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上学总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科上学总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科上学总复习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
记正确:
数值后一定要写明单位。
⑵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5、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6、体积的主单位是米3。
较小还有分米3、厘米3等。
液体体积常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7、换算:
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分米3=1升
1厘米3=1毫升
8、体积的测量
⑴形状规则(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固体,可用刻度尺测量。
⑵液体体积测量工具:
用量筒或量杯。
⑶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在量筒内放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水,把固体浸入水中读出固体和水的总体积V总,则固体的体积V=V总—V水。
9、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1)放平稳:
放在水平桌面上。
(2)读准确视线与液面相平,若是凹面以凹面最低处为准;
观察量筒上的最小刻度、量程。
第四节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温度计(包括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
①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单位和刻度方法:
常用温度单位是摄氏度“0C”。
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无的温度定为0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度,将0和100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份就是10C。
③温度计的使用:
a、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取出读数;
d、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相平。
3、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的区别
温度计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人的体温
测量范围
零下几度~~~1000C左右,范围大
350C~~~420C
准确程度
10C
0.10C
构造
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管,下端是玻璃泡
下端玻璃泡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
使用方法
不能离开物体读数,温度降低时,管内液体自动退回玻璃泡。
能离开人体读数,温度降低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要用力甩几下。
4、温度低于—390C的环境,要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因为水银的凝固点是—390C。
第五节质量的测量
1、质量
(1)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即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3)质量标准物——国际千克原器,保存在法国巴黎国家计量局内。
(4)质量的单位是:
千克(kg)1kg=1000g=1.0×
106mg
2、实验室常用天平来测量质量。
3、天平的构造、使用和维护:
(1)天平的构造:
(2)使用方法: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处;
②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
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即左=右+游码)
(3)天平的维护:
①不能超过量程;
②取放砝码、移动游码要用镊子,用完砝码后即使放回盒内;
③不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防止锈蚀。
第六节时间的测量
1、时间:
我们所说的时间,有的是指时刻;
有的是指时间间隔。
2、时间的单位是秒(S);
常用单位还有分、时、天、年等。
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1天=24小时
3、常用的计时器:
有机械钟表、电子钟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1)精确测量时刻的方法——天文的方法;
(2)“钟表”的读数是指时刻;
(3)“停表”的读数是指时间间隔;
(4)原子钟,是更精密的计时器。
第七节科学探究
1、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明
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1、放大镜的构造和使用功能
(1)构造: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2)使用功能:
调节物—镜—眼之间距离,可获得放大的、正立的物体虚像
2、观察蜗牛:
(1)蜗牛的外形特征:
①体外有螺旋状的外壳,内有柔软的身体,外壳具有保护作用;
触角:
两对,前短后长,是感觉器官,具触觉、嗅觉、味觉、视觉
②头部眼:
着生于触觉的顶部
口:
主食主物的根、叶和叶芽
③腹部具腹足。
扁平、肌肉发达,有腺体能分泌黏液,所以蜗牛经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
