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非常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5073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6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非常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非常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非常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非常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非常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非常好文档格式.docx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非常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非常好文档格式.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非常好文档格式.docx

又称药性。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三、中药的作用:

——治疗作用

—医疗效应—预防作用

中药的作用——保健作用—养身作用

——副作用

—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危害性反应等)

四、中药的性能不能与中药的性状相混淆。

第一节四性

一、四气的含义:

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二、确定依据: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针对疾病的病性相对而言的。

凡是能消除或减轻热性、阳性疾病的药物,为寒凉药性。

如石膏、知母能治气分实热证,为寒凉药性。

能消除或减轻寒性、阴性疾病的药物,为温热药性。

如干姜、肉桂能温中散寒,则为温热药性。

三、所示效用:

寒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热、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肝息风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暖肝散结等作用。

四、具体表述:

寒、凉、温、热、平,大寒、微寒、大热、微温等。

五、阴阳属性:

寒、凉、大寒、微寒属阴;

温、热、大热、微温属阳。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既是临床中的用药原则,又是选药的依据。

1、根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

2、根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异选择相应药物。

3、寒热错杂者,寒热并用。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选用热药或寒药,必要是时可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第二节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是表示药物作用的性能。

最初是通过口尝而确定,以后则是根据药物的功效来确定。

如桑叶具有解表作用,故标辛味。

山药具有补肺、脾作用,故标甘味。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能散、能行”。

辛味药表示具有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作用。

表证,气滞、血瘀证等,常选用辛味药。

过辛易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和、能缓”。

甘味药表示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及缓和药性等作用。

虚证,饮食积滞,腹痛等常选用甘味药。

过甘易助湿满中,湿阻、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

酸涩味药表示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滑脱之证,常选用酸涩味的药。

过酸易敛邪,邪气盛者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苦味药表示具有清热泻火解毒、降逆止呕、降逆平喘、泻下通便、燥湿、坚实肾阴等作用。

热证,大便秘结、呕吐、喘息、湿浊阻滞等证,常选用苦味药。

过苦易伤阴伐胃,脾胃虚弱、津夜大伤者不宜大剂量使用。

5、咸“能下、能软”。

咸味药表示具有通下大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大便燥结,瘰疬、包块等证,常选用咸味药。

过咸易伤心气。

6、涩“能收、能涩”。

涩味药表示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过酸易敛邪。

7、淡“能渗能利”。

淡味药表示具有通利小便等作用。

水湿为患之证,常选用淡味药。

过淡易伤津液。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结合:

意义:

气与味从不同角度表明药物作用,要较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只能性味合参。

原则:

一气可与任何一味或多味结合,一药中气只能有一。

规律:

气味均一,或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味结合与疗效的关系:

气味相同,功效相似;

气味相异,功效不同。

第三节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含义: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性。

是与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向外,沉是向里收涩。

1、药物的质地轻重(及入药部位)。

质轻的升浮,质重的沉降。

2、药物的气味厚薄。

薄者多主升浮,厚者多主沉降。

3、药物的性味。

性温热,味辛、甘、淡为阳,多主升浮;

性寒凉,味酸、苦、咸为阴,多主沉降。

4、药物的功效。

根据药物作用的趋向。

一般发表、透疹、升阳、涌吐、祛风湿、助阳、行气等作用的药,属于升浮药;

泻下、利水、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作用的药,属于沉降药。

一般说来,升浮药物具有发表、透疹、升阳、涌吐、祛风湿、助阳、行气等作用;

沉降药物具有泻下、利水、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作用。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指导用药)。

1、根据升降浮沉药性,对抗病势,调节脏腑功能。

2、根据升降浮沉趋向性,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3、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药物。

性温热,味辛、甘、淡,升浮药为阳;

性寒凉,味酸、苦、咸,沉降药为阴。

五、影响因素:

1、炮制。

2、配伍。

第四节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表示药物作用人体部位的选择性。

二、理论基础:

1、脏腑学说。

2、经络学说:

三、确定依据:

根据药物特殊作用和所治病证部位而确定。

1、药物特性。

形色气味。

2、药物疗效。

特殊作用及所治病证部位。

如黄连能清心热,即归心经。

石膏清肺热,即归肺经。

牛黄能息风止痉,即归肝经等。

四、表述方法:

