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参考资料社会学讲义版Word格式.docx
《老年参考资料社会学讲义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参考资料社会学讲义版Word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体:
社会因素对个体老化过程的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
●群体:
老年群体的形成、类型、状况、演化、行为方式等。
●社会:
老年个体、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
2、领域(根据胡汝泉的观点)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老年群体的特殊要求及其社会保障(老年群体的生理机能、精神状况、社会活动能力)。
●老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其特点
●老年群体的社会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及未来趋势)具体领域
3、老年问题
●代际沟通、越轨、自杀、婚姻家庭、侵害老年人权利问题
●核心问题如何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健康老龄化
六、老年社会学的由来和发展
❀从个体老化到社会老年化
(一)、个体衰老是一个自然历史(生理社会)过程
1、生理过程
古往今来人们对个体衰老的认识,是逐步的从生理的衰老心理的和社会行为方面,但归结原因主要在于生理机能的逐步衰退,也就是自然属性方面。
2、社会过程
虽然个体的衰老以其生理衰老为自然基础,但是,“年老”和“非年老”一直是一个相对概念。
因此,个体衰老不单纯是一个生理过程,而是一个生理社会过程。
研究老年课题更需要从社会角色入手,“老年学”的研究不得不拓展到社会学领域。
(二)、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
所谓的人口老龄化也称为社会老龄化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尤其是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达到7%时,则被称为老龄化了,这其中包含着过程和程度两个方面涵义。
对老龄化的关注,最初从西欧个别国家发展为全世界共同关注。
1、从社会层面关注老龄化
对老龄化的关注以1940年雷蒙帕尔发表的《人口的老龄化》和1948年法国的索维发表的《西欧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后果》为标志,都是从社会层面加以研究的。
2、联合国开始关注人口老龄化:
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老龄问题世界大会”。
老年问题由最初的个体性问题,上升为社会性问题;
由个别国家的问题上升为世界范围的问题。
❀学科发展历程
1、社会老年学的提出
●对老年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引起关注之后,1943年斯蒂格利茨首先提出了“社会老年学”,后为蒂比茨所发展。
●1999年邬沧萍教授主编的《社会老年学》是我国第一部论述该学科的著作。
其中的论述人口老龄化问题,有表现向老年社会学过渡的迹象。
2、老年社会学的争议
这有两个方面的情况:
●其一是有的学者将“社会老年学”和“老年社会学”未加以区分(或者尚未意识到其中的区别);
●其二是认为这是运用社会学观点方法研究老年问题的开端,可以作为“社会老年学”和“老年社会学”的共同起点。
❀学科研究现状
第二章老年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侧重于老年个体的理论
一、角色理论
l角色论社会学对老年社会最早的理论是从角色论的观点来解释的,研究者重点在于探讨老年人如何适应新的角色。
角色论发现角色转变基本上牵涉到
1、抛弃成年人所扮演的典型角色;
2、代之以老年人的新角色。
认为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老年人丢弃了很多原来的角色。
l角色论的另一个要点是指出老年人的角色由退休前的工具角色转变到情感角色。
1、工具角色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扮演的角色,例如职业上的角色;
2、情感角色是为舒畅身心的情感方面的角色,例如父母子女之间的角色。
角色论认定老年人在角色的量和质上都发生变迁。
能对角色变迁作出适当调整的晚年生活会比较成功和满足。
二、隔离论:
是坤铭和亨利两人在1961年所提出的。
(也称脱离理论)
●隔离论认为老年人的退出对社会是有功能的,不然会破坏到社会上正常的互动。
坤铭和亨利相形隔离是社会稳定和均衡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隔离理论最受攻击的论点是研究者对隔离的看法和老年人本身不一致,研究者认为是隔离的一些现象而老年人并不认为一定就算是隔离。
●隔离理论也倾向于忽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时所起的作用。