(2)蜗牛的生理特征:
①应激性:
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②蜗牛具有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但没有听觉
(3)蜗牛的生活习性:
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耐饥饿能力强,栖息于阴暗潮湿环境中,夜间活动。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3、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生物
非生物
对刺激有反应(具有应激性)
对刺激无反应(无应激性)
能生长
不能生长
需要营养
不需要营养
能生殖繁殖后代
不能繁殖后代
能进行呼吸
不能进行呼吸
需要排泄
不需要排泄
具遗传变异特征
无遗传变异特性
4、动物和植物
(1)动物和植物的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
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通过摄取食物获得养料
植物:
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制造养料
(2)区分植物和动物
区分理由
植物
动物
是否需吃东西
不需要
需要
能否快速运动
不能
能
能否制造养料
是否对刺激有反射
不明显
明显
生长是否持续终生
是
不是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125万种,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2、在对动物进行分类时,要先进行仔细地观察和研究,然后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3、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4、脊椎动物
⑴鱼类:
终生生活在水中,有鳞片、有侧线可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鳍是鱼的运动器官,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⑵两栖类:
青蛙、大鲵、蝾螈、蟾蜍等动物都属于两栖类。
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是变温动物,环境温度低于70C时就进入冬眠。
⑶爬行类:
龟、鳄鱼和蛇、扬子鳄等动物。
用肺呼吸、表皮干燥、皮肤上有鳞片或甲,陆地上产卵。
卵外包着卵壳,需冬眠,属于变温动物。
⑷鸟类:
所有的鸟类都有羽毛,前肢化翼。
骨骼中空,减轻体重有利于飞行,鸟没有牙齿,鸟是恒温动物,体温大约在400C左右。
⑸哺乳类:
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体外长有毛皮,胎生、哺乳。
5、无脊椎动物
⑴原生动物:
单细胞生物,一个生物个体就是一个细胞。
如草履虫、变形虫。
⑵扁形动物:
摄食和排泄同一个开口,身体背腹扁平。
如猪的涤虫、涡虫、血吸虫等。
⑶腔肠动物:
摄食和排泄同一个开口,身体辐射对称。
如水螅、海蛰、珊瑚等。
⑷棘皮动物:
身体无贝壳,有内骨骼,提表有棘皮突起,用体表的皮鳃呼吸,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如海星、海参、海胆等。
⑸节肢动物:
身体分节,触角和足也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如虾、蝗虫、蜘蛛、蜈蚣等。
注意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有能随虫体的生长而生长,要蜕去外骨骼才能继续生长,所以节肢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有“脱皮”现象。
⑹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一般两侧对称,不分节,有外套膜,体外有贝壳。
如蜗牛。
河蚌、钉螺、章鱼、鲍鱼、牡蛎。
⑺环节动物:
身体圆长或扁形,有许多环节。
如蚯蚓、水蛭等。
⑻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呈线形,不分节。
如蛔虫、蛲虫。
6、昆虫的主要特征:
⑴昆虫属节肢动物,是动物中生物种类最多的类群,大约有100万种之多。
⑵昆虫的主要特征:
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口器和眼,胸部长有两对翅,三对足。
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
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一、种子植物:
能产生种子的植物,一般用种子繁殖。
比较项目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代表植物
白菜、苹果
松柏、铁树
结构
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有根、茎、叶、种子;
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根系发达
生活环境
大多在陆地
生活在陆地
1、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1)图表比较:
(2)区别:
①根本区别(区分依据):
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胚珠有无子房壁包被。
②组成差异:
花、果实的有无。
3、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最高等的
植物。
二、没有种子的植物:
没有种子的植物有蕨类植物、苔藓植物、澡类植物三类。
无种子但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又叫孢子植物。
1、蕨类植物:
⑴特征:
没有花、果实、种子,但有根、茎、叶。
陆生阴湿环境;
代表植物:
蕨、胎生狗脊等。
⑵繁殖:
孢子。
⑶器官:
有根、茎、叶、孢子。
2、苔藓植物:
结构比蕨类更简单,没有根、有茎和叶,不开花,没有种子。
陆生潮湿环境。
地钱、葫芦藓。
⑵繁殖:
有茎、叶、孢子。
3、澡类植物:
是低等植物。
结构简单,没有器官分化。
有单细胞的,椰油多细胞的。
水生。