以脏腑经络部位表述。

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指导用药。

1、药物的性能之一,使性能理论更完善。

2、能准确的选用药物。

3、体现中医的整体观。

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种性能应相互联系。

2、归经的脏腑不能与解剖位置等同。

3、正确对待引经报使。

引子药。

第五节有毒无毒

一、毒的含义

1、古代:

指药物的偏性或药物对机体的危害性。

2、现代:

指药物对机体的危害性。

二、“毒”的特性:

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机体的反应。

1、含不含有毒成分。

2、整体是否有毒。

3、用量是否适当

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药材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次数、时间长短、皮肤粘膜状况、用药面积大小、病人体质、年龄、性别、证候性质等。

五、引起中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理不善;

9、辨证不准;

10、个体差异;

11、离经悖法

六、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1、用药要适当;

2、采制要严格;

3、用药要合理,杜绝滥用;

4、识别过敏者。

5、有毒无毒是相对的,要防止两种片面性;

6、一些毒性药物可能具有较强或特殊的医疗作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7、要有“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正确态度。

第三章中药的应用

第一节中药的配伍

一、含义:

根据病情的需要,药物的性能特点,以及用药法则,将两味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为配伍。

二、目的:

1、适应复杂病情。

2、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4、扩大药物的适用范围。

三、内容:

(一)七情配伍

1、含义:

把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谓之七情。

2、内容

(1)单行:

单味药的应用,或配伍中各功效互不相关的发挥作用。

(2)相须:

“同类不可离也”。

相同功效的药物合用,明显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为相须。

如麻黄与桂枝合用,明显增强发汗解表作用;

石膏与知母合用,明显增强清热泻火作用;

大黄与芒硝合用,明显增强泻下通便作用等,均属于相须。

(3)相使:

“我之佐使也”。

有主有辅,辅助药物增强主药疗效的配伍,为相使。

如黄柏与苍术配伍,苍术增强黄柏的清热燥湿作用;

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麻黄与杏仁配伍,杏仁增强麻黄宣肺平喘作用等,均属于相使。

(4)相畏:

“受彼之制也”。

一种药物的毒烈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为相畏。

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所消除,半夏畏生姜;

附子的毒性,能被干姜所减轻,附子畏干姜等,均属于相畏。

(5)相杀:

“制彼之毒也”。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性,为相杀。

如生姜消除半夏的毒性,为生姜杀半夏毒;

干姜消除附子的毒性,为干姜杀附子毒等,均为相杀。

(6)相恶:

“夺我之能也”。

两药合用后疗效降低,为相恶。

如生姜温胃,黄连清胃,两者合用,疗效降低,为生姜恶黄连;

人参补气,莱菔子行气,两者配伍,疗效降低,为人参恶莱菔子,均为相恶。

(7)相反:

“两不相合也”。

两药合用后产生毒性或增加毒性,危害人体,为相反。

如甘草与甘遂,乌头与半夏,人参与藜芦等配伍,其毒性增强,属相反。

配伍用药原则:

①用药时应充分利用相须、相使的关系,以增强药物疗效。

②使用毒性药物时,应利用相畏、相杀的关系,以降低毒性。

③避免使用相恶的关系,以免降低药物疗效。

④相反不能配伍使用,属于配伍禁忌。

(二)君臣佐使

方的结构,遣药组方的原则。

2、内容:

(1)君药:

“主病之为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为君药。

(2)臣药:

“佐君之为臣”,其一,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和主病的药物;

其二,治疗兼病或兼证的药物。

(3)佐药:

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二是佐制药,消除或减轻君臣药的毒副反应;

三是反佐药,与君臣药相反相成。

(4)使药:

一为次要的药物,有解释为引经药的;

二为调和药。

第二节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一)含义:

不宜配伍使用的药物。

主要指十八反、十九畏。

(二)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三)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期间应予忌用或慎用的药物。

(二)确定原则:

禁用药:

能引起夺胎,引起畸形,导致中毒的药物。

慎用药:

易耗伤气血,温热药物,滑利之品。

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一)含义:

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又称忌口。

(二)内容:

