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3204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01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Word文档格式.docx

《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Word文档格式.docx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通过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关税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而田赋、厘金所占比例的下降,更是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

D项正确。

 

2.(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31题)《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点拨】理解材料的意思是关键,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三十年间,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筹建海防,建立新式海军,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虽然马尾海战中国也是惨败,但是只是福建水师覆没,三支海军尚余大半,与题中“总归虚牝掷金黄”不吻合,故选C。

3.(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6题)右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

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创建于1932年的天津某企业商标)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点拨】A项是天津固有的自然优势,图片信息提示该企业创办于193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应该是南京国民政府。

4.(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7题)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

C.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本阶级D.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

【答案】A

【点拨】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显然这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资本输出有关。

5.(2008年上海高考29题)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点拨】考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9世纪70年代前后产生,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进入“黄金时期”。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很快萧条。

南京民国政府统治前期,再次获得发展。

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国民政府的“经济统制”和日本的侵略,再次衰落。

到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大量涌入,再加上战争,濒临崩溃。

新中国成立初,合理调整工商业。

到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答案选A.

6.(2009年上海高考29题)郑观应主张:

“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

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

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答案】B

【点拨】“兴商务”“必自上海始”,体现了上海商贸业的发达;

上海为“中西总汇”,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A、C、D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或反映不充分。

7.(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6题)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图文结合,题眼为“直接证据”“民国九年”。

首先可以判断“民国九年”是1920年。

C项发生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D项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故可排除。

依据“报纸广告”中所给提示,可知反映的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故B项正确,排除A项。

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提炼图片信息,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图文结合。

首先,考生要再认、再现相关的时间概念“民国”,以此推断“民国九年”是1920年,其次,还要分析各个选项概念“实业救国思潮”、“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阶级的诞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再按题目要求的时间范围判断正确答案,排除C、D,因为C事件发生在鸦片战争后的通商口岸外商企业里,D事件发生在19世纪60-70年代。

最后排除A,很明显,它与图片信息“振兴织袜厂”不符。

8.(2009年广东高考7题)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B.3个C.2.5个D.0.55个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从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受民国建立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

据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故正确答案应是C。

9.(2009年海南高考19题)表2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点拨】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10.(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右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点拨】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图片的文字信息中“借热情规划商情”与“天下兴亡……让四方”可以看出“实业”和“救国”之意。

与美商争利既反映了重庆商会的爱国思想,也反映了渴望大办实业的美好愿望。

11.(2011年海南高考19题)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

“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点拨】题目反映的主要信息是法币的贬值,通货膨胀严重,所以要换成银元,币制比较稳定,所以最佳答案是D。

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的话,应该先去买粮食和食品,而不是先去换成银元。

故排除B。

A不符合史实,排除。

C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2.(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2题)“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

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

”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点拨】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诵经史、明大义”“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

”是既要继续维护中国旧统治秩序,又要反对采取措施达到富国强兵的应是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13.(2009年江苏高考6题)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风气初开;

清朝末年,天下移风;

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点拨】此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从材料提供的一组时间和发展特点,即洋务早期(六七十年代)初开、清朝末年(19世纪末)移风、民国初年(20世纪初)飙转豹变,可以判断出这个时间段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吻合,特点相似。

14.(2008年广东高考9题)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点拨】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洋布的涌入使“女工几停其半”,直接打击家庭手工业,促使“男耕女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故选C符合题意。

15.(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点拨】此题为逆向选择题,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题干的时间是“1873—1910年”,故选C项。

16.(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表2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100

153

A.2B.31C.73D.193

【点拨】从时间(1872-1911年)信息上看,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轻工业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所以纺织业应该比较发达,最有可能的是193,故选D。

17.(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4题)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点拨】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认识的改变:

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发展自己。

体现了当今各国需要相互学习才能发展的现状。

本题中冯桂芬认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与洋务派的观点一致。

材料含义为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中国之伦常”即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此所谓根本,再“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显然属于洋务派观点,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答案选C。

此题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维新派人物严复,不认真阅读材料就会出错。

18.(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3题)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拨】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

可以看出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19.(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30题)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表2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点拨】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中国本身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排除A项。

而我们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的应该是廉价工业品和重工业产品的比值变化,BD项太片面。

机械进口的增加只能说明,中国在工业发展上,有了更大的需要,而且棉布进口减少,也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结果。

20.(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3题)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

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点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同时以张謇为首的实业家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21.(2008年江苏高考8题)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点拨】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

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

所以应选D项。

22.(2008年海南高考21题)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内迁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点拨】从试题中的时间可以判断此时我国正处在全面抗日时期,而此时专利以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不难得出其主要原因在于适应战争的需求。

23.(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7题)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

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

【点拨】张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其兴办工业主是要爱国心的驱使,是要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

24.(2011年海南高考15题)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

“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点拨】抓住关键词“自强”“海防”“根本目的”“纾商民之困”,既求强,也求富,B选项最全面概括,吻合题意,故选B。

25.(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2题)“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

”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初期

【点拨】民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华民国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26.(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

“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收回通商口岸B.发展民族经济C.维护国家主权D.挽救国家危亡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应结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需要进行巨额赔款,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商业、通商口岸的限制。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7.(2008年江苏高考5题)张之洞说: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点拨】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

“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所以B不对,D没涉及。

选C

28.(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1题)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点拨】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分析、归纳、处理的能力。

根据图示反映的历史时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聚敛社会财富,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C项。

29.(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5题)清末有舆论说:

“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点拨】本题要求学生通过清末的社会舆论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特别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等历史专有名词的理解,难度较大。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创举”这个中心词,在材料中指“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

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与之无关。

C项,从材料中可知爵位制度在此创举之前已设,故不选。

D项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指皇权不断加强,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A、C、D三项。

“创举”意为发生重大变化,说明当时奖励实业、鼓励工商是当时的创举,同时说明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政策的转变,到清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另外A、C、D在古代中国出现,显然与时间限制“清末(鸦片战争后)”不符。

总之,从政府对创办实业人士的重视,可以明显看出商人地位的提高。

故选B项。

30.(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6题)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

如图2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点拨】题目的指向性,问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铁厂的选址,从成本,利润的角度都应该选在铁矿附近,看图汉阳铁厂距离铁矿很远,可见其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31.(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35题)(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

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关11个国家。

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

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

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

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

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

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

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12分)

【答案】

(1)不同:

目的,中国清政府,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

日本为了与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向西方学习。

成员,中国清政府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是海关、礼部等一般官员;

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官员。

态度:

中国清政府统治集团重视不够,对近代化采取的是被动应对。

日本统治集团高度重视,对近代化采取了主动接受,全面学习。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

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

日本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

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知识和产生不同结果的比较,既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1)中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分析两国对待近代化的态度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度。

(2)问要主要从向西方学习的范围、领导者、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进行比较。

考查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较高

32.(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39题)(60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

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

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

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

应用。

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剐。

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