紫菜、海带、水绵、衣澡等。
一般采用无性生殖后代,但也有用孢子繁殖。
无根、茎、叶、果实、花、种子等器官。
]
六、植物分类
1、植物分类特征:
⑴繁殖的方法——有无种子。
⑵器官的组成。
2、植物的逐级分类框架检索图:
(略)
3、分类等级:
⑴等级:
七个,由高到低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⑵界是分类的最高等级,生物可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小单位。
生物间分类单位越接近,共同的特征越多,反之越少。
第四节细胞
一、细胞的发现
1、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语的著作《尔雅》就记载了590多种动植物。
2、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细胞。
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二、细胞学说:
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施莱登和施旺)
三、认识显微镜:
1、认识显微镜:
出示幻灯片和显微镜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各种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2、物镜与目镜的10×
代表放大10倍,40×
代表放大40倍。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
3、使用显微镜:
安放:
接近光源,靠体前略偏左,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对光:
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转动集光器(最大),左眼看
调节反光镜——>
>
合适亮度
调焦和物镜升降:
放片、调焦距:
1、“上”字载玻片,夹住,通光孔;
2、眼盯目镜,向前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靠近载玻片;
3、左眼看,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上升,再用细准焦螺旋。
观察:
四、细胞的结构:
(掌握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细胞膜:
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核:
内含遗传物质、与生物的传宗接代有关;
细胞质:
是生命活动的场所,内有许多重要的结构。
细胞壁:
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植物细胞结构还有液泡:
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内有液体叫细胞液;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还有叶绿体。
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结构图:
五、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
1、受精卵——>
生物个体
2、细胞的分裂
细胞分裂的意义:
单细胞生物的个体数目增多;
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细胞数目增多;
产生生殖细胞。
最引人注目的是细胞核内存在着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这物质为染色体。
在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最后这些染色体回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3、细胞的生长、分化
分裂的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物质,不断长大到母细胞大小——细胞生长,一部分继续分裂;
一部分则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细胞分化。
多细胞生物体能不断生长的原因:
为了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
注意:
1刚分裂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大小;
2细胞的分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生长和分化是相伴而行;
3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是不断进行的;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一、单细胞生物:
1、衣藻与洋葱表皮细胞的相同和不同处:
相同
不同
有细胞膜、质、核、壁、液泡和叶绿体
是相对独立的生物
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结构,鞭毛、眼点、叶绿体
红色的眼点:
能敏感地感知光线的强弱。
两根鞭毛:
能自由摆动,使衣藻能再水中游动。
依靠眼点的感光,鞭毛的游动,可以到有光照及其他适应的环境进行光合作用
2、草履虫
形状:
像倒转的草鞋;
区别前后端:
钝圆的一端是前端。
草履虫的结构及作用:
(先学生猜测)
纤毛:
进行运动口沟:
进食通道,在身体前端1/3处一侧,有纤毛
食物泡:
食物进入口沟后形成,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伸缩泡:
排除水和含氮的废物,两伸缩泡是交替收缩舒张的
大核:
与营养代谢有关小核:
与生殖、遗传有关
草履虫的生活习性:
捕食:
纤毛把食物送入口沟
消化:
食物口沟口沟末端食物泡内消化运动:
利用纤毛、身体旋转运动
呼吸:
表膜排泄:
表膜和胞肛应激性
总结:
单细胞生物一般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进行,生活水中。
二、细菌和真菌
1、细菌:
但细胞生物——0.3—2.0微米
(1)菌落——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
(2)细菌的好处:
乳酸——乳酸杆菌酒——发酵,酵母菌细菌的坏处:
…….