见讲义。

第三节中药的剂量

单味药物干燥后用于汤剂的成人内服一日量。

(一)单味药的常用有效量

(二)药物间的相对用量

(三)药物的实际利用量

二、单位换算

三、确定剂量的依据

(一)药物的性质性能

1、药材质量。

2、药材质地。

3、药物性能(气味、毒性)。

4、药物的作用。

(二)用药因素。

1、方药配伍:

根据单用或复方、主药与辅药的不同。

2、剂型的差异。

2、使用目的。

(三)患者情况。

1、体质。

2、年龄。

3、性别。

4、病程的长短、新久。

5、病势轻重、缓急。

6、生活习惯与职业。

(四)因时因地制宜。

气候、环境方面。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第四节煎服法

一、煎服法

(一)煎法:

1、器具。

2、煎药用水。

3、加水多少。

4、煎前浸泡。

5、煎煮火候。

6、煎煮次数。

7、及时滤汁。

(二)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

1、先煎:

矿物、贝壳等有效成分不易溶解析出的药物,及加热久煎能降低毒性的药物,或特殊需要的药物。

如石膏、磁石、龙骨、牡蛎、龟甲、鳖甲、川乌、附子等。

2、后下:

含芳香挥发成分高的药物(如解表药、芳香化湿药、部分行气药),及久煎疗效降低的药物。

如薄荷、荆芥、藿香、砂仁、白蔻、钩藤、肉桂、沉香等。

3、包煎:

有绒毛、细小种子、粉末状、易使药液浑浊、粘液质多等类药物。

如辛夷、旋覆花、车前子、蒲黄、海金沙、五灵脂等。

4、另煎:

名贵药、需严格控制药量药、充分利用药材之药,或临床治疗需要。

人参、西洋参等。

5、烊化:

胶状药物。

如阿胶、龟胶、鹿角等。

6、冲服:

原汁药、另煎药、名贵药、极易溶化药,需严格控制药量药、充分利用药材药,以及难溶于水的药物或不溶药。

如芒硝、青黛、熊胆、川贝、羚羊角、琥珀、鸡内金、三七、血竭、麝香、冰片等。

以及毒性猛烈的药物,煎煮加热产生毒性、或加热有效成分易破坏、丧失药效的药物。

如甘遂、大戟、芫花、巴豆、芦荟、麝香、冰片、雷丸、琥珀、朱砂、雄黄、硫黄、马钱子、班蝥、蟾酥等)

二、服药方法

(一)服药时间

1、空腹服。

2、饭前服,3、饭后服。

4、睡前服。

5定时服。

6、不拘时服。

(二)服药次数

(三)服药冷热

各论

第一章解表药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为解表药。

二、性能特点:

味辛;

药性寒温不一,发散风寒者药性辛温,疏散风热者,药性辛凉;

归肺、及膀胱经。

细辛、苍耳子有小毒(注意用量不宜过大)。

三、功效:

1、解表。

发散透达在表的邪气,祛除表邪,解除表证,为解表。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引起表证,故解表又可称为祛风解表。

风邪与寒邪结合为风寒者,发散风寒(亦可称发汗解表);

风邪与热邪结合为风热者,发散风热。

2、兼有止痛、通鼻窍、止咳平喘、透疹、祛风湿、利尿等作用。

四、主治:

1、表证。

具有恶寒发热,苔薄脉浮症状表现者。

2、风湿痹痛、鼻窍阻塞、咳喘、水肿、麻疹初期有表证者。

五、配伍应用原则:

1、根据不同的兼挟邪气进行配伍。

2、根据不同体虚进行配伍。

3、根据不同病证进行配伍。

4、发散风热药应适当配清热解毒药。

六、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2、汗家、疮家、淋家、亡血家等体虚津亏之人,不宜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

3、发汗不宜太过,以免伤阳耗阴。

4、因时因地用药,“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5、解表药不宜久煎。

(一)辛温解表药

发汗解表——发散风寒,开毛窍发汗,其发汗力强,主治风寒外感表实证。

—外感风寒之喘咳虚喘

麻黄宣肺平喘—痰饮停肺,复感风寒之喘咳忌用

—热邪壅肺之喘咳

利尿消肿——水肿兼表证者

发汗解表—较麻黄发汗力弱,其为助阳发汗。

主治风寒表实证及风寒表虚证

—散寒通经——风湿痹痛本品:

