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8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3524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8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8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8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8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8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8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8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8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8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本校采取合作讨论的方式实行教学,所以本课采用漫画、图片等直观性方法与史料分析等史论结合方式实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

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漫画

学生:

从漫画中初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

设计意图:

以漫画的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此漫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突出教学的重点。

(二)新课讲授

第一环节:

淝水之战

步骤1:

淝水之战战败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联系教师给出的史料,分析,为什么前秦87万大军败给东晋?

展示材料1:

北朝整个胡族不及汉人多,统治者胡人又不及被统治者胡人多,以此极少数人统治极绝大部分不同种族的民族,问题遂至无穷。

石勒“号胡羯为国人”,这种人为的区分国人和非国人的办法,造成了国人与非国人的矛盾,后果很严重。

石虎时期大兴劳役和兵役,巨大的灾难都落到了非国人的汉人和胡人身上。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合作谈论,探讨前秦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

前秦内部民族问题突出,造成军队不团结。

让学生知道前秦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

步骤2:

北方政权演变

用ppt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北方政权的演变。

北魏

分裂

439年

前秦

东晋

北魏统一北方

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北方政权经过淝水之战和北魏统一北方后的变化,更加直观形象,也利于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时空中考察。

第二环节:

北魏孝文帝改革

步骤3:

理解北魏鲜卑起源

展示课本两个图,内蒙古嘎仙洞遗址和嘎仙洞刻石拓片。

介绍嘎仙洞拓片,这片刻石记载了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

同时,《魏书》记载了北魏祖先居住在“石室”旧墟。

所以,嘎仙洞拓片与文献记载相符合,嘎仙洞拓片能证明这个带是拓跋鲜卑的发源地。

听教师讲解,初步理解史料实证的方法。

让同学了解史料实证的方法,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历史事件。

步骤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迫切性

教师追问:

当时的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如何?

鲜卑族巩固政权面临哪些问题?

展示材料:

在经济方面,农业经济恢复迟缓,灾荒频仍,农民持续逃亡;

在阶级和民族关系方面,各族人民联合起义持续发生,起义斗争的矛头不但指向拖把贵族,且多次与南方汉族地主政权联合;

在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时有起兵,有的且与各族人民相呼应。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根据教材和材料归纳,鲜卑拓跋部因为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

经济是游牧经济,不太稳定。

面临着经济困难、人民起义问题,要治理好广大北方比较困难。

师生总结:

所以北魏孝文帝迫切需要改革。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充分了解北魏的经济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了解改革的迫切性。

步骤5:

改革内容之迁都洛阳

利用导学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实行探究。

展示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探究为什么迁都洛阳。

材料一:

帝曰:

今日之行,城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肴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云传》

材料二:

“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

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成淹转》

实行小组合作,然后展示讨论结果。

迁都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汉化和统一中国,经济目的是与漕运相关。

让学生阅读史料,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探究迁都的目的和意义。

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史料水平,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步骤6:

孝文帝汉化措施

利用导学案,展示史料,让学生小组合作,突破重点。

展示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为故,当降爵黜官。

——《魏书.咸阳王禧传》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魏书.高祖纪下》

 

平城时期男女侍俑(鲜卑服)洛阳时期女侍俑(汉服)

材料三: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陆叡)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陆氏原为步六孤氏)。

’时高祖未改其姓”。

——《魏书.陆叡传》

二十年春正月丁柳,诏改姓为元氏族。

材料四:

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之女为后宫嫔妃,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为王妃。

材料五: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设问:

材料一、二、三、四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族;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思考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原因?

减少胡汉观点,促动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动民族融合。

(3)根据材料五,思考汉化措施的影响是?

促动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实力。

通过小组合作,全班展示,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小组合作,史料实证的方法理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第三环节: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对比前秦和北魏不同的民族措施

设问前秦与北魏采取了什么的民族措施?

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通过学习归纳,前秦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灭亡。

北魏采取改革,民族融合,北方强大了。

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民族融合。

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步骤7:

总结归纳民族交融的情况和影响

展示民族交融情况表格,让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例子与图片部分。

方面

情况

例如

生产

汉族学畜牧业,北方各族学农业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

生活

相互影响。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

例如汉族席地而坐,北方各族胡床等家具传播。

政治

北方学君主专制

文化

北方各族学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北方乐舞。

北方琵琶、胡笛等乐器大量传入中原,胡汉合舞。

民族观点

民族隔阂、偏见减少

意义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归纳民族融合的情况。

让学生在实际的例子中明白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

步骤8:

感受民族交融

用图片的形式展示民族交融的例子。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汉人蒸馍、烙饼

汉人席地而坐北方胡床、凳子等传入

北魏乐舞俑-胡汉交融

从图片中形象地感受民族交融,北方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同时汉族的生产生活也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

通过图片感受北方的民族交融,同时也理解民族交流、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

(三)总结

以板书的形式与同学们总结本节课内容。

前秦:

民族矛盾突出淝水之战败给东晋

民族融合是发展趋势

北魏:

孝文帝改革增强北魏实力

北方民族

生产、生活、政治、文化、习俗交融

南方汉族

(4)练习巩固

1.“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A.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

C.创立科举制度D.册封鲜卑贵族

2.中国是礼仪之邦,提出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

C.齐桓公改革D.戊戌变法

3.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

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

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A.长安B.洛阳

C.应天D.燕京

4.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能够被入选的有()

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5.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符合这个主流的是()

①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②修建万里长城③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④设立宣政⑤左宗棠收复新疆⑥民族区域自治⑦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⑦D.①③④⑥

六.教学反思

(一)注重史料教学,提升学生实证素养

教材中提供了很多的教学素材,比如淝水之战形式图、嘎仙洞刻石拓片、北魏陶俑等图片资料。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学图片,引导学生实行史料教学。

同时,我利用史料实证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2)注重提供丰富的图片史料,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一学生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而本节课我利用漫画、图片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漫画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我以图片展示北方民族与汉族生产、生活的交融,丰富了中华的物质与精神文化。

(3)存有问题。

本节课存有的问题是难以衡量学生是否形成了学会尊重各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团结的观点。

这是本节课的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懂得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仍旧无法以具体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生活中是否尊重各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