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总结汇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结题总结汇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总结汇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明确了研究的重点、难点:
(1)主要领导能深入课堂、深入教师,解决课改研究中教师理念问题。
(重点)
(2)健全评估指导机制:
(3)实施课题带动战略,落实“反思”科研。
(4)课改班级、教师应致力于科学的自主管理机制的建设,营造有利于协作中竞争、竞争中发展的有效管理氛围。
德育处、年级处要做好“大德育”的实施,学校主要领导要主抓主管。
(难点)
4、确立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
(1)、转变教育观念。
(2)、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行为进行探究。
(3)、对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4)、对新课程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5)、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以学定教;
平等交流;
尊重差异;
关注生活;
循序渐进;
二、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了学习培训
1、学习了实施方案和计划,明确了研究的意义和要求。
2、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
3、开学初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确立了本阶段的研究重点(如何有效进行课前预习)。
4、学习了学校相关教学常规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作业补充要求》、《教学研讨督导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规范实验教师常规工作,引导他们在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创新。
5、以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个人研修,教科室专门组织学习高效课堂相关资料,为开展研究提供借鉴。
各组均开展了专题研究活动。
三、结合文献学习,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实施方案》。
1、按学期确立了子课题研究。
2、增设了“课题沙龙”。
3、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铺垫。
4、考虑把课题研究资源延伸到骨干教师体系建设之中。
四、开始尝试研究,落实精细化管理。
1、德育处加强班主任培训,先后4次就班级精细化管理进行业务指导,期末进行了自主管理先进集体的评比。
2、各班落实自主管理要求,重点就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进行教育引导。
目前,各班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纪律的自我约束、互帮互助上有所改观。
3、实验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积极建立健全自主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并能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高效预习”上。
试验班级的小组学习意识初步形成。
4、暑假我们就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实验手册,各教师能把学习研讨、教学观摩、教学反思、个案跟踪有机结合,全方位进行研究。
五、组织了经验交流,研讨困惑。
由于课题研究处于尝试阶段,所以研讨主要本着“聚焦课堂”的原则,以备课组研讨和沙龙两种形式组织,尽量把研讨生活化、常态化。
就本学期研究而言,在“高效预习”上既有意见分歧、又有矛盾发现,还没有形成统一共识。
课
六、经验积累
1、分阶段实施,任务要明确,过程积累要详实。
有利于阶段小结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2、常态化、生活化的交流更容易发现问题、交流经验。
3、课题组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制定相应的课题手册,有利于课题过程的监控和指导。
4、把南征老师等专家“请进来”,开阔眼界,能够加速研究进程。
5、教师的观念转化是研究的关键。
6、课堂教学改革,自主管理必需先行,否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就是一句空话。
7、研究必须立足实际,不能轻易照搬别人的经验,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甚至会弄巧成拙。
8、实验教师一要树立态度,二要培养研究能力,否则就会出现下载泛滥、胡拼乱凑,毫无结果而言。
七、存在问题
1、大德育观念落实不到位,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欠缺,导致小组合作、探究还只是流于形式。
2、教师主动研究的力度跟不上,大部分只是按课题组要求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
3、就本学期研究的“如何高效预习”现在研究的东西还比较凌乱,有待于后期进行深层次研讨、梳理,形成经验材料后,予以实践验证。
4、建立长效学习激励评价目前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难题。
5、我校教师工作压力大、任务重,研究精力、研讨时间的保证上还需思考、商榷。
6、我校住宿学生多,家长在预习监督辅导上欠缺。
7、使用学研稿提前预习时,照抄现象比较严重(抄别人的、抄资料)。
第二阶段:
(2014年2月----2015年3月)
一、对上学期研究的子课题进行了总结交流。
1、要求实验教师整理试验资料,提炼精华,形成论文。
我校课题组的试验资料主要以实验手册为主,有教师在集体组织和自学中的学习,有针对性的观摩、有个案分析、有阶段小结,这些资料为教师对资课题研究的提炼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增强了论文的时效性和可行性。
2、2014年3月4日在延安市课题研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的思路做法受到了兄弟学校的一直关注。
3、2014年3月10日召开了研讨交流会议,效果显著。
2014年3月10日下午,黄陵县店头中心小学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等一行五人参加了富县沙梁中学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课题阶段研讨会。
会议在沙梁中学多功能大厅举行,由沙梁中学教学副校长、课题学术负责人于少堂同志主持,薛亚丽、张秀荣、赵瑞亮等12位实验教师就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子课题“如何培养学生高效预习的能力和习惯”的研究情况作了汇报交流。
分析了学生的预习现状、阐述了自己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归纳了自己总结的经验、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困惑以及今后准备努力的方向,德育处雷成主任就班级自主管理的经验也与兄弟学校做了交流,于校长对第一阶段的研究情况作了总结,肯定了实验教师的工作,强调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并对后期研究工作作了安排,店头小学的代表也谈了参会的体会,交流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
整个会议在热烈有序中进行,各中心发言人准备充分,内容真实,各备课组成员积极补充,各抒己见,所有参会人均感到受益匪浅,达到了交流、探讨、学习、进步的目的。
4、形成了《成果汇编》,教导处一一整理后,已在全校范围内学习推广。
5、参加了课题组在江西新建县召开的课题研讨会,于少堂在校长论坛上做了交流,获得一等奖,学校被评为优秀实验学校。
6、存在问题:
(1)没有养成自觉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课前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走马观花,匆忙完成,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就简单地看看和随意画画,自己却不愿动脑思考。
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
(2)不重视课前预习。
有学生以为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学会记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提前预习。
