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
范氏曰:
“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论语集注》)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
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
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1分)
(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
(1)(1分)季康子:
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
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
文化思想
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
“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3分)
参考答案
(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
材料3: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材料4:
子夏问孝。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8)
材料5: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
(译:
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请说明理由。
(1)赞同孔子的观点。
理由:
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
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
A、影响礼乐。
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
不主张守孝。
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
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
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
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
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
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4分)(省参考卷题目)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为仲由。
“是鲁孔丘之徒与?
“然。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c、身处乱世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乱世就会变成盛世。
赞成桀溺的观点。
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
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
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注:
“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
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
(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
”(14.21)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2)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1)“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2)“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你是如何看待此时孔子的行为呢?
(1)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谏。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2)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而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
五、仁者爱人
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
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颜渊、季路侍。
“盍各言尔志?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愿闻子之志。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颜渊在谈自己的志向,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
(1)认同子路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自己有东西要与朋友共享,朋友用坏了东西自己也不心痛”。
a、帮助朋友是爱心的体现b、如果人人都能关心、帮助朋友,那么这个社会风气就会很好了。
(2)认同颜渊的志向
颜渊的志向是,不要自我夸耀。
a、夸耀的实质是自我骄傲。
b、夸耀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达到一定的目的。
c、自我不利于向善,不利于进步
(3)认同孔子的志向
孔子的志向是,使老人安逸,信任朋友,关心小孩。
a、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达到极至的表现;
b、这是大爱大同世界的体现。
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夫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上,应该为主上死难,杀身成仁。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安定百姓,造福民众。
(2)同意。
“仁者”必然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的“仁爱”注重道义,讲求社会责任,“仁者”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谅小信。
六、君子之风
儒家的道德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
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什么?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
(1)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如何看待“利”和“义”。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要重义轻利,交友要“以义合”,不能“以利合”,不能为了私利而结党,要安贫乐道,还要讲诚信、态度要谦逊、要按照“礼”来实践,这样才能成为君子。
2.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节选的几个章节,孔子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
(2)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
从节选的章节看,你们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呢?
(1)义、仁
(2)要点: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见利思义庄重安详
3.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据。
子贡的观点是“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
08奥运开幕式完美的表现形式成功地诠释了奥运理念,也成功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实力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八、周而不比
文化思想:
与人为善——友好交往“诚”与“信”——诚实交往
“和而不同”——“适中”交往
练习: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这两章都涉及到了交友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是什么?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简要说明理由。
原则是:
朋友相处勿烦琐无度。
我很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a、与朋友接触太多,双方矛盾自然会产生;
b、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自由与空间,过度干涉别人的生活,干涉别人的自由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c、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许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不要强求朋友采纳自己的观点。
。
我不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a、接触能保持、促进感情,现实中交友绝大多数如此。
b、既然是真心对待朋友,就要强劝朋友,直到朋友改正自己的错误为止,因为这是真心为朋友好。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
这三种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
“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周而不比。
“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为“合群团结”产生力量,“结党营私”的人往往搞小团体,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处理事情往往不分是非原则的,这样对单位、集体乃至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十一、诲人不倦
了解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了解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
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
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
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2.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路问:
“闻斯行诸?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11·
22)
(1)文段中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一种教育原则?
(2)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因人而异(或:
因材施教)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原因是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比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特长差异、兴趣区别等,这就要求教育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绘事后素。
“礼后乎?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答案: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重,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
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
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十二、高山仰止
思想内涵
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在于他的和蔼温逊,从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腔调就可以看出。
同时他不是永远温和高雅的,他嫉恶如仇,有时会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
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美。
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
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
1、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1)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哪些学习观点?
(2)结合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1)学习永无止境,永远不能满足;
学习应循序渐进;
学习应有广泛视野;
学习应有自己的思想。
(2)示例:
道无所不存,无处不有。
仰观之而显得更高大,钻研之则显得更为艰深。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奥秘无穷,包罗万象,但却没有确定的答案,常常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
而我们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