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五分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5622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五分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五分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五分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五分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五分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五分册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五分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五分册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五分册文档格式.docx

外国公使驻京;

④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规定:

①《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

④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A)

洪秀全船里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

2、洋枪队、湘军和淮军(A)

上海地方官绅与英法侵略者相互勾结,组织洋枪队。

清政府还重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第4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

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A)

在朝廷有奕、文祥;

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2、总理衙门(A)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担任总理大臣。

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B)

内容:

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

19世纪70年代以求福为主,重点是民用工业。

军事企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第一个军事企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军事企业)。

民用企业: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军(第一个民用企业)。

筹划海防:

建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

兴办学堂:

1862年,设京师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李鸿章在上海船板广方言馆。

1872年,容闳率领首批30明油桶赴美留学。

影响: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但只是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1、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企业的产生(A)

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了一些近代企业,刺激了一些商人、买办、地主官僚等,开始投资近代工业。

2、发昌机器厂

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是近代民族企业的代表。

4、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办学兴教、翻译西学是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1895)

1、甲午战争的时间及结果(A)

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突袭中国国,挑起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中国战败。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B)

中国承认日本控制朝鲜;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赔款2亿两;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7课戊戌变法(1898)

1、公车上书(A)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时务报》与《天演论》(A)

《时务报》:

1896年创刊,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以“变法图存”为宗旨,鼓吹维新。

《天演论》:

严复翻译,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3、百日维新(B)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在短短三个多月里,光绪帝陆续颁布了100多道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900-1901)

1、租借地与势力范围

国家

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大连

长江以北

英国

威海卫、深圳以南、九龙半岛以北(新界)

长江流域

法国

广州湾及其附近

广东、广西、云南

日本

/

福建

2、“门户开放“政策(A)

1899年,美国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既得利益,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3、义和团运动的兴起(A)

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径加剧了民族矛盾,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运动迅速蔓延。

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4、八国联军侵华(A)

1900年,英、法、德、意、日、美、俄、奥八国联军在西摩的率领下,开始侵略。

5、《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B)

内容:

赔款4.5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

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清末新政

1、清末新政举措(A)

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谕旨,推出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官制、修律法等各个方面。

这些举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2、“预备仿行立宪”(A)

1905年,五大臣外出考察,归国后主张仿行宪政。

1906年清廷颁布上谕,宣布实行“预备仿行宪政”。

3、“皇族内阁”(A)

1911年清政府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在内阁13明成员中,汉族官僚4人,满族亲贵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兴中会的成立(A)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2、同盟会的成立及意义(B)

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宣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又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将十六字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到新阶段。

3、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A)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的革命党人率先发动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历史上称为“辛亥革命”。

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A)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3月,孙中山颁布由临时参政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5、清帝退位与袁世凯就任总统(A)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了袁世凯的手中。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从跟本山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1课20世纪的国际冲突

1、美、日的崛起(A)

1898年美西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两国已成为欧洲之外的两大强国。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A)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第12课大战的勃发与过程

1、萨拉热窝事件(A)

1914年6月29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束(A)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A)

巴黎和会:

1919年1-6月,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大会,史称“巴黎和会”。

英法美主导会议。

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对德和约,史称《凡尔赛和约》。

战胜国又同德国原来的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

它构成了此后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救过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史称“华盛顿会议”。

会议先后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通过一些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

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它所奠定的国际新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然而,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

并且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它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3、国际联盟(B)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主要机构是国联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

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但由于自身力量不足,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

4、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A)

战后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挑战。

英国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英国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攻占冬宫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A)

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工人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11月8日,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2、十月革命的意义(A)

十月革命胜利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

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1、苏联的成立(A)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1、社会习俗的变革(A)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面。

2、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宋教仁。

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继辛亥革命后的“二次革命”。

7月,李烈钧在江西宣布举兵讨袁。

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护国运动:

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

为取得日本的支持,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为此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1、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A)

“洪宪帝制”结束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军阀分裂为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之间混战不断。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青年》(A)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文学革命(B)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

3、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1、五四运动(B)

背景:

1919年1月,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概况: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和示威游行。

6月,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

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22课国公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A)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2、第一次国公合作正式形成(A)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公共合作正式形成。

3、北伐战争的开始和成果(A)

1924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

北伐军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1、“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A)

1927年4月12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与武汉国民政府处于对峙状态。

2、“七一五”政变与宁汉合流(A)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合二为一。

4、东北易帜与国家的统一(A)

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5、法币改革(A)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

法币改革统一了全国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5、改订新约运动(A)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与列强修改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

新约规定:

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

但后者没有实际执行。

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1、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A)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根据八七会议的决定,毛泽东与1927年9月9日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A)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A)

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25课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1、九一八事变与东北的沦陷(A)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故意挑衅,突袭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史称“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东北全境沦陷。

2、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民族救亡运动(A)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遭国民党镇压。

一二九运动标志正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第26课红军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与长征的开始(A)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A)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纠正了错误地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与长征的结束(A)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标志着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结束。

第八单元“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A)

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经济上:

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衰退明显,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降低;

政治上:

右翼极端主义势力突起;

国际上:

动摇了一战之后国际格局的经济基础

第28课罗斯福新政

1、国家调控经济(A)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改革调整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

主要包括:

整顿银行金融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农业经济调整法》、实施“以工代赈”等。

2、社会保障措施(B)

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首先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通过了《社会保险法》等措施;

其次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

为协调劳资关系,首先颁布了《全国劳动关系法》,其次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用童工等。

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1、意大利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A)

1922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2、日本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A)

1936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确立统治地位,正式建立日本法西斯统治。

3、希特勒上台的原因(B)

首先,一战后德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

其次,世界经济萧条家中了德国的生存危机,社会分化严重;

再次,希特勒与纳粹党利用了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

结果希特勒于1933年初上台执政。

4、纳粹体制的特征(B)

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的。

纳粹政府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推行排犹政策。

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1、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A)

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妥协退让以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

一些西欧国家还试图借助绥靖政策,祸水东引,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1938年,英、法默许德、奥合并,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A)

条约规定:

双方互不侵犯;

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

条约有效期为10年。

条约还规定了两国在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

第31课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1、德国突袭波兰与二战的爆发(A)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第3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C)

1940年,法国投降以后,美、英结盟;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用于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苏德战争爆发时,美、英表态支持苏联,三国正式携手合作;

1941年8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苏联表示赞同;

10月,苏、美、英缔结三国协定。

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开罗会议(A)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颁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

3、德黑兰会议(A)

1943年,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德黑兰会议,商定双方在欧战战场与亚洲战场上的分工和责任。

4、世界发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B)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

②使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德、意、日惨败,英、法消弱,形成战后美苏两级体制的国际格局;

③国际政治发生巨大变化:

法西斯主义遭到毁灭性打击;

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

④对科技发展和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战争末期和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