三、活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有活动力的老年人比没有活动力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基本上是与隔离理论相对立的,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与他的活动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活跃就越满意。
四、连续理论
●按照连续性理论,老年人用新的角色取代失去的角色,并继续保持适应环境的特有方式。
这种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不论年轻或年老,人们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观点声称,从根本上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更象年轻时的样子。
●按照连续性理论,这就是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
因此,个人为结果良好的衰老规定自己的标准,而不是试图适应共同的规范。
侧重于老年群体的理论
一、亚文化理论
●老年亚文化理论由罗斯在1965年提出的。
●所谓亚文化是指社会上一些与主流文化不一样的文化。
●这种亚文化通常是由于某一团体内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互动比成员与其他团体互动要频繁的多。
●罗斯认为老年人在人口特征上、社会组织上、地理分布上皆有相似的地方,因此会发生类似的行为模式或者规范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行为该法规范不一样,也就是老年亚文化正如青年人有青年亚文化一样。
●它的正功能是产生一种团体意识,但是,负功能却是社会上对老年人产生一种怪异的感觉,或者归类老年无用。
因为老年亚文到底与社会主流文化不同。
二、年龄分层理论
认定社会不仅按照阶级将人们分类。
而且也按照年龄把人们分类分等。
不同年龄的人在社会上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权势,以及义务。
这些情况与阶级不同者很相似。
阶级社会实际上就等于年龄阶层,社会流动亦等于老化。
因此,社会阶层理论的观点可用来研究老年人社会生活圈。
三、社会环境理论
它的重点在于强调社会和环境因素对老年人活动形态的直接影响。
社会环境理论着重团体内成员年龄是否相近和环境内年龄是否和谐。
侧重于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兴趣在研究互动的性质与过程,因为社会只不过是由一群互动中的个人所组成的。
个人的互动行为一直不断的在修改和调整,因此社会也会不断的在受变迁。
●符号互动论认为在人于人的互动过程里个人总是先将对方的想法和观点加以吸收和解释,然后依此反应。
●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是符号。
包括各种语言、文字、手势等各种符号,符号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其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默。
●该理论着重描述老年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认为老年人的互动自有其一套符号的解释和判断方式,要想了解老年社会就先要了解他们的符号互动方式。
二、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认定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自我需求和目的。
社会互动的动机是朝向获取人所希冀之喜乐与物质的满足,因此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面的交换行为。
此种交换行为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在交换过程中,个人必须考虑到利润的问题。
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霍曼斯。
●从交换理论来看,老年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老年人缺乏可以用来交换的价值,他们无法跟社会讨价还价。
●交换理论强调取和给,强调社会互动的目的是取得利润,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对后者毫无利润可取,因此双方互动就少。
老年人在社会上受冷落正因为他们缺少付给别人的利益。
三、冲突理论
●冲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其理论重点是在社会变迁的解释上,认为社会变迁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急剧的,社会变迁的后果是破坏多于建设。
●他们认为社会阶层的存在是因为社会里拥有财势与地位的人不愿意改变现状所致。
