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
吨的认识)。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
1吨有多重?
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
(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
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
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集体备课一年级(上)
摘苹果
《摘苹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怎样合理地估算及算法的多样化。
学具准备:
练习纸。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摘苹果”主题图。
淘气摘了17个苹果,笑笑摘了38个苹果。
观察图片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您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估算方法:
生1:
把38看作40,17+40=57,装得下。
生2:
把38看作40,17看作20,40+20=60,装得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尝试解题。
学生列出的“17+38=?
”教师适时板书。
然后让学生利用小棒或者计数器来尝试计算出结果,独立完成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
10+30=40
7+8=15
40+15=55
方法二:
借助计数器,先拨出17,再在个位上拨出8,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5,十位上的1加上3再加进上来的1就是5,和起来就是55。
方法三:
17+30=47,47+8=55。
方法四:
20+38=58,58-3=55。
方法五:
20+40=60,60-5=55。
方法六:
竖式计算
3、比较这些方法,你认为哪个方法最好,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
总结出竖式计算更方便更直观。
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请学生汇报总结出两位数进位加法列竖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成一首儿歌:
进位加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进一。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第71页的“算一算,说一说。
”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
汇报时,请4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2、串项链。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估一估,说方法。
3课本第72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计算和书写的方法。
4、森林医生。
(第72页“练一练”的第4题。
)
同桌一组讨论有什么错误;
请学生按顺序说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四、知识拓展,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72页的“练一练”第5题:
我们去春游
问题:
每辆车最多能坐60人,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
把各班人数做成卡片,让学生进行搭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
五、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摘苹果
1
7
+
3
8
5
5
集体备课一年级(下)
小兔请客
《小兔请客》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比100多1的数是99。
( )
53和35一样大。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99大于100。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 )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 )
39和41的中间是40。
40+5比50+4小。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
你们愿意参加吗?
(板书课题:
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
(出示主题图)小猴是个“数学迷”,他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看到这么多的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问题。
你知道小猴子会提什么问题呢?
(1)同桌说一说。
(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0+30=50。
30+20=50。
3.小结:
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4.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
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么办呢?
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
瞧,(出示主题图的右边图)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朋友,现在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
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
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
(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备课二年级(上)
分香蕉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
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
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
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
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
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
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
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
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
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
12÷
2)÷
叫什么名字?
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
领学生读2遍——“除号”)
4、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
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
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
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
12除以2。
(跟读2遍。
)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
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
5、练一练。
(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
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我会读。
6÷
2
0÷
5
18÷
4
20÷
大家读得真响亮。
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活动二: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
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
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
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
12÷
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
除号)
你知道吗?
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活动三:
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算式:
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
6=2(根)
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
12=1(根)
教
师:
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
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
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
那么,你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
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深化
1、帮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
你们能帮助它吗?
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8÷
3=6(根);
6=3(根);
9=2(根)
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
(12个果子平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实践应用: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集体备课二年级(下)
认识角
《认识角》。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和无关,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将领着大家一起去认识它。
板书课题:
认识角
二、找角,指角,感受角
1、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指角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角的身影也是处处都存在的。
你能从你身边找到角吗?
给你的同桌指一指。
生互相指角。
2、师示范指角
看大家这么有兴趣,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看我是怎么指给你看的(师示范指角)。
指名学生指角,有错及时纠正。
刚才大家都在身边找到了角,老师这里有些漂亮的图片,你能从中找到角吗?
(课件出示,从中找角)
3、摸角,感受角
看完这些角,同学们原不愿意用手去摸一摸,去感受一下呢?
学生拿出三角板,
老师拿出三角板领学生感受角,让学生说感受。
三、学角
1、师示范画角,
下面同学们说着,老师画一个角好吗?
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一个点,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条线是怎样的?
生:
直的
然后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线。
这两条线都是怎样的?
直直的
在看看这个点呢?
生自由回答。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记法
角的各部分还有自己的名字。
这个尖尖的点就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记作:
∠1读作:
角1
这里只有一个角,我呢用数字1来标记,同学们还可以给它起不同的名字,可以用其他数字2、3等,还可以用字母,例如a、b、c、d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角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有几个顶点?
