

注意:

多出选择和简答(让你讲讲二者关系)---区别/联系,要了解二者的辨证关系

a.对立关系:

现象是外界的、生动的、易变的、个别的、被人直接感受的;

本质是内在的、抽象的、不稳定的、一般的、不易直接认识,需通过理性思维。

b.统一关系:

任何现象都是一定本质的反映和表现,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现象表现本质时有两种——假象(颠倒歪曲的本质反应)/真相

辨析:

假象也是本质的反应吗?

答:

是,只是颠倒歪曲的本质反应。

1、透过现象看本质2、分清真相和假象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范畴

(1)、概念Mx___!

=g

dX_G@HQk;

F[本_文_来_源_于_我_的_学_习_网自考成考成人高考指导http:

//Www.GZU521.Com]Mx___!

F

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趋向。

四个特征—不可避免性、确定性、规律性、本质性。

偶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四个特征—不确定性、非本质性、非重复性、非内在性。

例:

事物的发展必然趋向灭亡,这是必然性。

但以何种方式灭亡,这是偶然性决定的。

(2)必然性由事物的内部原因决定的,偶然性由事物的外部原因决定的

(3)二者关系:

对立统一的——任何必然性都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

防止割裂二者:

夸大必然性---宿命论(“龙生龙…”)、夸大偶然性---非决定论(“今朝有酒今朝醉”、“混一天算一天”)

4、形式和内容

形式是内容的构成方式

5、可能性和现实性:

1、2、3、是重点,4、5、一般了解

本章中出题比较多的是对立统一关系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1、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1)从物—感觉—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论)、

(2)从思想—感觉—物(唯心主义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是第一性——区分唯物论与唯心论。

有无同一性——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所有的唯物论者都是可知论者

唯心论者中也有部分是可知论者,而不是绝对的不可知论者。

例如同是唯心论者,黑格尔认为世界是可知的,而庄子则认为不可知。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1)形而上学性——消极的、被动的感知过程。

(2)机械性——简单地复映世界

3、马哲的认识论:

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主体:

人(个体、集团、社会)是认识主体。

特征:

有主观能动性

客体:

认识的对象

知识点

(2)主客体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客体是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主体改造客体,客体是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3)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用——是认识的基础:

a、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来源(纸上得来终觉浅……)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d、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手段

地位——实践是马列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有计划、有目的,b、是积极的、主动的过程,c、主体在反映客体时有一个加工和改造的过程,d、通过逻辑思维,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

二、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

1、认识发展的阶段性:

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简答: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1)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是认识的起点,是低级阶段。

是外部的、具体的、分散的。

跟着感觉走,单凭感觉办事,容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比感性认识更抽象、更概括、更内在;

)__jz_pdW*hZ{P`[[=_[此资料转贴于学习网自考成考成人高考指导]http:

//www.Gzu521.Com)__jz_pdW*hZ{P`[[=_

3)关系:

a、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个飞跃(“到今天才认识你…”),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人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

认识,二者相互渗透,只有充分感知才能充分理解)。

*夸大感性认识——经验主义的错误。

强调感性认识而忽视理性认

识,*夸大理性认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

强调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这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需要实践的检验,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反复性):

这可作为问题“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的依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为什么有反复性?

1)主体——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2)客体——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个过程。

(如对自然、社会、人本身的认识等)因此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会不断反复、调整

人的本质:

唯心主义——把人性归结为抽象的精神性;

旧唯物主义——从生物学意义上理解人;

历史唯物主义——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辨证统一

唯心论:

心外无物--------王阳明、万物皆备于我----------孟子、理在事先---------朱熹、

形而上学:

我思故我在-----笛卡儿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基础上创立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哲学:

哲学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而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

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运动:

运动即一般的变化,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等基本形式。

本原:

本原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是与派生相对应的第一性的东西。

真理:

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的前进性、上升性质变,实质是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规律:

规律即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扬弃:

既克服又保留,即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国家: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文明:

广义: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狭义:

文化中的积极成果。

一元论:

是一种承认世界有统一性,即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理论,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两种形式。

二元论:

二元论是一种否认世界有统一性,即否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认为物质与意识同为世界本原的哲学理论,主要是一些哲学上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反映论:

反映论是一种将认识的本质归结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认识理论,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

方法论:

方法论即关于方法的理论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