桂枝温通经脉虚寒腹痛温性强,易助热伤

—温通血脉——血瘀寒凝痛经及瘀血证阴、动血。

故风热

—通心阳——胸痹,心悸、脉结代表证、温热病、

助阳化气温助脾阳——水湿内停及痰饮血热妄行出血、

—助肾阳化气行水——水肿、小便不利阴虚火旺者忌用。

发散风寒

(发汗解表既发散风—紫苏又能最宜风寒外感而气滞者,及咳痰胸闷,呕恶者。

或解表散寒紫苏寒又和中,行气宽中、脾胃气滞,梅核气。

或发表散寒用于外感止呕、安胎胃寒、胃热、妊娠呕吐,胎动不安。

或祛风散寒)风寒中焦—解鱼鳖毒。

鱼鳖中毒。

用于生姜不和(胃—生姜重在风寒外感。

风寒表证肠性感冒)温胃止呕为止呕圣药,多用于胃寒呕吐。

恶寒发热,—温肺止咳风寒、肺寒咳嗽;

解鱼鳖毒,解半夏毒。

香薷呕恶不适香薷重在夏月外感风寒而兼湿浊困脾者。

(传统用治

者化湿和中阴暑,而暑热者慎用。

利水消肿水肿而兼表证。

防风微温风寒、风热表证均可应用,而风寒表证最宜。

五药均能祛并能解痉破伤风。

防风解表散寒,风祛风止痒风疹、皮肤瘙痒。

羌活(祛风湿)湿羌活——善治风寒表证;

上半身风湿痛;

太阳经头痛。

藁本止痛。

可藁本——善治巅顶头痛;

风湿痹痛。

用于外感白芷能通鼻善治阳明经的疼痛,前额、眉棱骨头痛,牙痛。

风寒、头窍,消肿外感风寒鼻塞不通,鼻渊。

白芷身疼痛较排脓,燥湿疮痈肿毒。

盛者,及止带,止痒寒湿带下;

风寒湿痹;

风疹湿疹。

风湿痹痛,细辛长于止善治少阴经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细辛头痛痛、能通鼻,风寒外感鼻塞不通,鼻渊。

温肺化饮肺寒咳喘;

阳虚外感。

肺燥伤阴者忌用。

苍耳子皆能散风寒,通鼻窍苍耳子兼能祛风湿,止痒,可治风湿

均可用于风寒外感鼻痹痛,皮肤瘙痒。

辛夷窍阻塞,鼻渊,鼻鼽

(二)辛凉解表药

荆芥与亦防风均具有祛风解表及祛风止痒作用。

性平和风寒风热表证均宜。

荆芥荆芥能祛风止痒,可治风疹。

四药均能皆可用于风热表证炒炭止血,用于出血证。

薄荷疏散风热、温热病卫分证薄荷疏肝行气,治肝郁气滞证。

清利头目、风热而致咽喉不利、止痒,治风疹瘙痒。

疏散风牛蒡子利咽喉、头目不清牛蒡子--解毒散结,治疮痈、痄腮。

热(发透疹。

麻疹初期疹出不透善治外感风热,声音嘶哑。

散风热、蝉蜕蝉蜕又能退翳明目,治目赤翳障;

解表退(牛蒡子能滑肠,气虚便溏者慎用)息风止痉,治破伤风;

皮肤瘙痒。

热)

用于风热表证,善于清肺润肺止咳,主治风热咳嗽,

风热表桑叶疏散风热温热病初起,桑叶肺燥咳嗽。

证清肺热风热、肝热、凉血止血,治血热出血。

菊花平肝明目肝肾不足目疾;

菊花平肝明目作用较桑叶强,为明目的常用药。

肝阳上亢眩晕并能清热解毒,可治热毒疮痈。

善退热,及解少阳经邪气,主治风热表证,高热不退;

