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3439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任课教师:

肖岚

2015年12月

内容摘要

金融业是国家与地区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由于各国的历史、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它们在对外经济、金融领域采取的方针政策有很大差异,各国之间既有可借鉴的经验又有可引以为戒的地方。

本文主要探讨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启示以及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其中主要探讨混业经营,分业经营优缺点和启示,发展趋势主要探讨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

关键词:

中国金融业发展;

国际金融业发展;

启示教训

目录

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及启示1

(一)混业经营及对中国的启示1

1,以德国为例的混业经营的发展分析1

2,对中国的启示2

(二)分业经营及对中国的启示2

1,以美国日本为例的发展分析2

2,对中国的启示4

二、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4

(一)我国经营方式的发展情况5

(二)发展启示5

参考文献:

7

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启示以及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及启示

说到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

分业经营则是指金融机构仅从事一项业务,从1999年欧元推出以来,国际金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意味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传统发展模式,正在向银行、证券、保险相互融合、共享资金与服务资源平台的现代化综合金融模式转变,综合经营已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发展模式。

(一)混业经营及对中国的启示

1,以德国为例的混业经营的发展分析

1929年之前世界各国金融业大都实行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起源于19世纪中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德国、美国等国都出现了全能银行,以联邦德国最为典型,可以提供几乎所有的银行和金融服务如贷款、存款、证券、支付清算、外汇、代理保险、租赁与咨询等业务。

混业经营模式是指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等,还可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交易、保险代理等。

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德国式的全能银行,银行依法从事包括投资在内的,涉及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各种金融业务。

二是金融控股公司,此形式在美国最为发达和典型。

此处就以德国为例。

相对于美国,德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财阀体制下企业与银行形成了复杂的交叉控制关系,银行在企业的融资安排中有着独特的发言权,这种金融制度的最终结果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全能银行。

德国的金融体系中,全能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其银行业务的全能化,不仅便利了银行体系向工商企业提供广泛和有效的金融服务,还可以减缓货币政策的调整对银行经营的冲击,有利于分散银行的风险,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增长及银行稳健经营。

战后的德国政府并没有改变这种格局,全能银行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德国经济迅速恢复,使德国很快又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从中可以看出混业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

可以为客户提供较全面的金融服务,有利于扩大经营范围,实现规模经济。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降低了单一品种的风险,分散了经营风险。

便于通过多样化经营优势互补、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促进银行业务的创新能力,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和金融服务效率。

其弊端在于:

存在着相当大的管理难度,从事的业务种类过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激烈竞争,为了设法巩固本机构在每一领域的地位,管理与风险控制将更加复杂,需要大量的资源,并且同一集团内从事存贷、共同基金、咨询、商业银行与保险等业务部门之间有潜在利益冲突。

2,对中国的启示

(1)促进我国金融业的集团化发展。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多元化经营的金融集团更有利于业务的发展和风险防范。

在条件成熟时,我国的银行业要吸收与借鉴这种银行混合金融体制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集团化发展。

(2)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

德国全能银行的全球化战略是通过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扩展整个集团公司的经营网络机构,通过收购其它国家的银行拓展现有的海外分支机构,并且与其它银行、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从松散的协作到固定的联盟,以及收购、合并等。

目前,我国跨国银行组织结构和功能基本上还停留在海外分行和代表处的层次上,扩展余地极大。

我国的大银行可借鉴德国全能银行的全球化战略的经验,根据自身的实力,制定行之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

(3)逐步开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业务。

面对全球金融一体化以及大型化、全能化、电子化、网络化为特点的银行业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应在改进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拓展业务领域,向多元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

(二)分业经营及对中国的启示

1,以美国日本为例的发展分析

分业经营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第二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第三个层次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

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管制始于美国。

早在1864年,美国就根据《国民银行法》设立了对在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进行监管的货币监理署(OCC),并且限制国民银行经营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务。

但《国民银行法》实际上货币监理署对国民银行业务的限制很宽松。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几乎融为一体,商业银行在证券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929年-1933年间大萧条导致了分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功能。

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出台,奠定了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

但分业经营在后来的发展上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经济运行,这里又以日本为例。

日本1947年3月颁布的《证券交易法》明确规定了银行长期业务与短期业务相分离、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相分离、银行业务与信托业务相分离、人寿保险业务与财产保险业务相分离的原则。

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分业经营的原则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为此,1981年5月,日本修改了银行法、证券法,规定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

1992年,日本又进行了金融改革,其核心内容是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互相收购,业务也可以相互交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面对经济长期萧条、金融机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持续下降的严峻局面,日本政府启动了日本版"