有几条边?
小结:
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四、运用新知,辨别角,数角。
1、练习,判断是不是角
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
(投影出示,让学生到前面指出顶点和边)
2、练习,在图形中数角
课件出示习题,数图形中角的个数。
五、比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进了小猴家,看看它送你了什么玩具?
生从抽屉里拿出活动角
它的名字叫“活动角”,大家玩一玩,看看角有什么变化。
可以变大,还可以变小
这说明角是有大小的。
那么怎样可以把角变大变小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两边往外拉就会变大,往里合就会变小。
也就是两边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
2、游戏——变角,比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变角游戏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来比较。
生生活动,分工:
左边学生出示角,右边同学变一个和他一样大的角。
3、探究与角大小的相关因素
我们玩的这么高兴,有两个伙伴也来了,瞧,是谁呀?
课件出示:
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边长不一样的角(∠1、∠2)。
你认为哪个角大?
生可能会说边较长的角大。
我们要用事实说话呀。
怎样才能知道是不是一样大呢?
比一比。
课件演示比角,最终结果一样大。
那为什么刚才会有人认为∠1大呢?
因为它的角边很长
角的大小和有关,和无关。
六:
总结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呢?
集体备课三年级(上)
分桃子
一、教学目标
1探索有关0的除法规律,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算理。
2理解与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三、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1.激情导入。
2.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大屏幕上,蓝天与绿地之间出现了一棵大桃树,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
看,谁来了!
同学们,咱们得帮他们分分,看看平均每只小动物能分得几个桃子?
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48÷
4=12(个)。
(评析单纯的计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通过创设情境,把计算与故事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引出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每只小动物分得12个大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可是最爱吃桃子的是猴子呀!
(课件出示4只猴子也来到这棵桃树下,找桃子吃的情境图)它们抬头一看“啊,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
”猴子们显得很失望。
大家想一想,树上没有桃子了,用数怎样表示?
用0表示。
树上的桃子数是0,那么这树下的4只猴子,平均每只能分得几个桃子?
该怎样列式呢?
它们谁也分不到桃子。
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因为树上没有桃子。
有道理。
那么谁能把这个道理完整地讲给大家听?
树上的桃子数是0,树下的每只猴子肯定都分不到桃子,所以0除以4得0。
怎么用式子表示这个意思呢?
0÷
4=0。
叙述得真清楚!
(继续点击并讲故事)就在这4只猴子犯愁的时候,又从后面追来了一只小猴子,它也想分到桃子。
大家看一看,这时树下共有几只猴子?
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得多少个桃子?
用算式怎样表示?
5=0。
假如再来一只猴子或再来10只猴子呢?
你还会列式计算吗?
会。
6=0,0÷
15=0。
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生1:
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2:
不对!
0不能做除数。
对,0不能做除数。
那应该怎么说呢?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大家同意吗?
(学生异口同声:
同意。
老师,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
是呀,其他自然数都能做除数,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
太不公平了!
那好,今天咱们就给0一次机会,让它做一做除数,试试看行不行。
(教师板书以下算式,学生试做。
0÷
0=5÷
0=
(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个个皱起了眉头。
我在算0÷
0时,商是1能行,是2也行……是几都行。
我在算5÷
0时,找不到商,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都不等于5。
同学们,通过这两种情况我们就明白了0不能做除数的原因:
当0÷
0时,商不确定;
当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
0时,又找不到商。
所以0不能做除数。
(学生个个豁然开朗,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评析教师很注重课堂的生成,不放过学生每一个思维的火花。
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发现。
同时由旧知引出新问题,探究新问题,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体现了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之上的轻松和愉悦。
2.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我们接着听故事。
同学们我们也和它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好吗?
把408分成400与8,400除以4得100;
8除以4得2;
100加2得102。
也就是400÷
4=100,8÷
4=2,100+2=102。
把408分成400与8,先算8除以4得2,再算400除以4得100,最后算100加2得102。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同学们,我们做数学题做得不错,小猴子做数学题做得也不错吧!
你们看,小猴子在分桃子的过程中对做数学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只爱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