(3)细菌的结构:
无形成细胞核,只有含遗传物质的核区——原核生物;
无叶绿体,所以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要以来有机物生存;
(4)细菌的分类(根据形态不同):
螺旋菌、球菌和杆菌;
(5)细菌的繁殖:
是分裂繁殖,靠细胞分裂的形式进行。
新个体诞生,老个体消失。
2、真菌:
有细胞核——真核生物
(1)有细胞核的都是真核生物:
包括动物、植物和真菌等;
(2)真菌主要包括:
酵母菌、霉菌、食用菌三类;
(3)食用菌——大型的真菌:
香菇、蘑菇、金针菇、木耳等。
(4)酵母菌的生殖:
是出芽生殖。
新个体产生,老的个体并没有死亡。
3、细菌和真菌也称为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及遗物分解,促进地球上物质循环。
三、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1、微生物生存的环境——空气、水分和温度
2、食物保存法:
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热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四、植物的组织
1、组织:
细胞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而相同功能与结构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结构叫组织。
(注:
已分化的细胞不能继续分裂。
)
2、植物组织的分类(以叶片为例)
保护组织:
如叶表皮,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
输导组织:
如叶脉、茎,输送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营养组织:
如叶肉细胞,内有叶绿体可光合作用制造营养。
机械组织:
支撑和保护作用。
分生组织:
分裂产生新细胞。
五、动物的组织
1、人体四大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各类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功能:
上皮组织:
分布在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体内各种管腔内表面。
结构特点:
由上皮细胞构成、细胞之间紧密。
功能:
保护功能、分泌和吸收功能。
结缔组织:
分布在血液、软骨、肌腱。
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较多。
运输、支持。
肌肉组织:
分布在四肢、躯体、心脏、胃、肠。
由肌细胞构成,分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三种。
能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神经组织:
分布在脑、脊髓、神经。
由神经细胞构成。
接受刺激、产生并能传导兴奋的作用。
3、皮肤的结构图:
由外到内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
(1)表皮位于皮肤外表;
细胞排列紧密,主要起保护身体作用、防止细菌入侵,由上皮组织构成。
(2)真皮内有许多血管、汗腺、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冷敏小体。
触觉小体、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能解手外界给予皮肤的各种刺激,它们主要是有神经细胞构成。
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属于结缔组织,立毛肌属于肌肉组织。
(3)皮下组织主要是脂肪,能缓冲撞击,储藏能量。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生物体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单位
组织——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器官——由多种组织,按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系统——多个功能相近的器官有顺序地排列在一起,能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连续性的生理功能
个体
2、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保护组织根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茎
细胞组织营养组织器官叶植物体
分生组织花
机械组织生殖器官果实
种子
消化系统
上皮组织呼吸系统
结缔组织泌尿系统
细胞组织肌肉组织器官系统生殖系统动物体
神经组织运动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3、消化系统的工作
消化管: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液:
唾液胃液胆汁肠液胰液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实验证明植物对单侧光的反应引起弯曲生长,这是植物对光照的适应。
(2)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动物典型的形态适应性特征,它们的区别如下表:
适应性特征
作用
实例
保护色
颜色与大背景相同
避免被敌害发现
蛙、蝗虫
警戒色
颜色与大背景不同,但具有恶臭、毒牙、毒刺、毒毛等
警告作用,这与条件反射有关
黄蜂、蝮蛇
拟态
形状与色彩与背景中的某一生物或非生物相似
由于敌害误认为是一种不易受攻击的生物或非生物,而避免被敌害发现
枯叶蝶、具有鲜艳体色的无毒蛇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约有500万种,人类要保护这些生物。
(1)意义:
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生物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与它相关的其他生物。
(2)大多数生物灭绝的原因:
丧失栖息地,滥砍、滥伐森林,随意开荒,无节制排放污染
(3)保护措施:
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的最有效手段。
(4)我国自然保护区有:
广东的鼎湖山、吉林的长白山、四川的卧龙山、贵州的梵净山等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5.1×
108千米2;
地球体积约1.083×
1012千米3
4、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
①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这说明海面是弯面。
③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⑤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的球体。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
纬线都是圆,也称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
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
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3)北纬、南纬各有900。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0~300
300~600
600~900
(4)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经线和经度:
(1)经线:
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
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以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为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
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3)东西180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4)东、西半球的划分:
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
3、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①比例尺:
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M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图幅上:
1/M比值越大则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1/M比值越小则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2】地图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文字式比例尺:
它是直接用文字来说明地图上与实地长度的比例关系。
如:
“1厘米代表10千米”。
数字式比例尺:
是用分数形式表示,其分子为图上距离,分母为实地距离,分子、分母要同一长度单位,且分子为1。
“1:
5000”。
线段式比例尺:
如:
020km
②方向:
【1】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指示北方。
【3】一般地图定向法:
遵循“上北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