这样就不愿动脑筋,长期不加思考和分析地接受一切,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
学生预习结束后,能主动去做课后习题进行自我检查的学生较少,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
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4)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或小组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
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5)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敷衍了事,装模作样,只完成老师布置的简单一点的任务,对各种问题不钻研、不归纳、不总结;
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
(6)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是很难沟通(学生很少质疑),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教学以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主,鲜有合作交流、探讨的学习方式。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学习自主性差、合作探究、交流能力不够;
问题意识弱,学科成就感也就不明显。
6、反思了后期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教师继续转变教育观念。
(2)、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行为进一步探究。
(4)、对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第二个子课题“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合作,有效探究”的研究
1、商讨实施方案和计划,明确了研究的意义和要求。
2、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相关要求。
3、教科室专门组织学习高效课堂相关资料,为开展研究提供借鉴。
4、德育处加强班主任培训,先后3次就班级精细化管理进行业务指导,期末进行了自主管理先进集体的评比。
5、实验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积极建立健全自主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并能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合作,有效探究”。
6、各备课组组织了小范围的经验交流,研讨困惑。
第三阶段(2015年4月----2015年7月)
一、注重学习交流,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组织课题沙龙。
为了引导教师把研究研讨常态化、生活化,让教师在放松的心态下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的习惯。
2、教导处搭建反思交流平台。
每学期教导处都要安排三次大型的常规检查,特别是近两年运行基本趋于规范的教学反思都由教导主任亲自检查指导,然后在教职工例会上作细致的总结,把比较典型的反思案例提供给课题组进行研讨,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3、积极组织专题研讨活动。
课题组规定,以备课组为单位,除参加常规的教互研活动外,每个备课组每个月必须安排一次邀请领导参与的主题研讨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者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及观点进行剖析,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程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4、积极参与延安市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经验交流活动,拓宽我们学习借鉴的眼界,帮助我们把更多的优质资源引进来。
5、利用联片研修加强校际之间的互动。
近年来我们联片研修的主题是高效课堂,和我们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为此我们每次活动都有意识的安排实验教师上示范课、参加点评互动。
同时,我们还主动申请承办全县有效课堂教学大赛,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观摩的机会,和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流通、经验共享。
二、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
规划课题研究的周期比较长,我校把规划课题与课改相结合,依据课改中形成的“三环节导学模式”(预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实验老师利用假期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教导处负责整理研究结果,先在校内推广,经过试验验证后进行再研究,目前研究成果基本成熟,并得以运用。
三、整理结题材料
1、学习研讨材料汇编。
2、阶段研讨材料汇编。
3、课改沙龙材料汇编
4、阶段研究论文汇编
5、教学实践反思汇编
6、阶段成果论文集
7、课题简报
8、结题资料汇编
研究成效:
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精心努力,新的课改模式已经历了“套模”、“改模”向“创模”发展的根本性改变,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目的,主导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更科学。
目前新的课堂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几个可以推广的优势。
一、让课前预习任务更加明确
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是学习的完整过程。
但不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往往不能提前预习。
以往教师提出预习要求时,往往只是说一声,没有具体要求。
有些学生也想预习,但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往往不知道如何预习。
他们只是简单地看一遍课文,标注一下自然段,勾划一下生字词或简单的浏览一下例题,对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就算完成了预习任务,没有起到熟悉基础,整理疑难、思考发问的作用。
有了学研稿,学生就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和预习方法,就能够对文本做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为课堂重点研讨、展示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学的明确、学的重点突出、学的容量增大、学的更有信心,教师组织课堂也更轻松,有时间拓展深度和广度。
二、让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
文本是联系学生与知识的纽带,学生正是通过文本与知识进行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如果学生不去阅读文本,或者只是简单地浏览,不作深入地思考,只是听教师对课文、例题进行分析,这样的自学没有用。
由于不少学生缺乏预习的习惯,课堂上时间有限,不少教师就对课文、例题进行分析讲解。
这样的讲解能有多大作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使用学研稿,正是把“先学后教”这一教学原则具体化,落实到了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在学研稿的引导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尽管这种思考不够正确,不够深入,不一定真正把握文章的要义或类型题的规律,但只要阅读了,思考了,学生与文本就已经进行了初步沟通,进行了对话与交流。
因为预习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预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基础储备。
再经过课堂上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的认识自然就得到了修正与提高。
如此循环反复,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反之,如果没有学生的“先学”,只靠教师的“后教”,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得到提高吗?