金融大爆炸改革"

,于1998年正式实施《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放宽对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限制,允许各金融机构可以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为金融控股公司集团的成立与运作解禁。

从以上两个国家的经营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分业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

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避免货币市场的资金直接流入高风险的资本市场,维护一国的金融稳定。

客观上起到遏制垄断、维护竞争的作用。

专业化分工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专门从事银行业务、证券管理、资产组合管理或为大型公司提供融资服务,资源集中,易创品牌,与客户关系简单,透明度高,易于监管。

但其也有弊端:

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其提供的产品品种单一,难以分散风险,综合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于外部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动相当敏感,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1)当前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的必要性与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开放程度还不高,金融市场体系、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监管水平低,资本流动性差等许多条件还达不到金融业混业经营条件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分业经营是必然的选择。

因为分业经营有利于国家监管,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

而一旦实行混业经营又无法依靠自律、法律机制约束,难以有效控制风险。

(2)中国银行的分业经营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国内银行业的风险增加,经营效益下降,竞争能力差。

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渠道增加,银行优质客户丢失,盈利能力下降,同业竞争加剧。

也涌现出了一些混业经营的金融创新产品,像存折炒股、银行资产证券化、保险资金入市等。

银行业本身产生了摆脱分业经营束缚的要求。

另一方面,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其业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

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人才储备全面,服务产品齐全,创新能力强,具有许多中资银行短期内无法比拟的优势。

这也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加大发展混业经营的步伐,增强竞争力。

二、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随着分业限制在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先后取消,以及1999年11月4日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废除和《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的通过,揭开了金融业又一次走向混业经营的新篇章。

如今,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全能化趋势日益增强加快,混业经营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

欧元启动带来新一轮的金融业并购;

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和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等等。

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最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

跟随放松管制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的加强。

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如何积极充分的发挥国际资本流动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各国所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为此,研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很有必要的。

近一、二十年来,现代国际金融在其迅猛的发展过程中,露出许多重要的特征,并由此勾勒出今后的发展趋势。

这些发展特征与发展趋势可大体上概括为:

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证券化和金融创新化。

综合以上多方面的分析可见,混业经营是当今国际金融法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必然取向。

(一)我国经营方式的发展情况

尽管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但是已经具备了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

1994年以来的金融改革已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金融制度的框架基本确立并日趋完善,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的运行基本体现了市场化原则,这是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业务综合经营的前提。

各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已经普遍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经营风险观念得到强化,经营行为的理性程度明显提高。

同时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完善了自我约束机制以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为主体的具有权威性的金融监管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并日趋成熟。

从1995年起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担保法》等,使我国的金融法律框架已基本建立起来。

这标志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已步入法制化轨道。

保险资金的入市、股票质押融资都是混业经营模式开始尝试的证明。

实行混业经营,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优化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我国金融界对大银行大混业的呼声很高,实践中部分实体早已突破分业限制进入实质上的银证、银保甚至产融结合。

所以,混业是趋势,我国金融业从分业向混业过渡。

总之,实施混业经营模式已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发展启示

无论是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还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要求来看,综合经营都是中国金融业理想的和必然的目标选择。

但鉴于中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水平,贸然推进综合经营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可能会导致过度投机、风险失控和市场过热等现象,不利于金融业的长期稳定。

因此,针对现阶段金融监管水平较为薄弱、金融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况,我国应当在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同时,积极探索有效的综合经营渠道和方式。

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分析。

法律制度建设是金融综合经营的基础和根本,这需要我们对现有的金融法律规则体系做出较大的调整和修改。

特别是在立法理念上要逐步树立“通过促进竞争、促进改革、促进发展来降低风险”的理念。

从监管的角度分析。

为了适应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提高各个监管机构独立的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和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

当前,中国可以尝试建立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分析。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推进综合经营活动,不仅要加强机构间的业务与经济联系,更要调整内部构造,改进运行机制,以适应经营方式的变动和有效控制风险。

从目前金融机构的情况看,需要重点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大力推进银行与保险、银行与证券和保险与证券之间的合作;

二是要积极研究综合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推进金融控股公司的试点;

三是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统筹规划各类业务,重估不同业务的价值,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四是要改进营销模式,使营销组织由分散向高度统一转变,

[1]王艳平,张胜莲.制度变迁中的金融混业分业与协调[J].中国改革,2001,3.

[2]

[3]2013年6月18日研究报告《混业趋势下的金融创新和风险特征——金融变革系列报告之三》

[4]成思危.混业经营是金融改革最终目标[N].中广网,2007-4-24

[5]陆爱华.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监管研究[J].河北金融,200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