才干并非是社会阶级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权力和背景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社会阶层的存在并非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财富和权势分配不均所造成的。
●老年问题的存在是因为社会上拥有权势的团体主要是由一批青年和中年人所把持,这些人不愿改变其既得利益,因而置老年人于不顾。
换言之,老年问题的发生视因为在年龄阶层里权利分配不均的结果。
侧重于社会整体的理论
一、结构功能主义
●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森斯、墨顿、戴维斯、斯美塞等人。
●功能学派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它是指一种对维持社会均衡有用的适当活动。
他们认为社会里每一个部门或单位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也就是有功能的。
●老年人在社会体系的运行中,也是有其价值、功能的。
老年人对社会最主要的功能是对于下一代的社会化,老年人历经沧桑,积累长期经验,是文化的传播者,使文化持续不断的延续下去。
●功能学派理论应用在老年问题上,是比较乐观的,因为老年问题的存在将只是暂时性的失调,也必将引起其他部门的调整,以达到社会均衡。
二、社会生物学
●社会生物学,它是应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的概念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认为符合适应社会的社会行为会被保留发展,不符合的则会被禁止和淘汰。
●社会生物学在老年问题上有相当消极、否定的影响。
认为老年人已不适合于生存竞争的要求,因此社会不应勉强加以扶助,应让老年人自然淘汰,这才符合生物进化的原则。
换而言之,老年福利是不必要的,是违背自然的。
三、社会福利观(古今中外)
四、孝文化
五、现代化理论(姚引述)
●美国学者考吉尔和赫尔姆斯,在讨论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现代化关系时提出了几个命题,我们称之为现代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社会与老年人的关系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推进了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数的增加。
另一方面又削弱老年人的社会地位。
因此,如何既保持现代化社会的水平,又有效的保护老年人的利益,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第三章老年的社会特征
●在老年社会学的研究中,主要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法。
●横向研究是通过对各种类型的老年人进行较大规模调查,反映某个时点上的老年群体的状况;
●纵向研究是通过对一些个体的跟踪调查,来了解个体衰老不同时段的情况。
●老年人的社会特征虽然千差万别,但是这些特征总能够通过不同的社会参与方式,而被表现出来。
第一节老年个体的社会参与
一、职业参与
1、持续从业和无职业变化状态(未剧烈变化)
所谓持续从业是指进入老年期时,没有显著的“职业变化”。
以前研究中的“退休适应”、“角色调整”、“地位下降”等问题,都是未能真正涉及这批老年人。
持续从业的老年人有:
一是高级专家、知名的艺术家、学者、政治家、上层管理人员等;
二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手工业者、个体户等尚未实行退休养老制度,而继续从业谋生;
三是无职业的家庭主妇、食利阶层、流浪者等。
这些人虽然年届老年,很难说一定遭遇正常退休人员常见的“退休综合症”、角色转型的问题,他们进入老年期是渐变的。
2、再就业状态
很显然这是指正常退休或提前退休、享受养老金的人,由于经济原因、心理原因等在身体状况许可的情况下,再次谋得比较稳定的“职业性岗位”或者临时性的有报酬的工作。
3.退休状态
主要从职业岗位退出,享受养老金、未就业的人员。
其中一是年届退休年龄正常退休;
二是低龄退休,由于退休年龄国家、地区之间的性别差异。
三是由于个体健康状况或产业政策调整,而提前退休。
二、事业参与
对大多数人而言,“职业”与“事业”具有统一性;
乐于从事“不为稻梁谋”的社会性工作,这种完全不依附于职业的“事业”,可能意味着从价值的自我实现,退休的“事业参与”,对个人的特征表现,影响是巨大的。
主要有:
专业性事业、政治性事业、宗教性事业、社会公益性事业。
三、志愿活动参与
所谓志愿性活动的参与,是指老年人自愿参与的力所能及的惠人惠己的活动,虽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事业性参与相似,但是在个人的认识程度,并未当作“事业追求”,在发挥作用发面,并非组织者、发起者,而往往是普通的响应者活动参与的“自约束和他约束”程度相对较弱。
大多数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为:
1)与原专业相关的群体性活动
2)与原属政治组织相关的群体性活动
3)与维护基本公民权利、义务相关群体活动
4)与宗教相关的活动
5)社会公益性的活动
6)文化教育
四、休闲参与
许多老年人退休后更注重自身从活动中获得休闲娱乐,注意力转向休闲保健。