或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柴胡能解表退热柴胡疏肝解郁,主治肝郁气滞证。

升阳。

用于升阳而举陷,治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

升麻外感表证(升麻清热解毒,治温疫、痄腮、疮疡、牙痛。

风热风寒),透疹,治麻疹初期疹出不透。

葛根阳气下陷证葛根升阳而止泻,治脾虚泄泻及湿热泄泻初起。

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消渴。

善解肌,主治项背强痛。

蔓荆子疏散风热——疏散风热而清利头目,治外感风热,头昏目赤。

止痛——偏正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淡豆豉——解表。

第二章清热药

一、含义;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为清热药。

二、功效:

(药性寒凉)

1、清解热邪——具有清温、清热、泻火、解毒功效。

2、清解不同性质、部位热邪——具有清气分实热、清营、凉血、清肺热、清胃热、清心热、清肝热、清虚热等功效。

3、兼有功效——清热燥湿、清热利咽、清热明目、清热生津等。

三、主治:

里热证。

 

1、实热证——温热病、脏腑热证、痈肿疮毒、湿热证。

2、虚热证。

四、配伍应用原则:

1、与解表药同用;

2、与泻下药同用;

3、与养阴、益气、生津药同用;

4、与健脾药同用;

5、与开窍、止痉药同用。

五、使用注意:

1、分清热的性质、部位、虚实、病程、证型及热的真假,恰当准确的选用药物。

2、清热药使用不当,易“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阴”、“甘寒助湿”,故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慎用,也不宜长期使用。

六、分类: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气分实热——治气分实热石膏煅后外用收敛生肌—湿疹,疮疡不敛,

清肺热——肺热咳喘水火烫伤。

知母清胃热——胃火牙痛、头痛知母滋阴润燥阴虚、燥热咳嗽。

胃热口渴、消渴。

清热泻火肠燥便秘。

(脾虚便溏者忌用)

(清气分滋阴降火,退虚热——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实热、清

脏腑热)芦根清热泻火--治热病伤津烦渴芦根能止呕排脓利尿—肺痈,胃热呕哕,热淋。

治气分实竹叶生津止渴--消渴竹叶能清心除烦利尿—口疮尿赤,热淋。

热证,脏天花粉清肺热—-肺热咳嗽天花粉善生津、消肿排脓—口渴,痈肿疮疡。

腑热证

泻火除烦——善清心除烦及清三焦热,主治热病心烦,三焦热证。

栀子清热利湿——能清利肝胆湿热,主治湿热黄疸,湿热淋证。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解毒消肿——疮痈肿毒,外伤。

夏枯草清肝火,降血压——肝热目疾,目珠胀痛;

高血压眩晕头痛。

散郁结——痰火郁结,痰核、瘰疬。

决明子清肝明目------肝热目疾。

头痛眩晕。

(能降血压,降血脂)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二)清热燥湿药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及退热,尤宜用治湿温病。

黄芩清热燥湿治黄连善清中焦湿热,更宜用治湿热痢疾、泄泻、呕恶。

清热燥湿可多种湿热证黄柏善清下焦湿热,长于治湿热黄疸、淋证、带下

治多种湿热。

湿热脚气、痿证。

并能清热泻黄芩能清肺热,退肌肤热,解少阳邪热。

主治肺热

火,清热解黄连清热泻火用治咳喘,外感发热,邪在少阳寒热往来。

毒。

治脏腑多种脏腑热证黄连能清胃热,泻心火。

常治胃热呕吐,牙龈肿痛,

热证,疮痈吐血,消渴;

心火亢盛,失眠烦躁,口舌生疮。

肿毒黄柏能清相火。

善治相火亢盛之证。

黄柏清热解毒----均可治疮痈肿毒,湿疹、湿疮。

而黄连又善治目疾、耳病。

本类药易

伤脾胃,此外:

黄芩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出血证。

化燥伤阴,清热安胎----胎热胎动不安。

故脾胃虚黄柏能退虚热-----阴虚发热。

弱,阴虚

者慎用清热燥湿——下焦肝胆湿热证,黄疸、带下、淋证、阴痒、湿疹瘙痒。

龙胆草清泻肝胆实火——肝火上炎,头痛、目赤、耳肿、胁痛口苦。

肝热炽盛,惊风抽搐。

清热燥湿——湿热黄疸,泻痢,便血,带下,疮痈肿毒。

苦参杀虫止痒------皮肤瘙痒,阴痒,疥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