三、指导了教师的课堂设计。
在研究过程中,一开始我们强行规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
“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
学生会了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不讲”。
可是哪些知识点学生易错,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学会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掌握,不能仅凭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的教学经验。
教师在课堂上有的完全可以直接让学生展示过程,有的可通过设问为其做铺垫,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将问题解决。
另外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更多好的思路。
我们在教学中常发现,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有时学生利用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们,反而更容易理解,也更简洁。
因此课前对学研稿的反馈,可以让我们在课堂上该放手时就放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这不仅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说,使用学研稿,反而加大了教师提前备课的难度,促进了教师的思考和创新,无形中指导了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指导了师生的角色定位,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更有效了。
在课改之前,一节课45分钟很难保证学生每分钟都在完全投入的认真听讲,因此重点听什么、解决什么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学生重点听什么、探究突破什么?
我们认为,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明确了教材的重难点内容,上课听讲探究的重点自然就有了。
这样一来主导和主体之间的互动就更有针对性了,师生角色的定位就更准确了。
五、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采用教案教学时,课堂授课以讲为主,每节课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并不多。
推行学研稿,学生可完全借助导学案进行自主独立学习,即可初步学习了解基础知识点、理清课堂知识结构,并可尝试通过自学知识解答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并在学研稿上作相关学习笔记。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掌握大部分知识点,剩余未掌握的部分则在课堂教学中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学研稿,合作学习成了主要的学习形式。
课前学生们预习,准备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享受着自学、合作带来的学习成就感;
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享受着学以致用的乐趣;
合作交流,互相促进,在合作学习中既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与分析能力、说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六、有效地激活了课堂的生命力。
以前的传统教学中,初一大部分动、初二少部分动、初三纯粹不动是教师头疼但又束手无策的普遍问题。
但实施课改以后,这个瓶颈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呈现出了初一动的有激情、初二动的有深度、初三动的有广度。
被动与主动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
学生的个性得以释放、思维得以拓展,学得轻松、学得自信,课堂上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教师的工作主要从课内转向课前,由原来的表演者变成了课堂设计的导演者,学生由原来的观赏者变成了表演者,缤纷多彩的生命力中蕴含了更多的快乐与自信。
总之,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摸索,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以前的教学,大多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学研稿”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讨论,既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
课堂上,不再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
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学生学习方式也转变了。
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探究、展示、交流,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一部分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困生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组建原则和捆绑评价机制的约束和激励下,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
这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成绩的提高、能力的提高有了明显的效果。
存在问题:
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组6号或7号同学惰性大、依赖性强,甚至有极个别学生抄袭他人的答案。
二、学研稿中反思积累部分几乎为空白,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总结归纳能力。
三、自主课堂所需要的预习展示缺乏一定的硬件条件,走读生放学返家后缺少较为理想的预习时间,而住校生又没有可利用的书本资料或网络资源,所以,自主课堂在预习一环节就断了节,在第二天的课堂展示中,这些学生老是力不从心。
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把握不是很到位。
很多时候,教师看到了积极回答问题同学的风采,讲的有条理也明白,但这样的同学只是一部分,对于差一点的学生应及时给予帮助,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五、学研稿的实施对优秀生的学习来说确实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对于学困生来说自学能力较差,如果组间互助跟不上,就会出现脱节现象。
六、少数学习不够投入的学生拿到学研稿的时候,比较茫然,不能认真看书预习,对老师要求的内容不听,急急忙忙就去填写,想以最少的时间学更多的知识,为完成任务而学习。
七、长效激励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
建议及设想: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多读书、多观摩、多实践、多反思,将挫折提升为阶梯,将困难化作动力。
能多走出去亲身实地的体验先进学校的“自主课堂”,用他山之石攻我之玉;
日常教学之余,也要加大力度从书本上、报刊、网络中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同时,我们也要将我们前期课改中的经验和教训改进,继续实践。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情,坚持理想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尤其是后进生,要多给予他们以爱心,提升他们的信心,以便尽快的扫除自主课堂的“心理障碍”;
三、更科学的进行小组学习管理,让组内的所有成员能感到“人人有事干,事事能干好”,同时加强过程性评价,如实行小组内成员“捆绑制”,落后者劳动服务集体等策略。
四、在评价激励和分层教学上仍需多做探讨,解决目前还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五、学研稿备写时,在学法指导上还需进一步强化。
延安市富县沙梁中学课题组
2014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