老年学校学习,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斗走鸡、宠物饲养、放风筝等,唱歌(戏)、练功、保健,走亲访友、旅游观光等
五、家务参与
绝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更多的关注家庭,在某种程度被成为“回归家庭”注重家庭生活质量和秩序。
虽然说,几乎每个老年人都有家务参与的内容,但是情况也还是有差距的。
1)家庭事物决策,对外交往代表性身份
2)家庭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3)照顾晚辈、老弱病残
4)仅生活自理
5)日常生活需帮助
六、治疗参与
老年人生病之后,自己对治疗的参与程度,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本人是否有清醒意识(既有清醒意识、可以参与治疗和完全被动、失去完全自主能力)
第二节老年个体的主要社会特征——弱化(动态、收缩)(日本学者概括三丧失)
一、角色转换
①主导角色②角色丛规模③角色扮演质量
二、活动空间的变化
●社会大空间——社区邻里空间——家庭空间——个人(孤独)
●物质空间——精神空间
三、直接影响力的变化
社会——次级群体——家庭——个人自主
第三节退休问题
一、退休制度的由来
退休:
是职业工作者达到退休制度规定的年龄界限后,从职业工作中解脱出来一种状态和领取一定退休收入的一种权益待遇。
退休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待遇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
退休的产生有四个方面的条件:
●人的寿命的延长;
●生产力发达,能赡养老年非劳动人口;
●现代工业对劳动力(尤其是老年劳动力)的需要减少;
●工业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制度。
1、退休制度的形成
2、★退休制度质的演变——从保障性退休到强迫性退休
●人们把善意的福利性的退休制度称为“强迫退休”。
即将退休和刚刚退休的人们对退休制度的善意理解变得越来越少。
●强迫退休是一个管理方便的制度,因为对特定的人不必作出鉴定或评价,不再考虑个人意愿,只要到了规定的某一个退休界限,普遍的退休制度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同样,在事先统一规定的年龄,强迫退休可使退休者和雇用厂家企业两方面在退休者退休前就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强迫退休减少了工人谋职的竞争,使年轻的工人能有机会受聘和提升,并且使退休者名正言顺地退到一边,不必承认有任何职业上的不称职或有健康方面的问题。
二、退休对个体的影响
1、角色心理的变化
个体从退休之日开始,就正式进入“老年人”的行列,无论自身心理年龄如何年轻,“年老退休”的社会标签作用,使个体的“老年意识”进一步强化,社会角色陡然转变。
2、活动空间、方式的变化
个体退休之后,社会活动空间由原来的职业空间转向家庭、社区乃至更广阔的天地,活动内容、活动规范、活动伙伴,活动的目标、意义以及活动成果和自激励作用的程度、方式都发生根本改变。
3、经济地位的变化
个体退休经济收入在量上的变化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在于由一个生产者转变为一个消费者,如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如何适应由人生积累向绝对耗费的转变。
4、政治参与的变化
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是通过职业领域的职业活动进行的,个体退休之后政治参与的途径、政治参与的影响力也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
总之,退休对个体无论是旧事业的终点还是新事业的起点,努力保持一如既往的状况,只能是一相情愿的事情。
三、对社会的影响
1、真正意义上促进了老年群体在全社会的形成
●自退休制度开始实施,因不再适宜继续工作的“年老”,由于以一定的时序年龄为判断依据而变得清晰和具体。
●更进一步的是“老年群体”由单纯以年龄划线的“统计学群体”一跃成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行为群体”。
●老年人从职业群体中分离出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年生活,开始了老年人之间交往,开始了职业生涯之外的共同关注。
2、老年亚文化的崛起
真正的老年群体的形成,必然产生相应的群体特征,这些相应的群体特征我们可以从总体上概括为“老年亚文化”。
3、各项社会政策甚至退休制度本身的相应调整
退休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自从退休制度实施以来,作为老年个体、老年群体的对立面——整个社会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以下方面的折磨。
1)老年福利的内容、范围、程度和方式
2)管理服务的机构、机制
3)对老年群体的总体价值判断
4)退休制度的选择与改革
第四节当前世界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规定
●亚洲(25)(男前,女后)
新加坡5555
所罗门群岛5050
中国6055/50*
