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全国防灾减灾日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6056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Word文件下载.docx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2全国防灾减灾日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Word文件下载.docx

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节日由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这场地震全国防灾减灾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

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

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5]。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目的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

韩国政府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

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

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全国防灾减灾日历年主题

相关新闻

全国防灾减灾日:

科学理性面对地震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是河北邢台地震50周年,也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为更好的与公众沟通,在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国地震局以“科学理性面对地震,有效减轻灾害损失”为主题举办新闻发布会,主要对于我国当前是否处于活跃期?

我们目前地震速报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地震台网在互联网时代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解答。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号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就此为更好的与公众沟通,中国地震局以“科学理性面对地震,有效减轻灾害损失”为主题,举办了新闻发布会。

会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表示,从目前地震活动来看,自2004年以来,全球8级以上,尤其是8.5级以上的地震频发,类似于上世纪前半叶的地震活动特点。

在这种全球强震活跃的背景下,中国大陆的西部边境附近100千米范围内,自2001年以来已发生15次7级地震,其中包括3次8级地震,分别是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也处于强震相对活跃的时段。

值得肯定的是,今天我国的地震监测速报能力在国际上已处于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和邻区的地震。

我国的地震台网都可以给出更为快速、准确、权威的速报信息。

从1960年开始,全球许多国家就开展了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探索。

比如前苏联、美国、日本、中国等,但目前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世界上未解决的科学难题。

但我国一直坚持不懈的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科学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中、短、临渐进式的地震预测预报思路,发展了许多科学综合方法,建立了年度、年终、月、周、常规会商和紧急专题、专题震型会商的工作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12322短信平台是中国地震台网提供地震信息服务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服务对象是地震系统和国务院地震应急联席单位的主要人员,还包括相关科研技术专家和部分中央媒体,服务内容以地震速报为主。

中国地震台网积极的根据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很早就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地震新媒体服务体系,目前包括微博、微信、客户端和网站等信息自动发布,服务面覆盖广、服务内容丰富,是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也是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获取权威地震消息的第一来源。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

城里人不仅会玩更得会“防”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中,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

因而在2009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16年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而今年的主题——“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出现了“城市”这一关键词。

设立防灾减灾日的意义何在?

今年将重点放在了“城市”一词上又有怎样的深意?

防灾减灾我们都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问题太多,所以要从头说起。

中国抗灾辛酸史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自古中国人就自诩为“天朝”,但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灾害损失有日益加重的趋势。

当然,自然灾害也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具有上下五千年满满两本文明史的华夏民族,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与灾难作斗争的辛酸史,但伟大的劳动人民也在艰苦卓绝的抗争中摸索和进步,开辟出一条条防灾减灾的康庄大道:

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付水患的伟大创举;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出可贵贡献……所以,防灾减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修课,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是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面临自然灾害时的城市生存法则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害的现象和事件。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

也有土地沙漠化、干旱等渐变性灾害;

还有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其中,尤以突发性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极大,它们的不确定性和突然性常常令人猝不及防。

同时,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现在已经成为高楼林立、人口集中的代名词。

发达的经济,便利的生活设施,使得我国城镇化的速度逐年提高。

但人们在享受城市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高密度的建筑群,密集的人口分布,使得城市在遭遇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风险,作为一名“城里人”,防灾自救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生存法则。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全国防灾减灾日自设立以来的主题:

全国防灾减灾日历年主题一览表

不难发现,“城市”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已然成为防灾减灾的高频词汇。

所以,城里人不仅要“会玩儿”,更得“会防”才行。

防灾减灾“三步走”

但是对待所谓的“天灾”,人类只有自认倒霉的份儿吗?

OfcourseNot!

只要懂得未雨绸缪做好预防措施,掌握必要的自救逃生技能,完善灾后处理体系,人类一样能够全身而退、给灾难一记响亮的耳光。

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针对其中危害性较大和关注度较高的地震灾害,我们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震学研究组的裴顺平研究员,就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和灾后处理三个方面作出解读。

(一)震前——预防这剂强心针必须要打

地震,主要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而造成的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的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

然而,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到来,并且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

所以,地震预防这一剂强心针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处做好防御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和较容易发生的地区。

裴顺平研究员解释说,科学界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解释地震的原理:

在地球结构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断层,在断层两侧的块体,由于构造应力的作用,就会发生相对运动,并且随着运动的逐渐积累,在断层附近就会不断发生形变,当形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断层的强度极限,断层就会瞬间破裂,释放大量能量,这就是地震。

地震后,断层两侧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然后再不断发生形变,直到下一次地震发生,这就是地震产生的原理,也叫作弹性回跳理论。

由这个理论我们也可以发现地震常发生的地点就是断层附近。

其次,对于室内的构造和物品安置也要有所顾忌:

比如,室内的高柜一定要和墙体固定在一起,以免倒下时砸到人或者堵住逃生的路;

在较高的家具上面不能放置较重的物品,以防砸伤;

同时要清除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床要搬到离玻璃窗远一些的地方;

家中配备一张坚固的桌子,并且要将它紧贴家中内部承重墙下,承重墙是定位在每个房间的安全地点。

除此之外,家庭应急包也是必不可少的。

应急包就是在发生灾难的情况下,让受灾者能够积极自救互救,并且为他们争取出等待救援时间的一系列物品。

应急包里面除了必备的救生水和应急食品外,还应该储备急救包等急救用品,以及一些生活和自救互救的必需品。

应急包应当放在家中易于拿取的地方,以备不时之需。

(二)震中——应急能力是生死关头的“速效救心丸”

一旦发生了地震,面临灾难时的应急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科学果断的自救知识就如同生死关头的“速效救心丸”,能够在逃生的黄金时间救我们一命。

裴顺平研究员表示,在遭遇地震时,根据情况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说在楼房里面、在平房里面、在汽车里面等等,不同情况下所采取的安全措施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是震级不高的小地震或离大地震较远时,也就是楼房晃动的并不是非常剧烈,只需要跑到空旷、安全的地带即可;

如果不幸遇上大地震,楼房晃动的非常厉害,此时就需要寻找一些跨度比较小的区域,比如厨房卫生间,或者是具有承重墙的位置以及大家具的边上所形成的三角空区,可以有效提供生存空间并缓冲掉一部分掉落重物的压力,这样生存几率会大大增加。

(三)震后——需要完整的“套路”才能做到真正的“善后”

地震结束后,救治伤员,清理被毁建筑物和设备设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要严格按地方政府和专业人员指导,进行灾后恢复与重建,避免发生二次灾难。

同样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日本对于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就非常的出色,日本先后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发生灾害后应采取的对策。

比如,日本建立了一套救灾物资的储备和运输体系,确保灾民在灾后能及时获取必要的救急物资:

首先,鼓励每个家庭在家中储备救灾物资,存放能够维持一家人三天到一周的饮用水和食品。

其次,在各个自治体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或储备点,储备帐篷、被褥、发电机及燃料、手电和食品等应急物资,该地区一旦发生灾情就可以及时就地发放,保证灾民的生活必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子,这些完整而且科学的“套路”都是我们今后需要借鉴和学习的重要方面。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

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其实,居安思危的道理应该深深根植于每个国民的心中,每一天都是防灾减灾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