●中东和北非(17)
马耳他6160
●撒哈拉以南非洲(40)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6257
塞舌尔6363
●东欧和前苏联(24)
斯洛伐克6057
俄国6055
亚美尼亚6257
爱沙尼亚62.557.5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34)
厄瓜多尔5555
欧洲北美国家(27)
爱尔兰6666
丹麦6767
列支敦士登6562
挪威6767
冰岛6767
美国6565
●大洋洲及其他国家(5)
基里巴斯5050
退休年龄比较
●退休年龄是可变的。
●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
●富国大于贫国
男女退休年龄状况简单分析
●男女退休年龄相同的国家(地区)多于男女退休年龄不同的国家(地区)。
●男性平均退休年龄高于女性。
●男女退休年龄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
●男女退休年龄是否相同与一个国家收入水平似不相关。
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
(一)决定职工退休年龄的可能因素。
●人均寿命
●初始劳动年龄
●劳动环境与工作性质
●劳动力供求状况
●养老保险基金储备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决定男女退休年龄差距的可能因素。
●保护女性
●历史传统
●歧视女性
●市场竞争
●政策倾向
●同时退休
第四章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老年意识
一、由个别方面到诸多方面
●身体病痛的感知
●行为活动的质量的比较
●能力、责任、义务的意识
●规范的意识
●总体形象的意识
二、对衰老的一般反应
●从怀疑到求证
●拒绝、否认与掩饰
●接受与顺从
第二节老年人的主要心理要素
●认知方面
●情绪情感方面
●意志方面
●气质性格能力方面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第三节老年的心理适应
老年的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参与程度与方式,除了外在社会环境制约之外,与老年人的主体感受密切相关。
一、自身总体价值实现
1、自我实现峰值出现在老年之前。
自我实现的峰值出现在老年来临之前,实现峰值是达到个人原来的预期,都已经历了人生下降期,对老年期的角色中断总是有所预计,所以对自我实现的心理调适是那样进行的,心理适应转口较好,除非,进入老年期时遭遇剧变。
否则心理冲突较小,心态平和。
2、自我实现峰值出现在临老之时。
自我实现峰值出现在临老之时,包含两种情况:
一是一个体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二是临老前夕上升之势,但基本处于一个较高的平台之上。
3、自我实现峰值出现在老年后期。
此种认识往往不是来自社会外界,而是出于个体内在。
这种意识也是出现于个体临老之前,也属于前期调试。
个体的着重点不在于对“人生断裂”的衰怨之上,而在于为迎接峰值的出现作准备而奋斗。
表现为事业追求和理想志愿的追求,矢志不渝。
二、社会尊重
个体的社会尊重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由个人直接感知的,借用“社会交换理论”,老年成员在社会互动中能否得到尊重与能付出的交换资源密切相关。
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范围资源资源支配能力下降。
如何应付社会尊重的变化,是其适应状态的又一表现。
●认可一定程度的下降
●重新获得
●多取
三、交往
悦己为目的的互动不可以引起他人的尊重为目的
●自己缩小社交圈
●以外直接联系形成替代(电话网络)
●走亲访友
四、安全方面
生活保障好,生活,人身,卧床;
子女、夫妻、社区社会、公寓
五、生理:
对死亡的态度-病痛、死亡
第五章老年人的身体特征
第一节衰老的理论假说
一、遗传程序说六种
●衰老基因说
●修饰基因假说
●密码限制假说
●重复基因利用枯竭假说
●DNA分子修复能力下降假说
●端粒缩短假说
二、随机损伤说十种
●消耗学说
●生活速度说
●内分泌学说
●大脑衰退学说
●体细胞突变学说
●细胞代谢失调学说
●自由基学说
●差错灾难学说
●交联学说
●生物膜损伤学说
第二节老年人的生理衰老
●皮肤及其附属物
●肌肉骨骼系统
●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内分泌及生殖系统
●免疫系统
●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
第三节老年的身体活力状态
老年的身体活力状态就是指在正常心智水平条件下的身体衰老过程中能承担社会性活动不同的能力状态。
一、初老阶段
●具有正常事业职业活动能力(或者事业职业活动尚未明显衰退)
●尽管体力下降,但是由于技术进步,新设备的运用,使原先的劳动强度和速度问题,得以改善。
●专业、技术、艺术、管理主要靠智力经验,较少依赖体力工作的
●尝试新职业、新活动(尤其有年轻人参加的)
●可单身旅行
二、显老阶段
●由于休闲保健活动,组织的严密性,任务时间要求低于职业事业活动,但也需体力和心智一定程度上的配合。
●开始注意活动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